鲍里斯·叶利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未显示25个用户的4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noteTA
{{noteTA
|T=zh:鲍里斯·叶利钦; zh-cn:鲍里斯·叶利钦; zh-tw:鮑利斯·葉爾; zh-hk:鮑利斯·葉利欽; zh-sg:鲍里斯·耶尔辛;
|T=zh:鲍里斯·叶利钦; zh-cn:鲍里斯·叶利钦; zh-tw:鮑利斯·葉爾; zh-hk:鮑利斯·葉利欽; zh-sg:鲍里斯·耶尔辛;
|G1=PP
|G1=People
|1=zh:鲍里斯·叶利钦; zh-cn:鲍里斯·叶利钦; zh-tw:鮑利斯·葉爾欽; zh-hk:鮑利斯·葉利欽; zh-sg:鲍里斯·耶尔辛;
|2=zh:叶利钦; zh-cn:叶利钦; zh-tw:葉爾欽; zh-hk:葉利欽; zh-sg:耶尔辛
}}
}}
{{Infobox Officeholder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 name = 鲍里斯·叶利钦
| native_name = {{small|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
| native_name = {{nobold|Борис Ельцин}}
| native_name_lang = ru
| native_name_lang = ru
| image = 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1 (cropped) (cropped).jpg
| image = 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1 (cropped).jpg
| imagesize = 240px
| imagesize = 250px
| order =
| order =
| office = {{RUS}}第1-3屆[[俄罗斯总统|聯邦总统]]<!--「屆」與「任」有所不同,屆次以人作量衡而任期則以時間作量度-->
| office = {{flagicon|RUS}}[[俄羅斯聯邦]][[俄罗斯总统|总统]]<br>{{small|选举:[[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1991]]、[[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1996]]}}<!--「屆」與「任」有所不同,屆次以人作量衡而任期則以時間作量度-->
| term_start = 1991年7月10日
| term_start = 1991年7月10日
| term_end = 1999年12月31日
| term_end = 1999年12月31日
第31行: 第33行: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931|2|1}}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931|2|1}}
| birth_place = {{USSR}}[[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乌拉尔区]]布特卡
| birth_place = {{USSR}}[[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乌拉尔区]]布特卡
| alma_mater = {{le|乌拉尔国立技术大学|Ural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 alma_mater = [[乌拉尔国立技术大学]]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2007|4|23|1931|2|1}}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2007|4|23|1931|2|1}}
| death_place = {{RUS}}[[莫斯科]]
| death_place = {{RUS}}[[莫斯科]]
第38行: 第40行:
| spouse = {{marriage|[[奈娜·叶利钦娜]]|1956年|2007年|end=s}}
| spouse = {{marriage|[[奈娜·叶利钦娜]]|1956年|2007年|end=s}}
| religion = [[俄罗斯正教会]]<ref>{{cite web|title=ПОХОРОНЫ Б.ЕЛЬЦИНА ПРОХОДЯТ ПО ВСЕЙ ПОЛНОТЕ ЦЕРКОВНОГО ПОМИНОВЕНИЯ|url=http://www.pravoslavie.ru/news/21838.htm|publisher=Pravoslvie.ru|access-date=2016-09-09|archive-date=2015-09-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124604/http://www.pravoslavie.ru/news/21838.htm|dead-url=no}}</ref>
| religion = [[俄罗斯正教会]]<ref>{{cite web|title=ПОХОРОНЫ Б.ЕЛЬЦИНА ПРОХОДЯТ ПО ВСЕЙ ПОЛНОТЕ ЦЕРКОВНОГО ПОМИНОВЕНИЯ|url=http://www.pravoslavie.ru/news/21838.htm|publisher=Pravoslvie.ru|access-date=2016-09-09|archive-date=2015-09-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124604/http://www.pravoslavie.ru/news/21838.htm|dead-url=no}}</ref>
| party = {{Nonp}}<small>(1990年起)</small>
| party = [[無黨籍]]<small>(1990年起)</small>
| otherparty = {{CPSU}}<small>(1961年-1990年)</small>
| otherparty = {{CPSU}}<small>(1961年-1990年)</small>
| signature = Yeltsin signature.svg
| signature = Yeltsin signature.svg
第55行: 第57行:
| 1981年-1990年:第26届及27届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81年-1990年:第26届及27届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
}}
| 图像说明 = 葉利欽的官方肖像
}}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lang-rus|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a=ru-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ogg|p=bɐˈrʲis nʲɪkɐˈlaɪvʲɪtɕ ˈjelʲtsɨn}};{{bd|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catIdx=Y}}),[[苏联]]和[[俄罗斯]]政治人物,[[俄罗斯|俄罗斯联邦]]首任[[俄罗斯总统|总统]],任期为1991年至1999年。曾历任[[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最高苏维埃]]主席。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lang-ru|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IPA-ru|bɐˈrʲis nʲɪkɐˈlaɪvʲɪtɕ ˈjelʲtsɨn|pron|ru-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ogg}};{{bd|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catIdx=Y}}),[[苏联]]和[[俄罗斯]]政治人物,[[俄罗斯|俄罗斯联邦]]首任[[俄罗斯总统|总统]],任期为1991年至1999年。曾历任[[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最高苏维埃]]主席。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醜聞困擾。他任內奉行新歐民主制,成功獲取西方的經濟支援,又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制]],採取「[[休克療法 (經濟學)|休克疗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义]],但此举卻讓[[俄羅斯經濟]]濒临崩潰,最後他曾以武力鎮壓方式消灭异见者。1996年,叶利钦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一场有争议的选举]]中连任总统。他在[[苏联解体]]中所扮演角色及言行举动鼓励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分离主义]]车臣在其任内以类似叶利钦的方式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叶利钦被迫在任內兩次向[[車臣共和國|車臣]][[車臣战爭|發動攻擊]],此行为使叶利钦在车臣支持率大幅下降,并產生數次死傷慘重恐怖行動。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醜聞困擾,最後他更曾以武力鎮壓方式消灭异见者。他任內奉行[[自由主義]]制和[[民主制]],卻在[[1993年俄羅斯憲政危機]]中破壞了民主制度,不過他也全力推動[[私有化]]與[[市場經濟]],成功獲取西方的部分經濟支援,採取「[[休克療法 (經濟學)|休克疗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义]],但此举卻讓[[俄羅斯經濟]]濒临崩潰,失敗的政策造成[[寡頭]][[保守派]]與普丁崛起<ref>{{Cite web |url=https://acex.medium.com/%E6%94%B9%E5%8F%98%E4%B8%96%E7%95%8C%E7%9A%84%E5%9B%9B%E5%8D%81%E5%9B%9B%E5%A4%A9-%E5%A4%A9%E5%8F%AF%E6%B1%97%E4%B9%8B%E8%B7%AF-%E5%AE%AA%E6%94%BF%E5%8D%B1%E6%9C%BA-45f55ea07290|title=叶利钦的高光时刻·宪政危机|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s://www.pourquoi.tw/russia-democracy-ep1/|title=【魯斯濱】蒲亭俄羅斯到底是不是民主國家? I. 俄羅斯剛步入民主時遇到危機|dead-url=no }</ref>

1996年,叶利钦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一场有争议的选举]]中连任总统。他在[[苏联解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言行举动鼓励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分离主义]]。车臣在其任内以类似叶利钦的方式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叶利钦被迫在任內兩次向[[車臣共和國|車臣]][[車臣战爭|發動攻擊]],此行为使叶利钦在车臣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并產生數次死傷慘重的恐怖行動。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數小時前,他宣布辭職<ref>{{Cite book|title=(俄)葉利欽自传—我的自述|last=|first=|publisher=|year=|isbn=|location=|pages=}}</ref>,當时全國民众对他選擇突然離開的決定感到震驚<ref name="#1">{{Cite web |url=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57_991204.pdf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02-28 |archive-date=2016-03-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24043/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57_991204.pdf |dead-url=no }}</ref>。而時任[[俄羅斯總理|總理]]的普京出任代总统,從此葉利欽的政治生涯便告结束。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數小時前,他宣布辭職<ref>{{Cite book|title=(俄)葉利欽自传—我的自述|last=|first=|publisher=|year=|isbn=|location=|pages=}}</ref>,當时全國民众对他選擇突然離開的決定感到震驚<ref name="#1">{{Cite web |url=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57_991204.pdf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02-28 |archive-date=2016-03-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24043/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57_991204.pdf |dead-url=no }}</ref>。而時任[[俄羅斯總理|總理]]的普京出任代总统,從此葉利欽的政治生涯便告结束。
第66行: 第71行:


== 早期生活 ==
== 早期生活 ==
1931年2月1日,葉利欽生於[[蘇聯]][[烏拉爾區|烏拉爾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link-en|塔利茨基|Talitsky District}}{{link-en|布特卡村|Butka, Russia}}一個農民家庭。在出生时接受[[东正教]]神父[[洗礼]],由于[[神父]]粗心大意导致叶利钦差点[[溺死]]於水桶里,因此父亲取名为“鲍里斯”,其在俄语中意为勇士、斗士。<ref>{{Cite web|title=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他终结了苏联 选择了普京_历史频道_凤凰网|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detail_2013_08/12/28533190_0.shtml|accessdate=2020-03-19|work=news.ifeng.com|archive-date=2020-04-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404010837/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detail_2013_08/12/28533190_0.shtml|dead-url=no}}</ref>父親尼古拉·伊格纳季耶维奇·叶利钦在1934年被指参與煽動反蘇維埃活動,被送入[[古拉格]]集中營[[勞改]]三年<ref>{{cite web|url=http://www.cbc.ca/newsinreview/oct98/russia/timeline.htm|title=Timeline of a Leader|publisher=[[加拿大廣播公司|CBC]]|date=October 1998|accessdate=2007-04-17|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6142813/http://cbc.ca/newsinreview/oct98/russia/timeline.htm|archivedate=2007-10-16}}</ref>,出獄後曾做建築工。母親克拉吉雅·瓦西裡耶夫娜是一名裁縫。
1931年2月1日,葉利欽生於[[蘇聯]][[烏拉爾區|烏拉爾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塔利]]{{link-en|布特卡村|Butka, Russia}}一個農民家庭。在出生时接受[[东正教]]神父[[洗礼]],由于[[神父]]粗心大意导致叶利钦差点[[溺死]]於水桶里,因此父亲取名为“鲍里斯”,其在俄语中意为勇士、斗士。<ref>{{Cite web|title=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他终结了苏联 选择了普京_历史频道_凤凰网|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detail_2013_08/12/28533190_0.shtml|accessdate=2020-03-19|work=news.ifeng.com|archive-date=2020-04-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404010837/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detail_2013_08/12/28533190_0.shtml|dead-url=no}}</ref>父親尼古拉·伊格纳季耶维奇·叶利钦在1934年被指参與煽動反蘇維埃活動,被送入[[古拉格]]集中營[[勞改]]三年<ref>{{cite web|url=http://www.cbc.ca/newsinreview/oct98/russia/timeline.htm|title=Timeline of a Leader|publisher=[[加拿大廣播公司|CBC]]|date=October 1998|accessdate=2007-04-17|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6142813/http://cbc.ca/newsinreview/oct98/russia/timeline.htm|archivedate=2007-10-16}}</ref>,出獄後曾做建築工。母親克拉吉雅·瓦西裡耶夫娜是一名裁縫。


叶利钦在七年级時由于在毕业典礼上严厉批评班主任而被开除,转入[[彼爾姆州]][[別列茲尼基|別列茲尼基市]]普希金第一中學并於那里畢業。於1950年入讀[[乌拉尔工学院]]建築系於1955年畢業,學位論文講述電視塔的建造。葉利欽青年時尤其愛好體育活動,中学开始练习[[排球]],大学时担任年级体育部长,并在市排球隊效力,獲運動健將稱號。童年時的他跟同伴偷了兩顆手榴彈.帶到附近的樹林拆解,但葉爾欽卻拿起錘子敲打手榴彈,結果手榴彈爆炸,导致他的左手失去兩根手指。
叶利钦在七年级時由于在毕业典礼上严厉批评班主任而被开除,转入[[彼爾姆州]][[別列茲尼基|別列茲尼基市]]普希金第一中學并於那里畢業。於1950年入讀[[乌拉尔工学院]]建築系於1955年畢業,學位論文講述電視塔的建造。葉利欽青年時尤其愛好體育活動,中学开始练习[[排球]],大学时担任年级体育部长,并在市排球隊效力,獲運動健將稱號。童年時的他跟同伴偷了兩顆手榴彈帶到附近的樹林拆解但葉爾欽卻拿起錘子敲打手榴彈,結果手榴彈爆炸,导致他的左手失去兩根手指。


大学毕业后,葉利欽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担任工长,由于工作中勤学技术,和工人打成一片,因此不久后就被提拔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第13工程局建筑工程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对上级桀骜不驯的作风,多次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工程局局长,因此被调至第13工程局下属的重工业联合体担任总工程师。1952年與妻子[[奈娜·葉利欽娜]]結婚,育有兩女——葉蓮娜和塔季揚娜。
大学毕业后,葉利欽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担任工长,由于工作中勤学技术,和工人打成一片,因此不久后就被提拔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第13工程局建筑工程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对上级桀骜不驯的作风,多次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工程局局长,因此被调至第13工程局下属的重工业联合体担任总工程师。1952年與妻子[[奈娜·葉利欽娜]]結婚,育有兩女——葉蓮娜和塔季揚娜。
第104行: 第109行:


9月24日開始,葉利欽下令軍隊包圍議會大廈,舉國震動。政府最初中斷國會對外聯繫,隨後進一步停止供電、供水。約10月3至4日,雙方談判未有進展時,葉利欽下令政府軍進攻議會大廈,戰鬥長達10小時後,終於結束了陷於分裂的政治局面。事件中,多份左派及俄罗斯民族主义報紙被禁,議長[[哈斯布拉托夫]]一派的人被捕,俄羅斯官方指共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傷。<ref>中青線上-青年參考:揭秘1993年“黑色十月事件”中葉利欽的近衛軍 2007年1月31日</ref>主要由左派及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组成的反对派则指事件中超过两千人被杀。此事件使俄罗斯重新拉回限制自由民主的威权体制。
9月24日開始,葉利欽下令軍隊包圍議會大廈,舉國震動。政府最初中斷國會對外聯繫,隨後進一步停止供電、供水。約10月3至4日,雙方談判未有進展時,葉利欽下令政府軍進攻議會大廈,戰鬥長達10小時後,終於結束了陷於分裂的政治局面。事件中,多份左派及俄罗斯民族主义報紙被禁,議長[[哈斯布拉托夫]]一派的人被捕,俄羅斯官方指共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傷。<ref>中青線上-青年參考:揭秘1993年“黑色十月事件”中葉利欽的近衛軍 2007年1月31日</ref>主要由左派及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组成的反对派则指事件中超过两千人被杀。此事件使俄罗斯重新拉回限制自由民主的威权体制。
[[File:Boris Yeltsin Kremlin.ru.jpg|thumb|1997年的葉利欽|150px]]

1996年总统大选,在種種的社會問題未解決的情况下,俄罗斯金融寡头及西方国家害怕叶利钦落选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叶利钦获得西方国家和俄罗斯金融寡头的一致支持。即使如此叶利钦的支持率仍然非常低,最后葉利欽通过选举舞弊击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候選人留加諾夫,成功连任总统。<ref>{{Cite web |url=http://www.forbes.com/sites/markadomanis/2012/02/25/breaking-news-russian-electoral-fraud-existed-prior-to-putin/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4-04-10 |archive-date=2014-01-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01830/http://www.forbes.com/sites/markadomanis/2012/02/25/breaking-news-russian-electoral-fraud-existed-prior-to-putin/ |dead-url=yes }}</ref>
1996年总统大选,在種種的社會問題未解決的情况下,俄罗斯金融寡头及西方国家害怕叶利钦落选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叶利钦获得西方国家和俄罗斯金融寡头的一致支持。即使如此叶利钦的支持率仍然非常低,最后葉利欽通过选举舞弊击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候選人留加諾夫,成功连任总统。<ref>{{Cite web |url=http://www.forbes.com/sites/markadomanis/2012/02/25/breaking-news-russian-electoral-fraud-existed-prior-to-putin/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4-04-10 |archive-date=2014-01-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01830/http://www.forbes.com/sites/markadomanis/2012/02/25/breaking-news-russian-electoral-fraud-existed-prior-to-putin/ |dead-url=yes }}</ref>


第113行: 第118行:
== 辭職 ==
== 辭職 ==
[[File:Boris Yeltsin 31 December 1999.jpg|thumb|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离开克里姆林宫,身旁为总统办公厅主任[[亚历山大·沃洛申|沃洛申]]和代总统普京]]
[[File:Boris Yeltsin 31 December 1999.jpg|thumb|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离开克里姆林宫,身旁为总统办公厅主任[[亚历山大·沃洛申|沃洛申]]和代总统普京]]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遴选[[普京]]为[[俄罗斯总理|政府总理]]和自己的继承人後,同年12月31日以體弱多病為由,突然宣布辞职,由普京接任為臨時總統,並移交戰略核武器控制权。他在俄國電視上向俄國人民作年終致詞時,說經過長時間和艱苦的深思熟慮後決定退休,他指俄羅斯需要新一代有活力的政治領袖帶領進入新世紀,請求國民原諒他過去的行政失誤,並為無法達成人民的期望而道歉<ref>{{cite news|url=http://news.sina.com.cn/world/1999-12-31/47721.html|title=详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辞职|publisher=新浪新闻|date=1999-12-31|accessdate=2017-08-05|archive-date=2020-09-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9071406/http://news.sina.com.cn/world/1999-12-31/47721.html|dead-url=no}}</ref><ref>[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80000/newsid_584800/584848.stm BBC:葉利欽辭職]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80000/newsid_584800/584848.stm |date=20201023100226 }} 1999年12月31日</ref>。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遴选[[普京]]为[[俄罗斯总理|政府总理]]和自己的继承人後,同年12月31日以體弱多病為由,突然宣布辞职,由普京接任為臨時總統,並移交戰略核武器控制权。他在俄國電視上向俄國人民作年終致詞時,說經過長時間和艱苦的深思熟慮後決定退休,他指俄羅斯需要新一代有活力的政治領袖帶領進入新世紀,請求國民原諒他過去的行政失誤,並為無法達成人民的期望而道歉<ref>{{cite news|url=http://news.sina.com.cn/world/1999-12-31/47721.html|title=详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辞职|publisher=新浪新闻|date=1999-12-31|accessdate=2017-08-05|archive-date=2020-09-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9071406/http://news.sina.com.cn/world/1999-12-31/47721.html|dead-url=no}}</ref><ref>[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80000/newsid_584800/584848.stm BBC:葉利欽辭職]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80000/newsid_584800/584848.stm |date=20201023100226 }} 1999年12月31日</ref>。


史學家Arkady Ostrovsky認為葉爾辛與普丁達成了由普丁來保護葉爾辛貪腐的交易。因為之前普丁也曾保護貪腐的上司─聖彼得市市長,葉爾辛對普丁保護貪腐上司的能力有信心,使得普丁於四位繼承人中出線。<ref> Arkady Ostrovsky <製造俄羅斯> 中文版 P286起 </ref>
史學家Arkady Ostrovsky認為葉爾辛與普丁達成了由普丁來保護葉爾辛貪腐的交易。因為之前普丁也曾保護貪腐的上司─聖彼得市市長,葉爾辛對普丁保護貪腐上司的能力有信心,使得普丁於四位繼承人中出線。<ref> Arkady Ostrovsky <製造俄羅斯> 中文版 P286起 </ref>
第134行: 第139行:
[[File:Grust elcin.jpg|thumb|200px|叶利钦之墓]]
[[File:Grust elcin.jpg|thumb|200px|叶利钦之墓]]


叶利钦在2007年4月23日因[[心衰竭]]<ref name="kp">{{cite web|url=http://kp.ru/daily/23892/66451/|title=У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не выдержало сердце|publisher=[[共青团真理报|Komsomolskaya Pravda]]|date=2007-04-24|accessdate=2007-04-24|archive-date=2021-03-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9175844/https://www.kp.ru/daily/23892/66451/|dead-url=no}} {{Ru icon}}</ref><ref>{{cite web|url=http://lenta.ru/news/2007/04/23/elzin2/|title=Ельцин умер от остановки сердца|publisher=[[Lenta.ru]]|date=2007-04-23|accessdate=2007-04-24|archive-date=2021-03-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9103951/https://lenta.ru/news/2007/04/23/elzin2/|dead-url=no}} {{Ru icon}}</ref><ref>{{cite news|url=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6584481.stm|publisher=BBC|title=Russian ex-president Yeltsin dies|date=2007-04-23|accessdate=2012-12-29|archive-date=2017-09-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906114736/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6584481.stm|dead-url=no}}</ref><ref>{{cite web| url=http://news.sky.com/skynews/article/0,,30200-1262163,00.html| title=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Yeltsin dies| publisher=[[天空新闻台|Sky News]]| date=2007-04-23| access-date=2012-12-29| archive-date=2007-10-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6140500/http://news.sky.com/skynews/article/0,,30200-1262163,00.html| dead-url=no}}</ref>在{{link-ru|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Центральная клиническая больница с поликлиникой}}逝世,享年76岁。《[[共青团真理报]]》援引专家的话说,叶利钦3月25日到4月2日对约旦进行的访问是发作的原因之一<ref name="kp" />。死后他的遗体被安放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供人瞻仰<ref>BBC News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86181.stm Yeltsin to lie in state in Moscow]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86181.stm |date=20210309180814 }} retrieved on 24 April 2007</ref>。2007年4月25日,葬礼在[[新圣女公墓]]进行<ref>{{cite web|url=http://www1.wsvn.com/news/articles/world/MI45512/|publisher=[[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 Channel]]|title=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Boris Yeltsin, who helped bring demise of Soviet Union, dead at 76|date=2007-04-23|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8024822/http://www1.wsvn.com/news/articles/world/MI45512/|archivedate=2007-09-28}}</ref>。
叶利钦在2007年4月23日因[[心衰竭]]<ref name="kp">{{cite web|url=http://kp.ru/daily/23892/66451/|title=У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не выдержало сердце|publisher=[[共青团真理报|Komsomolskaya Pravda]]|date=2007-04-24|accessdate=2007-04-24|archive-date=2021-03-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9175844/https://www.kp.ru/daily/23892/66451/|dead-url=no}} {{Ru icon}}</ref><ref>{{cite web|url=http://lenta.ru/news/2007/04/23/elzin2/|title=Ельцин умер от остановки сердца|publisher=[[Lenta.ru]]|date=2007-04-23|accessdate=2007-04-24|archive-date=2021-03-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09103951/https://lenta.ru/news/2007/04/23/elzin2/|dead-url=no}} {{Ru icon}}</ref><ref>{{cite news|url=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6584481.stm|publisher=BBC|title=Russian ex-president Yeltsin dies|date=2007-04-23|accessdate=2012-12-29|archive-date=2017-09-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906114736/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6584481.stm|dead-url=no}}</ref><ref>{{cite web| url=http://news.sky.com/skynews/article/0,,30200-1262163,00.html| title=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Yeltsin dies| publisher=[[天空新闻台|Sky News]]| date=2007-04-23| access-date=2012-12-29| archive-date=2007-10-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6140500/http://news.sky.com/skynews/article/0,,30200-1262163,00.html| dead-url=no}}</ref>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逝世,享年76岁。《[[共青团真理报]]》援引专家的话说,叶利钦3月25日到4月2日对约旦进行的访问是发作的原因之一<ref name="kp" />。死后他的遗体被安放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供人瞻仰<ref>BBC News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86181.stm Yeltsin to lie in state in Moscow]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86181.stm |date=20210309180814 }} retrieved on 24 April 2007</ref>。2007年4月25日,葬礼在[[新圣女公墓]]进行<ref>{{cite web|url=http://www1.wsvn.com/news/articles/world/MI45512/|publisher=[[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 Channel]]|title=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Boris Yeltsin, who helped bring demise of Soviet Union, dead at 76|date=2007-04-23|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8024822/http://www1.wsvn.com/news/articles/world/MI45512/|archivedate=2007-09-28}}</ref>。


這是繼1894年俄國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亚历山大三世]]之后的113年中,叶利钦是第一位死后举行教堂葬礼的俄国首脑。
這是繼1894年俄國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亚历山大三世]]之后的113年中,叶利钦是第一位死后举行教堂葬礼的俄国首脑。
第153行: 第158行:


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去世后发表哀悼声明,称对这位对国家有功有过的人的家庭表示最深切的哀悼。<ref>[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84785.stm ''In quotes: Reactions to Yeltsin death'']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84785.stm |date=20210309165626 }} 23 April 2007.</ref>
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去世后发表哀悼声明,称对这位对国家有功有过的人的家庭表示最深切的哀悼。<ref>[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84785.stm ''In quotes: Reactions to Yeltsin death''] {{Wayback|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6584785.stm |date=20210309165626 }} 23 April 2007.</ref>

==著作==
*《我的自述》1990年,中文版1992年东方出版社;1988年12月-1989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选举纪事
*《总统笔记》1994年,中文版1995年东方出版社;1990年5月-1993年9月首任总统记述
*《午夜日记》2000年,中文版2001年译林出版社。1996年-1999年连任后的记述


==纪念==
==纪念==
[[File:BorisYeltsinMemorial.JPG|thumb|新聖女公墓的葉利欽紀念墓碑|100px]]
[[File:Yeltsin-center-day.JPG|thumb|葉利欽中心及其紀念雕像|100px]]
2008年4月,[[新圣女公墓]]的一座叶利钦纪念馆落成,一支军队合唱团表演俄羅斯國歌《[[俄羅斯聯邦國歌]]》,歌词反映俄罗斯的新状态<ref>{{cite news | url=http://www.nytimes.com/2008/05/05/world/europe/05yeltsin.html?_r=1 | work=The New York Times | title=Reactions to a New Yeltsin Memorial, as to His Legacy, Are Mixed | first=Clifford J. | last=Levy | date=2008-05-05 | accessdate=2010-04-26 | archive-date=2021-03-10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0220042/https://www.nytimes.com/2008/05/05/world/europe/05yeltsin.html?_r=1 |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voanews.com/english/archive/2008-04/2008-04-23-voa29.cfm |title=Russia Remembers Yeltsin |publisher=Voice of America |date=2008-04-23 |accessdate=2010-11-03 }}{{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ref>。
2008年4月,[[新圣女公墓]]的一座叶利钦纪念馆落成,一支军队合唱团表演俄羅斯國歌《[[俄羅斯聯邦國歌]]》,歌词反映俄罗斯的新状态<ref>{{cite news | url=http://www.nytimes.com/2008/05/05/world/europe/05yeltsin.html?_r=1 | work=The New York Times | title=Reactions to a New Yeltsin Memorial, as to His Legacy, Are Mixed | first=Clifford J. | last=Levy | date=2008-05-05 | accessdate=2010-04-26 | archive-date=2021-03-10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310220042/https://www.nytimes.com/2008/05/05/world/europe/05yeltsin.html?_r=1 |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voanews.com/english/archive/2008-04/2008-04-23-voa29.cfm |title=Russia Remembers Yeltsin |publisher=Voice of America |date=2008-04-23 |accessdate=2010-11-03 }}{{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ref>。

2015年11月,鮑里斯·葉爾欽總統中心在[[葉卡捷琳堡]]開幕。<ref>{{Cite web|title=要蒲亭照顧好俄羅斯 葉爾欽紀念館揭幕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 RFI|url=https://www.rfi.fr/tw/contenu/20151126-%E8%A6%81%E8%92%B2%E4%BA%AD%E7%85%A7%E9%A1%A7%E5%A5%BD%E4%BF%84%E7%BE%85%E6%96%AF-%E8%91%89%E7%88%BE%E6%AC%BD%E7%B4%80%E5%BF%B5%E9%A4%A8%E6%8F%AD%E5%B9%95|website=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date=2015-11-26|language=zh-Hant|access-date=2024-03-08}}</ref><ref>{{Cite web|title=Ельцин Центр|url=https://yeltsin.ru/|website=Ельцин Центр|language=ru|access-date=2024-03-08}}</ref>



== 荣誉与奖项 ==
== 荣誉与奖项 ==
第174行: 第189行:
* [[弗朗西斯克·斯科里纳奖章]]({{BLR}},1999年12月31日) – 为发展和增强白俄罗斯-俄罗斯合作关系的杰出贡献
* [[弗朗西斯克·斯科里纳奖章]]({{BLR}},1999年12月31日) – 为发展和增强白俄罗斯-俄罗斯合作关系的杰出贡献
* [[金鹰勋章]] ({{KAZ}},1997年)
* [[金鹰勋章]] ({{KAZ}},1997年)
* 一级[[智者雅罗斯拉夫王子勋章]]({{UKR}},2000年1月22日) – 为发展和增强乌克兰-俄罗斯合作关系的杰出贡献
* 一级{{tsl|en|Order of Prince Yaroslav the Wise|智者雅罗斯拉夫王子勋章}}({{UKR}},2000年1月22日) – 为发展和增强乌克兰-俄罗斯合作关系的杰出贡献
* 骑士大十字项链级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勋章({{ITA}},1991年)
* 骑士大十字项链级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勋章({{ITA}},1991年)
* 一级[[三星勋章]]({{LAT}},2006年)
* 一级[[三星勋章]]({{LAT}},2006年)
* “[[伯利恆]]2000”奖章 ({{PLS}}权力机构,2000年)
* “[[伯利恆]]2000”奖章 ({{PLE}}权力机构,2000年)
* 大十字级({{FRA}}[[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榮譽軍團勳章]])
* 大十字级({{FRA}}[[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榮譽軍團勳章]])
* 一级[[好望角勋章]]({{RSA}},1999年)
* 一级[[好望角勋章]]({{RSA}},1999年)
第193行: 第208行:


;头衔:
;头衔:
*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2010, 追授)、{{MNE}}(2005)、[[萨马拉州]] (2006)、[[葉里溫]]({{ARM}})(2002)、{{TKM}}荣誉公民
*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榮譽居民(2010, 追授)、{{MNE}}(2005)、[[萨马拉州]] (2006)、[[葉里溫]]({{ARM}})(2002)、{{TKM}}荣誉公民


== 评价 ==
== 评价 ==
第210行: 第225行:


=== 负面 ===
=== 负面 ===
*前苏联异议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2000年称:“叶利钦时代的结果是,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等所有基础领域都被摧毁或洗劫……我们还要继续洗劫和摧毁俄罗斯,直到一切荡然无存吗?”<ref>{{Cite news |ur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753?page=1 |title=抵制索契冬奥会有些不近情理 |work=英国[[金融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date=2012-02-10 |accessdate=2014-03-19 |archive-date=2020-08-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20202202/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753?page=1 |dead-url=no }}</ref>
*前苏联异议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2000年称:“叶利钦时代的结果是,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等所有基础领域都被摧毁或洗劫……我们还要继续洗劫和摧毁俄罗斯,直到一切荡然无存吗?”<ref>{{Cite news |ur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753?page=1 |title=抵制索契冬奥会有些不近情理 |work=英国[[金融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date=2012-02-10 |accessdate=2014-03-19 |archive-date=2020-08-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820202202/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753?page=1 |dead-url=no }}</ref>在2008年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更是评价道:“叶利钦同样对人民生活不负责任他努力使国有财产尽可能快地转入私人之手,他听任俄国的财富毫无阻拦地受人掠夺。为了得到地方诸侯的支持,他直截了当地要求实行分离主义,促使通过了使俄罗斯国家四分五裂的决议。这就剥夺了俄国的当之无愧的历史作用和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则报之以大声喝彩。”他还曾在2000年叶利钦下台后认为应该起诉他。<ref>{{Cite web|title=俄诺贝尔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逝世 一身傲骨一生争议|ur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8-08/05/content_6903063.htm|access-date=2023-04-19|website=[[中国日报网]]|archive-date=2020-10-0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04164249/https://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8-08/05/content_6903063.htm|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Солженицын как бескомпромиссный критик|url=https://www.interfax.ru/russia/24963|access-date=2023-04-19|website=Interfax.ru|language=ru|archive-date=2023-04-2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424000739/https://www.interfax.ru/russia/24963|dead-url=no}}</ref>
*[[俄新社]]2007年评论:“大多数政治家以及与政治没有丝毫关联的俄罗斯人都认为叶利钦在以下事件上犯了错误:1991年《别洛韦日协议》的签订和苏联解体;俄罗斯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为1991年水平的一半;1992年价格放开和由此导致的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3年剥夺了大多俄罗斯人占有的苏联集体财产份额的私有化运动;1994年由叶利钦当局与最高苏维埃冲突导致的炮打白宫;1995年车臣战争;1996年导致金融寡头大肆掠夺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大拍卖;1998年造成国家金融体系彻底崩溃的经济危机。”<ref name='a1'>{{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070424/41757766.html |title=鲍里斯·叶利钦功过由后人评说 |work=俄新网 |date=2007-04-24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19221424/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070424/41757766.html |archivedate=2014-03-19 }}</ref>
*[[俄新社]]2007年评论:“大多数政治家以及与政治没有丝毫关联的俄罗斯人都认为叶利钦在以下事件上犯了错误:1991年《别洛韦日协议》的签订和苏联解体;俄罗斯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为1991年水平的一半;1992年价格放开和由此导致的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3年剥夺了大多俄罗斯人占有的苏联集体财产份额的私有化运动,且在當10月時由叶利钦当局与最高苏维埃冲突导致的炮打白宫;1995年车臣战争;1996年导致金融寡头大肆掠夺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大拍卖;1998年造成国家金融体系彻底崩溃的经济危机。”<ref name='a1'>{{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070424/41757766.html |title=鲍里斯·叶利钦功过由后人评说 |work=俄新网 |date=2007-04-24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19221424/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070424/41757766.html |archivedate=2014-03-19 }}</ref>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2013年3月30日俄新社公开演讲中认为,苏联解体的责任应由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负责,因为叶利钦所主张的改革方针是“不负责任的”<ref>{{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30401/43731846.html |title=戈氏开讲谈改革 俄高层劝其勿再提“重建” |work=俄新网 |date=2013-04-01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19233347/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30401/43731846.html |archivedate=2014-03-19 }}</ref>。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2013年3月30日俄新社公开演讲中认为,苏联解体的责任应由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负责,因为叶利钦所主张的改革方针是“不负责任的”<ref>{{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30401/43731846.html |title=戈氏开讲谈改革 俄高层劝其勿再提“重建” |work=俄新网 |date=2013-04-01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19233347/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30401/43731846.html |archivedate=2014-03-19 }}</ref>。
*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012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近一百年内俄罗斯历任领导人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鲍里斯·叶利钦奉行的政策是最不受欢迎<ref>{{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120202/43313444.html |title=民调: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仍是最不受欢迎的俄领导人 |work=俄新网 |date=2012-02-02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19222008/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120202/43313444.html |archivedate=2014-03-19 }}</ref>。
*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012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近一百年内俄罗斯历任领导人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鲍里斯·叶利钦奉行的政策是最不受欢迎<ref>{{Cite news |ur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120202/43313444.html |title=民调: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仍是最不受欢迎的俄领导人 |work=俄新网 |date=2012-02-02 |accessdate=2014-03-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19222008/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120202/43313444.html |archivedate=2014-03-19 }}</ref>。
第217行: 第232行: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叶利钦去世文章称:“他(叶利钦)掌控俄罗斯的时候是在一个混乱状态下,然后又让俄罗斯陷入另一种混乱的状态在1999年移交政权的时候。”并且称在叶利钦的执政时政策让“穷人失去一辈子的积蓄在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ref>{{Cite news |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549450/Boris-Yeltsin.html |title=Boris Yeltsin |work=英国[[每日电讯报]] |date=2007-04-23 |accessdate=2014-03-19 |archive-date=2020-1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28053459/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549450/Boris-Yeltsin.html |dead-url=no }}</ref>”。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叶利钦去世文章称:“他(叶利钦)掌控俄罗斯的时候是在一个混乱状态下,然后又让俄罗斯陷入另一种混乱的状态在1999年移交政权的时候。”并且称在叶利钦的执政时政策让“穷人失去一辈子的积蓄在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ref>{{Cite news |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549450/Boris-Yeltsin.html |title=Boris Yeltsin |work=英国[[每日电讯报]] |date=2007-04-23 |accessdate=2014-03-19 |archive-date=2020-1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28053459/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549450/Boris-Yeltsin.html |dead-url=no }}</ref>”。
*欧盟在1999年抨击俄罗斯在车臣的政策,遭到叶利钦反击<ref>{{Cite news|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525011.stm|title=World: Europe Yeltsin warns critics over Chechnya|work=BBC|date=1999-11-17|accessdate=2014-03-19|archive-date=2020-12-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14075414/http://news.bbc.co.uk/2/hi/europe/525011.stm|dead-url=no}}</ref>。
*欧盟在1999年抨击俄罗斯在车臣的政策,遭到叶利钦反击<ref>{{Cite news|url=http://news.bbc.co.uk/2/hi/europe/525011.stm|title=World: Europe Yeltsin warns critics over Chechnya|work=BBC|date=1999-11-17|accessdate=2014-03-19|archive-date=2020-12-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14075414/http://news.bbc.co.uk/2/hi/europe/525011.stm|dead-url=no}}</ref>。
*[[张春桥]]在1992年1月21日的家书中写道:“早在[[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就指出 :赫集团的上台,是资产阶级上台。这不是乱戴帽子,而是事实……[[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不过是扮演了赫鲁晓夫五世、六世的角色,全面地公开地实行反动的资产阶级专政罢了……苏联人民上了当,受了骗。我觉得叶利钦这个人很可爱,他公开讲反对[[共产主义]],雷厉风行地搞[[私有化]],搞[[市场经济]],不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羞羞答答,拖泥带水,明明是搞资本主义,却打着[[苏联]]、[[苏共]]、‘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类旗号。叶利钦的可爱之处,就是他能够擦亮苏联人民的眼睛,启发人民的觉悟。当然,他的真面目还是掩饰起来的,不然早就被识破了。”<ref>{{Cite book|title=张春桥狱中家书|last=张春桥|year=2015|isbn=978-962-996-700-0|location=香港|pages=111-112|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ref>


== 相關條目 ==
== 相關條目 ==
第273行: 第289行:
[[Category:受弹劾的总统]]
[[Category:受弹劾的总统]]
[[Category:死于心脏衰竭的人]]
[[Category:死于心脏衰竭的人]]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2024年4月23日 (二) 15:18的最新版本

鲍里斯·叶利钦
Борис Ельцин
葉利欽的官方肖像
俄罗斯俄羅斯聯邦总统
选举:19911996
任期
1991年7月10日—1999年12月31日
总理伊万·西拉耶夫
奥列格·罗伯夫(代理)
(本人兼任)
叶戈尔·盖达尔(代理)
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
谢尔盖·基里延科
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
谢尔盖·斯捷帕申
弗拉基米尔·普京
副总统亚历山大·鲁茨科伊(1991年-1993年)
前任维塔利·沃罗特尼科夫(作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继任弗拉基米尔·普京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俄最高蘇維埃主席团主席
任期
1990年5月29日—1991年7月10日
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前任维塔利·沃罗特尼科夫
继任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代理)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莫斯科委员会第一书记
任期
1985年12月23日—1987年11月11日
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前任维克托·格里申
继任列夫·扎伊科夫
个人资料
出生(1931-02-01)1931年2月1日
 苏联俄罗斯乌拉尔区布特卡
逝世2007年4月23日(2007歲—04—23)(76歲)
 俄羅斯莫斯科
墓地 俄羅斯莫斯科新聖女公墓
国籍 苏联
(至1991年止)
 俄羅斯
(1991年起)
政党無黨籍(1990年起)
其他政党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1961年-1990年)
配偶奈娜·叶利钦娜
1956年结婚—2007年結束
母校乌拉尔国立技术大学
宗教信仰俄罗斯正教会[1]
获奖
一级祖国功勋勋章
列宁勋章 劳动红旗勋章 劳动红旗勋章 荣誉勋章
签名
中央机构职位
  • 1986年-1988年:第26届及第27届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 1985年-1986年:第26届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成员
  • 1981年-1990年:第26届及27届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俄語: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羅馬化: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發音:[bɐˈrʲis nʲɪkɐˈlaɪvʲɪtɕ ˈjelʲtsɨn] ;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苏联俄罗斯政治人物,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任期为1991年至1999年。曾历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俄最高苏维埃主席。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醜聞困擾,最後他更曾以武力鎮壓方式消灭异见者。他任內雖奉行自由主義制和民主制,卻在1993年俄羅斯憲政危機中破壞了民主制度,不過他也全力推動私有化市場經濟,成功獲取西方的部分經濟支援,採取「休克疗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义,但此举卻讓俄羅斯經濟濒临崩潰,失敗的政策更造成寡頭保守派與普丁的崛起。[2][3]

1996年,叶利钦在一场有争议的选举中连任总统。他在苏联解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言行举动鼓励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分离主义。车臣在其任内以类似叶利钦的方式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叶利钦被迫在任內兩次向車臣發動攻擊,此行为使叶利钦在车臣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并產生數次死傷慘重的恐怖行動。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數小時前,他宣布辭職[4],當时全國民众对他選擇突然離開的決定感到震驚[5]。而時任總理的普京出任代总统,從此葉利欽的政治生涯便告结束。

葉利欽辞职后保持低调,偶尔公开批评他的继任者。葉利欽于2007年4月23日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去世[6]

早期生活[编辑]

1931年2月1日,葉利欽生於蘇聯烏拉爾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塔利察区布特卡村英语Butka, Russia一個農民家庭。在出生时接受东正教神父洗礼,由于神父粗心大意导致叶利钦差点溺死於水桶里,因此父亲取名为“鲍里斯”,其在俄语中意为勇士、斗士。[7]父親尼古拉·伊格纳季耶维奇·叶利钦在1934年被指参與煽動反蘇維埃活動,被送入古拉格集中營勞改三年[8],出獄後曾做建築工。母親克拉吉雅·瓦西裡耶夫娜是一名裁縫。

叶利钦在七年级時由于在毕业典礼上严厉批评班主任而被开除,转入彼爾姆州別列茲尼基市普希金第一中學并於那里畢業。於1950年入讀乌拉尔工学院建築系並於1955年畢業,學位論文講述電視塔的建造。葉利欽青年時尤其愛好體育活動,中学开始练习排球,大学时担任年级体育部长,并在市排球隊效力,獲運動健將稱號。童年時的他跟同伴偷了兩顆手榴彈,帶到附近的樹林拆解,但葉爾欽卻拿起錘子敲打手榴彈,結果手榴彈爆炸,导致他的左手失去兩根手指。

大学毕业后,葉利欽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担任工长,由于工作中勤学技术,和工人打成一片,因此不久后就被提拔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第13工程局建筑工程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对上级桀骜不驯的作风,多次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工程局局长,因此被调至第13工程局下属的重工业联合体担任总工程师。1952年與妻子奈娜·葉利欽娜結婚,育有兩女——葉蓮娜和塔季揚娜。

苏共時期[编辑]

1961年,30歲的葉利欽加入苏聯共產黨,同年9月担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建筑局局长,并兼任市家庭建筑联合体总工程师,其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共產黨內漸露頭角。1968年至1975年間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建築處處長;1976年至1981年間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在担任州党委第一书记期间就表现出十分亲民的作风,时常与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人进行座谈;1981年苏共26大上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作期间与时任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总经理的雷日科夫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区委第一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日后进入中央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5年成為他政治生涯的轉捩點。該年4月起他担任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6月接替多尔吉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中分管建筑的书记;同年12月獲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巴契夫亲自提拔,接替契尔年科的余党和戈巴契夫政治上的对手格里申,成為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这是戈巴契夫在政治局肃清反对派势力计划的一部分。

葉利欽在莫斯科主政期間,以靈活大膽的作風著稱,挑戰當時僵化的黨政機構,任内和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时一样多次与普通市民、干部、知识分子进行座谈,鼓励他们提意见。还多次明察暗访,揭露各行业黑暗面。厉行反腐,一次撤换了莫斯科33个区委书记中的23个,并且撤掉了包括市内务局、克格勃主席在内的多个局委的一把手职务。叶利钦与其它苏共官僚不同的是上下班都是自掏腰包乘坐公共汽车、地铁,因此被许多人(包括戈巴契夫)批评为沽名钓誉。

在中央,叶利钦更大的转折点出现在1987年11月11日。当日,政治局开会讨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70周年的报告草案,叶利钦突然发难,提出了20几条意见,严厉批評了戈巴契夫的政策,因此被免除莫斯科黨委第一書記職務,调任蘇聯國家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席。1988年2月17日,被進一步革除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並於5月失去部長職銜。

不過,與蘇共關係陷於谷底,却让他在另一个政治方向迎来的新生,1989年戈巴契夫推行全国人民代表选举。叶利钦以89.4%得票率當選蘇聯人民代表,重返政壇,並成為「民主反對勢力」實際领导人。1990年5月俄羅斯聯邦舉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他當選為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兩個月後,在蘇共二十八大上,葉利欽代表的「民主綱領派」提出改造蘇聯社會的一系列措施,但未獲大會接納,會議結束後他隨即宣布退出蘇聯共產黨,結束近30年的黨内生涯。1991年6月12日,他以57.4%得票進一步當選俄羅斯聯邦總統[9][10]

蘇聯解體[编辑]

1991年,戈巴契夫試圖將蘇聯改為一鬆散的邦聯——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引發蘇共黨內的傳統派不滿,而蘇聯舊體制觸發的種種弊端卻又未能給予妥善解決,導致蘇共的威望一落千丈,各加盟共和國內的分離勢力大幅增長,令局勢一發不可收拾,傳統派為了挽救蘇共的既得利益,便準備以政變改變蘇聯的現狀。

8月19日,當時的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宣佈總統戈巴契夫因健康原因無法履行職權,總統職務由其代為行使,其後亞納耶夫會同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及克格勃首腦等人宣佈成立「国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聲稱戈氏的改革已經失敗,下令武裝部隊接管國家政權,同時軟禁了在克里米亞度假的戈巴契夫。

時任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葉爾欽聲稱協助戈巴契夫推動蘇聯的改革,隨後宣佈接管俄羅斯境內的全部蘇軍,並要求軍民反對政變,各军队返回原驻地。在國內外的壓力之下,政變遂告失敗。不久葉爾欽即施壓令蘇聯共產黨宣布解散,戈巴契夫亦宣布辭去該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11月6日,蘇聯共產黨的解散正式生效。

同年年底,葉爾欽与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以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蘇維埃聯盟。聯盟內其他加盟國纷纷响应,离开蘇聯,紅色帝國在於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总统戈巴契夫宣布辞职,将病入膏肓的俄羅斯政權移交给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取代了戈巴契夫大部分的权力,正式成为了俄羅斯聯邦的第一任總統。

黑色十月[编辑]

葉利欽與比爾·克林頓

蘇聯解體後,百廢待興,俄羅斯各派系對未來的體制爆發嚴重分歧。1992年初葉利欽推行激進的改革政策,执意推行西方總統制,而俄羅斯國會議長哈斯布拉托夫與副總統魯茨科伊認為俄羅斯應當實行議會制,1992年4月,兩派的分歧在俄羅斯第四次人民代表大會上公開,雙方不論在改革政策、新憲法內容、俄羅斯政體以及外交政策都出現嚴重分歧。

1993年9月,葉利欽首先解除副總統職務,並成立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以取代最高蘇維埃的舊有角色。9月21日,葉利欽並宣佈俄羅斯聯邦新立法機關——聯邦會議將於年底大選;而同一天,俄議會主席團通過致俄羅斯公民書,廢止葉利欽中止議會權力的命令,停止葉利欽的總統職務,並宣佈剛被葉利欽免職的魯茨科伊,將接替其總統職務。

9月24日開始,葉利欽下令軍隊包圍議會大廈,舉國震動。政府最初中斷國會對外聯繫,隨後進一步停止供電、供水。約10月3至4日,雙方談判未有進展時,葉利欽下令政府軍進攻議會大廈,戰鬥長達10小時後,終於結束了陷於分裂的政治局面。事件中,多份左派及俄罗斯民族主义報紙被禁,議長哈斯布拉托夫一派的人被捕,俄羅斯官方指共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傷。[11]主要由左派及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组成的反对派则指事件中超过两千人被杀。此事件使俄罗斯重新拉回限制自由民主的威权体制。

1997年的葉利欽

1996年总统大选,在種種的社會問題未解決的情况下,俄罗斯金融寡头及西方国家害怕叶利钦落选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叶利钦获得西方国家和俄罗斯金融寡头的一致支持。即使如此叶利钦的支持率仍然非常低,最后葉利欽通过选举舞弊击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候選人留加諾夫,成功连任总统。[12]

任內表现[编辑]

葉利欽當政期間,雖然全力推動自由市場經濟以及與國際經濟接軌,但是過大的總統權力,讓俄羅斯的政治過程成為個人領導,過快的經濟改革卻讓俄羅斯經濟陷於崩潰,作風過於威權與強勢也讓人有所批評。而短期國債的發行更導致俄羅斯陷入空前的經濟危機;閣員與總理更迭過快也導致政局不穩。對葉利欽影響最大的仍然是車臣獨立問題,車臣戰爭的懸而未決,大大地損害了葉利欽於國民心中的地位。[5][13] 踏入2000年時,美國有線新聞網絡指葉利欽當時的民望,僅得大概2%。[14] 而到了2001年的俄國民意調查顯示,高達66.1%的俄羅斯人認為葉利欽、戈巴契夫應對蘇聯解體後,國家多年的困境負責。

辭職[编辑]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离开克里姆林宫,身旁为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和代总统普京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遴选普京政府总理和自己的继承人後,同年12月31日以體弱多病為由,突然宣布辞职,改由普京接任為臨時總統,並移交戰略核武器控制权。他在俄國電視上向俄國人民作年終致詞時,說經過長時間和艱苦的深思熟慮後決定退休,他指俄羅斯需要新一代有活力的政治領袖帶領進入新世紀,請求國民原諒他過去的行政失誤,並為無法達成人民的期望而道歉[15][16]

史學家Arkady Ostrovsky認為葉爾辛與普丁達成了由普丁來保護葉爾辛貪腐的交易。因為之前普丁也曾保護貪腐的上司─聖彼得市市長,葉爾辛對普丁保護貪腐上司的能力有信心,使得普丁於四位繼承人中出線。[17]

退休生活[编辑]

退休後的葉利欽雖然淡出政壇,但仍獲得俄羅斯政府的優厚待遇。他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國有豪華別墅,身旁廚師、警衛、醫生俱全,出入有警車開路,還可乘坐政府專機。退休後,他每年出國遠遊8至10次,費用全由國家支付。他亦愛讀書及看電影。為控制體重,他每天下午4時後便不再進食。

2000年5月7日,叶利钦出席了其继任者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总统就职仪式[18]

2001年,俄羅斯《消息報》曾指葉利欽在中國大陸接受兩星期的中醫治療,為他治病都是中國一流名醫,療程包括以道家學說派生的氣功治療、按摩中草藥療法。其中氣功治療被俄新聞界稱為「返老還童功」。但他本人否認接受治療,指「沒有任何理由讓我接受治療,我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他只承認在中國大陸期間只是看戲、游水、桑拿,訪問過幾個城市,度過愉快假期。[19] 而有「小葉利欽」之稱的外孫鮑里斯正攻讀經濟學研究生,被外界視為他最有可能的繼承人,但葉利欽曾說若希望孩子幸福,就不要把他推上政治。[20]

葉利欽淡出政治後雖然保持低調,絕少發表公開講話,但2004年9月13日,別斯蘭人質危機爆發後,普京企圖廢除地區領導的選舉,改由他親自任命,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罕有地批評普京此舉是民主倒退,返回蘇俄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度。[21] 但在2006年的壽宴上,他又批評美國「獨專」(monopolistic)的外交政策,並指普京是俄羅斯人民正確的選擇。[22]

2006年2月1日生日時,在克里姆林宮為他舉辦盛大宴會,邀請200多位名流出席,當中有美國總統克林頓德國總理科爾。俄國媒體形容,葉利欽可能是「全俄羅斯最幸福的退休老頭」。

去世[编辑]

叶利钦的葬礼,2007年4月25日。
叶利钦之墓

叶利钦在2007年4月23日因心衰竭[23][24][25][26]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逝世,享年76岁。《共青团真理报》援引专家的话说,叶利钦3月25日到4月2日对约旦进行的访问是发作的原因之一[23]。死后他的遗体被安放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供人瞻仰[27]。2007年4月25日,葬礼在新圣女公墓进行[28]

這是繼1894年俄國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之后的113年中,叶利钦是第一位死后举行教堂葬礼的俄国首脑。

俄国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在他葬礼日为全国哀悼日,国旗降半旗,当天一切娱乐节目推迟[29]

葬礼當日早上,儀式在東正教救世主大教堂進行後,隨即走到莫斯科三里外的新處女公墓下葬;在下葬期間,先由士兵的擁護下到達墓地前。在墓地前,葉利欽的兩名女兒以及太太先後向葉利欽遺體道别,而葉利欽太太更為其夫作吻別及少少打扮。

下葬的一刻,在東正教宗主教的祝福後,葉利欽的遺體的棺本下達至墓地的土地時,軍方隨即向葉利欽發放禮炮及奏起俄羅斯國歌後,整個國葬的儀式完成。

參與葬禮的有俄羅斯總統普京、前美國總統老布殊克林頓、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俄羅斯主要領導人以及其他北歐國家元首等。

叶利钦妻子奈娜·叶利钦娜和女兒葉蓮娜、塔季揚娜皆有參加葬禮。

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宣布他葬礼日为全国哀悼日时说:

(叶利钦的)担任的总统使他为俄罗斯人民记住,使他为世界人民记住。...他的任期中,崭新的民主俄罗斯诞生了:一个自由、开放与和平的国家。一个国家,真正权属人民。...(他是)第一位因点子与抱负,为俄罗斯公民强力支持的总统。由于鲍里斯·叶利钦决心与努力,一个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的制度诞生了。这个制度给予人民自由表达思想,自由选择俄罗斯政权之权利,允许人民实现创造和立业之计划。这个制度使得我们开始建立一个真正有用的联邦。...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勇敢、热心、有活力的人。他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国家领导人。他在捍卫自己职位时勇敢而坦诚。...叶利钦勇敢承担他追求一切的责任。(纪念)他为俄罗斯与俄罗斯人民做过和尝试去做事情。而且他总是先俄罗斯人民艰难之困苦为困苦。[30]

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去世后发表哀悼声明,称对这位对国家有功有过的人的家庭表示最深切的哀悼。[31]

著作[编辑]

  • 《我的自述》1990年,中文版1992年东方出版社;1988年12月-1989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选举纪事
  • 《总统笔记》1994年,中文版1995年东方出版社;1990年5月-1993年9月首任总统记述
  • 《午夜日记》2000年,中文版2001年译林出版社。1996年-1999年连任后的记述

纪念[编辑]

新聖女公墓的葉利欽紀念墓碑
葉利欽中心及其紀念雕像

2008年4月,新圣女公墓的一座叶利钦纪念馆落成,一支军队合唱团表演俄羅斯國歌《俄羅斯聯邦國歌》,歌词反映俄罗斯的新状态[32][33]

2015年11月,鮑里斯·葉爾欽總統中心在葉卡捷琳堡開幕。[34][35]


荣誉与奖项[编辑]

俄罗斯联邦和苏联:
其他国家:
机构奖项:
宗教奖项:
头衔:

评价[编辑]

世人对于叶利钦评价呈两极分化。西方国家大多数对其赞美。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俄罗斯左派、大多数俄罗斯民众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都对其口诛笔伐,认为叶利钦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正面[编辑]

  •  苏联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葉爾辛)為國家立下大量功績,但同時亦背負了很多嚴重錯誤,堪稱悲劇命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葉利欽在任期間高度重視對華關係,中俄兩國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兩國各領域的合作快速發展。他為中俄關係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葉利欽的不幸逝世,使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摯友。[36]
  •  美国總統乔治·沃克·布什:「葉利欽總統是歷史性人物,在重大時刻為他的國家服務。在蘇聯解體扮演重要角色,幫助奠定俄羅斯自由的基石,也是他國家歷史上首位民選首領。」[37]
  •  欧洲联盟主席巴羅佐:「他拉近了東西方,把對立變成合作。」
  •  法國總統希拉克:「世界會懷念葉利欽的勇氣、堅忍和政治路向,他令自由得到勝利,引領俄羅斯走向民主。」
  •  英国首相布莱尔:“当我听到叶利钦逝世的消息之后,感到非常悲哀。他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  德国總理默克尔:“叶利钦对于俄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我们将铭记于心。”
  •  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叶利钦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像所有伟大的政治家一样,没有逻辑可遵循。叶利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38][39]
  •  俄羅斯總統普京2007年12月19日接受采访时认为叶利钦有历史功绩[40]
  • 俄新社2007年报道称有政治学家认为叶利钦的功绩有:没有迫害苏共党员(有观点认为八一九事件后在11月6日叶利钦在他的第169號行政命令終止蘇聯共產黨在俄羅斯的活動是迫害活动)、取消新闻检查制度(有观点提出此评论不正确,俄罗斯1993年宪政危机中叶利钦禁止俄罗斯民族主义及左派报章刊物的发行,日后此类报纸才恢复出版[41])、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保卫俄罗斯民主自由体制、私有化房屋使数百万人拥有了自己住房[42]

负面[编辑]

  • 前苏联异议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2000年称:“叶利钦时代的结果是,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等所有基础领域都被摧毁或洗劫……我们还要继续洗劫和摧毁俄罗斯,直到一切荡然无存吗?”[43]在2008年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更是评价道:“叶利钦同样对人民生活不负责任他努力使国有财产尽可能快地转入私人之手,他听任俄国的财富毫无阻拦地受人掠夺。为了得到地方诸侯的支持,他直截了当地要求实行分离主义,促使通过了使俄罗斯国家四分五裂的决议。这就剥夺了俄国的当之无愧的历史作用和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则报之以大声喝彩。”他还曾在2000年叶利钦下台后认为应该起诉他。[44][45]
  • 俄新社2007年评论:“大多数政治家以及与政治没有丝毫关联的俄罗斯人都认为叶利钦在以下事件上犯了错误:1991年《别洛韦日协议》的签订和苏联解体;俄罗斯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为1991年水平的一半;1992年价格放开和由此导致的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3年剥夺了大多俄罗斯人占有的苏联集体财产份额的私有化运动,且在當年10月時由叶利钦当局与最高苏维埃冲突导致的炮打白宫;1995年车臣战争;1996年导致金融寡头大肆掠夺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大拍卖;1998年造成国家金融体系彻底崩溃的经济危机。”[42]
  • 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2013年3月30日俄新社公开演讲中认为,苏联解体的责任应由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负责,因为叶利钦所主张的改革方针是“不负责任的”[46]
  • 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012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近一百年内俄罗斯历任领导人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鲍里斯·叶利钦奉行的政策是最不受欢迎[47]
  • 前苏联异议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在1996年曾激烈批判叶利钦,认为俄罗斯丢掉了大国地位和失去影响力[48][49]
  •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叶利钦去世文章称:“他(叶利钦)掌控俄罗斯的时候是在一个混乱状态下,然后又让俄罗斯陷入另一种混乱的状态在1999年移交政权的时候。”并且称在叶利钦的执政时政策让“穷人失去一辈子的积蓄在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50]”。
  • 欧盟在1999年抨击俄罗斯在车臣的政策,遭到叶利钦反击[51]
  • 张春桥在1992年1月21日的家书中写道:“早在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我们党就指出 :赫集团的上台,是资产阶级上台。这不是乱戴帽子,而是事实……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不过是扮演了赫鲁晓夫五世、六世的角色,全面地公开地实行反动的资产阶级专政罢了……苏联人民上了当,受了骗。我觉得叶利钦这个人很可爱,他公开讲反对共产主义,雷厉风行地搞私有化,搞市场经济,不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羞羞答答,拖泥带水,明明是搞资本主义,却打着苏联苏共、‘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类旗号。叶利钦的可爱之处,就是他能够擦亮苏联人民的眼睛,启发人民的觉悟。当然,他的真面目还是掩饰起来的,不然早就被识破了。”[52]

相關條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ПОХОРОНЫ Б.ЕЛЬЦИНА ПРОХОДЯТ ПО ВСЕЙ ПОЛНОТЕ ЦЕРКОВНОГО ПОМИНОВЕНИЯ. Pravoslvie.ru.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 ^ {{Cite web |url=https://acex.medium.com/%E6%94%B9%E5%8F%98%E4%B8%96%E7%95%8C%E7%9A%84%E5%9B%9B%E5%8D%81%E5%9B%9B%E5%A4%A9-%E5%A4%A9%E5%8F%AF%E6%B1%97%E4%B9%8B%E8%B7%AF-%E5%AE%AA%E6%94%BF%E5%8D%B1%E6%9C%BA-45f55ea07290%7Ctitle=叶利钦的高光时刻·宪政危机%7Cdead-url=no }
  3. ^ {{Cite web |url=https://www.pourquoi.tw/russia-democracy-ep1/%7Ctitle=【魯斯濱】蒲亭的俄羅斯到底是不是民主國家? I. 俄羅斯剛步入民主時遇到的危機|dead-url=no }
  4. ^ (俄)葉利欽自传—我的自述. 
  5. ^ 5.0 5.1 存档副本 (PDF). [2013-0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6. ^ Former Russian leader Yeltsin dead. CNN. 2007年4月23日 [2007年4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5月20日). 
  7. ^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他终结了苏联 选择了普京_历史频道_凤凰网. news.ifeng.com.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4). 
  8. ^ Timeline of a Leader. CBC. October 1998 [2007-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9. ^ 谢志强; 罗斌. 外囯政要会谈纪实.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021-07-08]. ISBN 978-7-5438-241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10.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 140 [2021-07-08]. ISBN 978-7-81054-67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11. ^ 中青線上-青年參考:揭秘1993年“黑色十月事件”中葉利欽的近衛軍 2007年1月31日
  12. ^ 存档副本.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13. ^ 存档副本. [201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4). 
  14. ^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October 7, 2002. [200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15. ^ 详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辞职. 新浪新闻. 1999-12-31 [2017-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16. ^ BBC:葉利欽辭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9年12月31日
  17. ^ Arkady Ostrovsky <製造俄羅斯> 中文版 P286起
  18. ^ 普京就任俄总统 任命卡西亚诺夫为代总理. [2022-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19. ^ 中醫讓葉利欽返老還童 《環球時報》 (2001年7月10日第六版)
  20. ^ 明報:晚年享福 周遊列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4月24日
  21. ^ Mikhail Gorbachev and Boris Yeltsin Speak out Against Putin’s Reforms. MosNews.com. 2004-09-16 [2007-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9). 
  22. ^ Putin Was Right Choice for Russia—Boris Yeltsin. MosNews.com. 2006-01-30 [2007-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23. ^ 23.0 23.1 У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не выдержало сердце. Komsomolskaya Pravda. 2007-04-24 [200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俄文)
  24. ^ Ельцин умер от остановки сердца. Lenta.ru. 2007-04-23 [200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俄文)
  25. ^ Russian ex-president Yeltsin dies. BBC. 2007-04-23 [201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26. ^ 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Yeltsin dies. Sky News. 2007-04-23 [201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27. ^ BBC News Yeltsin to lie in state in Mosco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on 24 April 2007
  28. ^ 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Boris Yeltsin, who helped bring demise of Soviet Union, dead at 76. Fox News Channel. 200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29. ^ President's decree of mourning day. 2007-04-23 [200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8).  (俄文)
  30. ^ Vladimir Putin`s Address on the Occasion of Boris Yelstin’s Pass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remlin, 23 April 2007. Retrieved: 24 April 2007
  31. ^ In quotes: Reactions to Yeltsin deat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3 April 2007.
  32. ^ Levy, Clifford J. Reactions to a New Yeltsin Memorial, as to His Legacy, Are Mixed.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5-05 [201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3. ^ Russia Remembers Yeltsin. Voice of America. 2008-04-23 [2010-11-03]. [失效連結]
  34. ^ 要蒲亭照顧好俄羅斯 葉爾欽紀念館揭幕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 RFI.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5-11-26 [2024-03-08] (中文(繁體)). 
  35. ^ Ельцин Центр. Ельцин Центр. [2024-03-08] (俄语). 
  36. ^ 外交部發言人:中國對葉利欽逝世深表哀悼.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37. ^ President and Mrs. Bush Saddened by the Death of 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Boris Yelts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hite House, April 23, 2007. Retreived: 2007-04-23
  38. ^ Lettre de condoléances de M. Jacques CHIRAC à la suite du décès du Président Boris ELTSIN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5-09. Présidence de la République, April 23, 2007. Retrieved 2007-04-23.
  39. ^ In quotes: Reactions to Yeltsin death. BBC. 2007-04-23 [200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6). 
  40. ^ 普京表示苏联的解体是历史性转变. 俄新网. 2007-12-19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41. ^ Yeltsin Orders Referendum on a New Constitution. 纽约时报. 1993-10-16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42. ^ 42.0 42.1 鲍里斯·叶利钦功过由后人评说. 俄新网. 2007-04-24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43. ^ 抵制索契冬奥会有些不近情理.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2012-02-10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44. ^ 俄诺贝尔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逝世 一身傲骨一生争议. 中国日报网.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4). 
  45. ^ Солженицын как бескомпромиссный критик. Interfax.ru.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俄语). 
  46. ^ 戈氏开讲谈改革 俄高层劝其勿再提“重建”. 俄新网. 2013-04-01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47. ^ 民调: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仍是最不受欢迎的俄领导人. 俄新网. 2012-02-02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48. ^ Alexander Zinoviev. 英国卫报. 2006-04-24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49. ^ Alexander Zinoviev. 英国每日电讯报. 2006-04-24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50. ^ Boris Yeltsin. 英国每日电讯报. 2007-04-23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51. ^ World: Europe Yeltsin warns critics over Chechnya. BBC. 1999-11-17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52. ^ 张春桥. 张春桥狱中家书.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5: 111–112. ISBN 978-962-996-700-0. 

外部链接[编辑]

政府职务
前任者:
首任
俄罗斯联邦总统
1991年7月10日-1999年12月31日
繼任者:
弗拉基米尔·普京
前任者:
維克多·切爾諾梅爾金
俄罗斯联邦代总理
1998年3月23日-1998年3月23日
繼任者:
謝爾蓋·基里延科
前任者:
奥列格·洛博夫
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1991年11月6日-1992年6月15日
繼任者:
叶戈尔·盖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