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标签2017版源代码编辑
局限於海外華人的內容遷回海外華人
标签移除或更換文件 可视化编辑
(未显示3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Refimprove|time=2024-05-11T10:15:13+00:00}}
{{Other uses}}
{{Other uses}}
{|class="wikitable" cellpadding="10" style="float: right;"
{|class="wikitable" cellpadding="10" style="float: right;"
| 「華人」的定義<ref name="新加坡">{{cite journal |author1=张从兴 |title=谁是华人?华人是谁? |journal=華語橋 |url=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shcheong/shcheong02.htm#_edn1 |access-date=2008-01-06 |archive-date=2017-05-2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529091457/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shcheong/shcheong02.htm#_edn1 |dead-url=no }}</ref>
| '''「華人」的定義<ref name="新加坡">{{cite journal |author1=张从兴 |title=谁是华人?华人是谁? |journal=華語橋 |url=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shcheong/shcheong02.htm#_edn1 |access-date=2008-01-06 |archive-date=2017-05-2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529091457/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shcheong/shcheong02.htm#_edn1 |dead-url=no }}</ref>'''
| align=center|出處
| align=center|'''出處'''
|-
|-
| 1.[[中華民族]]後裔<br>2.旅居各國的中華民族後裔
| 1. [[中華民族]]後裔<br>2. 旅居各國的中華民族後裔
| 《[[教育部国语辞典|國語辭典]]》
| 《[[教育部国语辞典|國語辭典]]》
|-
|-
| 1.[[中國人]]<br>2.[[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
| 1. [[中國人]]<br>2. [[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
| 《[[現代漢語詞典]]》
| 《[[現代漢語詞典]]》
|-
|1. 中国人的统称<br>2. 取得所在国国籍而有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辞海]]》<ref>[https://www.cihai.com.cn/detail?q=%E5%8D%8E%E4%BA%BA&docId=5392311&docLibId=72 华人][M/OL]//[[陈至立]]. [[辞海]]. 7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2024].</ref>
|-
|-
| [[漢族]]
| [[漢族]]
| 《[[海外华人百科全书]]》
| 《[[海外华人百科全书]]》
|-
|}
|}
[[File:Map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World.svg|300px|thumb|全球華人分布地圖。<br>{{small|
[[File:Map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World.svg|300px|thumb|全球華人分布地圖。<br>{{small|
第20行: 第23行:
{{Legend|#ff7070|10,000人以上}}
{{Legend|#ff7070|10,000人以上}}
{{Legend|#ffc2c2|1,000人以上}}}}]]
{{Legend|#ffc2c2|1,000人以上}}}}]]
'''華人'''(英语:Ethnic Chinese)广义上為[[東亞|東亞地區]][[中國|中國地區]]民族後裔,即為[[中華民族]]後裔。文献定义是指「华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华人是对具有中国血统者的统称,狭义的华人则是专指已经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其后裔,又称华裔」<ref>{{Cite journal |author=刘春霞 |title=关于双重国籍的思考 |url=http://www.ims.sdu.edu.cn/__local/5/67/75/59D0BC19C725ACEF1FB75631156_E1EA1037_65C58.pdf |publisher=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number=66 |year=2008 |accessdate=2022-09-19 |archive-date=2022-10-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15114919/http://www.ims.sdu.edu.cn/__local/5/67/75/59D0BC19C725ACEF1FB75631156_E1EA1037_65C58.pdf |dead-url=no }}</ref>,在中國也称'''[[海外華人]]'''、'''外國華人'''、'''外籍華人'''。[[中華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與西方'''種族'''概念不同。「[[华]]」是[[中国]]的代称。[[西晋]][[江統]]《[[徙戎論]]》裡,华人同[[中國人]]、[[秦人]]、[[汉人]]的含义一样<ref>《通典》:「自蔥嶺、于闐之東,燉煌、酒泉、張掖之間,華人來往非少。」</ref>。唐朝后,华人也被称为[[唐人]]<ref name="王賡武黃堅立2002">{{cite book|author1=王賡武|author2=黃堅立|title=海外華人硏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 王賡武敎授論文選|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KxcafX3JggYC&pg=PA100|accessdate=19 January 2013|date=June 2002|publisher=八方文化创作室|isbn=978-1-879771-61-1|pages=100–|quote=就是我想講的唐人,南方就講唐人,北方人因為滿清的關係就講漢人。那麼,到最後什麼時候開始用華人呢?這是很有意思的,與政治變遷有關。|archive-date=2013-10-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2210157/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KxcafX3JggYC&pg=PA100|dead-url=no}}</ref>。[[满族]]建立清朝后,华人不仅限于[[汉族]],而包含少数被汉化的[[少数民族]]<ref name=少數>{{cite journal |author1=李安山 |title=少数民族华侨华人 : 迁移特点、辨识 标准及人数统计 |journal=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date=2003年}}</ref>。清末民初,華人、華僑都指旅居[[清朝|大清]]境外的[[清國人]],含義無差別<ref name=華人史>{{cite book |author1=寒冬 |title=海南華僑華人史 |date=2008年 |publisher=海南出版社 |pages=1-2}}</ref>。在某些[[汉语]]语境中,“华人”是“[[洋人]]”对应词,而“中国人”是“外国人”对应词<ref name=恨海>{{cite book |author1=吴趼人 |title=恨海 |date=1906 |publisher=上海广智书局 |chapter=第七回 |quote=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ref>。现今,侨居海外的人士若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一般称作[[华侨]],如為[[中华民国国民|中華民國國籍]]的,則依政治取向不同,而稱爲華僑或[[台僑]]<ref>{{cite web |title=華僑 |url=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_Vu1LW&o=e0&sec=sec1&op=v&view=0-1 |website=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accessdate=2021-05-26}}</ref>。但在某些场合,为方便,会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不做国籍区分<ref name=由来/>。当今各國华人分布在世界200个国家、地区,人数已达6000多万<ref>{{cite web |title=全球海外到底有多少华人?华人最多的十个国家! |url=https://new.qq.com/omn/20210118/20210118A0ELGC00.html |website=腾讯网 |accessdate=2021-09-15 |archive-date=2021-09-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15062017/https://new.qq.com/omn/20210118/20210118A0ELGC00.html |dead-url=no }}</ref>。其中,[[东南亚]]华人数量占海外的華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北美]]。也有已落地生根海外的华人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定居<ref>{{cite web |title=年老华人想居住中国,哪些签证政策可以提供便利? |url=http://www.chinaqw.com/hdfw/2019/05-21/223210.shtml |website=中国侨网 |accessdate=2021-07-19 |date=2019-05-21 |archive-date=2021-07-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19153519/http://www.chinaqw.com/hdfw/2019/05-21/223210.shtml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title=中国移民局官宣:只要满足这个条件,欧洲华人回国不用签证!配偶孩子跟着拿“绿卡 |url=https://ishare.ifeng.com/c/s/7p1TAMCU5jn |accessdate=2021-07-19 |date=2019-08-10 |archive-date=2021-07-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19153519/https://ishare.ifeng.com/c/s/7p1TAMCU5jn |dead-url=no }}</ref>。
'''華人'''(英语:Ethnic Chinese)广义上為[[東亞|東亞地區]][[中國|中國地區]]民族後裔,即為[[中華民族]]後裔。文献定义是指「华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华人是对具有中国血统者的统称,狭义的华人则是专指已经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其后裔,又称华裔」<ref>{{Cite journal |author=刘春霞 |title=关于双重国籍的思考 |url=http://www.ims.sdu.edu.cn/__local/5/67/75/59D0BC19C725ACEF1FB75631156_E1EA1037_65C58.pdf |publisher=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number=66 |year=2008 |accessdate=2022-09-19 |archive-date=2022-10-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15114919/http://www.ims.sdu.edu.cn/__local/5/67/75/59D0BC19C725ACEF1FB75631156_E1EA1037_65C58.pdf |dead-url=no }}</ref>,在中國也称'''[[海外華人]]'''、'''外國華人'''、'''外籍華人'''。[[中華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與西方'''種族'''概念不同。「[[华]]」是[[中国]]的代称。[[西晋]][[江統]]《[[徙戎論]]》裡,华人同[[中國人]]、[[秦人]]、[[汉人]]的含义一样<ref>《通典》:「自蔥嶺、于闐之東,燉煌、酒泉、張掖之間,華人來往非少。」</ref>。唐朝后,华人也被称为[[唐人]]<ref name="王賡武黃堅立2002">{{cite book|author1=王賡武|author2=黃堅立|title=海外華人硏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 王賡武敎授論文選|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KxcafX3JggYC&pg=PA100|accessdate=19 January 2013|date=June 2002|publisher=八方文化创作室|isbn=978-1-879771-61-1|pages=100–|quote=就是我想講的唐人,南方就講唐人,北方人因為滿清的關係就講漢人。那麼,到最後什麼時候開始用華人呢?這是很有意思的,與政治變遷有關。|archive-date=2013-10-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2210157/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KxcafX3JggYC&pg=PA100|dead-url=no}}</ref>。[[满族]]建立清朝后,华人不仅限于[[汉族]],而包含少数被汉化的[[少数民族]]<ref name=少數>{{cite journal |author1=李安山 |title=少数民族华侨华人 : 迁移特点、辨识 标准及人数统计 |journal=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date=2003年}}</ref>。清末民初,華人、華僑都指旅居[[清朝|大清]]境外的[[清國人]],含義無差別<ref name=華人史>{{cite book |author1=寒冬 |title=海南華僑華人史 |date=2008年 |publisher=海南出版社 |pages=1-2}}</ref>。在某些[[汉语]]语境中,“华人”是“[[洋人]]”对应词,而“中国人”是“外国人”对应词<ref name=恨海>{{cite book |author1=吴趼人 |title=恨海 |date=1906 |publisher=上海广智书局 |chapter=第七回 |quote=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ref>。现今,侨居海外的人士若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一般称作[[华侨]],如為[[中华民国国民|中華民國國籍]]的,則依政治取向不同,而稱爲華僑或[[台僑]]<ref>{{cite web |title=華僑 |url=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_Vu1LW&o=e0&sec=sec1&op=v&view=0-1 |website=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accessdate=2021-05-26}}</ref>。但在某些场合,为方便,会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不做国籍区分<ref name=由来/>。当今各國华人分布在世界200个国家、地区,人数已达六千多万<ref>{{cite web |title=全球海外到底有多少华人?华人最多的十个国家! |url=https://new.qq.com/omn/20210118/20210118A0ELGC00.html |website=腾讯网 |accessdate=2021-09-15 |archive-date=2021-09-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15062017/https://new.qq.com/omn/20210118/20210118A0ELGC00.html |dead-url=no }}</ref>。其中,[[东南亚]]华人数量占海外的華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北美]]。也有已落地生根海外的华人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定居<ref>{{cite web |title=年老华人想居住中国,哪些签证政策可以提供便利? |url=http://www.chinaqw.com/hdfw/2019/05-21/223210.shtml |website=中国侨网 |accessdate=2021-07-19 |date=2019-05-21 |archive-date=2021-07-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19153519/http://www.chinaqw.com/hdfw/2019/05-21/223210.shtml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title=中国移民局官宣:只要满足这个条件,欧洲华人回国不用签证!配偶孩子跟着拿“绿卡 |url=https://ishare.ifeng.com/c/s/7p1TAMCU5jn |accessdate=2021-07-19 |date=2019-08-10 |archive-date=2021-07-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19153519/https://ishare.ifeng.com/c/s/7p1TAMCU5jn |dead-url=no }}</ref>。


== 名称==
== 名称==
第28行: 第31行:
“秦人”、“中國人”始见于《[[史記]]》<ref>{{cite encyclopedia |title=史记 |volume=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url=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F%B2%E8%A8%98/%E5%8D%B7123 |quote=聞宛域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 |access-date=2021-06-02 |archive-date=2021-0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28032735/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F%B2%E8%A8%98/%E5%8D%B7123 |dead-url=no }}</ref><ref>{{cite encyclopedia |author=僧叡 |title=大智度论序 |encyclopedia=全晉文 |volume=卷一百六十 |url=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6%99%89%E6%96%87/%E5%8D%B7%E4%B8%80%E7%99%BE%E5%85%AD%E5%8D%81 |quote=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 |access-date=2021-06-02 |archive-date=2021-06-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02215100/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6%99%89%E6%96%87/%E5%8D%B7%E4%B8%80%E7%99%BE%E5%85%AD%E5%8D%81 |dead-url=no }}</ref>,“汉人”、“汉民”始见于《[[汉书]]》。汉武帝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复征大宛,“闻宛城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此事时,“汉人”一词记作“秦人”。[[秦人]]与[[汉人]]二称在汉代之转换由此可见一斑<ref name=zq>{{cite web |title=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 |url=https://zqll.bjwlxy.cn/info/1015/1034.htm |website=周秦伦理网 |publisher=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accessdate=2021-06-02 |date=2016-07-06 |archive-date=2021-06-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02220048/https://zqll.bjwlxy.cn/info/1015/1034.htm |dead-url=no }}</ref>。[[南北朝]]时期,在北朝,中国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指汉人,也包括少数民族。在[[唐朝]]之後,外國稱中國人為唐人<ref>{{cite book |title=明史·外国真腊传 |quote=唐人者,诸番呼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ref><ref>《明史》卷324〈列傳 外國五〉〈真臘〉:「番人殺唐人罪死;唐人殺番人則罰金,無金則鬻身贖罪。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ref>。清代将“汉人”与“满人”相对而称<ref>{{cite book |title=清世祖实录 |chapter=卷90 |quote=顺治谕曰:满汉人民,皆朕赤子。}}</ref>,而“华人”、“中国人”则包括满人在内,并逐渐成为与“[[洋人]]”、“外国人”相互区别的称谓<ref>{{cite book |author1=吴趼人 |title=恨海 |date=1906 |publisher=上海广智书局 |chapter=第七回 |quote=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ref>。
“秦人”、“中國人”始见于《[[史記]]》<ref>{{cite encyclopedia |title=史记 |volume=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url=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F%B2%E8%A8%98/%E5%8D%B7123 |quote=聞宛域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 |access-date=2021-06-02 |archive-date=2021-01-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28032735/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F%B2%E8%A8%98/%E5%8D%B7123 |dead-url=no }}</ref><ref>{{cite encyclopedia |author=僧叡 |title=大智度论序 |encyclopedia=全晉文 |volume=卷一百六十 |url=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6%99%89%E6%96%87/%E5%8D%B7%E4%B8%80%E7%99%BE%E5%85%AD%E5%8D%81 |quote=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 |access-date=2021-06-02 |archive-date=2021-06-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02215100/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6%99%89%E6%96%87/%E5%8D%B7%E4%B8%80%E7%99%BE%E5%85%AD%E5%8D%81 |dead-url=no }}</ref>,“汉人”、“汉民”始见于《[[汉书]]》。汉武帝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复征大宛,“闻宛城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此事时,“汉人”一词记作“秦人”。[[秦人]]与[[汉人]]二称在汉代之转换由此可见一斑<ref name=zq>{{cite web |title=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 |url=https://zqll.bjwlxy.cn/info/1015/1034.htm |website=周秦伦理网 |publisher=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accessdate=2021-06-02 |date=2016-07-06 |archive-date=2021-06-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02220048/https://zqll.bjwlxy.cn/info/1015/1034.htm |dead-url=no }}</ref>。[[南北朝]]时期,在北朝,中国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指汉人,也包括少数民族。在[[唐朝]]之後,外國稱中國人為唐人<ref>{{cite book |title=明史·外国真腊传 |quote=唐人者,诸番呼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ref><ref>《明史》卷324〈列傳 外國五〉〈真臘〉:「番人殺唐人罪死;唐人殺番人則罰金,無金則鬻身贖罪。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ref>。清代将“汉人”与“满人”相对而称<ref>{{cite book |title=清世祖实录 |chapter=卷90 |quote=顺治谕曰:满汉人民,皆朕赤子。}}</ref>,而“华人”、“中国人”则包括满人在内,并逐渐成为与“[[洋人]]”、“外国人”相互区别的称谓<ref>{{cite book |author1=吴趼人 |title=恨海 |date=1906 |publisher=上海广智书局 |chapter=第七回 |quote=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ref>。


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开始用“华民”和“华人”称呼一般华侨,用“[[华商]]”称呼[[旧金山]]的华侨商人团体。接任刘坤一的[[张之洞]],除了保留“华民”、“华人”、“华商”的称呼之外,还以“[[华工]]”代替了当时惯用的“[[苦力]]”称呼<ref>{{cite web |title=“华侨”这个词 最早从广州开始使用 |url=https://www.chinaqw.com/m/sqfg/2019/01-29/214235.shtml |website=中国侨网 |publisher=广州日报 |accessdate=2021-06-02 |date=2019-01-29 |archive-date=2021-06-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03115355/https://www.chinaqw.com/m/sqfg/2019/01-29/214235.shtml |dead-url=no }}</ref>。1896年[[梁啟超]]等人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將華人與西人相對,作為自身民族的概稱<ref>梁啟超〈[[s:变法通议|論變法不知本源之害]]〉:「今夫人之智愚賢不肖,不甚相遠也。必謂西人皆智,而華人皆愚;西人皆賢,而華人皆不肖,雖五尺之童,猶知其非。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華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故吾曰:不能盡為斯人咎也,法使然也。」</ref>。[[清]][[光緒]]33年(1907年),[[章炳麟]]在[[日本]][[東京]]《[[民報]]》上發表的中華民國解考證:“[[漢族]]自西來,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此為「華民」或「華人」一詞之由來。”<ref>{{cite news |author1=[[章炳麟]] |title=中華民國解 |work=[[民報]] |date=1907-07-05 |location=[[日本]][[東京]] |quote=}}</ref>
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开始用“华民”和“华人”称呼一般华侨,用“[[华商]]”称呼[[旧金山]]的华侨商人团体。接任刘坤一的[[张之洞]],除了保留“华民”、“华人”、“华商”的称呼之外,还以“[[华工]]”代替了当时惯用的“[[苦力]]”称呼<ref>{{cite web |title=“华侨”这个词 最早从广州开始使用 |url=https://www.chinaqw.com/m/sqfg/2019/01-29/214235.shtml |website=中国侨网 |publisher=广州日报 |accessdate=2021-06-02 |date=2019-01-29 |archive-date=2021-06-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03115355/https://www.chinaqw.com/m/sqfg/2019/01-29/214235.shtml |dead-url=no }}</ref>。1896年[[梁啟超]]等人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將華人與西人相對,作為自身民族的概稱<ref>梁啟超〈[[s:变法通议|論變法不知本源之害]]〉:「今夫人之智愚賢不肖,不甚相遠也。必謂西人皆智,而華人皆愚;西人皆賢,而華人皆不肖,雖五尺之童,猶知其非。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華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故吾曰:不能盡為斯人咎也,法使然也。」</ref>。[[清]][[光緒]]33年(1907年),[[章炳麟]]在[[日本]][[東京]]《[[民報]]》上發表的中華民國解考證:“[[漢族]]自西來,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此為「華民」或「華人」一詞之由來。”<ref>{{cite news |author1=[[章炳麟]] |title=中華民國解 |work=[[民報]] |date=1907-07-05 |location=[[日本]][[東京]] |quote=}}</ref>


《国语辞典》对华人的原解释第二条为“特指旅居[[海外]]的[[中国人]]”<ref>{{cite web|title=「華人」的辭意解釋 教育部國語辭典:旅居國外的中國人|url=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5134|accessdate=2021-07-14|date=2017-12-13|website=三立新闻|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19003140/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5134|archive-date=2021-07-19|dead-url=no}}</ref>。2015年《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将其改为“特指旅居[[海外]]的[[华裔]]人士”{{notetag|相关背景参见[[去中国化]]。}}。'''华人'''对应的英语词为“Ethnic Chinese”,'''华裔'''对应的英语词为“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
《国语辞典》对华人的原解释第二条为“特指旅居[[海外]]的[[中国人]]”<ref>{{cite web|title=「華人」的辭意解釋 教育部國語辭典:旅居國外的中國人|url=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5134|accessdate=2021-07-14|date=2017-12-13|website=三立新闻|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719003140/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25134|archive-date=2021-07-19|dead-url=no}}</ref>。2015年《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将其改为“特指旅居[[海外]]的[[华裔]]人士”{{notetag|相关背景参见[[去中国化]]。}}。'''华人'''对应的英语词为“Ethnic Chinese”,'''华裔'''对应的英语词为“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


==国籍==
==国籍==
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中国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ref name=由来>{{cite web |title=华侨华人提法的由来 |ur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8/c_127555770.htm |website=新华网 |publisher=人民政协报 |accessdate=2021-05-25 |date=2015-03-08 |archive-date=2021-05-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2322055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8/c_127555770.htm |dead-url=no }}</ref>根据现行[[中华民国法律]],华人指旅居海外的華裔人士<ref name=國語辭典>{{cite book|title=【華人】|url=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83678|accessdate=2016-06-20|publisher=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archive-date=2016-09-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23140220/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83678|dead-url=no}}</ref>。華僑指「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其未喪失中國國籍者」,入外國籍者也包括在內。<ref>{{Cite web |title=華僑 |ur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70 |website=[[中華百科全書]] |date=1983年 |archivedate=2016年5月21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21053859/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70 |deadurl=yes |accessdate=2014年3月7日 }}</ref>
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中国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ref name=由来>{{cite web |title=华侨华人提法的由来 |ur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8/c_127555770.htm |website=新华网 |publisher=人民政协报 |accessdate=2021-05-25 |date=2015-03-08 |archive-date=2021-05-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2322055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8/c_127555770.htm |dead-url=no }}</ref>根据现行[[中华民国法律]],华人指旅居海外的華裔人士<ref name=國語辭典>{{cite book|title=【華人】|url=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83678|accessdate=2016-06-20|publisher=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archive-date=2016-09-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23140220/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83678|dead-url=no}}</ref>。華僑指「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其未喪失中國國籍者」,入外國籍者也包括在內。<ref>{{Cite web |title=華僑 |ur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70 |website=[[中華百科全書]] |date=1983年 |archivedate=2016年5月21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21053859/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70 |deadurl=yes |accessdate=2014年3月7日 }}</ref>{{Overly detailed|section=yes}}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到[[東南亞]]華僑及華人問題,可能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爭議。因此在1953年9月,總理兼外長[[周恩來]]於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報告海外華僑問題時,提出解決華僑(華人)問題的方法,內容如下: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到[[東南亞]]華僑及華人問題,可能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爭議。因此在1953年9月,總理兼外長[[周恩來]]於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報告海外華僑問題時,提出解決華僑(華人)問題的方法,內容如下:


{{Cquote|取消華僑(華人)的「雙重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規範仍有中國籍的「華僑」不得干涉當地政治<ref name="李恩涵2003">{{cite book|author1=En-han Lee|author2=李恩涵|title=東南亞華人史|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1jQn5G2hzXkC&pg=RA1-PA245|accessdate=7 March 2014|year=2003|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language=zh-tw|isbn=978-957-11-3405-5|pages=1–}}</ref><ref name="張啟雄2005">{{cite book|author=張啟雄|title=Shi dai bian ju yu hai wai Hua ren de zu guo ren tong|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JpEAAAAMAAJ|year=2005|publisher=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硏究學會}}</ref>。}}
{{Cquote|取消華僑(華人)的「雙重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規範仍有中國籍的「華僑」不得干涉當地政治<ref name="李恩涵2003">{{cite book|author1=En-han Lee|author2=李恩涵|title=東南亞華人史|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1jQn5G2hzXkC&pg=RA1-PA245|accessdate=7 March 2014|year=2003|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language=zh-tw|isbn=978-957-11-3405-5|pages=1–}}</ref><ref name="張啟雄2005">{{cite book|author=張啟雄|title=Shi dai bian ju yu hai wai Hua ren de zu guo ren tong|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JpEAAAAMAAJ|year=2005|publisher=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硏究學會}}</ref>。}}
第45行: 第46行:
== 語言 ==
== 語言 ==
{{main|華语}}
{{main|華语}}
[[東亞]]華人,普遍能說[[漢語族]]語言(包括[[粵語]]、[[客語]]、[[闽语]]、[[吴语]]、[[官话]]等)之一,也能使用漢字。在海外[[华人地区|华人占多数的地区]]以外,除第一代[[海外华人|華人移民]]外,大部分的第二代華人(包含混血華人)可能因为缺乏漢语教育,而无法流利的書寫漢語漢字,或衹會說漢語[[口語]]和簡單的閱讀,甚至完全不懂漢語,衹能以該地區的語言作溝通。
中國華人,普遍能說[[漢語族]]語言(包括[[粵語]]、[[客語]]、[[闽语]]、[[吴语]]、[[官话]]等)之一,也能使用漢字。在海外[[华人地区|华人占多数的地区]]以外,除第一代[[海外华人|華人移民]]外,大部分的第二代華人(包含混血華人)可能因为缺乏漢语教育,而无法流利的書寫漢語漢字,或衹會說漢語[[口語]]和簡單的閱讀,甚至完全不懂漢語,衹能以該地區的語言作溝通。然而,在有完整的漢语教育下,海外华人还是能够基础的掌握漢语文化,如马来西亚大部分地區因为有相对完善的[[馬來西亞教育|華文教育]],使[[馬來西亞華人]]普遍都能說流利的[[漢語]]和[[漢語方言]](以[[泉漳話|閩臺片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和[[廣府話]]為主),而新加坡雖然以英文教育為主,但仍提供有一些基礎漢語課程,因此大部分[[新加坡華人]]也能使用相對基礎的[[漢語]]口語
然而,在有完整的漢语教育下,海外华人还是能够基础的掌握漢语文化,如马来西亚大部分地區因为有相对完善的[[馬來西亞教育|華文教育]],使[[馬來西亞華人]]普遍都能說流利的[[漢語]]和[[漢語方言]](以[[泉漳話|閩臺片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和[[廣府話]]為主),而新加坡雖然以英文教育為主,但仍提供有一些基礎漢語課程,因此大部分[[新加坡華人]]也能使用相對基礎的[[漢語]]口語。


== 身分认同 ==
== 身分认同 ==
{{seealso|華人地區|海外華人}}
{{seealso|華人地區|海外華人}}
{{Refimprove section|time=2024-05-11T10:15:13+00:00}}

各國華人不一定拥有中國國籍,许多华人已经[[归化]]入所在国国籍,如[[華裔泰國人|泰国华人]]、[[馬來西亞華人]]等等。在[[还原论|化約主義]]、[[中國民族主義]]影響下,部分中國人會認為外籍華人是狹義上的中國人,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如祖先已移居美國許久的美籍華人得主[[錢永健]]在記者採訪中自稱「我有中國血統」、「我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而引來一些人的抨擊<ref>{{Cite web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653+112009121200038,00.html |title=錢學森姪兒 不學中國話 |accessdate=2015-06-15 |archive-date=2009-12-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215054410/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653+112009121200038,00.html |dead-url=yes }}</ref>。
各國華人不一定拥有中國國籍,许多华人已经[[归化]]入所在国国籍,如[[華裔泰國人|泰国华人]]、[[馬來西亞華人]]等等。在[[还原论|化約主義]]、[[中國民族主義]]影響下,部分中國人會認為外籍華人是狹義上的中國人,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如祖先已移居美國許久的美籍華人得主[[錢永健]]在記者採訪中自稱「我有中國血統」、「我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而引來一些人的抨擊<ref>{{Cite web |url=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653+112009121200038,00.html |title=錢學森姪兒 不學中國話 |accessdate=2015-06-15 |archive-date=2009-12-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215054410/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653+112009121200038,00.html |dead-url=yes }}</ref>。


第56行: 第58行:
極少數的外國華人,既使從來沒有擁有[[中國國籍]]、在[[中國]]出生成長、前兩項兼具有或前兩項都沒有,但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過幾乎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而不是[[國籍]]上的中國人。
極少數的外國華人,既使從來沒有擁有[[中國國籍]]、在[[中國]]出生成長、前兩項兼具有或前兩項都沒有,但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過幾乎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而不是[[國籍]]上的中國人。


==知名学者==
由于避免其他族群的猜疑,各國华人对于[[中國]]的事物大多都保持中立与低调,例如[[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马来西亚华校]]教学时强调以[[马来西亚]]为主轴。

==华人人口==
===分布===
目前华侨约占10%、各國籍华人约占90%,分布在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ref name=定义>{{cite web |title=华侨、华人的定义及基本情况 |url=https://tzb.jnu.edu.cn/ed/77/c5576a126327/page.psp#:~:text=%E5%8D%8E%E4%BE%A8%E6%98%AF%E6%8C%87%E5%AE%9A%E5%B1%85%E5%9C%A8,%E5%8D%8E%E4%BA%BA%EF%BC%8C%E7%AE%80%E7%A7%B0%E2%80%9C%E5%8D%8E%E4%BA%BA%E2%80%9D%E3%80%82 |website=中央统战部网站 |accessdate=2021-05-17 |date=2009-03-06 |archive-date=2021-05-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17070708/https://tzb.jnu.edu.cn/ed/77/c5576a126327/page.psp#:~:text=%E5%8D%8E%E4%BE%A8%E6%98%AF%E6%8C%87%E5%AE%9A%E5%B1%85%E5%9C%A8,%E5%8D%8E%E4%BA%BA%EF%BC%8C%E7%AE%80%E7%A7%B0%E2%80%9C%E5%8D%8E%E4%BA%BA%E2%80%9D%E3%80%82 |dead-url=no }}</ref>。其中,东南亚华人约占总数的50%,其次是美洲14.4%,欧洲4.1%,大洋洲1.7%,东亚0.3%,非洲0.3%。中國官方的《世界侨情报告(2020)》蓝皮书指出,定居[[美国]]的华侨华人数量达508万,[[日本]]华侨华人数量突破100万。意大利华侨华人数量持续上升,尤以[[浙江]]籍侨胞为多。截止到2018年[[意大利]]有华侨华人约30万,[[西班牙]]华人约19万。而在2018年有约7000华侨领到了[[德国]]签发的“[[欧盟蓝卡]]”。<ref>{{cite web |title=《世界侨情报告(2020)》蓝皮书出版 |url=https://mp.weixin.qq.com/s/oErkkcJFY1VFeOZKrKQRUQ |publisher=中国侨联 |accessdate=2021-09-15 |archive-date=2021-09-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915092034/https://mp.weixin.qq.com/s/oErkkcJFY1VFeOZKrKQRUQ |dead-url=no }}</ref>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EFEFEF"
|+海外華人人口数量前十名国家
! rowspan=2|國家 ||colspan=2|2014年<ref>[http://www.ocac.gov.tw/OCAC/File/Attach/10/File_54.pdf 海外華人前二十大排名國家人口數] {{Wayback|url=http://www.ocac.gov.tw/OCAC/File/Attach/10/File_54.pdf |date=20181222162814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14年底</ref>|| colspan=2|2005年<ref>{{cite web |url=http://www.ocac.gov.tw/english/public/public.asp?selno=1163&no=1163&level=B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6-09-2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23193905/http://www.ocac.gov.tw/english/public/public.asp?selno=1163&no=1163&level=B |archivedate=2013-11-23 }}</ref>||colspan=2|2005-2014年
|-
||<center>人口</center>||<center>排名</center>||<center>人口</center>||<center>排名</center>||<center>人口增減</center>||<center>增減率</center>
|-
|{{flagicon|INA}} [[印尼华人]]|| 8,360,000 ||1||7,566,200||1|| {{increase}}789,800 ||{{increase}}10.4%
|-
|{{flagicon|THA}} [[泰国华人]]|| 7,000,000 ||2||7,053,240||2|| {{decrease}}53,240 ||{{decrease}}0.8%
|-
|{{flagicon|MYS}} [[大马华人]]|| 6,580,000 ||3||6,187,400||3|| {{increase}}392,600 ||{{increase}}6.3%
|-
|{{flagicon|USA}} [[美国华人]]|| 4,550,000 ||4||3,376,031||4|| {{increase}}1,173,969 || {{increase}}34.8%
|-
|{{flagicon|SGP}} [[新加坡华人]]|| 2,870,000 ||5||2,684,900||5|| {{increase}}185,100 ||{{increase}}6.9%
|-
|{{flagicon|CAN}} [[加拿大华人]]|| 1,580,000 ||6||1,612,173||6|| {{decrease}}32,173 ||{{decrease}}2.0%
|-
|{{flagicon|PHL}} [[菲律宾华人]]|| 1,500,000 ||7||1,146,250||9|| {{increase}}353,750 ||{{increase}}30.9%
|-
|{{flagicon|MMR}} [[缅甸华人]]|| 1,220,000 ||8||1,101,314||10|| {{increase}}118,686 ||{{increase}}10.8%
|-
|{{flagicon|Vietnam}} [[越南华人]]|| 1,030,000 ||9||1,263,570||8|| {{decrease}}233,570 ||{{decrease}}18.5%
|-
|{{flagicon|PER}} [[秘鲁华人]]|| 990,000 ||10||1,300,000||7|| {{decrease}}310,000 ||{{decrease}}23.8%
|}

=== 组成 ===
由於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学者很少考虑到少数民族,某些学者更是将“华人”等同于“汉人”。所以直到1980年代,才將移民中國邻国的[[少数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有學者統計,约570万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目前生活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ref name=少數/>

==华人组织==
[[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是全球[[福州十邑]]华人的国际性乡会社团联谊组织,在全球各地现有64个属会,涵盖海外500多万[[福州民系|福州籍]]华人,遍布世界107个国家与地区<ref>{{cite web |title=官网首页 |url=https://www.worldfuzhou.org/zread.php?p=1103 |website=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 |accessdate=2021-05-27 |archive-date=2021-05-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27091206/https://www.worldfuzhou.org/zread.php?p=1103 |dead-url=no }}</ref>。
{| class="wikitable"
|+ [[华裔美国人|美国华人]]组织
|-
! 名称 !! 创立时间!!说明
|-
|[[致公堂]] ||1848年||
|-
| [[秉公堂]] || 1874年 || 源於[[洪門致公堂]],是舊金山華埠五大僑團之一<ref>{{cite web |title=秉公堂簡介 |url=http://www.bingkongtong.com/index.php? |website=美洲秉公堂 |accessdate=2021-05-27 |archive-date=2021-05-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27074052/http://www.bingkongtong.com/index.php |dead-url=no }}</ref>。

|-
|[[中华公所]]||1882年||
|-
|[[安良堂]]||1893年||在全美20餘個城市設有分會,有超过三万名注册成员,大多数具有商业或工业背景。<ref>{{Cite web |url=http://www.hmyzg.cn/2-hwhm/2008hwhm-tw/080101-al.htm |title=On Leo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 Hong Men Zhi Gong website. (in Simplified Chinese) |access-date=2019-12-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19052735/http://www.hmyzg.cn/2-hwhm/2008hwhm-tw/080101-al.htm |archive-date=2008-06-19 |dead-url=yes }}</ref>
|-
| [[布禄仑华人协会]] || 1988年 ||位于[[紐約]][[布鲁克林]][[唐人街]]的一个[[非牟利機構]],有300多名员工。
|-
| [[百人会]] || 1990年 || 由[[贝聿铭]]创立[[百人会会员列表|成員]]來自商界、政界、學術界及文化界<ref name = chinadailyc100>{{cite newspaper | first = Qidong | last = Zhang | date = 2014-04-25 | title = C-100 strengthens US-China relations | journal = [[中国日报|China Daily]] | url = http://usa.chinadaily.com.cn/2014-04/25/content_17467034.htm | access-date = 2017-04-26 | archive-date = 2019-05-27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27234855/http://usa.chinadaily.com.cn/2014-04/25/content_17467034.htm | dead-url = no }}</ref>。
|-
|[[美国香港总商会]]||1997年||原名“美国香港旅美华人总商会”,美国籍公民成员数量增加,2014年经决议后改称为“美国香港总商会”<ref name = "領導團隊">{{cite web | language = zh | publisher = 美國(香港)總商會 | title = 領導團隊 | url = http://www.accahk97.org/member/ | date = 2019-06-05 | accessdate = 2019-08-29 | archive-date = 2020-01-29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129104724/http://www.accahk97.org/member/ | dead-url = no }}</ref>。
|}
{| class="wikitable"
|+ [[马来西亚华人]]组织
|-
! 名称 !! 创立时间!!说明
|-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1949年||一个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马来西亚政党]]<ref name="ohistory1">{{cite web| language=| publisher=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title=创党缘起| url=http://210.48.145.115/Chinese/History/Pages/mcafounder.aspx| author=| date=| accessdate=| archive-date=2009-05-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15112619/http://210.48.145.115/Chinese/History/Pages/mcafounder.aspx| dead-url=yes}}</ref>
|-
|[[砂拉越人民联合党]]||1959年||[[马来西亚政党]]
|-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51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组织<ref>{{cite web |title=教总简介 |url=http://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3&Itemid=35 |website=教总教育资讯网 |date=2008-07-05 |access-date=2021-05-27 |archive-date=2017-04-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25033254/http://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3&Itemid=35 |dead-url=unfit }}</ref>
|-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5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组织<ref>{{Cite web |url=http://www.dongzong.my/about_cwwy.php |title=董總中央委員會 |access-date=2015-06-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10112918/http://www.dongzong.my/about_cwwy.php |archive-date=2015-07-10 |dead-url=yes }}</ref>
|}

==知名华人==
{{Infobox ethnic group
|group = 外籍華人<!-- 入选标准:在世,不具有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维基词条及相片 -->
|image = {{image array |perrow=4 |width=75 |height=95
<!-- 科学家 -->
|image1 = Ttao2006.jpg | caption1 = [[陶哲轩]]<!-- 数学家 -->
|image2=Samuel ting 10-19-10.jpg|caption2=[[丁肇中]]<!-- 物理学家 -->
|image3=SC Zhang.jpg|caption3=[[张首晟]]<!-- 物理学家 -->
|image4 = Steven Chu official portrait headshot.jpg | caption4 = [[朱棣文]]<!-- 物理学家 -->
<!-- 政治家 -->
|image10 = Andrew Yang by Gage Skidmore.jpg | caption10 = [[楊安澤]]
|image11=Elaine Chao.jpg | caption11 = [[趙小蘭]]
|image12 = 9153ri-Yingluck Shinawatra.jpg | caption12 = [[英叻·钦那瓦|丘英乐]]
<!-- |image14 = Gary_Locke_official_portrait.jpg | caption14 = [[骆家辉]]-->
|image15=Thaksin DOD 20050915 (cropped).jpg |caption15=[[達新·欽那瓦|丘达新]]
|image16=Hun Sen July 2019.jpg|caption16=[[洪森]]
|image17=GG-Adrienne Clarkson2.jpg |caption17=[[伍冰枝]]
<!-- 企业家 -->
|image20=Lucio Tan (cropped).jpg|caption20=[[陈永栽]]<ref>{{cite news |author1=罗旭 |title=“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结果揭晓 |url=http://www.chinaqw.com/hqhr/2020/01-09/242376.shtml |accessdate=2021-06-03 |work=光明日报 |date=2020-01-09 |archive-date=2021-06-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03151505/http://www.chinaqw.com/hqhr/2020/01-09/242376.shtml |dead-url=no }}</ref><!-- 菲律宾第二富豪以及香港地产商 -->
|image21=Tony_Tan_Cokationg_&_Aquino_2016_(cropped).jpg |caption21=[[陈觉中]]
|image22=Wu Chun (Goh Kiat Chun), 29 August 2008.jpg |caption22=[[吳尊]]
<!-- 艺术家 -->
|image30 = Wang Leehom - 2018 Golden Lotus Awards for Best Actor .jpg|caption32 | caption30 = [[王力宏]]
|image31=Liu Yifei at the 2016 BAZAAR Stars’ Charity Night.jpg|caption31=[[刘亦菲]]
|image32=Mark LhpDongphuong.jpg |caption32=[[趙又廷]]
<!--
|image3 = Roger_Tsien-press_conference_Dec_07th,_2008-2.jpg | caption3 = [[钱永健]] 已离世
|image8 = Flossie_Wong-Staal_(cropped).jpg | caption8 = [[黃以靜]] 已离世
|image9=Phraya Manopakorn Nititada.jpg |caption9=[[披耶·玛奴巴功|华披耶]] 已离世
|image10=Bruce_Lee_1973.jpg |caption10=[[李小龙]] 已离世
|image11=Sir_Solomon_Hochoy.jpg |caption11=[[何才]] 已离世
|image17=Ho_photo.jpg |caption17=[[何大一]] 中华民国、美国双国籍
|image19=President_Arthur_Chung.jpg |caption19=[[鍾亞瑟]]
-->
}}}}
=== 华人国王 ===
{{main|海外华人国王列表}}
从14世纪到18世纪,不少华人成为[[南洋]]一些国家的[[国王]]<ref>{{cite book |author1=梁启超 |title=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ref>。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旅居[[三佛齐]]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爲三佛齊国王。[[蘭芳共和國]]是1777年由[[客家人]][[罗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坤甸]]建立的[[公司共和國]]。1884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而滅亡,共經歷107年<ref>{{Cite book | title=中國人史綱(下) | author=[[柏楊]] | url=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history/zgrsgtwby/zgsg31.html | chapter=第三十一章 第十八世紀 | isbn=9789573247531 | publisher=遠流出版 | access-date=2015-01-25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101528/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history/zgrsgtwby/zgsg31.html | archive-date=2015-09-24 | dead-url=yes }}</ref>。
=== 華裔政要 ===
{{main|华裔政要列表}}
近代以来,不乏有华人登上各国政治舞台。国家元首或總理,如[[圭亚那]]总统[[锺亚瑟]]、[[苏里南]]总统[[陈亚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李显龙]]父子,[[柬埔寨政府首脑列表|柬埔寨首相]][[洪森]]和[[泰國首相]][[英叻·钦那瓦|盈拉·欽那瓦]]和[[達新·欽那瓦]]等。政府高官有[[日本]][[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消費者及食品安全擔當)]][[蓮舫]]、[[马来西亚交通部长]][[林良实]]、美国[[美国交通部|交通部]]部长[[赵小兰]]、[[美国商务部|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美国能源部|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等。

===华裔富商===
{| class="wikitable"
|+ 部分知名海外華裔富商
|-
! 籍贯 !! 名称
|-
| 浙商|| [[張尊三]]([[日本|日]]) · [[吳錦堂]]([[日本|日]]) · [[胡嘉烈]]([[新加坡|新]])
|-
| 蘇商|| [[王安 (計算機科學家)|王安]]([[美國|美]])
|-
| 閩商 || [[曹德旺]]([[中国|中]]) · [[郭鹤年]]([[馬來西亞|馬]]) · [[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印]]) · [[施至成 (企業家)|施至成]]([[菲律宾|菲]]) · [[李光前 (慈善家)|李光前]]([[新加坡|新]]) · [[陳嘉庚]]([[新加坡|新]])
|-
| 粵商|| [[黃馨祥]]([[美国|美]]) · [[叶焕荣]]([[英國|英]]) · [[谢国民]]([[泰國|泰]]) · [[陳豐明]]([[柬埔寨|柬]]) · [[佘有進]]([[新加坡|新]]) · [[蘇旭明]]([[泰國|泰]])
|-
| 台商||[[蔡崇信]]([[加拿大|加]]) · [[陳士駿]]([[美國|美]])
|}

=== 华人学者 ===
{{main|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华人沃尔夫奖得主列表}}
{{main|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华人沃尔夫奖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是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學獎]]在内的一年一度的國際性獎勵。迄今,世界上已有900個人或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1.33%為[[華人]]。1957年獲得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是最早獲獎的華人,两人获奖时僅具[[中華民國國民|中華民國國籍]],但數年後皆取得[[美國國籍]],有中華民國和美國雙重國籍。杨振宁于2015年放棄中華民國國籍和美國國籍,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此外还有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李远哲]],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等{{notetag|[[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文学奖得主[[莫言]]、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諾貝爾獎]]是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學獎]]在内的一年一度的國際性獎勵。迄今,世界上已有900個人或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1.33%為[[華人]]。1957年獲得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是最早獲獎的華人,两人获奖时僅具[[中華民國國民|中華民國國籍]],但數年後皆取得[[美國國籍]],有中華民國和美國雙重國籍。杨振宁于2015年放棄中華民國國籍和美國國籍,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此外还有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李远哲]],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等{{notetag|[[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文学奖得主[[莫言]]、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沃尔夫奖]]是颁发给[[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和[[艺术]]等领域的奖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有以色列“[[诺贝尔奖]]”之称。其中数学奖的华人得主有[[陈省身]]、[[丘成桐]],化学奖得主[[邓青云]]等<ref name="沃尔夫奖2011年—邓青云">{{cite web |ur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965.shtm |title=华人科学家邓青云教授获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 |publisher=[[科学网]] |accessdate=2011年1月10日 |language=zh |archive-date=2011年2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1804270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965.shtm |dead-url=no }}</ref>,医学奖得主[[钱永健]],农业奖{{notetag|2004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袁隆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得主[[杨祥发]]。
[[沃尔夫奖]]是颁发给[[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和[[艺术]]等领域的奖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有以色列“[[诺贝尔奖]]”之称。其中数学奖的华人得主有[[陈省身]]、[[丘成桐]],化学奖得主[[邓青云]]等<ref name="沃尔夫奖2011年—邓青云">{{cite web |ur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965.shtm |title=华人科学家邓青云教授获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 |publisher=[[科学网]] |accessdate=2011年1月10日 |language=zh |archive-date=2011年2月18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1804270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965.shtm |dead-url=no }}</ref>,医学奖得主[[钱永健]],农业奖{{notetag|2004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袁隆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得主[[杨祥发]]。
===华人艺术家===
{{main|奥斯卡金像奖华人获奖者}}
奥斯卡金像奖华人获奖者可追溯至1956年和1964年[[美籍华人]][[黄宗霑]]两度斩获“最佳黑白片摄影奖”。美籍华人[[金国威]]導演的《[[徒手攀岩]]》獲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ref>{{Cite web|url=https://www.climbing.com/news/free-solo-wins-oscar-for-best-documentary-video-photo-gallery/|title=Free Solo Wins Oscar for Best Documentary (Videos + Photo Gallery)|author=Slavsky|first=Bennett|work=Climbing Magazine|language=en-us|accessdate=2019-03-11|archive-date=2019-03-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327221834/https://www.climbing.com/news/free-solo-wins-oscar-for-best-documentary-video-photo-gallery/|dead-url=no}}</ref><ref>{{cite news |author1=馬雲 |title=奧斯卡/華裔登山家金國威夫婦 「自由攀岩」奪最佳紀錄片 |url=https://www.worldjournal.com/6147951/article-%E5%A5%A7%E6%96%AF%E5%8D%A1%EF%BC%9A%E8%8F%AF%E8%A3%94%E7%99%BB%E5%B1%B1%E5%AE%B6%E9%87%91%E5%9C%8B%E5%A8%81%E5%A4%AB%E5%A9%A6%E7%8D%B2%E5%BE%97%E5%A5%A7%E6%96%AF%E5%8D%A1%E6%9C%80%E4%BD%B3%E7%B4%80/ |accessdate=2019-0-19 |work=世界日報 |date=2019-02-24 |archive-date=2019-07-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01024512/https://www.worldjournal.com/6147951/article-%E5%A5%A7%E6%96%AF%E5%8D%A1%EF%BC%9A%E8%8F%AF%E8%A3%94%E7%99%BB%E5%B1%B1%E5%AE%B6%E9%87%91%E5%9C%8B%E5%A8%81%E5%A4%AB%E5%A9%A6%E7%8D%B2%E5%BE%97%E5%A5%A7%E6%96%AF%E5%8D%A1%E6%9C%80%E4%BD%B3%E7%B4%80/ |dead-url=no }}</ref>。

==注释==
==注释==
<references group="註" />
<references group="註" />

2024年5月11日 (六) 10:15的版本

「華人」的定義[1] 出處
1. 中華民族後裔
2. 旅居各國的中華民族後裔
國語辭典
1. 中國人
2. 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
現代漢語詞典
1. 中国人的统称
2. 取得所在国国籍而有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辞海[2]
漢族 海外华人百科全书
全球華人分布地圖。
  華人主要分佈地
  1,000,000人以上
  100,000人以上
  10,000人以上
  1,000人以上

華人(英语:Ethnic Chinese)广义上為東亞地區中國地區民族後裔,即為中華民族後裔。文献定义是指「华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华人是对具有中国血统者的统称,狭义的华人则是专指已经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其后裔,又称华裔」[3],在中國也称海外華人外國華人外籍華人中華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與西方種族概念不同。「」是中国的代称。西晋江統徙戎論》裡,华人同中國人秦人汉人的含义一样[4]。唐朝后,华人也被称为唐人[5]满族建立清朝后,华人不仅限于汉族,而包含少数被汉化的少数民族[6]。清末民初,華人、華僑都指旅居大清境外的清國人,含義無差別[7]。在某些汉语语境中,“华人”是“洋人”对应词,而“中国人”是“外国人”对应词[8]。现今,侨居海外的人士若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一般称作华侨,如為中華民國國籍的,則依政治取向不同,而稱爲華僑或台僑[9]。但在某些场合,为方便,会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不做国籍区分[10]。当今各國华人分布在世界200个国家、地区,人数已达六千多万[11]。其中,东南亚华人数量占海外的華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北美。也有已落地生根海外的华人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定居[12][13]

名称

”指華夏,是中国中國人的古称,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14][15]。「華人」最初在《三國志》中指兗州華縣(今山東費縣)人,《三國志》:「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也。」西晉江統所作《徙戎論》中将“華人”与“汉人”混用,與夷狄相對,用來指遵行中原諸夏禮習、不行胡俗的百姓[16]

“秦人”、“中國人”始见于《史記[17][18],“汉人”、“汉民”始见于《汉书》。汉武帝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复征大宛,“闻宛城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此事时,“汉人”一词记作“秦人”。秦人汉人二称在汉代之转换由此可见一斑[19]南北朝时期,在北朝,中国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指汉人,也包括少数民族。在唐朝之後,外國稱中國人為唐人[20][21]。清代将“汉人”与“满人”相对而称[22],而“华人”、“中国人”则包括满人在内,并逐渐成为与“洋人”、“外国人”相互区别的称谓[23]

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开始用“华民”和“华人”称呼一般华侨,用“华商”称呼旧金山的华侨商人团体。接任刘坤一的张之洞,除了保留“华民”、“华人”、“华商”的称呼之外,还以“华工”代替了当时惯用的“苦力”称呼[24]。1896年梁啟超等人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將華人與西人相對,作為自身民族的概稱[25]光緒33年(1907年),章炳麟日本東京民報》上發表的〈中華民國解〉考證:“漢族原自西來,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此為「華民」或「華人」一詞之由來。”[26]

《国语辞典》对华人的原解释第二条为“特指旅居海外中国人[27]。2015年《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将其改为“特指旅居海外华裔人士”[註 1]华人对应的英语词为“Ethnic Chinese”,华裔对应的英语词为“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

国籍

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中国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10]根据现行中华民国法律,华人指旅居海外的華裔人士[28]。華僑指「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其未喪失中國國籍者」,入外國籍者也包括在內。[29]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到東南亞華僑及華人問題,可能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爭議。因此在1953年9月,總理兼外長周恩來於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報告海外華僑問題時,提出解決華僑(華人)問題的方法,內容如下: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布不赞同华侨的双重国籍,并与有关国家签订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華僑是移居海外的中國人及其後代,仍保留中國國籍。若移居海外的中國人及其後代(華僑或華人後裔),已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国国籍者(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是「外籍華人」。[32][33][34]

华裔一般指具有中国血统的华人、华侨后代,也包括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混血兒后代。而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華裔是華僑在僑居國所生並取得僑居國國籍的子女。

語言

中國華人,普遍能說漢語族語言(包括粵語客語闽语吴语官话等)之一,也能使用漢字。在海外华人占多数的地区以外,除第一代華人移民外,大部分的第二代華人(包含混血華人)可能因为缺乏漢语教育,而无法流利的書寫漢語漢字,或衹會說漢語口語和簡單的閱讀,甚至完全不懂漢語,衹能以該地區的語言作溝通。然而,在有完整的漢语教育下,海外华人还是能够基础的掌握漢语文化,如马来西亚大部分地區因为有相对完善的華文教育,使馬來西亞華人普遍都能說流利的漢語漢語方言(以閩臺片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廣府話為主),而新加坡雖然以英文教育為主,但仍提供有一些基礎漢語課程,因此大部分新加坡華人也能使用相對基礎的漢語口語。

身分认同

各國華人不一定拥有中國國籍,许多华人已经归化入所在国国籍,如泰国华人馬來西亞華人等等。在化約主義中國民族主義影響下,部分中國人會認為外籍華人是狹義上的中國人,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如祖先已移居美國許久的美籍華人得主錢永健在記者採訪中自稱「我有中國血統」、「我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而引來一些人的抨擊[35]

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華人移民,由於曾經擁有中國國籍和在中國出生成長,既使移民外國甚至入籍居住國國籍,有部份仍會自稱中國人,表示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感和中國家鄉的情懷,第三代開始仍稱自己為中國人即為極少數。

極少數的外國華人,既使從來沒有擁有中國國籍、在中國出生成長、前兩項兼具有或前兩項都沒有,但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過幾乎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而不是國籍上的中國人。

知名学者

諾貝爾獎是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在内的一年一度的國際性獎勵。迄今,世界上已有900個人或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1.33%為華人。1957年獲得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是最早獲獎的華人,两人获奖时僅具中華民國國籍,但數年後皆取得美國國籍,有中華民國和美國雙重國籍。杨振宁于2015年放棄中華民國國籍和美國國籍,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此外还有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李远哲,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註 2]

沃尔夫奖是颁发给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艺术等领域的奖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有以色列“诺贝尔奖”之称。其中数学奖的华人得主有陈省身丘成桐,化学奖得主邓青云[36],医学奖得主钱永健,农业奖[註 3]得主杨祥发

注释

  1. ^ 相关背景参见去中国化
  2. ^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文学奖得主莫言、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 ^ 2004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袁隆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 张从兴. 谁是华人?华人是谁?. 華語橋. [200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9). 
  2. ^ 华人[M/OL]//陈至立. 辞海. 7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2024].
  3. ^ 刘春霞. 关于双重国籍的思考 (PDF) (66).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5). 
  4. ^ 《通典》:「自蔥嶺、于闐之東,燉煌、酒泉、張掖之間,華人來往非少。」
  5. ^ 王賡武; 黃堅立. 海外華人硏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 王賡武敎授論文選. 八方文化创作室. June 2002: 100– [19 January 2013]. ISBN 978-1-879771-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就是我想講的唐人,南方就講唐人,北方人因為滿清的關係就講漢人。那麼,到最後什麼時候開始用華人呢?這是很有意思的,與政治變遷有關。 
  6. ^ 李安山.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 : 迁移特点、辨识 标准及人数统计.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3年. 
  7. ^ 寒冬. 海南華僑華人史. 海南出版社. 2008年: 1–2. 
  8. ^ 吴趼人. 第七回. 恨海. 上海广智书局. 1906. 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 
  9. ^ 華僑.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2021-05-26]. 
  10. ^ 10.0 10.1 华侨华人提法的由来. 新华网. 人民政协报. 2015-03-08 [202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11. ^ 全球海外到底有多少华人?华人最多的十个国家!. 腾讯网. [2021-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5). 
  12. ^ 年老华人想居住中国,哪些签证政策可以提供便利?. 中国侨网. 2019-05-21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13. ^ 中国移民局官宣:只要满足这个条件,欧洲华人回国不用签证!配偶孩子跟着拿“绿卡. 2019-08-10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14. ^ 杨伯峻. 襄公十四年. 白话左传. 
  15. ^ 定公十年. 左传. 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16. ^ 江統. 徙戎論. 西晉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建武中,以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 
  17.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聞宛域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 
  18. ^ 僧叡. 大智度论序. 全晉文 卷一百六十.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 
  19. ^ 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 周秦伦理网.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2016-07-06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20. ^ 明史·外国真腊传. 唐人者,诸番呼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21. ^ 《明史》卷324〈列傳 外國五〉〈真臘〉:「番人殺唐人罪死;唐人殺番人則罰金,無金則鬻身贖罪。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22. ^ 卷90. 清世祖实录. 顺治谕曰:满汉人民,皆朕赤子。 
  23. ^ 吴趼人. 第七回. 恨海. 上海广智书局. 1906. 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 
  24. ^ “华侨”这个词 最早从广州开始使用. 中国侨网. 广州日报. 2019-01-29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25. ^ 梁啟超〈論變法不知本源之害〉:「今夫人之智愚賢不肖,不甚相遠也。必謂西人皆智,而華人皆愚;西人皆賢,而華人皆不肖,雖五尺之童,猶知其非。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華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故吾曰:不能盡為斯人咎也,法使然也。」
  26. ^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 民報 (日本東京). 1907-07-05. 
  27. ^ 「華人」的辭意解釋 教育部國語辭典:旅居國外的中國人. 三立新闻. 2017-12-13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28. ^ 【華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29. ^ 華僑. 中華百科全書. 1983年 [2014年3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5月21日). 
  30. ^ En-han Lee; 李恩涵. 東南亞華人史.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1– [7 March 2014]. ISBN 978-957-11-3405-5 (中文(臺灣)). 
  31. ^ 張啟雄. Shi dai bian ju yu hai wai Hua ren de zu guo ren tong. 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硏究學會. 2005. 
  32. ^ 专家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201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33. ^ 党的统战工作词典.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8 [7 March 2014]. ISBN 978-7-5050-01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9) (中文(中国大陆)). 
  34. ^ 如何准确理解归侨侨眷和华侨的法律定义. [201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35. ^ 錢學森姪兒 不學中國話. [2015-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5). 
  36. ^ 华人科学家邓青云教授获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 科学网. [2011年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8日) (中文). 

相關條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