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Wikipedia talk:編輯戰:修订间差异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Jimmy-bot留言 | 贡献
机器人: 1个讨论已存档
存檔
标签替换 2017版源代码编辑
第2行: 第2行:
* 編輯戰
* 編輯戰
** [[/存檔一|2006年至2019年]]
** [[/存檔一|2006年至2019年]]
<!-- ** [[/存檔二|2022年至今]] -->
** [[/存檔二|2022年至今]]
<!-- ** [[/存檔三|2026年至今]] -->
* 回退不過三原則
* 回退不過三原則
** [[Wikipedia talk:回退不过三原则/存档1|2007年至2014年]]
** [[Wikipedia talk:回退不过三原则/存档1|2007年至2014年]]
** [[Wikipedia talk:回退不过三原则/存档2|2016年至2018年]]
** [[Wikipedia talk:回退不过三原则/存档2|2016年至2018年]]
}}
}}


== 修订[[WP:3RR|编辑战]]方针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sign=[[User:Jimmy-bot|Jimmy-bot]]([[User talk:Jimmy-bot|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0:14 (UTC)}}

<table style="width:100%; table-layout: fixed;"><tr>
<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ECFCF4;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現行條文</big>
下述行为在适用回退不过三原则时,不视为一次回退。

...

移除涉嫌诽谤、非中立、无来源或来源不充足,违反生者传记方针的争议材料。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F9F9F9;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提議條文</big>
移除涉嫌诽谤、非中立、无来源或来源不充足<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fc;">且</span>违反生者传记方针的争议材料。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r></table>
鄙人认为该方针有修改的必要性,因为某用户就以来源不充足为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目大肆回退。“来源不充足”的理由可以适用于很多回退,故应加以限制。--[[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5:19 (UTC)
:<span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red;color:pink;">(-)</span>'''強烈反对''',[[WP:V|可供查證]]是維基百科的核心方針,此與是否編輯戰無關。方針不是給你改來改去搬龍門的。--'''[[U:LuciferianThomas|<span style=color:#b00>路</span>]][[UT:LuciferianThomas|<span style=color:#b00>西</span>]][[Special:用户贡献/LuciferianThomas|<span style=color:#b00>法</span>]][[路西法主義|<span style=color:#b00>人</span>]]''' 2022年7月12日 (二) 09:03 (UTC)
::您看方针页面后半句不都写着这个有争议吗?如果编者A,B都一直回退别人的编辑且都没来源,那这样岂不是可以无穷无尽回退?--[[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15:31 (UTC)
:::在英维问了一下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Help_desk&oldid=1098038111#Question%20about%203RR%20policy],他们均认为回退无来源的非生者传记是属于编辑战,应按照[[Wp:争议的解决]]处理。虽然[[WP:ENWPSAID]],但可以作为参考。--[[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22:50 (UTC)
:[[Special:diff/46256983]]等修改看得出這是為了生者傳記定的,和你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什麼關係。--[[U:ghrenghren|Ghren]][[Special:用户贡献/ghrenghren|🐦]][[UT:Ghrenghren|<abbr title="我這邊是十二點">🕛</abbr>]] 2022年7月12日 (二) 16:22 (UTC)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oldid=72318698] 方针写的是“或”,也就是如果少来源就可以回退,不需要属于生者传记,我就建议改一个字而已。--[[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16:38 (UTC)
:::他整句的意思是假如相關內容是「誹謗、非中立、無來源或來源不充足」且是「在世人物的傳記內容」,就合符相關的規定,而不是單純「不中立」、「沒有來源」就不作3RR之內,以此作為非3RR的理由必需要其內容不合於生者傳記方針。--[[U:ghrenghren|Ghren]][[Special:用户贡献/ghrenghren|🐦]][[UT:Ghrenghren|<abbr title="我這邊是一點">🕐</abbr>]] 2022年7月12日 (二) 17:46 (UTC)
:是断句问题?先前条文和当前提案感觉都不太好。另见[[:en:Wikipedia:3RRNO]]的英文原文。建议:
:*方案1:“移除涉及生者传记方针的涉嫌诽谤、有偏见、无来源或来源欠佳的争议材料。”
:*方案2:“移除涉及生者传记方针的涉嫌诽谤、有偏见、无来源或来源不充分的争议材料。”
:*方案3:“移除涉及生者传记方针的涉嫌诽谤或有偏见的无来源或来源欠佳的争议材料。”
:相关想法:1. 仅观提案中的条文,我最初以为针对非生者的诽谤材料(如针对产品的指控)也因此条豁免3RR。2. “涉及生者传记方针”应是不限于人物条目,也包括其他条目中对生者的介绍和评价。3. 个人建议称“有偏见”(英文方针原文biased)而非“非中立”,非常中立的来源和评价并不多,宣传性语调等问题也不需豁免反复回退。4. “来源不充足”或难以判断,而“来源欠佳”是否比较容易,观其[[WP:RSN|可靠性]]即可,充足性问题应经讨论决定(如所有来源的宣传性/地域中心)。英文原文poorly sourced。不过此条也可再议。5. 方案3想法是将无来源但不具明显问题的材料排除3RR豁免,虽有[[WP:GAME]]方针,如果有用户坚持移除生者传记条目中所有无来源脚注的材料(并拒绝自行查证、&#123;&#123;[[Template:fact|fact]]&#125;&#125;等方案),具此豁免是否不合适。--[[User:YFdyh000|<span style="color:#0000DD;">YF</span>]][[特殊:用户贡献/YFdyh000|<span style="color:steelblue;">dyh000</span>]]([[User talk:YFdyh000|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18:20 (UTC)
::偏向第一条,都说了是争议材料不需要重复。--[[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18:47 (UTC)
:::<span lang="zh-Hant"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color:#EDE275;color:#DB6D00">(!)</span><b>意見</b> “非中立”说的应该是写在维基百科条目的内容“非中立”,并不要求来源是中立的。--[[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4:39 (UTC)
:<span class="zhwpVoteOppose"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pink;color:red;">(-)</span>'''反对''':若这样修改,回退IP用户的多次破坏就会违反3RR。--[[U:BlackShadowG|<span style="font-family:Constantia;font-size:17.5px;color:black;text-shadow:grey 2px 4px 4px;">BlackShadowG</span>]]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color:#0057b7;font-size:50%;">'''Slava Ukraini!'''</span> 2022年7月13日 (三) 09:57 (UTC)
::@-{[[User:BlackShadowG|BlackShadowG]]}-:"回退破坏不是编辑战",前面已经写了,不需重复规定。--[[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5:36 (UTC)
:::那鄙人支持此项修订。看了英文维基百科的原文,那边写的就是违反BLP的才算,可能是最初翻译不佳,导致现在被过度解读了。--[[U:BlackShadowG|<span style="font-family:Constantia;font-size:17.5px;color:black;text-shadow:grey 2px 4px 4px;">BlackShadowG</span>]]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d700;color:#0057b7;font-size:50%;">'''Slava Ukraini!'''</span> 2022年7月17日 (日) 13:59 (UTC)
::從頁面的敘述,修改的內容和下面的內容無關
::<small>回退自己的編輯(「自我回退」)。回退在自己使用者空間中的編輯,前提是你必須遵守使用者頁面指引。回退明顯的破壞行為,即指任何一個假定他人的編輯是出於善意的使用者都會認為是破壞的編輯,例如清空頁面或是添加攻擊性語言。移除明顯侵犯著作權,或是毫無疑義違反合理使用方針的內容。移除明顯違反維基百科伺服器所在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律的內容,例如兒童色情內容或盜版軟體。為了確保在首頁展示的特色列表和優良條目的品質而進行的回退操作,給予使用者一定的自由空間。</small>
::<span lang="zh-Hant"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007fff;color:white;">(?)</span>'''疑問''' @[[User:QiuLiming1|QiuLiming1]] ''移除涉嫌誹謗、非中立、無來源或來源不充足''','''違反生者傳記方針的爭議材料。對於刪除何種內容可享有生者傳記方針豁免而不受回退不過三限制可能會存有爭議。遇有不清晰或有爭議,則建議先行提報至互助客棧,而非依賴前述豁免。''為什麼有必要改成''移除涉嫌誹謗、非中立、無來源或來源不充足'''且'''違反生者傳記方針的爭議材料。對於刪除何種內容可享有生者傳記方針豁免而不受回退不過三限制可能會存有爭議。遇有不清晰或有爭議,則建議先行提報至互助客棧,而非依賴前述豁免。''差別只有將''',換成且'''--[[User:Rastinition|Rastinition]]([[User talk:Rastinition|留言]]) 2022年7月17日 (日) 14:07 (UTC)
:::@-{[[User:Rastinition|Rastinition]]}-: 已换成YF君的方案,“移除涉及生者传记方针的涉嫌诽谤、有偏见、无来源或来源欠佳的争议材料。”--[[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7月17日 (日) 15:22 (UTC)
::::重申一遍现在的观点:改成'''移除涉及生者传记方针的涉嫌诽谤、有偏见、无来源或来源欠佳的争议材料。'''
::::另外我看到英维也在讨论相关条文([[:en:Wikipedia_talk:Edit_warring#Making_WP:3RRNO_point_7_more_specific]]),要不要等到他们讨论完后再做决定?--[[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22:32 (UTC)
:::::<span lang="zh-Hant"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color:#EDE275;color:#DB6D00">(!)</span><b>意見</b>:個人認為可待英文維基百科相關討論結束後看看是否有可挪用補充之內容。--[[User:Kriz Ju|Kriz Ju]]([[User talk:Kriz Ju|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21:34 (UTC)

== 修订编辑战方针(二)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sign=[[User:Jimmy-bot|Jimmy-bot]]([[User talk:Jimmy-bot|留言]]) 2022年8月27日 (六) 00:14 (UTC)}}

<div class="boilerplate" style="background-color: #EDEAFF; padding: 0px 10px 0px 10px; border: 1px solid #8779DD; "><templatestyles src="Quote box/styles.css" /><div class="quotebox " style="float: right; clear: right; margin: 0.5em 0 0.8em 1.4em;width:30%; padding: 6px; border: 1px solid #aaa; font-size: 88%; background-color: #F9F9F9; "><div class="" style="background-color: #C3C3C3;color: #000; text-align: center; font-size: larger; font-weight: bold; ">已通過:</div><div class="" style="position: relative; text-align: left; ">已完成公示,將依條文進行修訂。--[[User:Kriz Ju|Kriz Ju]]([[User talk:Kriz Ju|留言]]) 2022年8月23日 (二) 21:10 (UTC)</div></div>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span style="color:red">'''請勿修改。'''</span>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Template:Archive top-->
----
=== 问题背景 ===
参见[[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22年8月#修订编辑战方针|上方的修订讨论]],本站[[WP:EW|现行编辑战方针]]在“豁免原则”的表述上存在歧义,需要修正。然而本人在为该案草拟更好的修订稿时发现,现行编辑战方针曾于2018年通过[[User:Wong128hk|J. Wong]]君发起的[[Special:固定链接/49770355#回退不過三原則|讨论]]合并了原[[WP:3RR|回退不过三原则]]中的内容。该案审议时未拟修订稿,实际执行时也仅将两方针复制至一处,而未有效整合,导致现行方针内文内容大量冗余、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以“豁免原则”的表述为例,现行方针中就有两处,一则来自旧编辑战方针:

<pre>
...
回退破坏不是编辑战。注意,重复张贴明显非真实的内容(例如“恶搞”语录)或重复移除大量内容常被视作破坏行径,但是正常情况下的少量不中立观点,正常的加入或删除内容,或其他善意的修改,都不应当视为破坏。(参见破坏的类型和不视作破坏的行为)。
为了维护更重要的方针而采取的回退举动不应视作编辑战。例如,依照生者传记相关方针,为了避免对当事人造成损害,有关生者的无来源负面内容如不修改,必须移除。
...
</pre>

一则来自旧“回退不过三”方针:

<pre>

...下述行为在适用回退不过三原则时,不视為一次回退:

回退自己的编辑(“自我回退”)。
回退在自己用户空间中的编辑,前提是你必须遵守用户页指引。
回退明显的破坏行为,即指任何一个假定他人的编辑是出于善意的用户都会认为是破坏的编辑,例如清空页面或是添加攻击性语言。
移除明显侵犯著作权,或是毫无疑义违反合理使用方针的内容。
移除明显违反维基百科服务器所在地——美国佛罗里达州法律的内容,例如儿童色情内容或盗版软件。
移除涉嫌诽谤、非中立、无来源或来源不充足,违反生者传记方针的争议材料。對於刪除何種內容可享有生者傳記方針豁免而不受回退不過三限制可能會存有爭議。遇有不清晰或有爭議,則建議先行提報至互助客棧,而非依賴前述豁免。
为了确保在首页展示的特色列表和优良条目的质量而进行的回退操作,给予用户一定的自由空间。
...
</pre>

这不利于方针的阅读和执行。此外,部分不受合并影响内容也存在字句不通顺、不确切、行文逻辑不清晰等问题。现行方针第一句话“维基百科的页面都是透過社群讨论形成的”就不合乎事实。有鉴于此,本人提出了编辑战方针的修订草稿[[Wikipedia:編輯戰/draft]],其与现行方针的差异[[Special:Diff/72812413/cur|如该链接所示]]。具体如下:

=== 引言 ===
<table style="width:100%; table-layout: fixed;"><tr>
<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ECFCF4;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現行條文</big>
维基百科的页面都是透過社群讨论形成的,用户需要遵循[[Wikipedia:编辑守则|编辑守则]],协力构筑共识,如果不起效果的话,应当设法[[Wikipedia:争论的解决|解决争论]]并寻求帮助。如果两位或团体多位作者就一个问题无法达成协议,因此不断地互相删改或撤銷对方的[[Help:编辑页面|编辑]]內容时,就被称为“编辑战”。如果要提报参与编辑战的用户,请前往[[Wikipedia:EWIP|管理員通告板]]。

对编辑战有一个明确原则,即“[[#“回退不过三”原则|回退不过三]]”(3RR)原则。该原则是指编者在24小时之内,不得对同一页面进行超过三次的回退动作。回退是指撤销另一编者的编辑动作,无论每次涉及内容是否一致,违反者可能会被封禁。当然,未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的编辑战也可能招致封禁。

編輯戰對於讀者跟編輯者都是有害的行為,试图强行维持条目的某一版本,可能会造成[[Wikipedia:中立的观点|中立性]]的缺失,也可能会导致用户互相敌视,阻碍[[WP:共识|共识]]的形成。在警告和封禁之后仍然执意进行编辑战的用户将可能[[WP:编辑禁制方针|永久失去对某些页面的编辑权]]。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F9F9F9;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提議條文</big>
'''编辑战'''是指两位以上编者就一个问题无法达成[[WP:共识|共识]],因而不断地互相删改或撤銷对方的[[Help:编辑页面|编辑]]內容的行为。編輯戰對於讀者跟編輯者都有害,试图强行维持条目的某一版本,可能会造成[[Wikipedia:中立的观点|中立性]]的缺失,也可能会导致编者互相敌视,阻碍共识的形成。

参与编辑战的编者应優先考慮進行溝通,设法[[Wikipedia:争论的解决|解决争论]]或寻求其他編者帮助,否則可能遭暂时或永久剥夺[[WP:编辑禁制方针|部分]]或[[WP:BLOCK|全部]]页面的编辑权。处置编辑战时有一条界限供参考,即“[[#“回退不过三”原则|回退不过三]]”(3RR)原则。该原则指出,编者在24小时之内,不得对同一页面进行超过三次的回退动作。该原则不应理解为回退频次上的合法配额;未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的编辑战参与者并不必然豁免管理措施。

管理员处置编辑战的基本原则是避免、制止争议行为,鼓励理性编辑,而非惩罚参与者。其它编者可通过[[Wikipedia:EWIP|管理員通告板]]提报编辑战的参与者。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r></table>
*如同条目引言一样,方针的引言应当具有概括性。现行方针在该部分过多地交待了非必要的背景信息,却未能概括“管理员指引”中的内容。修订后本人删除了相应的背景信息,直接开宗明义地定义了“什么是编辑战”,并补充了“管理员指引”章节的内容。此外,“可能会被封禁”、“可能招致封禁”措辞调整为“暂时或永久剥夺[[WP:编辑禁制方针|部分]]或[[WP:BLOCK|全部]]页面的编辑权”,指明封禁和禁制均为可选项。

--[[User:Antigng|Antigng]]([[User talk:Antigng|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57 (UTC)

=== 什么是编辑战 ===
<table style="width:100%; table-layout: fixed;"><tr>
<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ECFCF4;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現行條文</big>
作为维基百科的一个核心理念,开放的系统可以产生高质量、中立的百科内容。但是不可避免的是,用户针对页面内容的某些方面会有不同的观点。当此类情况发生时,强烈建议编者透過[[Wikipedia:文明|文明]]的讨论达成[[Wikipedia:共识|共识]],而不是在明知会招致反对时仍然固执己见,采取挑衅性的编辑行为,并且反复使用[[Wikipedia:回退|回退功能]]。后者称为'''编辑战'''。

并非所有潜在的争议编辑行为,或是回退举动,都会被指为编辑战。应当注意以下的情形:
*维基百科鼓励编者[[Wikipedia:勇于更新页面|勇于更新页面]]。一个潜在争议更改可能只是为了检测是否有反对声音,并开启讨论的手段。如果另一用户有充足的理由反对此项更改,他们可以采取回退行动。这就是所谓的[[WP:BRD|更新,回退,讨论]](BRD)循环,而非编辑战。只有在出现一系列非建设性,反复的编辑行为时,才構成编辑战。
*回退破坏不是编辑战。注意,重复张贴明显非真实的内容(例如“恶搞”语录)或重复移除大量内容常被视作破坏行径,但是正常情况下的少量不中立观点,正常的加入或删除内容,或其他善意的修改,都'''不应当'''视为破坏。(参见[[Wikipedia:破坏#破坏类型|破坏的类型]]和[[Wikipedia:破坏#哪些不是破坏行为|不视作破坏的行为]])。
*为了维护更重要的方针而采取的回退举动不应视作编辑战。例如,依照[[维基百科:生者传记|生者传记相关方针]],为了避免对当事人造成损害,有关生者的无来源负面内容如不修改,必须移除。

如果回退了他人的修改,请确保在[[Help:编辑摘要|编辑摘要]]中或[[Wikipedia:讨论页|讨论页]]中指明缘由(原因显而易见除外,例如回退破坏)。未给出适当理由的回退行为很有可能被理解为是挑衅。谨记回退操作是把其他编者的工作“丢到一旁”;或许你应当考虑改善文本质量,或是与其他编者进行沟通,而不是简单的撤销更改。

请牢记,例如[[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工具/Twinkle|Twinkle]]、[[WP:Huggle|Huggle]]和[[WP:回退功能|回退功能]]之类的反破坏工具不宜用來撤销有关条目内容的善意修改。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F9F9F9;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提議條文</big>
维基百科的一项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公众可参与的平台产出高质量、中立的百科内容。由此不可避免的是,不同编者针对页面内容的某些方面会有不同的观点。当此类情况发生时,编者应透過[[Wikipedia:文明|文明]]的讨论达成[[Wikipedia:共识|共识]],而不是反复撤销他人的编辑,尤其是在明知会招致反对时故意而为,以示挑衅。后者称为'''编辑战'''。

本方针范围内如无特别说明,“回退”一词均指任何在客观上撤消或部分撤消其他编者行动的编辑行为(或管理行为),不限于使用[[WP:ROLL|系统]]或工具(如[[WP:TW|Twinkle]])提供的回退功能执行的操作。

本方针并非旨在消除所有具有潜在争议的编辑行为乃至回退举动。相反,本站鼓励编者[[Wikipedia:勇于更新页面|大胆更新页面]]。某名编者进行编辑后,如有另一编者因充足的理由而反对此项更改,他完全可以采取回退行动,并展开沟通化解问题。这就是所谓的[[WP:BRD|更新,回退,讨论]](BRD)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并非编辑战。只有在出现一系列非建设性,反复的回退行为时,才構成编辑战。

<span style="font-size: 1.2em; font-weight: bold;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0.3em; padding-top: 0.5em;"> 例外 </span>
此外,下列回退行为即使反复发生,也不应纳入编辑战的考量:

* 回退自己账户的编辑(“自我回退”)。
* <span id="对用户页及其子页面的例外">回退在自己用户空间中的编辑,前提是您必须遵守[[Wikipedia:用户页|用户页]]指引。</span>
* 回退'''明显的'''[[Wikipedia:破坏|破坏]]行为,即指任何一个假定他人的编辑是出于善意的编者都会认为是破坏的编辑(例如无故清空页面、重复张贴明显非真实的内容、屡次添加攻击谩骂文字等)。但是正常情况下的少量不中立观点,正常地加入或删除内容,或其他善意的修改,都'''不应当'''视为破坏。(参见[[Wikipedia:破坏#破坏类型|破坏的类型]]和[[Wikipedia:破坏#哪些不是破坏行为|不视作破坏的行为]])。
* 为了维护更重要的方针,特别是法律相关方针,而采取的回退举动。例如,移除明显[[Wikipedia:侵犯著作权|违反本站著作权方针]]、儿童色情、[[WP:OUTING|非主动公开的个人资料]]等涉嫌违反维基媒体服务器所在地法律的内容。移除明显违反[[Wikipedia:生者传记|生者传记方针]]的内容的回退(例如移除关于在世人物涉嫌诽谤、非中立、无来源或来源不充足的争议内容)也适用本条。但對於刪除何種內容可享有生者傳記方針豁免本身可能會存有爭議。遇有不清晰或有爭議,建議不要依賴此豁免。
* 为了确保在[[Wikipedia:首页|首页]]展示的[[Wikipedia:特色列表|特色列表]]和[[Wikipedia:優良條目|优良条目]]的质量而进行的回退操作,给予编者一定的自由空间。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r></table>
*本章节合并了现行方针3RR部分的豁免原则,并将其另立为子章节“例外”加以阐述。在合并时,例外原则的措辞有一定调整:
*#“回退自己的编辑”修改为“回退自己账户的编辑”:显然回退自己的合法分身帐户(例如机器人帐户)的编辑不应纳入编辑战的考量,故有此修改。
*#“维护更重要的方针”“而采取的回退行动”补充说明“特别是法律相关方针”:列举的“受豁免”方针实质上均是本站的法律方针,故有此澄清。
*#“移除涉嫌诽谤、非中立、无来源或来源不充足,违反生者传记方针的争议材料”调整措辞并入上一条:解决[[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22年8月#修订编辑战方针|前一案的问题]]。
*同时,本章节也合并了现行方针中,所有涉及“回退的定义”的内容,将其另立章节加以交待:“本方针范围内如无特别说明,‘回退’一词均指任何在客观上撤消或部分撤消其他编者行动的编辑行为(或管理行为),不限于使用系统或工具(如Twinkle)提供的回退功能执行的操作。”
*此外还有一些措辞方面的细微调整。

--[[User:Antigng|Antigng]]([[User talk:Antigng|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57 (UTC)

===编辑战的处理===
<table style="width:100%; table-layout: fixed;"><tr>
<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ECFCF4;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現行條文</big>
参与编辑战的用户很可能(通常在编辑战发生后)被[[Wikipedia:封禁方针|封禁]],以防止进一步的争端。尽管所有的编辑战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此种处理,但有一条常用作封禁的明确界线——称作“'''回退不过三'''”(3RR)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span style="font-size: 1.2em; font-weight: bold;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0.3em; padding-top: 0.5em;"> “回退不过三”原则 </span>

<div role="note" class="hatnote navigation-not-searchable">[[File:Disambig_gray.svg|25px|link=Wikipedia:消歧义]]&nbsp;&nbsp;「'''-{zh-hans;zh-hant|WP:3RR}-'''」-{zh-cn:重定向; zh-tw:重新導向;}-至此。關於處理編輯爭議的[[Wikipedia:管理员布告板|管理員布告板]],請見「'''[[:维基百科:管理员布告板/编辑争议|维基百科:管理员布告板/编辑争议]]'''」。</div>
<templatestyles src="Shortcut/styles.css"></templatestyles><div class="module-shortcutanchordiv"><span id="WP:3RR"></span></div><div class="module-shortcutboxplain plainlist noprint" role="note"><div class="module-shortcutlist">[[Wikipedia:捷徑|快捷方式]]</div><ul><li><span class="plainlink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3RR&redirect=no WP:3RR]</span></li></ul></div><span id="适用"></span>
根据“回退不过三”原则:

<templatestyles src="Divbox/styles.css" /><div class="metadata divbox divbox-green" >
一位编辑者对于'''一个维基百科的页面''',在'''24小时内''',不可以回退別人的編輯'''多于三次'''
</div>

一个“页面”意指维基百科上的所有页面,包括讨论页和计划空间。

这里提到的一次“回退”是指任何取消其他用户行动的编辑行为(或管理行为),无论是全页面还是部分内容。可能有的时候只是一个词的变动。在没有其他用户编辑的情况下,一个用户连续的一系列回退编辑视作一次回退。下述行为在适用回退不过三原则时,'''不视為'''一次回退:
<span id="例外"></span>
* 回退自己的编辑(“自我回退”)。
* <span id="对用户页及其子页面的例外">回退在自己用户空间中的编辑,前提是你必须遵守[[Wikipedia:用户页|用户页]]指引。</span>
* 回退'''明显的'''[[Wikipedia:破坏|破坏]]行为,即指任何一个假定他人的编辑是出于善意的用户都会认为是破坏的编辑,例如清空页面或是添加攻击性语言。
* 移除明显[[Wikipedia:侵犯著作权|侵犯著作权]],或是毫无疑义违反[[Wikipedia:合理使用準則|合理使用方针]]的内容。
* 移除明显违反维基百科服务器所在地——美国佛罗里达州法律的内容,例如儿童色情内容或盗版软件。
* 移除涉嫌诽谤、非中立、无来源或来源不充足,违反[[Wikipedia:生者传记|生者传记方针]]的争议材料。對於刪除何種內容可享有生者傳記方針豁免而不受回退不過三限制可能會存有爭議。遇有不清晰或有爭議,則建議先行提報至互助客棧,而非依賴前述豁免。
* 为了确保在[[Wikipedia:首页|首页]]展示的[[Wikipedia:特色列表|特色列表]]和[[Wikipedia:優良條目|优良条目]]的质量而进行的回退操作,给予用户一定的自由空间。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上述例外,请确保留下明确的编辑摘要或在讨论页的单独分段中阐明例外的原因。如果没有把握,请不要回退。可以代之以尝试[[Wikipedia:争论的解决|解决争论]],或者还可以针对特定的问题,前往[[WP:争论的解决#求助于相应通告板|相应的通告板求助]],例如[[Wikipedia:AN3|当前的編輯爭議提报页面]]。

如果出现四次或更多次的回退,无论每次针对的是否是同一段内容,都构成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该原则按人计算,不按编辑次数计算;由[[Wikipedia:傀儡|多重帐号]]所做的回退按同一人计算。

初犯该方针的用户通常会被封禁24个小时。

<span id="并非配额"></span>
切记管理员可能在任何时间,对他们认为构成进行编辑战的用户采取行动。即使在未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时,任何用户也都可以[[Wikipedia:AN3|提报]]编辑战。该原则并'''不是'''给回退页面一个特定数量的'''配额'''。

如果编者无心违反了“回退不过三”的原则,他们应当[[Wikipedia:回退|撤销]]自己最近的回退行为。例如,某个用户并不是经常性引起争端的编者,并且真诚的希望纠正自己的过失,管理员就可以将此考虑在内,并决定此种情况不再予以封禁。

<span style="font-size: 100%; font-weight: bold;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0.3em; padding-top: 0.5em;"> 其他回退规则 </span>
<templatestyles src="Shortcut/styles.css"></templatestyles><div class="module-shortcutanchordiv"><span id="WP:0RR"></span><span id="WP:1RR"></span></div><div class="module-shortcutboxplain plainlist noprint" role="note"><div class="module-shortcutlist">[[Wikipedia:捷徑|快捷方式]]</div><ul><li><span class="plainlink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0RR&redirect=no WP:0RR]</span></li><li><span class="plainlink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1RR&redirect=no WP:1RR]</span></li></ul></div>
针对特定编者和/或特定页面,有时社群(参见[[Wikipedia:编辑禁制方针]])会对其采取额外的回退限制。可能会用诸如'''1RR'''(回退不过一)或者'''0RR'''(回退零容忍)等术语指代这样的规则。“回退不过一”类似于上面所说的回退不过三,但是“多于一次回退”取代了原来规则中的“多于三次回退”。“回退零容忍”是指完全禁止进行回退操作(这其实是回退不过三原则的初衷)。

有时,编者会志愿执行更为严格的回退准则,或者是为了应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或者是作为自己的一种编辑哲学。详情参见[[Wikipedia:仅在必要时进行回退]]。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F9F9F9;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提議條文</big>
参与编辑战的编者很可能因编辑战而被剥夺编辑权限,以防止进一步的争端。尽管所有的编辑战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此种处理,但有一条常用作判断的明确界线——称作“'''回退不过三'''”(3RR)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span style="font-size: 1.2em; font-weight: bold;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0.3em; padding-top: 0.5em;"> “回退不过三”原则 </span>

<div role="note" class="hatnote navigation-not-searchable">[[File:Disambig_gray.svg|25px|link=Wikipedia:消歧义]]&nbsp;&nbsp;「'''-{zh-hans;zh-hant|WP:3RR}-'''」-{zh-cn:重定向; zh-tw:重新導向;}-至此。關於處理編輯爭議的[[Wikipedia:管理员布告板|管理員布告板]],請見「'''[[:维基百科:管理员布告板/编辑争议|维基百科:管理员布告板/编辑争议]]'''」。</div>
<templatestyles src="Shortcut/styles.css"></templatestyles><div class="module-shortcutanchordiv"><span id="WP:3RR"></span></div><div class="module-shortcutboxplain plainlist noprint" role="note"><div class="module-shortcutlist">[[Wikipedia:捷徑|快捷方式]]</div><ul><li><span class="plainlink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3RR&redirect=no WP:3RR]</span></li></ul></div><span id="适用"></span>
<templatestyles src="Divbox/styles.css" /><div class="metadata divbox divbox-green" >
一位编辑者对于'''一个页面''',在'''24小时内''',不可以回退別人的編輯'''多于三次'''
</div>

*本原则所述“页面”包括本站所有页面,包括讨论页和计划空间。
*本原则所述“回退”不计入[[#例外|属例外情形的回退]]。
*在没有他人编辑的情况下,特定编者对特定页面连续的一系列编辑视作一次编辑;如其总体效果涉及回退,则计为一次回退。
*如果出现四次或更多次的回退,无论每次针对的是否是同一段内容,都构成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该原则按人计算,不按编辑次数计算;由[[Wikipedia:傀儡|多重帐号]]所做的回退按同一人计算。

初犯该方针的编者通常会被封禁24个小时。

<span id="并非配额"></span>
切记该原则'''并未'''给回退行为赋予特定频次的'''配额'''。未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的编辑战仍然是编辑战;如有必要,管理员仍可能在任何时间对其参与者采取适当的行动,任何编者也可以将其[[Wikipedia:AN3|提报至管理员布告板]]。
<span style="font-size: 100%; font-weight: bold;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0.3em; padding-top: 0.5em;"> 其他回退规则 </span>
<templatestyles src="Shortcut/styles.css"></templatestyles><div class="module-shortcutanchordiv"><span id="WP:0RR"></span><span id="WP:1RR"></span></div><div class="module-shortcutboxplain plainlist noprint" role="note"><div class="module-shortcutlist">[[Wikipedia:捷徑|快捷方式]]</div><ul><li><span class="plainlink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0RR&redirect=no WP:0RR]</span></li><li><span class="plainlink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1RR&redirect=no WP:1RR]</span></li></ul></div>
针对特定编者和/或特定页面,有时社群(参见[[Wikipedia:编辑禁制方针]])会采取更为严格的回退限制。例如'''1RR'''(回退不过一)或者'''0RR'''(回退零容忍)。“回退不过一”类似于上面所说的回退不过三,但是“多于一次回退”取代了原来规则中的“多于三次回退”。“回退零容忍”是指完全禁止进行回退操作(这其实是回退不过三原则的初衷)。

即使未有明确规定或社群共识,编者也可能主动执行更为严格的回退准则——或者是为了应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或者是作为自己编辑哲学的一部分。详情参见[[Wikipedia:仅在必要时进行回退]]。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r></table>
*本节修订后删去了与上一节冗余的“豁免”、应归属于下面的“管理员指引”等内容,并调整了相应的字句。一处比较明显的修订是,“在没有其他用户编辑的情况下,一个用户连续的一系列回退编辑视作一次回退”更改为“在没有他人编辑的情况下,特定编者对特定页面连续的一系列编辑视作一次编辑;如其总体效果涉及回退,则计为一次回退。”很显然现行版本的条文存在这样的漏洞:一名用户先回退了另一名用户的编辑,然后又撤销了自己的回退,按现行方针这“连续一系列回退”仍然会被计作一次回退。但这并不合理。

--[[User:Antigng|Antigng]]([[User talk:Antigng|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57 (UTC)

=== 应对编辑战行为 ===
<table style="width:100%; table-layout: fixed;"><tr>
<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ECFCF4;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現行條文</big>
<span style="font-size: 1.2em; font-weight: bold;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0.3em; padding-top: 0.5em;"> 发现编辑战你应当采取的行动 </span>
[[File:Handshake (Workshop Cologne '06).jpeg|thumb|right|120px|如果发生编辑战,参与者应当尝试在讨论页上讨论争论议题,并努力化解分歧]]
与其打编辑战,不如把重心放在争论议题上,寻求帮助。当分歧变得明显时,参加编辑战的一方或双方应当'''停战''',并尝试通过对话页讨论该议题,或者通过适当途径寻求帮助。

如果出现即使努力尝试化解矛盾,参与的一名或多名用户仍然不肯罢休,拒绝协-{}-作,无视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或是不愿采取适当的[[Wikipedia:争论的解决|解决争论的方法]],则应通过向[[Wikipedia:当前的破坏|当前的破坏]]提报,请求管理员介入。此时并不一定需要进行警告,但如果用户表现出对“不允许编辑战”此一方针的不了解,可以通过在其对话页中挂上&#123;{[[Help:替换引用|subst]]:[[Template:uw-3rr|uw-3rr]]}&#125;信息模板来提示他们。如果你本人牵涉进编辑战中,请避免使用通用警告模板,以防止被视作是在挑衅。可以考虑自行撰写一条适当的留言,并明确地表示希望化解矛盾。

=== 有经验的编者如何避免涉入编辑战 <span id="避免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span> ===
<table class="plainlinks ombox ombox-notice" role="presentation"><tr><td class="mbox-image">[[File:Walnut.svg|30px|link=|alt=]]</td><td class="mbox-text"><b>簡而言之:</b><section begin="Nutshell" />交流是避免争端的关键:请遵循[[Wikipedia:编辑守则]]。<section end="Nutshell" /></td></tr></table>

一般而言,交流是避免争端的良方:请务必遵守[[Wikipedia:编辑守则|编辑守则]]。当发现存在争论时,避免仅通过[[Wikipedia:编辑摘要|编辑摘要]]交流,而应当前往条目的[[WP:讨论页|讨论页]]进行协商。讨论的争论的主要途径应是该条目的讨论页,这样当管理员检讨此事时,可以在其中发现试图解决争论的证据。

有必要提醒您,在维基百科<span class="ilh-all " data-orig-title="Wikipedia:没有最后期限" data-lang-code="en" data-lang-name="英语" data-foreign-title="Wikipedia:There is no deadline"><span class="ilh-page">[[:Wikipedia:没有最后期限|没有最后期限]]</span><span class="noprint ilh-comment">(<span class="ilh-lang">英语</span><span class="ilh-colon">:</span><span class="ilh-link">-{[[:en:Wikipedia:There is no deadline|<span lang="en" dir="auto">Wikipedia:There is no deadline</span>]]}-</span>)</span></span>,用户可以添加[[Wikipedia:模板消息/清理|适当的清理标记]]来指出根据现有讨论存在问题的段落。如果讨论没有结果,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如:[[Wikipedia:VP|互助客棧]])征求意见,以达成和解。得知争论的中立编者会协助限制不良编辑,并协助建立共识。如果这些方法都以失败告终,请寻求非正式或正式方法[[WP:DR|解决争论]]。

许多有经验的编者会刻意只对上述的[[#例外|例外排除]]编辑进行回退,或者只进行一次回退;如果有更多的争论,他们会寻求对话或外部帮助,而非让局面恶化。如果希望只在上述[[#例外|例外排除情形]]才进行回退,参见[[维基百科:仅在必要时进行回退|仅在必要时回退]]。该策略针对一些争议性话题特别恰当,因为当观点两极分化,情绪激动时,编辑战也会更加频繁地发生。

记住底线:''使用常识进行判断,不要参与编辑战''。与其反复回退,不如同他人讨论;如果回退是必要的,另一名用户或许也有同样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你并没怂恿他),这样针对此行为就产生了[[Wikipedia:共识|共识]]。另外,[[Wikipedia:请求保护页面|请求保护页面]]比起通过回退参与争论要明智的多。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F9F9F9;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提議條文</big>
[[File:Handshake (Workshop Cologne '06).jpeg|thumb|right|120px|如果发生编辑战,参与者应当尝试在讨论页上讨论争论议题,并努力化解分歧]]
=== 如何避免涉入编辑战 <span id="避免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span> ===
<table class="plainlinks ombox ombox-notice" role="presentation"><tr><td class="mbox-image">[[File:Walnut.svg|30px|link=|alt=]]</td><td class="mbox-text"><b>簡而言之:</b><section begin="Nutshell" />良好的沟通是预防和化解争端的关键:请遵循[[Wikipedia:编辑守则]]。<section end="Nutshell" /></td></tr></table>

请务必遵守[[Wikipedia:编辑守则|编辑守则]],谨慎回退:谨记回退操作是把其他编者的工作“丢到一旁”。在“回退”之外,您还有“改善”、“与其他编者先行沟通”等其他选项。许多有经验的编者会刻意只对上述的[[#例外|例外排除]]编辑进行回退,或者至多进行一次回退;如果争议持续,他们会寻求对话或外部帮助,而非让局面恶化,参见[[维基百科:仅在必要时进行回退|仅在必要时回退]]。该策略针对一些可预期会引起编辑争议的话题(例如:该话题在现实世界中观点严重两极分化且双方阵营互不相让)特别恰当。

如果您确实要回退他人的修改,也请确保在[[Help:编辑摘要|编辑摘要]]中或[[Wikipedia:讨论页|讨论页]]中指明合理的缘由(原因显而易见除外,例如回退破坏)。未给出适当理由的回退行为很有可能被理解为是挑衅。[[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工具/Twinkle|Twinkle]]、[[WP:Huggle|Huggle]]和[[WP:回退功能|系统自带的回退功能]]之类的反破坏工具不应用來回退善意修改。

若编辑争议已经出现,请避免通过编辑战来解决;若编辑战已经发生,您应当立即'''停战'''。一般而言,良好的沟通仍然是化解争端的关键。通过回退[[Wikipedia:编辑摘要|编辑摘要]]交流并非良好的沟通方式。您应当前往[[WP:讨论页|讨论页]]进行协商,这样当其它编者乃至管理员参与时,可以在其中发现试图解决争论的证据。请避免使用通用警告模板或反破坏工具提供的警告功能跟对方“沟通”,这可能被视作挑衅;您可以考虑手工在对方用户讨论页撰写一条适当的留言,并明确地表示希望化解矛盾。此外,您还可以主动撤销自己最近的回退行为。

有必要提醒您,在维基百科<span class="ilh-all " data-orig-title="Wikipedia:没有最后期限" data-lang-code="en" data-lang-name="英语" data-foreign-title="Wikipedia:There is no deadline"><span class="ilh-page">[[:Wikipedia:没有最后期限|没有最后期限]]</span><span class="noprint ilh-comment">(<span class="ilh-lang">英语</span><span class="ilh-colon">:</span><span class="ilh-link">-{[[:en:Wikipedia:There is no deadline|<span lang="en" dir="auto">Wikipedia:There is no deadline</span>]]}-</span>)</span></span>,“短期内化解争议”并非必然能达成的目标。编者可以添加[[Wikipedia:模板消息/清理|适当的清理标记]]来指出根据现有讨论存在问题的段落。如果讨论页对话没有结果,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如:[[Wikipedia:VPD|互助客棧]])征求意见,以达成共识。得知争论的第三方编者会协助限制不良编辑,并协助建立共识。如果这些方法都以失败告终,请寻求非正式或正式方法[[WP:DR|解决争论]]。

记住底线:''使用常识进行判断,不要参与编辑战''。与其反复回退,不如同他人讨论;如果回退是必要的,另一名编者或许也独立地产生了同样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这样针对此行为就产生了[[Wikipedia:共识|共识]]。另外,[[Wikipedia:请求保护页面|请求保护页面]]比起通过回退参与争论要明智的多。

<span style="font-size: 1.2em; font-weight: bold;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0.3em; padding-top: 0.5em;"> 发现他人编辑战您可以采取的行动 </span>
'''避免貿然參戰'''。您可以把重心放在争论议题上,尝试调解矛盾,必要时寻求帮助。若努力尝试化解矛盾后,参与的一名或多名编者仍然不肯罢休,拒绝协-{}-作,无视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或是不愿采取适当的[[Wikipedia:争论的解决|解决争论的方法]],您可通过向[[Wikipedia:AN3|管理员通告板]]提报,请求管理员介入。此时并不一定需要进行警告,但如果编者表现出对“不允许编辑战”此一方针的不了解,可以通过在其对话页中挂上&#123;{[[Help:替换引用|subst]]:[[Template:uw-3rr|uw-3rr]]}&#125;信息模板来提示他们。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r></table>
*现行方针中“发现编辑战你应当采取的行动”子章节既叙述了编辑战参与者的行为,也叙述了第三方编者的行为,“有经验的编者如何避免涉入编辑战”子章节主要阐述编辑争议和编辑战参与者的行为,行文较为混乱。本次修订将其整理为“如何避免涉入编辑战”和“发现他人编辑战您可以采取的行动”,分别为“参与者”和“第三方用户”提供指引。
*修改后“第三方用户”的指引中,除了“不要参战”唯一一条严厉措辞,其它现行方针中针对第三方用户的严厉措辞,如“你应采取的行动”,均软化为“可以”、“可”——毕竟没有理由“要求”留意到编辑战的用户参与调解或进行举报。
*而涉及“参与者”的指引,则按照争议的发展态势整理并阐述:“谨慎回退,考虑回退之外的选项”、“如果需要回退,除非理由显而易见否则请指明回退理由,勿用反破坏工具回退善意编辑”、“如确实出现编辑争议/编辑战,请避免/立即停止编辑战,考虑沟通化解争议,请手动留言、勿向对方挂警告当沟通,考虑主动撤销回退”、“如讨论未见共识,考虑[[WP:DR|解决争论的其它途径]]”。

--[[User:Antigng|Antigng]]([[User talk:Antigng|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57 (UTC)

=== 管理员指引 ===
<table style="width:100%; table-layout: fixed;"><tr>
<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ECFCF4;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現行條文</big>
管理员决定对于编辑战参与用户是予以警告还是封禁或編輯禁制;采取这些行动是为了[[Wikipedia:封禁方针#封禁的用途和目的|避免、制止争议行为,鼓励理性编辑]],而不是为此惩罚用户。初次封禁可能是因为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或是有编辑战行为,而持续的编辑战行为会导致进一步的封禁。当适应采取封禁手段时,对于初犯通常给予24小时的封禁期;管理员对于累犯者或是挑衅意味明显的违反者可能会延长封禁期,同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WP:文明|文明]]。当出现多个用户参与编辑战或违反3RR时,管理员应该通盘考量,否则不公正的处理可能会让事端扩大。

管理员的行动主要是为了警告正在进行中的编辑战。如果编辑战已经明显结束,没有明显地或可预见的进一步行为时,可以考虑采取警告或(对于反复的情形)其他管理手段,例如在告示板中进行讨论或保护页面。累犯可能会发现自己因为最近的一次编辑战而被封禁;这种情形下,封禁不是对过去编辑战的阻止或是对上次监管的补偿,而是对其进行的威慑和强制教育,防止其在未来再次发起编辑战。(参见[[Wikipedia:封禁方针#封禁的用途和目的|封禁的用途和方针]])

本方针和“回退不过三”原则,都是为了防止和限制编辑战而设计的。它们不是配额制,不是鼓励用户将回退作为一种编辑技巧。进行[[WP:DE|扰乱性编辑]]的用户即便没有违反3RR,也仍然会因编辑战受到封禁,特别是当他们在回退页面时试图[[维基百科:不要为阐释观点而扰乱维基百科#游戏维基规则|游戏维基规则]]。管理员会将用户在过去涉及编辑战的封禁记录考虑在内,常常会在出现仅仅出现破坏或编辑战行为时就采取行动。

管理员在尝试解决争论的时候,常常需要判定行为是否为编辑战。总体而言,没有[[WP:共识|共识]]或充分讨论支持的反复回退,以及其他常见形式的破坏性和扰乱性行为更可能被判定为编辑战。这样的判定常常要考虑用户是否表现出'''故意地'''阻止他人编辑的行为,尤其是通过[[维基百科:不要为阐释观点而扰乱维基百科#游戏维基规则|游戏维基规则]]有意为之,以及采用其他更加有计划或性质更为恶劣的手法,如通过间断性地回退进行一场缓慢的编辑战,不恰当地与其他用户联手回退、滥用[[WP:傀儡|多重帐号]]或是挑衅式地反复使用回退。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d valign="top" style="">
<div align="center">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6px; top: 6px;margin-right: 3px; margin-bottom: 3px; width: 100%; text-align: left; ">
<div style="background: #F1F0F1;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1px; top: -1px; background: #DBDADB;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2px; top: -2px; background: #B8B6B8; ">
<table style="position: relative; left: -3px; top: -3px; padding: 5px; width: 100%; background: #F9F9F9; border-color: #2F6FAB;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dotted; table-layout: fixed; "><tr><td>
; <big>提議條文</big>
管理员决定对于编辑战参与者是予以警告还是封禁或編輯禁制;采取这些行动是为了[[Wikipedia:封禁方针#封禁的用途和目的|避免、制止争议行为,鼓励理性编辑]],而不是为此惩罚编者。初次封禁可能是因为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或是有编辑战行为,而持续的编辑战行为会导致进一步的封禁。当适宜采取封禁手段时,对于初犯通常给予24小时的封禁期;管理员对于累犯者或是挑衅意味明显的违反者可能会延长封禁期,<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fc;">对于不常引起争端且真诚改过的违反者可能会免除封禁</span>。同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WP:文明|文明]]。当出现多个编者参与编辑战或违反3RR时,管理员应该通盘考量,否则不公正的处理可能会让事端扩大。

管理员的行动主要是为了警告正在进行中的编辑战。如果编辑战已经明显结束,没有明显地或可预见的进一步行为时,可以考虑采取警告或(对于反复的情形)其他管理手段,例如在告示板中进行讨论或保护页面。累犯可能会发现自己因为最近的一次编辑战而被封禁;这种情形下,封禁不是对过去编辑战的阻止或是对上次监管的补偿,而是对其进行的威慑和强制教育,防止其在未来再次发起编辑战。(参见[[Wikipedia:封禁方针#封禁的用途和目的|封禁的用途和方针]])

本方针和“回退不过三”原则,都是为了防止和限制编辑战而设计的。它们不是配额制,不是鼓励编者将回退作为一种编辑技巧。进行[[WP:DE|扰乱性编辑]]的编者即便没有违反3RR,也仍然会因编辑战受到封禁,特别是当他们在回退页面时试图[[维基百科:不要为阐释观点而扰乱维基百科#游戏维基规则|游戏维基规则]]。管理员会将编者在过去涉及编辑战的封禁记录考虑在内,常常会在出现仅仅出现破坏或编辑战行为时就采取行动。

管理员在尝试解决争论的时候,常常需要判定行为是否为编辑战。总体而言,没有[[WP:共识|共识]]或充分讨论支持的反复回退,以及其他常见形式的破坏性和扰乱性行为更可能被判定为编辑战。这样的判定常常要考虑编者是否表现出'''故意地'''阻止他人编辑的行为,尤其是通过[[维基百科:不要为阐释观点而扰乱维基百科#游戏维基规则|游戏维基规则]]有意为之,以及采用其他更加有计划或性质更为恶劣的手法,如通过间断性地回退进行一场缓慢的编辑战,不恰当地与其他编者联手回退、滥用[[WP:傀儡|多重帐号]]或是挑衅式地反复使用回退。
</td></tr></table></div></div></div></div></div>
</td></tr></table>
*主要是并入了现行方针“3RR”章节中的内容。--[[User:Antigng|Antigng]]([[User talk:Antigng|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57 (UTC)

=== 讨论区 ===
该修改妥否?请社群审议。--[[User:Antigng|Antigng]]([[User talk:Antigng|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57 (UTC)
*<span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lightgreen;color:green;">(+)</span>'''<span class="zhwpVoteSupport">-{支持}-</span>'''及<span lang="zh-Hant"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color:#EDE275;color:#DB6D00">(!)</span><b>意見</b>:敝人認為明晰易讀且釐清補充實務考量,同時希望能就以下條文字面稍作補充:
**對於「引言」的「參與編輯戰的編者可能暫時或永久剝奪部分或全部頁面的編輯權。」:個人傾向稍加補充調整為「参与编辑战的编者'''应優先考慮進行溝通,设法[[Wikipedia:争论的解决|解决争论]]或寻求其他編者帮助,否則可能遭'''暂时或永久剥夺[[WP:编辑禁制方针|部分]]或[[WP:BLOCK|全部]]页面的编辑权。」
**對於「什麼是編輯戰」的「本方針並非旨在規避所有具有潛在爭議的編輯行為乃至回退舉動。」:個人傾向使用表達中性之功能性的「消除」,稍調整為「本方針並非旨在'''消除'''所有具有潛在爭議的編輯行為乃至回退舉動。」。
**對於「應對編輯戰行為」之「發現他人編輯戰您可以採取的行動」的「不要參戰。」:由於對應前文提及「如果回退是必要的,另一名編者或許也獨立地產生了同樣的想法並付諸行動」,為避免讀者在理解上可能產生之判斷模糊空間,且內文已多次提醒讀者可能產生之風險和代價,個人傾向稍調整為「'''避免貿然參戰。'''」。--[[User:Kriz Ju|Kriz Ju]]([[User talk:Kriz Ju|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00:50 (UTC)
* 基本<span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lightgreen;color:green;">(+)</span>'''<span class="zhwpVoteSupport">-{支持}-</span>''':感謝閣下所做之整理。—— '''[[使用者:Ericliu1912|Eric Liu]]'''<sub> -{創造}-は生命('''[[使用者討論:Ericliu1912|留言]]・[[使用者:Ericliu1912#訪客芳名錄|留名]]・[[維基百科:維基學生會|學生會]]''')</sub> 2022年8月7日 (日) 04:22 (UTC)

:基本<span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lightgreen;color:green;">(+)</span>'''<span class="zhwpVoteSupport">-{支持}-</span>''',题外话:[[Special:用户贡献/Zweihundertkatzen|那个用户又以“诽谤”为由打编辑站了。]]--[[User:QiuLiming1|QiuLiming1]]([[User talk:QiuLiming1|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9:17 (UTC)
*未見顯明扞格之理據,敝人代為微調彙整上方意見至相關條文,以大致屬於事實性修訂之提議版本條文公示七日。--[[User:Kriz Ju|Kriz Ju]]([[User talk:Kriz Ju|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9:17 (UTC)
**<span style="font-weight:bold;background:lightgreen;color:green;">(+)</span>'''<span class="zhwpVoteSupport">-{支持}-</span>'''您的修改。--[[User:Antigng|Antigng]]([[User talk:Antigng|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05:18 (UTC)
----
: 本討論已經關閉,<b style="color: #FF0000;">請勿修改。</b>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div><!-- Template:Archive bottom --><div style="clear: both; height: 1em"></div>

2023年1月1日 (日) 01:26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