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腸: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Minghong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宇宙之皇留言 | 贡献
→‎歷史:​ 修正笔误
第5行: 第5行:


==歷史==
==歷史==
於[[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廣東]]一名叫王洪的[[粥]]販,忽然想到將粥檔賣剩的[[豬肉]]及[[豬肝]],以[[鹽]]、[[糖]]、[[醬油]]等醃製,並釀入腸衣,風乾數天,其他人品嚐後發現別有風味,於是臘腸就這樣被發明。
於[[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廣東]]一名叫王洪的[[粥]]販,忽然想到將粥檔賣剩的[[豬肉]]及[[豬肝]],以[[鹽]]、[[糖]]、[[醬油]]等醃製,並釀入腸衣,風乾數天,其他人品嚐後發現別有風味,於是臘腸就這樣被發明。


==健康問題==
==健康問題==

2009年10月18日 (日) 00:04的版本

臘腸店的門前掛滿臘腸

臘腸中國廣東香港澳門地區常見的食品,豬肉放入用豬大腸製成的腸衣,經過壓縮、脫水及曬乾等程序而成。

歷史

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廣東一名叫王洪的販,忽然想到將粥檔賣剩的豬肉豬肝,以醬油等醃製,並釀入腸衣,風乾數天,其他人品嚐後發現別有風味,於是臘腸就這樣被發明。

健康問題

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2006年9月14日公布抽取作化學微生物化驗測試的賀年食品結果,發現奇華餅家出售的一款澳門製「鳳城切肉腸」的樣本,含有不准使用的染色料若丹明B(Rhodamine B),俗稱「花紅粉」。能令胸口作悶、嘔吐及影響中樞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