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哈雷彗星: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VolkovBot留言 | 贡献
Myipsw留言 | 贡献
第52行: 第52行:


=== 1910年之回歸 ===
=== 1910年之回歸 ===
直至1910年回歸時,儘管已是工業化的社會,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佈性,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有報道在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
直至1910年回歸時,儘管已是工業化的社會,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佈性(彗尾中有毒氣滲入大氣層並毒死地球上大部份人,實際上彗尾中的氣體是隕星自然產生的,不會毒死人類),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有報道在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


這次回歸開始,哈雷彗星有了照片和光譜紀錄;是次回歸最早在1909年9月11日被發現,當時彗星光度16等;1910年5月中旬直至月底的彗核亮度達2~3等,5月17日彗尾長達100度,往後更發展至140度之長。由於天文學家已預計5月20日地球經過哈雷彗星的彗尾(兩者相距只有0.15 AU),這樣引起包括氣象學研究人員對環境的監測。這段時間拍下的彗頭照片顯示彗頭複雜動蕩的結構,並且有暈狀和鳥冠狀的光芒,5月24日彗核中心分為兩個,各被拋物線狀物包圍;當年8月時為9等星,翌年1月時變為13~14等,那次回歸最後觀測紀錄是1911年6月16日。
這次回歸開始,哈雷彗星有了照片和光譜紀錄;是次回歸最早在1909年9月11日被發現,當時彗星光度16等;1910年5月中旬直至月底的彗核亮度達2~3等,5月17日彗尾長達100度,往後更發展至140度之長。由於天文學家已預計5月20日地球經過哈雷彗星的彗尾(兩者相距只有0.15 AU),這樣引起包括氣象學研究人員對環境的監測。這段時間拍下的彗頭照片顯示彗頭複雜動蕩的結構,並且有暈狀和鳥冠狀的光芒,5月24日彗核中心分為兩個,各被拋物線狀物包圍;當年8月時為9等星,翌年1月時變為13~14等,那次回歸最後觀測紀錄是1911年6月16日。

2010年4月18日 (日) 09:42的版本

1P/哈雷彗星
彗星
(週期彗星列表)
Comet Halley
發現
發現者 史前時代;
爱德蒙·哈雷來命名
發現日期 1758 (first predicted perihelion)
其他名稱 Halley's Comet, 1P
軌道根數A
離心率 (e) 0.967
半主軸 (a) 17.8 AU
近日點 (q) 0.586 AU
遠日點 (Q) 35.1 AU
軌道週期 (P) 75.3 a
軌道傾角 (i) 162.3°
上次通過近日點 1986年2月9日
下次通過近日點 2061年7月28日 [1]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也是人類研究得最仔細的彗星。

預言回歸的經過

1682年8月,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第二任台長爱德蒙·哈雷在1680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後開始對彗星研究產生興趣,1684年哈雷與牛頓相識後,對同與牛頓相識的約翰·佛萊始迪度Georg Samuel Dorffel(1643-1688)論證「彗星繞太陽曲線運動」的聯系之下,在1704年任牛津大學數理教授時,以萬有引力定律把所有能找到完好觀測數據的彗星一一推算出來(刊於1705年發表《彗星天文學論說》一書),他发现1531年(阿皮昂觀測)、1607年(開普勒觀測)和1682年(哈雷觀測)的三顆彗星轨道十分相似,且呈大約的周期性出现,认为这可能是三颗彗星在同一轨道上运动,且之间间隔相等;或只有一颗彗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他倾向于后者解释,并预言下次回归為1758年底至翌年年初;当时人们对其观点多持怀疑态度。直到1758年末,这颗彗星如预言一样按时回归。为纪念他的功績,命名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紀錄和聯想

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紀錄皆為中國;據朱文鑫考證:自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在歐洲,哈雷彗星的紀錄也十分詳盡,最早的紀錄在公元前11年,但哈雷彗星回歸與其他彗星一樣,往往被眾多迷信的居民聯想成稀罕的災星跟恐慌與災禍扯上關係;1066年4月回歸時,英國剛好遇著诺曼底公爵王朝前的侵略戰爭,當時居民見到彗星高掛的恐懼情況被繪在巴約城掛毯上留傳後世。

古老記載

1910年之回歸

直至1910年回歸時,儘管已是工業化的社會,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佈性(彗尾中有毒氣滲入大氣層,並毒死地球上大部份人,實際上彗尾中的氣體是隕星自然產生的,不會毒死人類),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有報道在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

這次回歸開始,哈雷彗星有了照片和光譜紀錄;是次回歸最早在1909年9月11日被發現,當時彗星光度16等;1910年5月中旬直至月底的彗核亮度達2~3等,5月17日彗尾長達100度,往後更發展至140度之長。由於天文學家已預計5月20日地球經過哈雷彗星的彗尾(兩者相距只有0.15 AU),這樣引起包括氣象學研究人員對環境的監測。這段時間拍下的彗頭照片顯示彗頭複雜動蕩的結構,並且有暈狀和鳥冠狀的光芒,5月24日彗核中心分為兩個,各被拋物線狀物包圍;當年8月時為9等星,翌年1月時變為13~14等,那次回歸最後觀測紀錄是1911年6月16日。

1986年之回歸

1986年初回歸時,人類作對它作最詳盡的觀測,1982年10月16日率先被美國帕洛馬山天文台5米反射望遠鏡以CCD拍攝到,當時光度為24.2等,當時暫定名為1982I。

由於1910年觀測時沒有計畫,當時各天文台觀測方法和儀器上沒有互相連系,故沒有良好成果。為更有效協調全球觀測網絡,世界各天文台和天文愛好者之間聯合觀測。以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為中心,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贊助,並經國際天文學聯會(IAU)贊同,由22位天文學家組成委員會於1982年8月16日在希臘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18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成立「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畫」(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IHW)。計畫有統一的觀測原則,出版規範觀測資料和方法,也考慮資料整理,因此使比較研究更容易。此計畫由1983年10月中旬開始直至1987年末,不間斷的對哈雷彗星觀測。

先後派出三艘空間探測器近距觀測哈雷彗星,測量成分和觀測彗核等。

1991年2月,南歐天文台以1.54米丹麥望遠鏡觀測到哈雷彗星的亮度突然從25等增亮至21.5等,並冒出20角秒(約20萬公里)的彗髮,這估計是受到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太陽耀斑的激波激發所致。

21世紀的觀測

在20世紀最後一次在拍攝中發現哈雷彗星為1994年1月10日,以智利的3.58米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觀測。2003年3月6日,天文學家以南歐天文台三座8.2米VLT望遠鏡在長蛇座頭部再次拍到它(81張照片,共計九小時曝光),距地球27.26 AU(40.8億公里),光度28.2等;天文學家相信:以現時觀測技術,即使它在2023年過遠日點(35.3 AU)還要暗2.5倍之下,也可拍到其影像。哈雷彗星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

相關流星雨

參考文章、書目

  • 《1680年的大彗星及約翰・佛萊始迪度》作者 南政次,『天文通訊』第34巻207號(1986年)台北市立圓山天文台出版
  • 《哈雷彗星觀測手冊》王德昌 等編著,紫金山天文台編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書號:13298.58
  • 《天文考古錄》P.59─80,朱文鑫 著,商務印書館1933年1月初版
  • 《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 Amateur Observers' Manual for Scientific Comet Studies (Paperback)》by Stephen J. Edberg,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ovember 1, 1983), ISBN 0-933346-40-9


週期彗星
前一顆彗星
(週期彗星導航)
1P/哈雷彗星 後一顆彗星
恩克彗星
週期彗星列表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