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熱河戰役: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Arthur011留言 | 贡献
內容擴充 修飾語句
Arthur011留言 | 贡献
內容擴充
第23行: 第23行:
== 背景 ==
== 背景 ==
由於[[日本]]扶持[[滿洲國]]成立時,就事先將熱河寫入滿洲國《[[建國宣言]]》中,於是在[[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後,按照計劃繼續侵略熱河,以達到蠶食中國的目的。1932年
由於[[日本]]扶持[[滿洲國]]成立時,就事先將熱河寫入滿洲國《[[建國宣言]]》中,於是在[[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後,按照計劃繼續侵略熱河,以達到蠶食中國的目的。1932年
7月3日,日本參謀本部次長真崎甚三郎到錦州與關東軍將領策劃進攻熱河。<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第140頁">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著,《中華民國史》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第140頁</ref>7月11日下午七時,[[關東軍]]特派員[[石本權四郎]]被捕。7月17日,日軍藉口軍事聯絡員石本權四郎等3人在朝陽北票之間失蹤,以武裝搜索為名,派日軍300餘人攻佔熱邊境之朝陽寺。<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第140頁"/>比為第二個[[中村事件]]。7月23日,數架日軍飛機飛至熱河平泉、凌源、承德一帶偵察,並散發傳單。<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第140頁"/>。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允諾速救出石本。7月29日,石本被覓得交與日軍。同時日本[[陸軍省]][[荒木貞夫]]大臣則表示「熱河省歸屬滿洲,為國際調查團所熟知」。1933年1月爆發的是[[榆關戰鬥]]。[[張學良]]退至[[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並且於1月23日爆發[[山海關戰鬥 (抗日戰爭)|山海關戰鬥]]。1月11日,日本[[陸軍省]]表示「熱河省係舊『[[東北四省]]』之一,與其他三省有不可分之關係」。1月21日,外相[[內田康哉]]於[[貴族院]]發表演說,表示「'''[[熱河省]]為[[滿洲國]]一部份,徵之《建國宣言》即可明白……《[[日滿議定書]]》,規定滿洲國領土由兩國共同負責維持治安。故所謂『熱河問題』,為滿洲國內部問題,同時日本因有條約上的義務,對此抱重大關心'''。」此些言論一出即已表達其欲攻打熱河之意。
7月3日,日本參謀本部次長真崎甚三郎到錦州與關東軍將領策劃進攻熱河。<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第140頁">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著,《中華民國史》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第140頁</ref>7月11日下午七時,[[關東軍]]特派員[[石本權四郎]]被捕。7月17日,日軍藉口軍事聯絡員石本權四郎等3人在朝陽北票之間失蹤,以武裝搜索為名,派日軍300餘人攻佔熱邊境之朝陽寺。<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第140頁"/>比為第二個[[中村事件]]。7月23日,數架日軍飛機飛至熱河平泉、凌源、承德一帶偵察,並散發傳單。<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第140頁"/>。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允諾速救出石本。7月29日,石本被覓得交與日軍。同時日本[[陸軍省]][[荒木貞夫]]大臣則表示「熱河省歸屬滿洲,為國際調查團所熟知」。8月19日,日軍一度佔領南嶺車站,炸毁南嶺鐵橋,並不斷派飛機到熱河上空挑衅。<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第140頁"/>
1933年1月爆發的是[[榆關戰鬥]]。[[張學良]]退至[[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並且於1月23日爆發[[山海關戰鬥 (抗日戰爭)|山海關戰鬥]]。1月11日,日本[[陸軍省]]表示「熱河省係舊『[[東北四省]]』之一,與其他三省有不可分之關係」。1月21日,外相[[內田康哉]]於[[貴族院]]發表演說,表示「'''[[熱河省]]為[[滿洲國]]一部份,徵之《建國宣言》即可明白……《[[日滿議定書]]》,規定滿洲國領土由兩國共同負責維持治安。故所謂『熱河問題』,為滿洲國內部問題,同時日本因有條約上的義務,對此抱重大關心'''。」此些言論一出即已表達其欲攻打熱河之意。


==參戰部隊==
==參戰部隊==

2014年8月19日 (二) 09:47的版本

熱河戰役
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熱河戰役中的日軍士兵
日期1933年2月21日3月4日
地点
中國控制下的熱河省
结果 日軍勝利,熱河省併入滿洲國
参战方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 大日本帝國皇軍
滿洲國國軍
指挥官与领导者
張學良
湯玉麟
武藤信義
張海鵬
于芷山
兵力
超過20,000人 超過48,000人
 ?
伤亡与损失
? ?

熱河戰役,又叫热河事变。發生於時為中華民國所控制的熱河省,時間為1933年2月至3月。熱河戰役首先於1933年1月爆發的是位於榆關大型戰鬥張學良以保存實力為由,退居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日本軍隊駐守長城外,佔領熱河直取北平態勢相當明顯,不過就整體而言,日本是想藉由攻擊北平行動,換取中國國民政府滿洲國的承認。

因為中國國內輿論普遍不願意承認滿洲國,2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北平,與包括張學良等27名將領一起發表「保衛」熱河通電。2月21日,熱河戰役爆發。裝備不良,士氣低落的東北軍節節敗退,3月4日承德失守,熱河抗戰結束。熱河最後遭日軍佔領。

背景

由於日本扶持滿洲國成立時,就事先將熱河寫入滿洲國《建國宣言》中,於是在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後,按照計劃繼續侵略熱河,以達到蠶食中國的目的。1932年 7月3日,日本參謀本部次長真崎甚三郎到錦州與關東軍將領策劃進攻熱河。[1]7月11日下午七時,關東軍特派員石本權四郎被捕。7月17日,日軍藉口軍事聯絡員石本權四郎等3人在朝陽北票之間失蹤,以武裝搜索為名,派日軍300餘人攻佔熱邊境之朝陽寺。[1]比為第二個中村事件。7月23日,數架日軍飛機飛至熱河平泉、凌源、承德一帶偵察,並散發傳單。[1]。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允諾速救出石本。7月29日,石本被覓得交與日軍。同時日本陸軍省荒木貞夫大臣則表示「熱河省歸屬滿洲,為國際調查團所熟知」。8月19日,日軍一度佔領南嶺車站,炸毁南嶺鐵橋,並不斷派飛機到熱河上空挑衅。[1]

1933年1月爆發的是榆關戰鬥張學良退至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並且於1月23日爆發山海關戰鬥。1月11日,日本陸軍省表示「熱河省係舊『東北四省』之一,與其他三省有不可分之關係」。1月21日,外相內田康哉貴族院發表演說,表示「熱河省滿洲國一部份,徵之《建國宣言》即可明白……《日滿議定書》,規定滿洲國領土由兩國共同負責維持治安。故所謂『熱河問題』,為滿洲國內部問題,同時日本因有條約上的義務,對此抱重大關心。」此些言論一出即已表達其欲攻打熱河之意。

參戰部隊

中方

1933年2月12日,張學良以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職務,組成榆關熱河戰鬥序列: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張學良

第一軍團總指揮于學忠
第40軍龐炳勳
第50軍于學忠(東北軍)
第二軍團總指揮商震
第32軍商震
第57軍何柱國(東北軍)
第三軍團總指揮宋哲元
第29軍宋哲元
第四軍團總指揮萬福麟
第53軍萬福麟(東北軍)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張作相

第五軍團總指揮湯玉麟
第55軍湯玉麟(東北軍)
騎兵第2軍孟昭田(東北軍)
第六軍團總指揮張作相
第41軍孫魁元
第63軍馮占海(東北軍)
第七軍團總指揮傅作義
第59軍傅作義
第61軍李服膺
第八軍團總指揮楊杰
第17軍徐庭瑤
第26軍蕭之楚
第67軍王以哲(東北軍)[2]

戰役過程

1933年2月21日,熱河戰役的前哨戰南嶺戰鬥開打。日本人分三線配置兵力:第一線左翼為滿洲國軍張海鵬五隊;第二線新編滿軍李、程等五軍。第三線日本皇軍錦朝線第7、第8師團23,000餘人及飛機四大隊、綏凌線第14、第7師團25,000餘人及飛機二大隊。至於中國方面,由於湯玉麟拒絕其他軍隊入境,因此分為三線:一為開魯、魯北、綏東,由崔興武率4,500人,孫殿英增援:二為朝陽,湯玉麟、董福亭負責;三為凌源萬福麟部組成。2月22日下午五時,日軍200人佔劉龍台中國北票董福亭軍退至朝陽開魯崔興武軍暗中投降,日軍與孫殿英部激戰,孫退守圍場2月23日,日本使館秘書上村伸一中國交節略要求撤出熱河軍隊遭拒。2月24日,日軍受到北票商民往迎,隨即朝陽戰鬥 (抗日戰爭)開打。2月26日,日軍進佔朝陽,中方不戰而退,爆發凌南戰鬥3月1日,駐平泉萬扶麟至凌源視察,聞前方戰況不佳,即反平泉。同時凌源各機關退至平泉,爆發赤峰戰鬥3月2日日軍隨即進入凌源3月3日,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以為日軍已陷平泉,遂率1,000餘人逃走。至承德西20里的廣仁嶺得知赤峰戰鬥勝利,凌源未失才返回。然日軍裝甲車已經逼近承德僅90里的六溝。3月4日早上七時,湯玉麟再度棄城逃走。八時日機飛承德,轟炸湯玉麟軍,十時日軍達距承德30里的紅石嵐。下午一時日本皇軍裝甲車開進承德,而日軍竟只128名骑兵即陷承德熱河省十九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遂併入滿洲國國土。

敗戰原因

湯玉麟主政熱河八年,以其子湯佐輔之言是從。賣官種煙、苛捐雜稅,甚至摧殘教育、破壞司法。不戰而逃被認為是敗戰的原因。其軍隊四師,號稱三萬,實則二萬,欠餉10月。以致於民怨沸騰,歡迎日滿聯軍。加上張學良軍事指揮失敗。都是敗戰原因。

參考文獻

  •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 ^ 1.0 1.1 1.2 1.3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著,《中華民國史》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第140頁
  2. ^ 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12集.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劉維開.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出版.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