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馬新簡體標籤顯示民意調查: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Jasonzhuocn留言 | 贡献
恢复到Ksyrie的最后一次编辑
Ksyrie留言 | 贡献
第85行: 第85行:
#提案有點多,條目標題和內容的部分持保留。贊同在台港之外,另成立公公用繁體按鈕的提議原則上贊成,但實際的技術上希望可以克服。(標籤可能會有維護上的問題)--[[user:ffaarr|ffaarr]] [[User talk:Ffaarr|(talk)]] 08:16 2007年1月8日 (UTC)
#提案有點多,條目標題和內容的部分持保留。贊同在台港之外,另成立公公用繁體按鈕的提議原則上贊成,但實際的技術上希望可以克服。(標籤可能會有維護上的問題)--[[user:ffaarr|ffaarr]] [[User talk:Ffaarr|(talk)]] 08:16 2007年1月8日 (UTC)
#{{支持}},支持設立不轉換詞匯的版本,即應有 zh-hant, zh-tw, zh-hk 三個選項。--[[User:Sl/wiki|<big class="Unicode">&#9993;</big><span lang="la">''Salvête Omnês!''</span> Hello World!]] 12:01 2007年1月13日 (UTC)
#{{支持}},支持設立不轉換詞匯的版本,即應有 zh-hant, zh-tw, zh-hk 三個選項。--[[User:Sl/wiki|<big class="Unicode">&#9993;</big><span lang="la">''Salvête Omnês!''</span> Hello World!]] 12:01 2007年1月13日 (UTC)
#{{支持}},直接取消地区词转换,采用重定向,条目中说明其他地区用法,和重新定义'''命名规则'''[[Wikipedia talk:马新简体标签显示民意调查#我提供的解决方法]]来解决.--[[User:Ksyrie|Ksyrie]] 01:31 2007年1月28日 (UTC)


=== 反對區 ===
=== 反對區 ===

2007年1月28日 (日) 01:31的版本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頁頂自動轉換標籤

頁頂自動轉換標籤的較早前討論已移動到Wikipedia talk:投票/頁頂自動轉換標籤

用脚本节省空间

直接画5个标签太占网页空间了,可以用JavaScript在顶部制作功能:

不转 简体 繁體[地区]

直接点击“繁体”会进入zh-TW状态。 当点击[地区]后变成

不转 简体 台灣/港澳[字体]

点击“台灣”后变成

不转 简体 台灣正體[字体]

点击“港澳”后变成

不转 简体 港澳繁體[字体]

再次点击[字体]则会返原始状态:

不转 简体 繁體[地区]

这样既节省空间,也能满足政治正确需求。64.94.46.10 06:20 2006年12月26日 (UTC)

你的提议不错,如此能夠避免因設立地區用詞頁面使得標籤雜亂的問題。再综合之前的其他建议,即公用的简、繁二体页面用hans和hant,此二页面只转换字形,不转换用词,我看那就差不多了,多數人應能接受,只剩技术问题需要解决。hant設立後,建议将“直接点击“繁体”会进入zh-TW状态”改成“直接点击“繁体”会进入hant状态”。
维基是不考虑政治正确的。任何政治正确都违反了中立的原则,陷入了地域中心。--真實事求是() 10:07 2006年12月26日 (UTC)
覺得真實事求是兄應該看了政治正確條目(特別是英文版的)再說吧……
難道按照「政治正確」對「傻子」改稱「智力障礙症患者」就是違反中立原則,陷入地域中心?這不見得吧?--翔風·艾倫·獲加有事找我*^-^* 17:48 2007年1月2日 (UTC)
我說的是政治正確,我不認為64.94.46.10要表達的是你那「傻子」改稱「智力障礙症患者」的政治正確,可能祇是連結錯誤,我認為他是在指“正體字”符合台灣的政治正確,若他是指你說的那個,請問具體是指什麼?另外你對政治正確的理解有問題,不是所有的“傻子”都是「智力障礙症患者」,有些祇是對某些事情搞不清楚而已,你把這些人叫著「智力障礙症患者」反而是不政治正确了。--真實事求是() 16:11 2007年1月7日 (UTC)

關於設立簡繁公用頁面

Ran的看法

關於是否應該取消港澳轉換,是否應該取消用詞轉換的問題,我其實蠻能理解真實事求是的初衷的,現在轉換的詞語越來越多,引申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麻煩,再加上港澳繁體的添加,讓人覺得中文維基會被各地用語之間的轉換淹沒。不過,我覺得取消用詞轉換並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

兩岸用詞區別的本質,和英美之間的,或者大陸以內(如南北之間)的詞彙差異並不一樣

英美之間有不少用詞區別,如卡車在英國叫lorry,在美國叫truck;中國內部也有不小的用詞差異,南北各地的用詞各不相同,但是英文維基並沒有實行英美用詞轉換,中文維基也沒有實行北京簡體、上海簡體等用詞轉換。那麼中文維基為什麼還要實行大陸、香港、台灣之間的用詞轉換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英美之間的還有中國內部的用詞差異,主要都是停留在方言、口頭語這一層面的差異,在書面語中,差異就小得多,並且可以互相理解;而大陸、香港與台灣卻已上升到“標準語”這一層的差異,主要因為三地都有各自的語言規範機構,各自的機構也沒有足夠的溝通,沒有將許多新造的譯名統一;不但如此,由於三地長期隔絕,許多有差別的詞語並不能互相看懂。

如:pants在英國指內褲,在美國指褲子,英美之間對話時,容易產生誤會;但是英美都能認同underpants只能指內褲,trousers只能指長褲,shorts只能指短褲,在書面語中也多用這些不容易引起誤會的詞語。又如:父親母親丈夫妻子等家庭用語,還有馬鈴薯番茄小米花生等作物,在中國各地有許多不同的稱呼,但是各地都能認同馬鈴薯番茄小米花生為通用書面詞語,因此不需要轉換。兩岸之間其實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如上面所指的幾種作物,至少書面語在兩岸是相通的。我們需要轉換的,都是兩岸不相通,而且互相根本不能看懂的詞語。如:

  • 一些現代科技有關的術語
  • 一些商業品牌名稱
  • 一些外國人名、地名

這些名稱在兩岸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譯詞,假如我們硬把所有的詞語改成一個國家/地區的用詞的話,其他地區的人不但看着會覺得彆扭,連理解都會成問題。

如: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中的譯名在簡體版和繁體版之間的差別非常大。假如我們硬將所有的譯名都改成一種標準的話,習慣另一種標準的人很有可能完全看不懂,這本身就不符合百科全書的職責。

反对,我那英语举例,英语地域差异不见得比中文小,可是一直采用同一的命名法.--Ksyrie 21:18 2007年1月27日 (UTC)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創新意念的地方

維基百科是百科全書,不是發表創新思想的地方,不是教授人家怎麼看懂對岸用語的地方。假如我們的讀者必須要學會看對岸的詞語,才能看維基百科的條目的話,那麼這所展示的並不是維基百科的成就,而是維基百科的失敗,只可能導致維基百科社區的分化。

詞語轉換,保證維基百科繁簡共存共榮

當初為何要發起粵語、吳語、閩南語等維基百科?或者我們問得再深一層,當初為何要發起中文維基百科?原因很簡單,因為英語的句型並不能自動轉換成國語的句型,國語的句型也不能轉成粵語的句型。假如有人到英文維基去寫中文的文章的話,肯定會被別人拿掉,因為英語國家的人看不懂;而假如有人到國語維基寫粵語的文章的話,也會被人拿掉,因為粵語的句型不符合國語的句法,而且也沒有辦法轉換成國語的句法。(假如有AI翻譯軟體能完美地把文章從英文轉成中文,中文轉成英文的話,那麼我們不就不需要中文維基了嗎,英中共存豈不是更好?)

繁簡中文之所以還能夠並存,就是因為中文維基百科能夠相當完美地把同一篇文章轉成兩種或三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不但如此,轉換後的結果,能讓讀者看得非常習慣,就好像是在看自己國家/地區的出版物一樣順暢。大陸人用大陸詞語輸入的文章給台灣人看時,台灣人會覺得是台灣人寫的,不會覺得哪個地方的用詞有誤。(當然我這裡講的是理想情況,實際上大家只要看得習慣,不會覺得哪個詞語看不懂或者看得彆扭,就足夠了。)這是靠詞語轉換才能實現的,假如我們把詞語轉換取消了,那麼繁簡中文為何不能像英文和中文一樣,開設兩個不同的維基百科呢?

繁體合併才是真的不尊重繁體用戶;繁體公版沒有根據,操作起來會有困難

繁體假如要合併,那麼用語必須要採用港澳,台灣當中的一個。無論採取哪一個,都會對另外一邊不公平,這才是真正的不尊重繁體用戶。

而關於設立繁體公版的問題,這個提案雖然看似很公平,照顧到了港台以外的繁體用戶(包括我在內),但是操作起來卻會有相當的困難,因為世界上除了香港、澳門、台灣以外,根本就不存在另外一個使用繁體而又有定義標準字體、標準用字、標準用詞、標準譯名的國家或地區。試想,這個繁體公版應該用哪一個“裡/裏”字?用哪一個“著/着”字?對外國人名應該如何翻譯,是用台灣譯名,香港譯名,還是把大陸譯名繁體化?總之,我覺得既然有香港繁體和台灣繁體存在,那麼繁體公版不但沒有存在的需要,也沒有存在的根據。

詞語轉換應該有嚴格的標準,新加坡簡體改設為新馬簡體;但是詞語轉換不應該取消

當然,詞語轉換泛濫,容易滋生地域中心主義,所以對於哪種詞應該轉換,應該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界定。比如有A詞在大陸用,B詞在台灣用,C詞兩邊都用且又適合書面語的話,那麼就應該用C詞,在C條目中解釋A、B,同時A和B之間不需要轉換。

還有,我個人認為,新加坡簡體和大陸簡體之間的差別不大,近年來新加坡採用簡體中文,中文標準大多以中國大陸為凖,所以新加坡簡體轉換應該取消,目前新加坡簡體並沒有設標籤,卻無人提出意見,就足夠證明這一點的可行性。

至於香港繁體轉換和標籤的去留,我認為應該讓港、澳的維基人來決定。

看了阿仁的意見後,我決定收回以上建議,同時我支持阿仁所提出的把新加坡簡體改成新馬簡體的建議。-- ran留言) 08:04 2007年1月7日 (UTC)

以上是我的想法,請不要見笑。-- ran留言) 06:31 2007年1月3日 (UTC)

你對地區用詞分頁的設立提供了很好理論依據,但似乎沒有注意之前的討論,公用簡繁體頁面並不牽涉到地區用詞分頁的問題。要建立公用繁體頁面是因為使用繁體者不祇港台澳三地,現在這些人似乎無容身之地,所以在港台人堅持要設立地區用詞分頁的情況下,產生了一個折衷方案,就是另設一個繁體公用頁面給其他地區的繁體使用者。要其他地區的繁體使用者祇能選擇使用台港地區用詞分頁是違反wikipedia:文明的,建立繁體公用頁面能夠紓解此一問題。既然是公用,我認為轉換字型就好,用詞無需也不能轉換,因為若要轉換用詞就必須規定用那一地區的詞,那就成了另外一個地區分頁了,所以才有上面的設想,不是無故創新。不會去動台灣正體與香港繁體,請放心,這裡要討論的是公用的簡繁體頁面。--真實事求是() 11:44 2007年1月3日 (UTC)
假如繁體公版只作單字轉換的話,那麼用戶所看見的就是大陸、港澳、臺灣用語大雜燴,完全依原作者的用詞來決定,這樣並不見得對台港以外的繁體用戶更加公平。-- ran留言) 15:47 2007年1月3日 (UTC)
我倒認為“大雜燴”的公版,比起要人去用純台灣、香港用詞公平多了,雜顯示大家平等,谁都不是主,沒有谁必須以谁為標準的問題,而在台灣正體、港澳繁體,台灣、香港用詞可是那裡的主人,高高在上。而且以維基是全球化的網站這一點來說,沒有頁面容納除港、澳、台之外的繁體使用者,在情在理是說不過去的,也違背了維基“海納百川”的原則。說真的,若我是初來乍到新人,看到現在的轉換標籤,又是台灣正體、又是港澳繁體,我會驚訝於一個網上百科全書竟然有這麼強烈的地域色彩,更離譜的是竟然沒有頁面容納我這其他地區的繁體字使用者,我會認為維基的管理人員很有問題,然後拂袖而去。
“大雜燴”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既然是公版就不能規定用詞,因為規定用詞就必須有“標準用詞”,“標準用詞”不可能自己設計,又必須選則某地區的用詞,那就成了另外一個地區頁面,而不是公版了。但不轉換用詞就會遇見用詞有異的問題,這就是為何我會在上面列明解決的方法,還提出了五點“大雜燴”的優點。“大雜燴”不足懼也。--真實事求是() 11:58 2007年1月4日 (UTC)
我想提醒一下的是真實事求是兄應該想一下實務上的問題,雖然簡簡單單說『轉換字型就好,用詞無須也不能轉換』,但別忘了無論是簡體版、台灣版還是港澳版都是建立在同一個資料上面,如果其他版有在使用轉換標籤但這計畫中的『繁體公版』不進行轉換,那該如何運作?這點是讓人有點擔憂的。我認為如果真要建立此版,到頭來可能還是非得多加上zh-hant標籤,否則你終究還是得在原本的簡體、台灣與港澳三種標籤裡選一種當預設,以免沒人負責維護加上zh-hant標籤的內容時,系統會出錯。--泅水大象 訐譙☎ 16:52 2007年1月3日 (UTC)
事實上這個還只是技術性問題,但我真正擔憂的是頁面上一些常用詞彙如:
关于新加坡简体,我印象中在人名和地名上与大陆的用词相差很大,取消实在不妥。至于无人提意见,恐怕还是新加坡的参与者太少的缘故--百無一用是書生 () 15:52 2007年1月6日 (UTC)
我認為大雜燴並不能給任何人提供額外的便利,公版文章前後不連貫,一會兒用香港詞一會兒用台灣詞,難道海外華人就更容易看懂?而且我已經說過,詞彙教育不是維基百科的職責。假如讀者必須一邊學單詞一邊看條目,這只能表示維基百科做得很失敗。-- ran留言) 08:04 2007年1月7日 (UTC)
繁體公版是一定要設立的,這是對其他繁體字使用者的尊重。對海外華人來說,純台灣詞彙,純香港詞彙也是“必須一邊學單詞一邊看條目”,沒有甚麼不一樣。現在維基要其他繁體字使用者去學習、適應純台灣,純香港詞彙就是一種很失敗的作法,為何不見你反對?公版不一樣的情況是可以使用各地的詞彙,不一定要以台灣,香港的用詞為標準,在編輯時比較自由,方便。
其實在祇有簡,繁體的時代“一邊學單詞一邊看條目”是全體維基人都在做的事,當時有出現任問題嗎?你認為那時候的維基很失敗嗎?其實很多維基人都已經適應了,後來祇是某些香港人小題大作,所以才會出現甚麼地區用詞分頁。--真實事求是() 11:12 2007年1月7日 (UTC)

我想同時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使用者說些話,我雖然國籍上是馬來西亞公民,但我家在新山,離新加坡只有約2公里多而已,從我家去新加坡,如果沒有塞車,15-20分鍾便可到了,基於歷史因素,加上一半的時間在新加坡長大和受教育,一半的親戚是新加坡人,對於象我這樣的一個馬來西亞人,新加坡的感覺是非常特別的,我不懂得如何形容.我想老一輩和那些有雙邊關係的新加坡人可以很容易理解我的感受,我想這些人對馬來西亞的感覺大概也是如此.所以,是的,新加坡簡體和中國大陸簡體確實有別,而且差別可以很大,不能取消,而且取消新加坡簡體似乎等同否定馬來西亞簡體,也就等同否定8-9百萬馬新華人的存在。這比香港還要多。阿仁 08:10 2007年1月7日 (UTC)

既然無法阻止地區用詞分頁的設立,那就建立馬新簡體。另外新馬一帶也有很多人使用繁體,人數不少,簡繁都用是新馬與台灣,香港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新馬兩地的地區用詞分頁我認為應特別一點,要設兩個“馬新簡體”及“馬新繁體”。我現在認為有詞彙差異的地方都應該設立地區用詞分頁。--真實事求是() 11:12 2007年1月7日 (UTC)
我們所指出的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絕對沒有小題大作,真實事求是在不了解狀況之下,往往發表針對香港人的言論,真是令人很失望。 --kknews 13:14 2007年1月7日 (UTC)
你們面對的問題不就祇是某些用詞不同嗎?這問題其他維基人也有面對,甚至更嚴重,例如新馬的人面對的相關問題並不比你們少,但幾年下來大家都能求同存異,甚至習慣了,我相信大家都還不至於看不懂,所以覺得小題大做。而且就算香港人為了“看得舒服”要搞地區用詞分頁,也要搞得漂亮一點,不是像現在祇顧自己舒服,搞得某些繁體字使用連個棲身之所都沒有。我覺得設立公版繁體這件事香港人應該主動去負責,因為問題是香港人搞出來的。到現在我似乎還沒看你對的公版繁體的關心。--真實事求是() 16:53 2007年1月7日 (UTC)
先要澄清一下,zh-hk與zh-tw的存在跟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在「港澳繁體」的標籤出現前zh-tw跟zh-hk就已經存在了,你不要因為大家反對你的提議就對zh-hk大造文章。以前大家是因為沒有選擇才被迫使用他們不習慣的字詞,現在我們都習慣使用地區用詞轉換了,不應該倒退回去。 --kknews 17:03 2007年1月7日 (UTC)
我了解zh-cn、zh-sg、zh-hk與zh-tw早就存在。但那次「港澳繁體」標籤的投票確實考慮欠周詳,沒有顧慮到港澳台之外的繁體字使用者,祇想到自己的方便。所以我認為既然因此造成他人的不便,那是否要做出補救呢?最好就是那次投贊成票的人主動去幫助設立公版繁體,這才是負責任的維基人!才是真正的好漢!
我不會因為大家反對你的提議就對zh-hk大造文章。其實我之所以不厭其煩的進行如此長時間的討論,也不是為了我自己,我簡繁都懂,繁體沒頁面用最多用簡體。說真的我對這問題很厭煩了,他花了我太多的時間,希望能夠早日解決。--真實事求是() 17:52 2007年1月7日 (UTC)
我本對設立只轉換字型而不轉換用詞的頁面是很贊成的 (在技術許可下及保留地區用詞下),然而真實事求是在爭取設立此頁的同時,不斷散發針對地區用詞轉換的言論,令我不得不與此人站在對立面上。地區用詞轉換不會礙到繁簡公頁的設立,有關人仕應關心如何說服別人設立此頁,而不是在這裏聲討存在已久的地區用詞轉換機制,樹立敵人。 --kknews 17:27 2007年1月7日 (UTC)
在維基說出對地區分頁的看法難道是禁忌?不知道犯了那條維基的規則?請不要把與你意見不合者當敵人,這裡祇是一個網上百科全書。--真實事求是() 17:52 2007年1月7日 (UTC)

我對於本問題的關切與大象相同。希望各位在討論時,不要忘了每個條目都只有一篇文章,並不是真的有數個版本,讓條目看起來不同的有兩種東西,一是「字詞轉換表」,那是針對大規模的轉換,要在這個層次上設置繁體公版時就會先面臨到要用台灣、香港或其他地區為預設的問題。除了轉換表之外,第二種讓文章看起來不同的東西是「標籤」,用在條目內的轉換,包括了普通標籤、T標籤與A標籤,即使我們可以用zh-hant做為與zh-tw、zh-hk一起加入標籤內的代碼,但是zh-hant也必然要面對用哪一個當預設的問題。換句話說,即使設立繁體公版,並不能解決所謂的預設問題。在我看來,如果要加新馬標籤我並不反對,但是這不是一個公平/不公平的問題,真要公平,那乾脆把中文維基給拆了,拆成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文(中國香港、澳門)、中文(台灣)、中文(新加坡)、中文(馬來西亞),兄弟登山,各自努力。--Theodoranian|虎兒 =^-^= 15:24 2007年1月7日 (UTC)

維基是以語種分的,不是以地區分的,真的能夠設立(中國香港、澳門)、中文(台灣)、中文(新加坡)嗎?--真實事求是() 16:53 2007年1月7日 (UTC)
如果各位真的覺得各地區所使用中文彼此之間有那麼大差距的話,那把各地中文視為不同的語言也不是不可以。就看大家怎麼想吧!我建議大家的討論時盡可能謹慎、口氣不要太激烈、不要使用太多比喻,以免在自己眼中看起來是不知道犯了什麼禁忌,實際上卻是不經意地得罪了其他群體。--Theodoranian|虎兒 =^-^= 09:07 2007年1月8日 (UTC)

真實事求是:假如海外繁體用戶看香港繁體和台灣繁體的時候,都是一邊學單詞一邊看條目,那麼海外繁體用戶自己使用的是什麼標準呢?難道是“大雜燴”標準麼?海外繁體用戶在接受中文基礎教育時,總得有個曾經遵循過的標準吧?這個標準可能是大陸詞語,新馬詞語等等,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提議設立大陸繁體,新馬繁體,而是要搞誰也看不懂的大雜燴繁體?

而且按照以上的討論趨勢,看來我們得設立十幾種轉換標籤?三種字體(不轉換、簡體、繁體)乘五种用詞(大雜燴、大陸、港澳、台灣、新馬)等於十五,總之標籤放在頁面上邊是肯定不行了,恐怕要挪到左邊。從原則上我不反對,但是我也希望大家在不停地添加新的標籤的同時,能夠考慮一下實施和維護的困難。-- ran留言) 19:45 2007年1月7日 (UTC)

海外華人的用詞並沒這麼簡單,可參考下面阿仁的總結。很多海外華人是大陸港台的書籍,電視節目都看的。我不認為他們使用文字會故意去分那個是香港用詞,台灣用詞,混合用詞其實才符合許多地區的用詞習慣。且現在大陸港台來往密切,用詞混合現象也進一步加劇,搞不好最後也成為你說的“大雜燴”。我想加拿大也混有來自大陸、台灣、香港的移民,其實也算是個“大雜燴”,我不太了解為何你對“大雜燴”這麼反感?可否告之一二?“大雜燴”有甚麼不好嗎?“大雜燴”其實換句話就是“海納百川”。
即使是“大雜燴”,公用簡繁頁面可以供以下人士使用:
  1. 讓沒有地區轉換標籤,但又不想用現有地區轉換標籤者使用。例如現在的狀況,其他地區的繁體字使用者至少有公版使用。而不是不知何去何從?
  2. 讓反對設立地區轉換標籤者使用。
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地區用詞很重要的,有些人更認為如此堅持詳分地區用詞根本就是鑽牛角尖,所有用詞都為我所用不是更好?語言是流通的,尤其是資訊發達的現代,真的有必要堅持純地區用詞嗎?“大雜燴”真的這麼不好嗎?--真實事求是() 10:58 2007年1月11日 (UTC)

其實我在上面的意見也說過,不過再在這說一次,要成立zh-hk的標籤的目的主要是因為香港與台灣語言的差異,也因為此導致人物等譯名、用字的不同,希望大家不要王集中在地區方面再爭議。分拆非全因地域性問題,而是因為語言和字體的問題,如下:

  • zh-cn 使用簡體、國語的用戶
  • zh-tw 使用繁體、國語的用戶
  • zh-hk 使用繁體、粵語書面語的用戶(粵語口語跟書面語差異大,而書面語與國語只有用字的差別)

因此若不想把維基地區化,考慮更改以語言及字體為名也是一個考慮的方法。TThk 11:38 2007年1月9日 (UTC)

新加坡简体/马来西亚简体

早在1年前,我就已经提出将新加坡简体更名或是另设马来西亚简体,新加坡简体本质上马来西亚没有差别,由于历史因素新加坡中文本来就是从马来西亚中文发展过来的,而維基百科上只設新加坡簡體,這有矮化馬來西亞之嫌,馬來西亞的中文使用者比新加坡多至少2-3倍,馬來西亞的中文也比新加坡發達.只因為這裡多數人不了解馬來西亞而這樣設立中文維基,對馬來西亞中文使用者非常不公平。最重要的是中文維基百科上的馬來西亞使用者多過新加坡使用者,不要告訴我那些剛剛從中國大陸或台灣搬去新加坡的,那些不算是新加坡使用者!!!因為他們使用的中文絕對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不一樣!700百萬香港人可以有自己的繁體頁面,600百多萬的馬來西亞人為甚麼不可以擁有,新加坡只有2百多萬。還有那些提出取消新加坡簡體的,請你去了解及尊重別國的國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加起來比香港人還要多,至少接近900百萬,而且這還不包括印尼的華人,如果要取消新加坡簡體的,也請取消香港繁體!

現在看到這樣的討論,說實話,我非常生氣!!!你們這些大陸人,台灣人和香港人只會維護你們本身的利益和方便!!!完全忽略了維基百科是個國際大家庭,不是地區百科全書!!!你們把你們各自的地方色彩帶入維基,使維基百科出現強烈的地方色彩!!!!

我沒法再忍受這一年多來,我提出的要就不被這裡的人重視.只因為這裡多數人是大陸人和台灣人!!!我現在強烈要求,請立刻設立馬來西亞簡體或是將新加坡簡體更名為馬新/新馬簡體,或者我將發動馬來西亞各報章關注關於維基百科矮化馬來西亞中文使用者之嫌.二,我會發信給維基媒體基金會關注這件事.三,我從此不再貢獻中文維基百科,直到此事的到解決。

第二個方法,支持設立簡體和繁體公版,但不廢除港台繁體版,那些反對公版的,你們就會考慮到你們自己地區的文化色彩,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老實說對你們的行為我感到很反感!!!這根本就是違反維基百科的精神!!!我在這裡特別針對台灣人和香港人,發現從你們的討論,你們真的好自私,你們就只會顧及維護你們本身的文化色彩,如果你們那麼喜歡你們自己本身地方色彩的語言的話,去向維基媒體基金要就將中文維基分家,分成中國維基,香港維基和台灣維基..到時候我在設立一個馬來西亞維基!!

我可以理解真兄的感受,我也是馬來西亞人,老實說要我將繁體歸類為台灣或香港,我覺得很不舒服,我一直在問我自己,繁體幾時變成了台灣或香港的專利?我要特別強調,繁體/正體不是台灣人或是香港人的專利,繁體是屬於每個要使用它的人。維基百科這樣的分類等同說繁體一定要是台灣或是香港的,沒有別的,請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繁體,我要放在那裡?中國大陸的繁體又要如何?中國大陸的繁體何時變成台灣的?以及海外華人的繁體?海外華人絕對不屬於香港或台灣的?那些還有中華民國國籍或是香港護照的海外公民不算海外華人.所以這是非常荒謬的,我不是台灣人也不是香港人,為甚麼我用的繁體一定要歸類為台灣或香港!除非這裡變成台灣大百科或是香港大百科,這樣便沒話好說。

對不起,身為管理員不該這樣說話,但是以上的討論讓我非常不爽,我無法再忍受各地維基人只維護本身地方的行為!這對中文維基百科的發展不利!乾脆將中文維基分家好了.

請注意維基百科不能因為某個地區的人比較多而將那個地區使用的語言定位法定或官方語言,而排除其他語言,更不能因為某地區的人因為在維基的人數不夠多,就當作不存在,這是超荒謬的!如果要以人數頂奪的話,請取消所有的繁體,只設立簡體而已,反正2300萬加700萬的台港人在13多億的大陸人中是超微不足道的,當作不存在好了.如果台灣人和香港人放棄使用本身的中文,而一律改用中國大陸版的中文,那麼我也放棄使用馬來西亞版的中文,如果台灣人和香港人想繼續使用自己的中文,那麼請你們尊重我身為馬來西亞人想使用馬來西亞中文的權力,請不要剝削我的基本權力!--阿仁 07:00 2007年1月7日 (UTC)

不好意思,假如我對新馬簡體的理解不夠深,我在此向你致歉,同時我也想說明一下,我並非是想維護大陸中心主義或者港台中心主義,我本人就住在加拿大,所以我絕對不會認為中文維基是中港台維基。
不過關於公版的問題,我之所以反對,主要是因為我覺得沒有可行性,假如設立的話並不會給中港澳台新馬以外的用戶提供便利,最終會顯得多餘,僅此而已。-- ran留言) 07:55 2007年1月7日 (UTC)
好吧...接受你的道歉.老實說,看了大家的言論後,真的一肚子氣,尤其是當中不少發言來自管理員和一些我認識的維基人,真的教我很生氣。對於公版的設立,我原來的想法是那些非中港台澳新馬的人,他們的中文歸於何處?不過現在再想了一會兒,發現我之前忘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不轉換’的功能...其實那些沒法歸類可以直接納入不轉換,不知道這樣是否行得通?又或者,繁體公版的設立是以不轉換為基礎,也就是以一對一的繁體為基礎,不以任何地區用語為基礎,或者繁體公版可以以1949年前中華民國的用語為基礎,因為我敢說,現在海外華人繼承下來的繁體中文是1949年前中華民國的中文,而且1949年前所有的中文基本上都是統一的,從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到中國大陸,基本一率使用中華民國的用語,我不清楚英治香港,所以不敢發言.中文開始分裂的時期應該是從中共執政後,先是有大陸和台灣的差別,再來因為當時馬新和中國斷絕關係,使得中文和中共的中文出現分歧,以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獨立運動和民族運動等也使得中文出現更多的分歧.此時台灣的發展也讓本身和之前的中華民國有差別.至於其他地區的海外華人,也根本就是剛剛從中華民國移民過來的,所以自然使用中華民國用語.我猜想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的中文應該算是標準的繁體中文,所以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中文是當今所有中文使用者的祖先?不知大家覺得如何?阿仁 08:44 2007年1月7日 (UTC)
不轉換頁面簡繁體都有,並非所有人都能適應,公版簡繁體必須成立。以不轉換和繁體公版對應,可以考慮,這是最簡單的方法,避開了很多技術問題。以1949年前的用語為公版繁體的標準會有問題,因為有些用詞已經淘汰、有些新詞當時還沒有,且來自各地區的人未必能夠適應這些用詞。
其實設立簡繁體公版的最大阻礙在於,“簡體”已經被“台灣正體”及“香港繁體”綁住了。因為用詞轉換是A詞對B詞,所以A頁面及B頁面都必須用標準用詞,若“簡體”不設標準用詞,“台灣正體”及“香港繁體”將會大受影響,出現很多非台灣及香港用詞。但我認為上次的投票祇決定“港澳繁體”要否設立,港台人不能以此限制“簡體”頁面的去向。“港澳繁體”的設立,除了造成很許多繁體字使用者的不便外,看來還令“簡體”失去了自由。--真實事求是() 12:49 2007年1月7日 (UTC)
那麼就不要綁了,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討論兩人三腳中間的那個結要怎麼打才你不痛我也不痛,或是你痛一點我痛一點?我建議先分成簡繁兩種字體版,各字體下再依地域來分。如果簡繁兩種字體版之間有某種機制可以維持同步,那很好。如果不行,各做各的也沒什麼不好。等到問題理清楚了,解決了,再回頭來合併也不晚。這一分,簡繁兩體的公版母版自然而然就成立了,也不用誰被誰綁住而感到委曲,也不再有『自制』變『自製』、『克制』變『剋制』、『只是』變『隻是』這些清也清不完的不是bug的bug。67.103.245.50 06:35 2007年1月9日 (UTC)

Stewart的意見

之前以為討論已經告一段落而設了投票頁,後來我明白到有想繼續討論的而凍結投票。現時又有人另立投票了,而且選項收窄了,令人不解。關於只設繁體和簡體的不妥之處我不妨再舉例子,一些詞彙如:台灣用「計畫」、香港用「計劃」;中國大陸用「布什」,香港用「布殊」,台灣用「布希」。這些詞彙經常穿插於條目的字裡行間,要是用之前提及的方式「計畫(計劃)」;「布什(香港稱布殊,台灣稱布希」是可以,但頻繁地出現在每個條目中會是怎樣的情況可以想像。希望大家能考慮這一點。真實事求是兄之前擔心只設台灣正體或港澳繁體有欠公平,未有照顧海外中文使用者,而又擔心大量增加其他地區的中文轉換頁又會造成過多現象,我希望再重申一次「简体、台灣正體、港澳繁體」是三大主流用語地區,再加上「繁體」(zh-hants)後更幾乎是照顧了絕大部份使用者。最後一點是「繁體」(zh-hants)事實上即使完善了,但在部份字彙上如果因港澳及台灣地區用詞不同可能會造成繁體轉換表(zh-hants)真空而缺乏轉換,最終只能從簡體轉換表中作單字轉換,即使每次也在繁體轉換表中加上XXX或yyy之類的自動轉換,仍會出現一些爭議問題。 Stewart~惡龍 19:28 2007年1月3日 (UTC)

這裡的主要目的是討論,收集各種意見,論格式、操作也不符合Wikipedia:投票,本打算若多人支持我的意見,我會與你商量,讓你將在Wikipedia:投票/頁頂自動轉換標籤內的選項範圍收窄,然後舉行正式投票。現在既然是如此結果,自然不會對你設的投票做出任何要求,請繼續舉辦你的投票,我認為現在大家也討論得差不多了,收回之前的反對。
公版繁體(zh-hants)的設定在技術上確實有很大的麻煩。--真實事求是() 12:55 2007年1月5日 (UTC)

Shizhao的意見(關於其他姊妹计划)

另外,请大家注意其他姊妹计划的繁简转换问题。我认为讨论时应该一并考虑。对于上面的一些讨论,在其他姊妹计划可能会有另外的问题。例如wikisource,就完全没有繁简用词转换的必要,只需要字的转换就可以。也就是说wikisource不需要区分zh-tw, zh-hk,而只需要区分zh-hans和zh-hant。wikitionary可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15:47 2007年1月6日 (UTC)

wiktionary不應作繁簡轉換。之前那邊就討論過這會影響wiktionary收錄日語。--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5:08 2007年1月11日 (UTC)
還有,我覺得wikibooks可以直接繼承wikipedia的轉換表,不知道可否用技術方法實現。-- ran留言) 08:19 2007年1月7日 (UTC)
在以前都有過一番的討論: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正簡體轉換、繁简体转换Help talk: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处理#關於繁簡預設轉換。當中Zhengzhu曾提及到:

我将程序修改了,zh-hk将会自动采用zh-tw的转换表,下次程序更新时就会体现出来。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维护工作。-Zhengzhu 12:59 2005年3月18日 (UTC) [1]

此舉不但不能減少維護工作,反而這種的工作負擔還增加了不少。--Shinjiman 09:04 2007年1月7日 (UTC)
此外,當中Zhengzhu亦提及過:

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详细解释一下。目前系统仍然支持四种书体,即zh-cn,zh-sg, zh-tw 和 zh-hk,在个人参数里可以随意选择。界面部分只显示两种,主要是出于美观考虑。在具体转换的时候,四个转换表都是有效的,根据每个用户的选择。但是考虑到很多zh-tw适用的转换,在zh-hk里也适用,所以向zh-hk转换时会先参考zh-tw的转换表,再使用zh-hk的转换表。这样大部分维护工作可以在zh-tw进行,对zh-hk的维护则只用处理zh-tw和zh-hk之间的差异。-Zhengzhu 15:09 2005年4月15日 (UTC)

可能他未能了解到台港之間的差異是比想像中少,故此才作出此舉。從他的討論可看出他是慣用簡化字的,不知台港之間的用詞也不足為奇。--Shinjiman 09:14 2007年1月7日 (UTC)
我認為根本就是當時引入繁簡轉換(設立zh-cn、zh-tw、zh-hk、zh-sg四個版本)時,未有仔細考慮到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才導致現時才出現爭論。原因可能是繁簡轉換已是當時的重大突破,不想節外生枝,也可能是當時港澳維基人仍是維基社群的少數,因而未有提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這些爭論本來最早可以在剛引入繁簡轉換時便出現,但卻潛伏到現在才爆發出來。因為繁簡轉換要推行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所以要找一個大家滿意的共識就比剛引入繁簡轉換時困難得多了,更可能涉及繁簡轉換系統的修改。 -- Kevinhksouth (Talk) 12:51 2007年1月7日 (UTC)
zh-hk必須從zh-tw裏分割出來,zh-hk盲目跟從zh-tw只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kknews 13:02 2007年1月7日 (UTC)
建議取消非外語人名、地名類的單詞轉換,例如「軟體」、「軟件」,在港澳繁體版和簡體版,「軟體動物」顯示成「軟件動物」。另外,關於乾(漢語拼音gān)和幹,簡化字同時以「干」代表,但乾唸qián的時候就不會簡化為「干」,而是保持原貌。建議取消簡化字一字代多字的自動轉換,只保留一字代一字的繁簡轉換,以免造成錯誤,例如「后」錯誤顯示為「後」,「里」錯誤顯示為「裡」,「髮」錯誤顯示為「發」等--Ws227 22:34 2007年1月7日 (UTC)
zh-hk和zh-tw的問題,主要是詞匯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把寫在系統上的大部分詞匯轉換移走,只剩下繁簡單字轉換,和如 ws227 所以說的「以後」、「皇后」、「乾隆」一類明顯不過的詞匯轉換(此種詞匯轉換源於繁簡多一對應,不是源於hk、cn和tw的用詞不同)。之後,zh-hk、zh-tw、等等都可以建立在 zh-hant 之上。(如可改程式的話,可設以下版本: zh-hans, zh-hant, zh-hk, zh-tw 幾個。zh-hans, zh-hant 不涉及任何詞匯用字上的轉換)--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5:00 2007年1月11日 (UTC)

總結

看了大家的討論,以及大雜會的的問題,我有以下看法: 馬新兩國雖然以簡體中文為標準中文,並且有一定的規則。但是兩國的民間人士仍有不少使用繁體。針對這問題,我認為同時設立【馬新簡體】及【馬新繁體】兩個不同的標籤最好不過了,另一方面,由於【馬新簡體】一般上都有被’規劃’,所以一般上不會有太多問題,相反的【馬新繁體】是沒人“管”的地區,而一般新馬人寫繁體時,很多時候以簡體為標準,然後以一對一的方法換成繁體,但是因為沒人“管”,加上喜歡使用繁體的新馬人士,其教育背景也大不同.

1.最明顯的使用繁體最多的自然就是那些在台灣留學的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這些人很自然的會使用台灣繁體,以台灣繁體為標準,
2.另一種人就是去香港留學或香港做生意,以及從小到大看港劇,受香港文化影響較多的人,這類人通常住在馬來西亞中部,比如吉隆坡,巴生港口一帶,這些人的日常用於是粵語,所以這些人寫繁體字的時候以香港為標準,
3.第3種人是那些老一輩新馬公民,他們有不少是1949年前從中國移民過來的,也有不少是本土出生,但不管如何,這些人所使用的繁體,是1949年前中華民國教育局規劃的,因為當時新馬的華文學校的課本基本上是中華民國教育局編寫的,
4.第4種人,就是像我這樣的人,不受過台灣教育,也不太受香港文化影響,1949年後出生,我的中文純粹是以馬新簡體為標準,只因喜歡繁體,所以使用繁體,所以寫繁體是一對一的換過來。

總結以上的馬新繁體,可以說馬新繁體是個“大雜會”,既然馬新繁體本來就是個大雜會,何不乾脆將那些無法規劃的繁體也納入其中,因為本來就是個大雜會,由於文章只有一個版本,所以馬新繁體以不轉換版本為標準,也就是說當中的所有的辭彙是以原來在【不轉換】的情況下為標準,而將那些在【不轉換】情況下的簡體字以一對一的方法換成繁體,所以在詞彙上馬新繁體是個大雜會,但是字體上是標準正體。 馬新繁體看起來似乎很“亂”吧,但事實上,在馬新兩國,這裡的繁體的本來就是那麼“亂”,維基百科是紀錄事實的工具,不是去修改或規劃別人語言的工具,【馬新繁體】中的“大雜會”及“亂”可以很切帖的反應出馬新兩國繁體社會的原來面貌,讓那些沒去過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人感受當地人使用繁體字時就是這個樣子。阿仁 20:58 2007年1月7日 (UTC)

我觉得目前的境况是大家都过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如换一个角度,大家都舍弃一些自己的利益,是否能够达成共识?或者实现一个更好的办法?我的建议是干脆所有地区用词的转换标签都不要,只保留不转换、zh-hans, zh-hant三个标签,其中zh-hans, zh-hant也只做字对字的转换。同时采用sr wikipedia的转换方式,使用http://zh.wikipedia.org/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 URL。而不同地区的用词完全在用户设置里自己设置zh-cn, zh-tw等,对于匿名用户则根据浏览器语言设置来判断(也就是目前的方式)。这样虽然牺牲了各地用户的部分利益,但是也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大家都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也避免了地域中心。大家都面临自己设置语言环境的问题。

但是字上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还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另外一种做法更复杂一些,就是分两层,第一层只有字的转换:zh-hans, zh-hant,第二层才是词的转换。例如在http://zh.wikipedia.org/zh-hant/ 下,可以再设置台湾、港澳等繁体标签。

此外,我认为繁简体标签的使用应该有一个标准,目前来说也就是遵循ISO 639。只有在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讨论,否则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只能是自说自话。

返回到现实来,所有的讨论都涉及到了技术上的变。在技术没有变化之前,目前恐怕只能维持现状了。恐怕又要像繁简转换之前一样,技术构想持续讨论,只是等待技术上的实现。--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28 2007年1月8日 (UTC)

沿着阿仁和大家的思路,我发觉如果增设语言标签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就应该增设【中国大陆繁体】和【广东珠三角简体】两个标签,理由如下:1、【中国大陆繁体】:在中国大陆1960年代之前受教育的老人,一些台资、港资公司上班的员工,一些和台港澳常有生意往来、文化交流的人士,大多都在使用繁体,或至少简繁混杂使用。而人数也远远超过【港澳繁体】的使用人数,单单那些1960年代之前受教育的老人就以亿计。2、【广东珠三角简体】:广东珠三角属粤语区,当地的电视台、电台以及一些报纸大多用粤语的译名,这些译名和【港澳繁体】的译名相同,和【中国大陆简体】的译名有很大差别,如“碧咸”而不是“贝克汉姆”(见南方都市报)、如“冼拿”而不是“塞纳”(见广州日报)、如“朗拿度”而不是“罗纳尔多”(见羊城晚报)。【广东珠三角简体】的使用者以千万计,肯定也超过【港澳繁体】的使用人数。
全世界有十多亿华人,估计很快就有其它维基人沿着香港维基人、阿仁和我以上的思路继续挖掘,那么仅以【港澳繁体】的标准来入选,我估计到最后整个首页只会剩下字体转换标签,所以我觉得增设语言标签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便复杂化。
同时我觉得书生的这个提议很好:“只保留不转换、zh-hans, zh-hant三个标签,其中zh-hans, zh-hant也只做字对字的转换”,也正如他所说的“这样虽然牺牲了各地用户的部分利益,但是也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大家都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也避免了地域中心。大家都面临自己设置语言环境的问题。”,所以我支持书生的这个提议。--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13:06 2007年1月11日 (UTC)
不行,我已說過這樣會犧牲了非註冊使用者,也剝削了他們選擇用詞的權利,頁面上的標籤必須存在,這樣也方便了在文章中添加手動轉換標籤的人,因為他們必須不斷在不同地區用詞之間切換來了解其他地區的用詞,及確認所添加的轉換是否顯示正確。若每次都要在參數設置中轉換,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了。 --kknews 13:22 2007年1月11日 (UTC)
我認為上面的意見雖然立意良好,但卻忽略了務實問題。雖然很多人都以『使用這種用語版本的人口有XX萬』來作比較,但事實是有使用這些用語習慣的參與者數量卻非常稀少或甚至根本找不到(我實在很好奇維基百科的編輯參與者裡面,有誰是在1950年之前受過教育的?)雖說參與者的比例與閱讀者的比例不見得成正比,但某語版的參與者如果太少,就會缺乏人手幫忙增添該語版的用語轉換標籤,變成特別成立了一個用語轉換版本卻完全沒有實用度的狀況。很顯然,目前有在幫忙進行轉換標籤用語訂正的用戶,大都集中在zh-cn, zh-tw與zh-hk三種版本上,因此假如zh-hans、zh-hant甚至zh-sg、zh-my這些標籤如果真的建立,也不見得會有幾個人願意幫忙監督,這是第一大隱憂。
第二大隱憂則是曾經一度發生在轉換標籤還沒有制訂前,很多新來乍到但不熟悉當時雙字碼並行政策的參與者,會很習慣性的在看到自己不熟悉的用語時,立刻將其刪除修改成自己看得習慣的用法,甚至全文轉碼都時有所見,也造成很多老維基人疲於奔命只為了將這些『無知的無心破壞』給回復。我可以預見如果大部分初來的用戶看到的都是大雜燴版本的zh-hans、zh-hant的話,他們才不會乖乖的到用戶個人設定頁去把偏好設定成zh-cn、-tw、-hk,也不會想辦法接納其他地區用語習慣的差異,他們十之八九第一個動作就是動手亂改,然後我們還得花更多時間去將錯誤的修改改回來。所以除非有很嚴謹的配套措施,否則我可以預見這種太過烏托邦的理想作法一旦實現,下場就是一團混亂。基本上我不反對大家爭取自己的權益,只是想提醒大家,當權益爭取到時,各位是否願意相對地貢獻自己的心力在維持這些爭取到的利益上(例如真的花時間幫忙增添轉換標籤),而不是抱持著『只要把別人的利益剝奪掉跟我一樣爛就叫公平』的想法在思考這件事。此致。--泅水大象 訐譙☎ 13:42 2007年1月11日 (UTC)
要說維護的話,在捍衛地區用詞機制的同時,我最近在很多國家的條目中加入了地區用詞轉換 (國家名稱差異太大了),只是就如泅水大象所說的,包括我在內,根本沒有多少人會加入zh-sg的轉換。我唯一有印象的zh-sg轉換,是有人在即食麵條目所增加的。所以,除了zh-cn, zh-tw, zh-hk之外,在沒有人維護的情況下,增加其他地區用詞轉換可以說是沒必要,因為它們只會成為zh-cn, zh-tw, zh-tw三者的附庸,看起來沒分別。 --kknews 13:53 2007年1月11日 (UTC)
如 zh-my-hans, zh-my-hant, zh-sg-hans, zh-sg-hant 沒有人維護的話,就干脆用 zh-hans 和 zh-hant 算了。亦,如沒有 zh-my-hans, zh-sg-hans 的話,也不見得需要有 zh-cn. 以我所見,只弄以下四個便夠了: zh-hans, zh-hant, zh-hk, zh-tw --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5:04 2007年1月11日 (UTC)
從RFC 4646的語言標籤定義中,新加坡簡化字應為zh-hans-SG,新加坡傳統字應為zh-hant-SG;馬來西亞簡化字應為zh-hans-MY,馬來西亞傳統字應為zh-hant-MY。--Shinjiman 01:01 2007年1月12日 (UTC)

反對因為不夠人維護就不設立的想法,有沒有人使用和有沒有必要設立是兩回事。而且現在不夠人不代表以後不夠人。而且,請問設立了,就算目前不夠人維護,請問隱憂在何處?會破壞維基馬?microsoft word有很多功能,但是很多功能很多人都沒有用,這些功能會對microsoft word造成隱憂嗎?整個維基百科的條目,很多本來就不夠人維護,請大象兄注意,維基百科沒有條例規定任何會員或管理員一定要按時維護,而是大家依據自己的時間自己決定要不要花時間維護。你說這樣的話,我覺得你非間接性的強人所難,還有,設立新馬標籤不一定只有新馬使用可以維護,其他地區也可以維護,就好像台灣標籤不一定只有台灣人可以維護,誰都可以。而且你說這樣的話,我覺得你帶有地區中心的味道,請你顧及地區使用者的感受,因為你這樣的話讓我覺得,在不足夠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人的情況下,一切由大陸人,台灣人和香港人當家作主!這就是我現在看了你這番話之後的感受。你還不如乾脆告訴我以後我的發言和條目一切都要使用台灣用詞,因為我的新馬用詞因無人維護,所以通通要變台灣用詞,沒有在維基百科的容身之處。

至於廣東珠江的例子,我覺得這不是個國家也不是個獨立地區,拿這樣的地區和新馬兩個獨立國家比較不太適合,就算香港也有本身獨立大陸以外的特性,但廣東沒有。

我舉個我一直以來非常不高興的例子,這條目骨痛热症,中港台使用一律稱為登革熱,但是在新馬,沒有人使用登革熱一詞,恐怕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詞,因為我開始寫這條目的時候我自己也並不知道中港台使用登革熱一詞。新馬兩國所有的媒體,官方文件等都使用骨痛熱一詞。在各種標籤的設立下,現在這條目在【不轉換】的情況下也使用登革熱一詞,這對新馬兩地使用者非常不公平,這讓寫這條目的作者我非常憤怒!我覺得這簡直是歧視新馬中文使用者。而且本來說好【不轉換】的標題依據主要原創者的母語習慣,我覺得這非常好,也鼓勵大家開創更多新條目,如果其他地區覺得不舒服的話,就使用標籤轉換,然而現在【不轉換】下也要被某地區霸佔,把其他地區排在外,你說我可以不出聲嗎?我現在的感受就是新馬使用者不被尊重,台灣想要使用本身地區的用詞,我是非常尊重,香港人要使用我也尊重當地人,大陸人要使用我也尊重,我重來都不去修改任何條目原來的辭彙,就是因為我尊重各地用詞習慣的不同,我也覺得這樣可以讓維基多姿多彩,讓讀者認識不同中文使用者的用詞習慣,維基百科本來就是要推廣知識,讓讀者學東西,但是讓我失望的是,很多中港台使用者,並不抱著尊重其他用戶習慣的態度,只以自身文化為中心。如果骨痛熱條目原來被中港台使用者編寫而使用登革熱一詞,我絕對不會去修改,最多只在文中加入一小段說明,但是當反過來的時候,你們卻那麼強硬的要修改。這例子就明顯的襯托出很多中港台使用者沒有包含別人的精神。

我不想再浪費時間去教大家如何互相尊重,最後,我只想問那些反對的人,請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使用者的語言使用習慣在維基百科有無容身之處?我可以很坦承的告訴大家,新馬使用者在中文維基的人數的確不夠去維護這東西,很需要各地使用維護,我雖然很想花更多時間維護維基,但我個人也沒有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去維護,因為我的主要任務是讀書,不是寫維基百科,我不想荒廢我的學業,因為荒廢我的學業隨時可以危害到病人的安全亦可以讓我失去當一名醫生的資格。我在目前的階段只能有時間提意見,要不要接受大家自己判斷好了,要將這裡變成以個國際性質的多元化中文維基,好像英文維基那樣,還是只是個中港台維基,好像日語韓語維基那樣,大家自己決定好了。

【不轉換】【簡體】【正體】【港澳】【台灣】【新馬簡體】6個標籤,所有標籤以不轉換為藍本,所有的新條目必須在不轉換的狀態下開創,各自地區的標籤在不轉換頁面設定,繁體公版以不轉換原文用詞為藍本,以先到先用原則為標準,只是字體是繁體字,沒有地區的規定,這樣就不用新馬繁體了,在不轉換的先到先用原則下,也請各地使用者示出包含精神,也培養大家的包含精神,其他的標籤就像現在這樣,在不轉換的原文設定,那些看【不轉換】不舒服的人,特別是香港人和台灣人,就麻煩你們自己去按【港澳】或【台灣】的標籤。如果新馬簡體沒有足夠的人維護,那麼新馬簡體就以不轉換原文先為標準,只是字體是簡體,至到有人去修改。經過我說了那麼多,如果大家還是覺得【新馬簡體】和【正體】兩個標籤沒有必要存在的話,我想我在維基百科的存在也沒有必要了,反正各地區只要所謂的’自己人’來突顯’自己文化’的力量,我在任何地方又不能當’自己人’,這裡已經成了中港台維基,和我原來知道的中文維基背道而馳了,在這樣排外的情況,我想向那些曾經支持我的人說聲謝謝,請願諒我不想在這樣的地方苟且偷生,對不起,那些反對的人的反對理由真的只顧自己,讓人覺得很心寒。——阿仁 01:20 2007年1月12日 (UTC)

先說明一下,我對於是否設立 zh-sg 或 zh-my 意見是中立。我知道討論這種東西定會引起很大爭議,但起碼我們先要取個共識。我見討論了這麼久,似乎有個共識是,先設立 zh-hans 和 zh-hant ,處理單字轉換和繁簡多一轉換,再在此基礎上建立 zh-cn, zh-tw, zh-hk, zh-sg, zh-my. 標簽問題只是個版面設計問題,容後再討論可以嗎?當前急務並不是在討論應否放6個標簽、或究竟應寫正體還是寫繁體,而是要解決詞匯被過度或胡亂轉換的問題。 --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01:45 2007年1月12日 (UTC)
zh-sg本來早在引入轉換系統時便已經存在了,只是在上面的轉換標籤隱藏了而已。--Shinjiman 03:16 2007年1月12日 (UTC)
大象兄的意见值得考虑。那么不知道两层转换的设想是否可行?第一层转换只有繁体简体字的转换标签,当进入转换为简体时,出现第二层标签,包括各地简体的转换。

另外,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地区和国家现有的汉字标准为准。例如大陆只有简体的标准,那么只设zh-cn等等。希望大家先研究一下以汉语为官方语言地区的各种汉字标准或其他官方的规范。--百無一用是書生 () 01:37 2007年1月12日 (UTC)

cn, hk, sg, my, tw, 和 hans, hant 根本是兩樣東西。如果要設立兩層轉換,而又要兼顧以後會有使用者使用的話,在程式上便要預留 zh-hans-my, zh-hant-my, 甚至是 zh-hant-cn, zh-hans-hk 等供人選擇。--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01:54 2007年1月12日 (UTC)

設立兩個層次也是不錯的意見,先有繁體和簡體,然後在繁體和簡體下設立各地區,只要可以容納各地區使用者的方案我都支持.

【不轉換】-
1.【簡體】
【中國大陸】、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管理馬來西亞中文的是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去年已經出版了一本規範後的用詞手冊,新加坡主要是媒體管理,特別是聯合早報.至於兩國之間有沒有差別,目前我看不出來,新加坡由於歷史因素受馬來西亞影響,目前更因為很多處理新加坡華文事務的人,往往都有馬來西亞背景,所以新馬之間並沒有甚麼差異。如果說標準的話,那麼新馬兩國只有簡體標準沒有繁體標準。而新馬的簡體是以中國大陸為藍本,只是用詞不同。
2.【繁體】
【香港】、
【台灣】-阿仁 01:59 2007年1月12日 (UTC)

不轉換/簡/正(繁)或可用一個標籤或按鈕來輪換,不必做成三個標籤,可以省點空間。67.103.245.50 02:35 2007年1月12日 (UTC)

To 阿仁兄:請不要這麼激動!我想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打從一開始我就從來沒有反對過繁體公版的設置,我只是想提醒大家除了單純的『理念』之外,實務與可能發生的新問題也是值得三思以求周全,只要凡事都是三思後才上路,我都沒有意見。在你的發言中有提到,目前使用新馬用語習慣的參與者數量的確有限不足以確保該用語版本的維護,並認為維護的任務應該是由所有的維基人一同來分擔,這點很抱歉我必須有點不客氣的指出,你的想法實在有點太粗糙了——我想反問,除了新馬地區的用戶之外,其他地區的用戶就算想幫忙訂正標籤,我們該如何知道新馬地區的習慣用法是怎樣?所以到頭來該用法標籤的轉換,還是要該地區的用戶自己去搞定才行,這是其他人想幫也幫不上忙的。這也是我說的,除了爭取權益之外,也別忘了相對的要有所貢獻,維基百科並不適合光只是高談闊論但卻沒有動手做的人(註:這句話並沒有針對任何人,或說,所有人都應該被包含在針對範圍內)。
還有,如果各位有常在幫忙轉換標籤的維護的話,就會留意到轉換標籤也有一定要填入預設值的問題,以目前的狀況為例,預設值是無論任何狀況下,當動用到轉換標籤時,一定要填入zh-cn標籤的內容,而zh-tw或zh-hk則必須要二選一,轉換功能才能正常,如果今天發生的用詞落差是出現在港澳與台灣用語之間,某個用戶可能只會輸入zh-tw與zh-hk標籤的內容但卻忘了zh-cn標籤,其結果是台灣與港澳的用戶可以看到正常轉換,但大陸的用戶反而會看到轉換標籤原始碼而出錯。因此,除非有人願意像User:Kknews那樣到處去添加預設轉換值的內容,否則轉換版本越多出錯的機會就越大。這只是一個『提醒』,我從沒有說過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我反對增添適合新馬地區用戶專用的轉換版面(如果我的發言會帶給人家我反對繁體公版或新馬版本的感覺,在此嚴正澄清我絕對沒有此意)。
至於頁面上的標籤設置,我傾向於將所有存在的轉換版本都顯示在畫面上,其理由就如同我之前提過的,避免不熟悉政策的新用戶在看不習慣其他地區用語時亂改造成更大的混亂。在各個版本的建議之中,我覺得書生兄所建議的兩層顯示應該會是比較適當的作法。--泅水大象 訐譙☎ 04:01 2007年1月12日 (UTC)
有關當動用到轉換標籤時,一定要填入zh-cn標籤的內容。是現時軟件的缺陷之一。我覺得轉換標籤的預設值應是zh,而不是zh-cn。把轉換標籤預設作zh-cn是很POV的作法。--Shinjiman 04:37 2007年1月12日 (UTC)
您誤會了,其實轉換標籤的預設目前是『一定要至少有簡體與繁體標籤各一個以上』,但因為簡體部分目前只有zh-cn一種標籤,當然是唯一的選擇,但繁體標籤目前有zh-tw與zh-hk兩種,所以才會二者擇其一就OK。繁簡不分的預設值目前的確是zh標籤,但在大部分的狀況下,我幾乎沒看過有人會添加zh標籤(Kknews是我最近留意到唯一有在做這件事的人)。--泅水大象 訐譙☎ 06:30 2007年1月12日 (UTC)
有些時候zh標籤甚至會被人故意刪除,最初的時候是因為我看到在「不轉換」下有些文章會出現錯誤,所以才增加zh標籤的,雖然現在就算沒有zh標籤也不會出現錯誤了,可是不必刪除zh吧。這幾天不斷增加地區用詞轉換,很累人,快瘋了。 --kknews 13:53 2007年1月12日 (UTC)
至大象兄,如果現在不設,新馬使用者或了解新馬用詞的用戶就算想要貢獻也沒法貢獻,就算只有一個人寫一個條目的標籤,至少已經有人開始去做,只是需要時間增加而以,如果你一開始就要求很多人才可以動工的話,那麼中文維基百科就不會有今天了,請你回想中文維基開版時只有多少人貢獻,難道維基媒體要說,等中文維基夠人才開版嗎?當時開版又有誰可以保證一定會花時間維護?同樣的道理,開設新標籤也要從0開始,不能以這種因不夠人而不設,這種理論讓人看了很生氣,因為你已經直接剝奪了我偶爾想要貢獻的權力.如果開設並不會對維基造成利益衝突,而且只會帶來好處,你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順便說一下,你應該用你的理由去要求維基媒體關閉那些小型語言維基百科,還有那些方言百科,反正就如你所說,沒人維護,所以不該存在.另外,誰說只有新馬公民才了解新馬,記得去年就有一個台灣人寫了不少馬來西亞的東西,她懂得比我還要多。雖然目前只發現一位,但我相信,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存在,所以不要做這種假設來削弱別人。--阿仁 00:40 2007年1月13日 (UTC)
To 阿仁:如同我一直在強調的,我從沒有反對設置繁體公版或新馬版本標籤過呀!之前的發言都只是想要提醒大家在討論太多的理念問題之餘,要多注意務實,只是如此而已。因此,我不是很懂你一直在反駁我的用意是什麼,而且我也認為你曲解了部分我想要表達的意思(我說大家要記得爭取到權益以後也要盡義務,這跟反對大家爭取權益不是同義吧?)--泅水大象 訐譙☎ 08:19 2007年1月13日 (UTC)
我不高興的是你明明知道我目前本來就沒有那麼時間處理維基百科的站務,而你給我的感覺就是你一直抓著我這點不放,一定要我執行我自己提出的計畫不可,而我如果沒法花太多時間處理,那就不應該成立,直接說白了就是我所提出來的任何意見,只要我不能處理或是沒人可以幫忙處理,都不應該成立,所以雖然你沒有直接反對,但是你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已經非間接性的反對了。你這些理由看似沒有時間的人就乾脆別說話,反正說了等於白說。-阿仁 18:02 2007年1月13日 (UTC)
算了,如果你認為所有意見不與你完全一致的人都是在反對你的話,那就繼續這樣認為好了。該表達的意見已經說得很多我也不想再重複了,至於旁人看了覺得誰的意見有道理,就由他們去決定吧!--泅水大象 訐譙☎ 18:52 2007年1月13日 (UTC)

在港台內部也有不同譯名

之前看到有人稱地區分頁要成立是由於港台之間有大量用詞不同,尤其是翻譯的名詞方面,若不分開將會對閱讀造成極大困難云云。但我隨便查了查,發現其實在港台內部也有這種現象,

台灣

布蘭妮布萊妮

布什布希

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

意大利義大利

香港

布什布殊

吉尼斯世界紀錄健力士世界紀錄

原來在港台內部就有這種現象,照理說港台人該早已該適應這種不同譯名的情況,不會因此對閱讀造成太大的困擾才是,何必又一定要設立地區分頁來絕決這問題呢?用祇轉換字體的簡繁公用頁面不就好了嗎?這樣也不用花時間,精力去搞用詞轉換;維基也不必增加太多的標籤。

還有,港台用詞之間的不同到底是多少?我覺得有沒有1%也值得懷疑。真的有必要如此大費周章的設地區分頁嗎?本來就雜,何不祇用簡繁公用頁面呢?--真實事求是() 17:07 2007年1月13日 (UTC)


(很抱歉弄了一個那麼長的列表,但為了避免大家被一些生事者誤導,本人才出此下策。)
花一點點時間就找到一大堆同意不同字的詞語了,當然實際上不只這麼少,還要想知道更多嗎?請自己去找吧。
請強迫我們接受陌生用詞的人,把這個表裏的所有詞語記熟再說廢話。

我強烈抗議有部分不了解狀況的維基人處處針對用詞轉換機制,並強迫他人接受陌生的用詞,我對此非常憤怒。讓讀者自己選擇地區用詞是維基人的共識,請停止對此的挑戰,並將討論帶回如何解決「繁體」、「正體」之爭的問題上。 --kknews 18:47 2007年1月13日 (UTC)

我的意思是在港、台內部也有不同譯名在雜用,也不見有人認為是大問題,為甚麼在維基就會變成嚴重問題,必須要分得這麼清楚呢?比如你舉的例子當中,桌球與乒乓 在台灣都有用。好萊塢與荷李活在香港都有用。
強迫?我連管理員都不是,新馬人在維基的人數又不及港台多,能夠強迫甚麼人?Kknews言重了,也被怒火遮蓋了眼睛,我祇是在討論而已。也請不要敵視與你意見相反的人,這裡祇是一個網上百科全書而已。在維基是有言論自由的,即使是真的不了解我認為也可以發言,不要去限制任何人發言。我提出了質疑,你就依理反駁就好。不要憤怒,大家祇是在討論。可喜的是在維基事情會越辯越明。
說了你可能不相信,你舉的例子我倒是大部分都認識,各地譯名有異的事我早就知道,因為我有上網看各地新聞,新馬的譯名,與中港台也有異,老實說這些以我個人而言,這些從來不是個問題。可能對某些人而言會有問題吧?我不是已經說過由於港台人的強烈意願,我已不反對地區分頁的設立嗎?這裡祇是因為發現原來港台內部也有不同譯名,某些人之前給的理由好像站不住腳,所以覺得應該要進行討論而已。但因地區分頁的設立造成的地區分頁越設越多及令維基管理更加困難的問題,還是需要留意的。以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傾向維基祇有公用簡繁體就好。
現在維基最主要的問題在公用簡繁體頁面的設立,“正”“繁”之爭由於之前winertai說台灣教育部已經支持正體的稱呼,我認為“台灣正體”四字已有其正當性,但其他地區沒有必要跟台灣,還是繼續沿用繁體比較好。--真實事求是() 11:41 2007年1月16日 (UTC)
如果不是想要挑戰用詞轉換機制的話,那就跟本不用把所謂的「站不住腳的理由」拿出來「討論」,因為這顯然無助於解決你我所關心的「繁」、「正」之爭問題,結果只是在加劇爭議而已,居心叵測。 --kknews 11:56 2007年1月16日 (UTC)
反對地區標籤的設立不叫居心叵測。 請不要敵視意見有異者,也尊重其他人的言論自由。你舉的例子其實站不住腳,你竟然舉粵音,都已經有粵語維基了,那些粵音用詞不適合在中文維基使用。如果用普通話發音,用詞有異的狀況就會更少。港澳繁體的設立,站得住腳嗎?--真實事求是() 13:27 2007年1月23日 (UTC)
一方面說什麼「我已不反對地區分頁的設立」、另一方面又說「反對地區標籤的設立不叫居心叵測」,這不是有陰謀那是什麼呢?從台灣和中國大陸譯名差異甚大來看,同樣使用普通話 (國語)也可以有如此差異,證明你的推論不合理。我們從一開始就叫人不要把粵語維基和香港譯名混為一談,到場你還找這個來說,顯然是找麻煩。 --kknews 14:13 2007年1月23日 (UTC)
kknews,就是你香港中心的態度,使維基百科陷入分化的那麼人,身為香港人的我,我以你為!不懂的事你應該學,你應該多到台灣人的討論區學習一下,否則你這種人應該立即去粵語維基百科,嗰度一定冇晒喺中文維基嘅爭議。さよなら--費勒姆 費話連篇 14:24 2007年1月23日 (UTC)
這不用你擔心,我平時上的台灣網站比香港網站還要多。地區用語標籤就是要消除地域中心,指責我地域中心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kknews 16:11 2007年1月23日 (UTC)

香港內部譯名其實也正受內地的譯名「侵佔」,少量親中機構的用字更為嚴重;但是直至目前,十個香港人最少九個不認識布什這譯名,而吉尼斯世界紀錄,我是香港人,也從未聽過,百個香港人也可能沒有一個認識,這些譯名也不在銷量較高及收視高的大眾傳媒中出現,故香港內部對於常用的譯名並沒有分歧;可能出現不協調的,就只有少見報的體育運動員而已。
至今,我仍然認為中文維基只需設立兩種對換表,粵語與國語,及繁體及簡體。至於設立公用頁面問題,仍擔心「先到先得」的問題,及如何處理現有條目的問題;若處理不當,必有一場大混戰。TThk 17:42 2007年1月13日 (UTC)

我認為在國際環境下,香港人,台灣人也好,誰都好,請你們不要整天只想要用自己的名稱,既然這是國際環境,大家應該花一點時間去學別人的用詞。偶爾也接受別人的用詞。阿仁 17:52 2007年1月13日 (UTC)
如果想要學習別人的用詞,在現行機制下,我們只要按一下上面四個地區用詞轉換標籤就知道別人的用詞了。相反,將標籤移除 (百無一用是書生)、甚至將地區用詞轉換機制完全取消 (真實事求是),才是剝奪我們學習別人用詞的機會和選擇權的方案。我們不可能假設真實事求是所倡議的「大燴雜」模式下,同一個條目裏的用詞必然是「大燴雜」的,因為我們難以排除有人將所有用詞統一的可能性,在用詞統一又沒有選擇權的情況下,我們未必有機會知道其他地方的用詞。 --kknews 19:20 2007年1月13日 (UTC)
未必,不要忘記有條目的用詞,在條目內已經清楚的列名各地的不同用詞。--真實事求是() 11:44 2007年1月16日 (UTC)
我們難以在每一個條目都列明各地用詞的,例如在布殊的條目可清楚列出他所有的譯名,可是在介紹美國的條目裏就不能了,因為這不是介紹他個人的條目。一般使用者在編輯內容時也只會使用本土用詞,很少會在其他條目也添加不同譯名。 --kknews 12:06 2007年1月16日 (UTC)
祇要在本條目內列明即可,其他的根本不必。--真實事求是() 13:27 2007年1月23日 (UTC)
那就麻煩了,寫個沒有人看得懂的百科出來,誰看得懂?不要以為你自己看得懂很多各地用詞就把同一個標準加在別人身上啊。 --kknews 14:13 2007年1月23日 (UTC)
有時又不一定叫侵佔,雖然主權移交後香港傳媒碰上陌生的外語名,都只會參考大陸的譯名,少數情況下(例如想介紹台灣的新產品/概念)才用台灣的譯名(怎說都好,都是國音譯名)。其實我覺得沒甚麼不妥,近者有葉利欽、普京等名字以國音(提供者極可能是大陸官方)譯,遠者有可口可樂那些……您可以說,不應抹殺粵音的譯名,可是呢,問題在於粵音譯得很不一致,時常有錯漏,而且其他不懂粵語的華人讀者未必看得明白。設立對換表、轉換表,我都不反對,可是想說點弦外之音:漢字不表音,做譯名特別麻煩,長遠計未來什麼新造譯名都得用國音,既可避免混亂,又免除轉換和溝通的麻煩。無論考慮普世認受程度和語音本身,國音遠遠優勝粵音。--Xieza 18:10 2007年1月13日 (UTC)
希望將來全世界華人能夠共同商討,統一譯名,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那時候維基也不用設立這麼多頁面了。--真實事求是() 11:56 2007年1月16日 (UTC)
真兄的四個例子,小甜甜布蘭妮在臺灣的藝名,應從台灣代理發行的唱片公司;布希譯名從中華民國外交部;金氏記錄好像也是有他在台灣專有的名字。台灣有臺灣的標準,香港有香港的標準,標籤分立是必須的,不能夠要求查閱的使用者註冊一個帳號登入後才能看到正確的譯名。--Jasonzhuocn....對話~Blog 18:39 2007年1月13日 (UTC)
還有其他例子,我的意思是,在港台內部也有譯名相異的問題,大家都能接受,為甚麼在維基就因此必須要設地區分頁呢?--真實事求是() 11:56 2007年1月16日 (UTC)
堅持使用不同用詞的僅屬少數,通常它們都不是主流媒體。例如你指出的香港文匯報,不難發現它在主流媒體都使用「布殊」時,仍堅持使用大陸的「布什」的理由,因為它是一份親中報紙。值得注意的是,文匯報由於其保守立場,讀者人數不多,而香港最多讀者的各份主流報紙 (加起來佔瓜分了絕大部分的市場)、香港所有的電視台、電台,均使用「布殊」一詞。 --kknews 12:15 2007年1月16日 (UTC)
有些詞是這樣,有些則不,例如乒乓與桌球,在台灣都有人用,用乒乓的人數也未必少。--真實事求是() 13:27 2007年1月23日 (UTC)

不同意「十個香港人最少九個不認識布什這譯名」、「吉尼斯世界紀錄百個香港人也可能沒有一個認識」之說,這只反映香港相當一部分人少接觸其他地區的資訊,對其他地區的名詞一無所知(這有些可笑,某些人覺得自己不知道、不認識的事,其他香港人都同樣不認識),但這些名詞在香港什少出現卻是真的。--Dobs 15:59 2007年1月23日 (UTC)

二次總結及技術討論

經過以上討論,我想大部分的人基本上都不反對設立【不轉換】【簡體】【公版繁體】【港澳】【台灣】【馬新簡體】6個標籤,既然如此,我希望大家可以集中討論如何設立及其技術問題,不要再討論是否要拆掉xx地區的標籤。因為這必然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以及傷害該地區的用戶。另外,我知道user:zhengzhu是寫這個系統的人,但是目前有誰可以去修改這個系統?大家也提出自己對於技術問題的看法吧。阿仁 22:32 2007年1月13日 (UTC)

如果「馬新簡體 (zh-sg)」的內容能夠跟zh-cn有分別的話我想維基人是不會反對設立的,可是以目前zh-sg的用詞轉換率及使用率來看,zh-cn與zh-sg兩者幾乎無差異,難以自成一國。即使今天我們成功增加了zh-sg的標籤,恐怕明天也會有別的維基人以「zh-cn與zh-sg沒有差異」為由要求刪除zh-sg (例如像真實事求是那樣誤以為zh-tw跟zh-hk沒有差異而處處攻擊zh-hk的人)。因此,星馬人仕若要其他維基人接受zh-sg (及防止生事者質疑),我建議你們在提案增設zh-sg標籤之前,應該馬上去增加zh-sg轉換表的內容及各條目內的zh-sg手動轉換,用行動向所有維基人證明zh-cn跟zh-sg的差異及其獨立存在的必要,否則zh-sg將會處處受到挑戰。當zh-sg的內容增加至一定水平後,不但生事者無法為難zh-sg,其他維基人也會歡迎zh-sg標籤的設立。 --kknews 22:54 2007年1月13日 (UTC)

我只能說我時間有限,如果你有空的話,很歡迎你幫忙維持,我不想再浪費時間辯論誰的東西應該被拆掉。我希望大家可以專注技術問題,那些有時間來挑戰是否要拆掉任何地區標籤的人,不如把時間花在維護這些標籤上。阿仁 02:45 2007年1月14日 (UTC)

主人的名稱問題--亞細安

這是我最近發現的,亞細安是新馬兩國的稱呼,也由於新馬兩國是亞細安的發起國和當今成員國,故這組織的正式名稱應該依從主人,中港台稱東盟或東協,現在的問題是,這是主人名稱的問題,而非單純的地區用詞差別,根據英語維基的做法,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直接依據主人的名稱,以主人作為整篇文章的用語,這做法也非常公正。但是中文維基多了個轉換標籤,是英語所沒有的,我現在的問題是,在轉換標籤下,大家是否也應該尊重主人的名稱,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轉換標籤不應該使用,只是在文章中說明各地區對該組織的稱呼。因為我現在的感覺是亞細安在被轉換成其他地區如大陸簡體或香港繁體的環境下,就會顯示東南亞國家聯盟,這個稱呼在新馬兩國沒人使用,這讓我感覺到整個條目非常以中國或香港為中心,好像我的國家的名稱也要讓中國來取名...總之這種感覺很奇怪,因為中國不是成員國,中國應該依從主人的名稱,就好像中國人不喜歡日本人稱呼中國為支那,儘管日本人解釋支那並沒有歧視的涵意,但中國人希望有決定本身名稱的權力,同樣的,別人也一樣。我希望大家就這問題討論,我想這種情況並不只有這條目才出現。

另外我希望大家記得,基本上所有的維基,以主人名稱為本,不管其他名稱多麼的受歡迎,但應該以官方為本。由於其他維基沒有轉換標籤的問題,故在轉換標籤下,我本人的看法是,希望大家也尊重主人對自己的稱呼。 ——阿仁 04:58 2007年1月14日 (UTC)

英國現任首相的官方中文譯名是「貝理雅」,可是大陸和台灣依然譯為「布萊爾」。我認為長夜無風在有爭議的名稱上加上地區用詞轉換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A|zh-cn:东南亚国家联盟; zh-tw:東南亞國協; zh-hk:東南亞國家聯盟; zh-sg:亚细安}-)。既然大家要求zh-sg標籤的設立,那麼也不應該干涉其他地區的用詞,加入轉換後zh-sg下依然會顯示亞細安,我想這樣已經解決了zh-sg使用者被迫閱讀另一種用詞的問題,干涉他地用詞是非常不合適的。這裏最嚴重的問題是,「亞細安」一詞對中港台三地民眾來說跟本完全沒聽過。 --kknews 05:19 2007年1月14日 (UTC)
當務之急是將首頁上的{{Itn}}回退至長夜無風的版本,不同地區應有不同的稱謂。 --kknews 06:00 2007年1月14日 (UTC)
反對,你根本就不尊重別人的名稱,不要拿布萊爾當例子,因為根本就沒有當時人反對,所以你才可以使用,要是當時人強烈反對,按維基百科的條例,那就名從主人。阿仁 06:06 2007年1月14日 (UTC)
正因為我尊重「亞細安」一詞,才沒有提議把此改回「東南亞國家聯盟」,而是加入用詞轉換,刪除異地用詞轉換才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如果你看編輯記錄,現時參與「亞細安」及「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編輯戰的人都是我以外的人,我連條毛都沒改過,證明不只我一人對此詞有意見。 --kknews 06:22 2007年1月14日 (UTC)

現在的問題不是干涉其他地區用詞.為甚麼你這個香港人就不能尊重一下我的國家,為甚麼你就不能尊重我的國家給自己的組織取的名稱,為甚麼你一定要修改不可。我不喜歡別人稱呼我為某某名字,為何你一定要那麼稱呼,你就不能尊重主人嗎?連百度百科都使用亞細安,英文版的做法也一律尊重主人,為甚麼香港人要這種特權,請你尊重別人。如果中文版在這裡出了個新的規定可以不尊重主人,那麼中文維基就已經違反的維基的中立原則,而且以後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所以名從主人是泛維基的做法。阿仁 06:03 2007年1月14日 (UTC)

這跟我是否香港人無關,請你冷靜一點。所謂軒一髮而動全身,從剛剛我沒有參與的編輯戰來看,在沒有共識之下隨便更改異地的用詞是很容易會引起爭議的。既然我們有地區用詞轉換機制可用,為何不可大家退一步加入-{A|zh-cn:东南亚国家联盟; zh-tw:東南亞國協; zh-hk:東南亞國家聯盟; zh-sg:亚细安}-的轉換呢?異地使用者是沒有權去更改別人的用詞的請尊重當地使用者的習慣,正如我們尊重zh-sg使用者而加入「亞細安」一詞的轉換一樣。還有,我不知道你為何一遇上不合意的事就大動肝火、甚至失去理性,我認為身為管理員應有身為管理員的冷靜和沉着,如果你繼續以這種語氣討論下去,相信我們的討論不會有和平的結果。 --kknews 06:16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已經說明了,這不是標籤問題,而我希望的是,在維基百科上,其他地區的用戶應該尊重主人的名稱,而不是另外為主人取名字,這個例子就好比韓國的首爾.請名從主人。我不知道我為甚麼沒法冷靜,我先說聲抱歉,只是我覺得這幾天來,特別是你和大象的言論,讓我覺得你們有不斷在壓住我的感覺,加上這裡除了真兄以外根本就沒有其他馬來西亞人或新加坡人,而其他台灣人,香港人或大陸人似乎也不體諒我的感受幫忙說話,所以我整個感覺就是你們這幫台灣人,香港人只顧照顧自己的利益,非常自私,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既然你那麼強烈,所以我才決定以強烈手法回應。有得罪之處還請願諒。如果我不強烈回應,你們就只會一直壓過來。要是馬來西亞人的在維基的人數也象香港或台灣一樣多,我想這種問題早就被解決,就算有這種問題,會有很多人出來說話,然而,除了我和真兄外,就已經不會有人照顧新馬人的感受了,根本就沒有人說些公道話,而你們所謂的公道話,就是要先維護本身的利益,只要本身的利益受到傷害,就會去踩別人。阿仁 06:27 2007年1月14日 (UTC)
這同時讓我回顧英文維基的做法,。英語的用詞不同,說實話,其實比中文還要麻煩,但他們並沒有標籤,而是以條目原來的作者或是內容為主來決定名稱,不象中文那樣,香港人寫別人事情的條目是還堅持使用香港人用語...這種情況在英語維基一定被強烈反對和糾正。阿仁 06:33 2007年1月14日 (UTC)
從亞細安條目的討論頁中可以看到,以前大家就知道名稱應該命名為亞細安,可是因為眾多提出者,沒有一個是馬來西亞人或新加坡人,所以根本沒有人去理會,還堅持讓這個條目以中港台為中心的名稱命名了那麼久,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就算在知道事實的基礎上,這裡眾多維基人還是不忘以自己本身的地區為中心來編寫文章,這讓我很失望,也讓我很擔心中文維基的未來,我希望各位維基人,如果你們真的認同維基的精神,請你們在寫文章的時候,不要以自身為中心,請暫時拋開你來自某某地區的思想,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寫去感受.請顧慮這是一個中立的百科全書,不是某某地區的百科全書。阿仁 07:33 2007年1月14日 (UTC)
請大家停止修改亞細安,不管你們的地區如何稱呼,亞細安是該組織的中文官方名稱,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教育課本是如此編輯的。請以官方名稱為標準。這是維基百科的最基本原則,請各地管理員嚴格遵守。阿仁 06:46 2007年1月14日 (UTC)
這與首爾不同,各地媒體均已改用首爾,維基百科同樣使用首爾很正常。但是「亞細安」一詞的確在東南亞以外的地區根本就沒有被使用,而我們所做的只是以地區標籤顯示最常用的名稱,我覺得沒有甚麼問題。 「-{A|zh:亚细安;zh-cn:东南亚国家联盟; zh-tw:東南亞國協; zh-hk:東南亞國家聯盟; zh-sg:亚细安}-」 這樣的標籤,預設(不轉換時)還是會顯示亞細安,只有用了cn, tw及hk地區轉換才換上當地最常用的名稱。而且,維基百科並沒有責任糾正其他地區最常用的名稱並不是官方名稱的問題,只須在條目客觀敘述中台港民眾均沒有使用官方名稱的事實便已足夠。 -- Kevinhksouth (Talk) 07:57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現在不是要糾正其他地區的用戶,只是維基百科應該以官方名稱作為標準名稱,這是泛維基的做法阿.現在的問題是中文維基多了個標籤的問題,難道在有標籤的情況下,大家可以不用官方名稱,而以自己的地區為中心嗎,這就是我要帶出來的問題。如果大家都認為,在各自標籤下,可以以本身地區為中心而編輯文章,那麼維基百科在各自標籤下,便不是NPOV了。阿仁 08:05 2007年1月14日 (UTC)

「亞細安是新馬兩國的官方名稱」是只有媒體在用嗎?! 有沒有政府在使用的Reference?! 以方便加到條目中。「新馬兩國是亞細安的發起國和當今成員國」但不表示該兩國家或組織有聲明一定要用他們的官方名稱吧?! 「東南亞國協」或「東南亞國家聯盟」不是也取其意思嗎?! 反而「亞細安」是一種音譯...如果「東南亞國協」或「東南亞國家聯盟」含有負面或中傷意思,我才建議修改。Stewart~惡龍 08:12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不知道要去那裡弄個官方文件給你,因為都是用英文寫的,但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教育部出版的課本是使用亞細安一詞,希望這樣可以滿足你。沒錯,「東南亞國協」或「東南亞國家聯盟」正也取其意思,而且我本人也認為這個名稱比亞細安更來得恰當,但事實上這並非新馬兩國所使用的詞,另外,要求我找參考加到文章中會不會強人所難,難道說,你寫香港條目的時候,我也應該要求你加個參考告訴所有的新馬人,那個條目的官方名稱叫香港特別行政區嗎? 新加坡旅遊局的網站不知道夠不夠滿足你: http://www.visitsingapore.com/publish/stbportal/zh/home/getting_around/touring_the_region/asean_tourism_-_unlimited.html 阿仁 08:29 2007年1月14日 (UTC)

不,我不質疑你說新馬兩國用「亞細安」是常用名稱的真實性,但說是該組織的中文官方指定名稱則...不會有點武斷嗎。當然,這仍可加作Reference在條目中。但「新馬兩國是亞細安的發起國和當今成員國」但不表示該兩國家或組織有聲明一定要用他們的官方名稱吧?! 這與韓國政府要求大家都稱「漢城」為「首爾」,《哆啦A夢》的作者要求為其作品正名好像不太相同。像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卻沒有要求大家一定要正名,使用這個名稱。會不會我們有時執著了一點?! Stewart~惡龍 08:53 2007年1月14日 (UTC)

投票

既然大家对这个问题有较严重的分歧,那就通过投票来解决吧。

  • 反对使用标签转换
  • 支持使用标签转换
  1. (+)贊成--Hennessy 08:22 2007年1月14日 (UTC)
  2. (+)支持Stewart~惡龍 08:31 2007年1月14日 (UTC)
意見

我其實覺得在沒有確定是否官方中文名稱之前未有需要投票,不過還是表態一下...Stewart~惡龍 08:31 2007年1月14日 (UTC)

不是給了個新加坡旅遊局的網址嗎...新加坡旅遊局是新加坡政府的...而且新馬兩國的課本的確使用這詞,請不要請人所難,我現在不再新加坡或馬來西亞沒法拿課本給你看.阿仁 08:35 2007年1月14日 (UTC)

哈,被我找到了,這是新加坡教育部的網站,看看亞細安獎學金一欄,請大家注意,新加坡政府使用亞細安一詞,而不是東盟或東協...這是官方的獎學金,名稱叫亞細安獎學金,這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最家喻戶曉的獎學金.

新加坡教育部:

http://www.singaporeedu.gov.sg/cn/htm/mis/faq02.htm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

http://www.confucianism.org.my/html/yaxian_index.htm

馬來西亞針織廠商會:

http://www.mkma.org/zw/newsletters/2005/Sept%202005/index.htm 

這是新加坡政府的文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致詞,整篇文章由新加坡政府自己翻譯,請注意文中只用亞細安一詞。http://www.gov.sg/NDRally2006(Chinese)v2.pdf 阿仁 08:46 2007年1月14日 (UTC)
将“Asean”称为“东盟”是有充足理由的,请看“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官方网站、“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网站,这个峰会和博览会都是中国和Asean各国互动的盛会,中国、Asean各成员国和Asean的首脑都有出席,而没有Asean的认可,这些网站都不可能以“东盟”来称呼“Asean”。--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9:02 2007年1月14日 (UTC)

這例子不好,這根本就是中國的網站...這個網站所使用的中文名稱根本不需要成員國的認可,另一方面,我從來都沒有說過新馬兩國反對使用這一詞,只是新馬兩國不會使用這一詞.在中國不是成員國的情況下,你是否應該尊重成員國的習慣呢?阿仁 09:23 2007年1月14日 (UTC)

这些名称是会议的名称,而不仅仅是网站的名称,而会议是中国与Asean的互动会议,怎么不需要Asean的认可?再请看以下的图片,[2][3][4],网上还有很多,因为中国和Asean互动的会议非常多,请些都是现场的照片。
既然你认为新马两国的习惯应该尊重,很自然中国大陆的习惯也应该尊重,而这样的译名又是得到东盟的认可的,所以我认为用A标签注明中国大陆的用法是有充分理由的。--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9:52 2007年1月14日 (UTC)
這是我隨便在網上找的http://www.nanning.gov.cn/1871/2006_11_24/1871_173264_1164331659354.html

可見,中國大陸也使用亞細安一詞...在中國大陸政府部門也使用亞細安和東盟一詞的同時,而且不是只有那麼一個而已哦,還有很多呢,兩者如要選其一,你是否應該選擇有官方身分的那個呢?--阿仁 10:22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还找到一堆新加坡政府网站称Asean为“东盟”的呢,请看[5][6][7],所以“东盟”和“亚细安”一样是新加坡的官方称呼,亚细安连特别地位都没有,只是新马的媒体常用一点而已。--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10:51 2007年1月14日 (UTC)

東盟一詞在新馬的出現是因為最近中國崛起才有的...以前,我小時後從來都沒有看過東盟一詞.阿仁 12:28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所設計的公用簡繁二頁面,就有建議“地區性的事物可用當地華人的用詞”。我看將來在不轉換、簡體、繁體用亞細安,港台地區分頁就用他們的譯名。對了,現在地區分頁的成立難以阻擋,為公平起見,也是時候該設立大陸簡體了,大陸內部的用詞也有異,有沒有必要設立多個頁面?--真實事求是() 12:07 2007年1月16日 (UTC)

只要建了有人維護,也沒什麼不好。只是不知會不會又有人抱怨簡體公版被一堆地區頁面綁死了,失去了自由。67.103.245.50 03:47 2007年1月17日 (UTC)
失去了自由是事實,公版的建立確實因“被一堆地區頁面”而面臨嚴重的技術問題。我還是認為祇建立簡繁二公版就好,但既然地區頁面的設立無法阻擋,大陸設立地區頁面也是應該的,是不是要跟“台灣正體”一樣,正名為“大陸規範漢字”呢?--真實事求是() 13:08 2007年1月23日 (UTC)

反對舉行投票

這種投票根本沒有意義,因為那些住在該地區的用戶,就算違反維基百科的精神,你們還是一定支持你們的地區...而且你們人那麼多...這根本就是不公平。阿仁 08:32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也不太認為目前需要投票,但對於你說我們一定怎麼怎麼的感到有點先入為主,既然你不相信社群,相信我們只是一直偏幫什麼,我也無話可說...唉...Stewart~惡龍 08:57 2007年1月14日 (UTC)
不是我不相信社群,我一開始就很喜歡這裡,可是現在才發現你們只顧自己而已,難道不是嗎,你們這批香港人,從一開始要求設立港版繁體,到現在你們一直只顧著維護自己的港版,有時候,我很懷疑你們這批香港人,到底來維基的目的和在?是來把維基百科香港化的?還是來壯大香港人的聲音??要是你認為你自己還是個公平的人的話,請你暫時拋開你身為香港人的角色,以其他國家人民的角度去看這件事,你再來告訴我你的看法.或許我整個過程中有些激烈,得罪之處也希望大家包含,可是我希望大家也考慮到我的心情,我現在以一個馬來西亞人面對這裡廣大的台灣和香港人,我並沒有後援,因為在這裡真的沒有甚麼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人.老實說,我已經很累了,已經快要放棄了...阿仁 09:06 2007年1月14日 (UTC)
如果經過我舉了那麼多官方文件後,大家還反對的話,我真的無語了....阿仁 09:06 2007年1月14日 (UTC)
這個議題因為人數比例差異很巨大的原因,目前來說以參考性質的民意調查取代投票會比較合適。希望能夠先把討論氣氛緩一緩,靜一靜審視一下前幾天的討論再回來討論,別太激動了。不是每位朋友都能每天都盯著維基的最新的討論。想嘗試下個討論整理都需要一段時間,內容太多幾天之內難以消化。--Jasonzhuocn....對話~Blog 09:26 2007年1月14日 (UTC)
這不是先入為主而是什麼呢?明顯地Seasurfer對香港人有嚴重的偏見。我們只顧維護zh-hk標籤?如果不是有生事者不斷攻擊zh-hk標籤的話,我們需要花那麼多功能天天在這裏舌戰嗎?我們來維基是把這裏香港化?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會去增加那麼多的zh, zh-cn, zh-tw, zh-hk的手動轉換標籤嗎?在「亞細安」事件上我們沒有以香港人的身份思考,而是以所有人的利益思考,你可以問問看,有多少zh-cn跟zh-tw的用戶知道「亞細安」一詞?或者讓我反過來說吧,請你暫時拋開你身為馬來西亞人的角色,以所有zh-cn, zh-tw, zh-hk, zh-sg的用戶的角度去看這件事。
「亞細安」一詞無論對zh-cn, zh-tw, zh-hk的用戶來說都很陌生,被群起而攻之也是理所當然的,維基人只會按事實而非人種定斷是非,將數量甚多的反對者全部定義為「地域中心者」或人多欺人少,顯然是一種被害妄想,或企圖轉移視線,淡化反對聲音眾多的事實。 --kknews 09:27 2007年1月14日 (UTC)

你會說亞細安一詞對中港台三地的人很陌生,難道你使用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一詞對馬新兩國的人來說就不陌生嗎?你說我先入為主,你現在所提出來的”陌生論”,不就是你以你自己的角度去看嗎,你有想過,生為成員國的國民看到自己的組織被取個陌生的名字,而取名的人是個沒關係的非成員組織,你覺得我感受如何,你們整天所謂的陌生,就是中港台以外的就是陌生,可是我們新馬來說,新馬以外的也是陌生阿...難道我看你們港人的文章時候,我不覺得陌生嗎,很多用詞跟我原來的用詞不一樣...不要以為只有中港台的人才會有陌生的感覺,我們看你們的文章時也覺得很陌生.阿仁 09:46 2007年1月14日 (UTC)

所以才會有地區用詞轉換機制的存在,既然你認為中港台的條目陌生,又那麼想要增設zh-sg頁頂標籤,那麼你更應該去為zh-sg爭取更多利益,如增加轉換內容、頁頂標籤等,而不是去修改異地的用詞,然後讓它們全變成自己的用詞。在已有zh-sg的情況下,還說陌生實在是很奇怪。「東盟」一詞不是由我們少數維基人發明的,它是中港台三地對於ASEAN一字普遍認同的翻譯。 --kknews 09:56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從來都沒有想要修改他人用詞,例如,馬新稱骨痛熱症,中港台稱登革熱,由於這只是地區不同的緣故,骨痛熱並不屬於任何一國的國民所有,所以在中港台的標籤下,我不但不反對改為登革熱,也非常贊同,只是在不轉換的情況下,應當保留原文...但是亞細安一詞不一樣...是一個屬於新馬等國家的組織,而且這組織不屬於中港台的...而且新馬本來就有個官方中文名字...所以維基百科應該使用官方中文名字才是,這不就是維基的官方立場嗎?你如果想要推翻我使用官方名字的看法,請你先推翻整個維基社群使用官方名字的原則.我不明白為甚麼我要向非官方名字妥協...另外不要拿布來爾當例子,我本來就不贊同這種做法,我一直認為維基應當使用官方名稱.有個統一性比較好.--阿仁 10:13 2007年1月14日 (UTC)

阿仁只列举了“亚细安”是新、马等国家的中文官方称呼的证据,但并没有列举“亚细安”是ASEAN中文官方名称的证据,而新、马两个国家并不能代表ASEAN。而在我列举的ASEAN和中国交往的各项会议当中所用的名称,都是以“东盟”作为ASEAN的中文译名,这表明ASEAN至少是认可这个中文译名的。ASEAN认可的一个中文译名,我就不知道有什么理由不可以在维基上使用?--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10:33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從來都沒有說新馬不認可阿..不要歪曲我的意思...但是認可後,也並不代表這是原來的名字,最多只能說不介意.阿仁 12:37 2007年1月14日 (UTC)

使用官方名稱不是唯一的準則,請參看Wikipedia:命名常规,名命時應使用最常用的名稱,也就是說,中國、香港使用「東南亞國家聯盟」,台灣使用「東南亞國協」,新加坡使用「亞細安」。為什麼不能以貝理雅作例子?是因為它對你不利嗎?那我提另一個例子吧,科特迪雅要求各國不要意譯其國名,可是台灣依然將之稱為象牙海岸,這又是一個違反「使用官方名字的原則」的例子。 --kknews 10:31 2007年1月14日 (UTC)

既然中港台要使用東盟,那你們就用好了,但是不轉換情況下一定要保留亞細安.另外,不是只有新馬使用亞細安,汶萊和印尼和泰國的華人也使用.但是現在在不轉換情況下也顯示東南亞國家同盟,所以那些把我之前在不轉換情況下顯示亞細安移走的人,請你們幫移我回去.謝謝.阿仁 12:37 2007年1月14日 (UTC)

這倒沒所謂,zh跟zh-sg的內容就請你自己去編輯,但願zh-cn, zh-tw, zh-hk的內容不會再有更改。 --kknews 12:43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就知道你會說這種自私的話,事實上你的行為就給我這樣的感覺,你只顧編香港標籤,我是真的不會編才來要求大家幫我編的,我已經很久沒有使用這些功能.再加上我之前已經試過了...我是真的不知道要怎樣在不轉換情況下顯示亞細安.阿仁 12:49 2007年1月14日 (UTC)
請勿人身攻擊,我回你的話時我看到的字是「既然中港台要使用東盟,那你們就用好了,但是不轉換情況下一定要保留亞細安.另外,不是只有新馬使用亞細安,汶萊和印尼和泰國的華人也使用.阿仁 12:37 2007年1月14日 (UTC)」,那時候你還沒有要求幫忙 (那時候根本沒有但是現在在不轉換情況下......幫移我回去.謝謝.的字眼),我怎知道你不懂?只是後來你更改留言了,就變成這樣,請參看編輯記錄。另外最好也看看我編輯過後的「亞細安」是否合你「口味」。 --kknews 13:04 2007年1月14日 (UTC)
我記得當時你我出現編輯衝突...所以造成我必須按兩輪..阿仁 00:42 2007年1月15日 (UTC)
有些话请从对方的角度来想一想,来维基的人都是贡献知识的,我认为“自私”这种性质在这里较少。
  • 为什么有些人“只顧編香港標籤”,只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别的地区应该用什么词,留待他人编辑,这也是对别的地区的人的尊重。
--Isnow 13:14 2007年1月14日 (UTC)

請參看上面我與大象兄的對話,我一向都有編輯zh, zh-cn, zh-tw, zh-hk的標籤的,以免有人以為我「只顧編輯zh-hk標籤」而大造文章。至於zh-sg我真的不知道它的用詞才沒有進行編輯,如果這樣也是罪過的話,那以後我只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也追加zh-sg標籤。關於「亞細安」方面,因為你要求多多我才不敢自己改,在沒看到你的求助之前我認為讓你自己改是最好的了,不過後來既然你要求到了,我就好心改一改吧,只是不知道我改完後會否又會觸怒你。 --kknews 13:26 2007年1月14日 (UTC)

回阿仁,既然您是管理員的話,就請您維護一下 zh-sg 的轉換表好了,免得被其他國家的管理員改了後被您指責。說實在的,為什麼在「不轉換」的情況下要寫成“亚细安”呢?這與硬把別人的貢獻作繁簡轉換沒有兩樣。既然該標簽名叫「不轉換」,顯示的字就應該是貼文者所用的字,而不應該在標簽名字叫「不轉換」時,背後背着別人轉換。--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5:26 2007年1月14日 (UTC)
如果只是一般的用詞,不涉及人,國家或組織,我也非常贊同保留原作者的用語,但在涉及當事國的情況下,應該名從主人,我想這是一個既本禮儀.尤其是當出現這種爭執的時候名從主人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阿仁 00:42 2007年1月15日 (UTC)
要重新強調的是,我不反對名從主人(相反地還應鼓勵),但請您弄清楚 (1) 標籤上的「不轉換」就是不轉換,寫明是「不轉換」就不應該轉換,該由撰寫原文的人決定。原文的人寫亚细安就是亚细安,寫東盟就是東盟。您要投訴的話就請向該撰文者投訴。(2) 該文不是已經名從主人地移到了亚细安去了嗎?(3) 引申下去,強要別人接受一個譯名也不是一個符合禮儀的做法。--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08:55 2007年1月15日 (UTC)
既然基本目的已成,為免進一步的衝突,zh的內容就讓他去決定吧。zh的內容應以哪一種用詞作標準,本來就很有爭議性,這個問題就暫時閣置吧。我一般的做法是跟從原作者,不過有時候因為使用Copy & Paste的關係,zh的內容未必跟從原作者。 --kknews 15:52 2007年1月14日 (UTC)

謝謝你幫我改...只是不知道台灣標籤下為何顯示亞細安,是系統問題嗎?阿仁 00:42 2007年1月15日 (UTC)

另外,關於你之前提出的,科特迪雅的例子,老實說你不提我也不知道這例子的存在...我本身看法是名從主人,我的確認為如果該國政府已經要求世界各國不要使用象牙海岸的名稱,台灣當局的確應該嚴格遵守,因為我認為這是對該國人民的一種尊重...就好像韓國政府那樣要求大家不要用漢城...我們應該尊重的他們的意願.而且在維基百科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更應該尊重別人...這些例子對我們這次的討論是否對我有利是毫無關係的.因為我從以前開始就一直傾向名從主人,假設有一天,香港人要為自己某個東西取個名字,如果新馬剛好又有別的名稱,我也會捨去新馬的名稱也改用香港人的名稱,因為我覺得這是對港人的一種尊重,港人的事情港人自己決定,其他人跟隨就好了.阿仁 00:42 2007年1月15日 (UTC)

也許是大家的觀點與角度不同,才爭吵了這樣久吧。在你假設的情況下,我傾向的做法反而是在zh-sg的轉換中顯示新馬的名稱,以對新馬人的一種尊重。大家對如何看待「尊重」出現了差別,就不難理解何以發生上面的衝突了。 -- Kevinhksouth (Talk) 00:52 2007年1月15日 (UTC)
阿仁是正確的,地區性的事物要叫甚麼名稱應是當地人做主,其他人跟隨就是。這就像某人要改名,其他人應該跟隨,而不是以習慣了、流傳廣為由仍然稱呼此人的舊名,很不禮貌。--真實事求是() 12:17 2007年1月16日 (UTC)
             註:請往討論頁參與現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