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Wikipedia:格式手册/链接: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AndyAndyAndyAlbert留言 | 贡献
→‎跨語言連結:​ 技術問題
第105行: 第105行:
{{shortcut|WP:MOSIW|WP:INTERLANG}}
{{shortcut|WP:MOSIW|WP:INTERLANG}}


根据[[Wikipedia:投票/跨语言链接的處理方式]]形成的共识,不应在[[WP:什么是条目|条目]]中以[[H:跨语言链接|跨语言链接]]“<code><nowiki>[[:語言代碼:條目名稱|顯示內容]]</nowiki></code>”(如<code><nowiki>[[: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nowiki></code>)等方式,直接将内容-{zh-hans:链接;zh-hant:連結 }-至其他语言维基百科。
根据[[Wikipedia:投票/跨语言链接的處理方式]]形成的共识,不应在[[Wikipedia:什么是条目|条目]]中以[[Help:跨语言链接|跨语言链接]]“<code><nowiki>[[:語言代碼:條目名稱|顯示內容]]</nowiki></code>”(如<code><nowiki>[[: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nowiki></code>)等方式,直接将内容-{zh-hans:链接;zh-hant:連結 }-至其他语言维基百科。


在非过度内链的情况下,对于不为中文用户熟知的外来词汇,编辑可以使用跨语言链接模板{{tl|ilh}}和{{tl|tsl}}(后者现已做成指向ilh的版本)标注外语维基的对应条目。两个模板使用方式为{{tlx|link-en|條目名稱|Article Name|顯示文字}}和{{tlx|tsl|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顯示文字}},其中“en”表示英语,可以换为[[維基百科:維基百科語言列表|其它语言代码]];而顯示文字為選用參數,不填會顯示條目名稱;條目名稱也是選用參數,不填則使用Article Name。该模板允许用户通过[[Special:参数设置#mw-prefsection-gadgets|小工具]]自定义跨语言链接的表示方式。同时,编辑还可以选择在[[WP:RED|红色链接]]后面用括号直接附注原文——即“{{Redlink|條目名稱}}(Article Name)”——来避开跨语言链接。
在非过度内链的情况下,对于不为中文用户熟知的外来词汇,编辑可以使用跨语言链接模板{{tl|ilh}}和{{tl|tsl}}(后者现已做成指向ilh的版本)标注外语维基的对应条目。两个模板使用方式为{{tlx|link-en|條目名稱|Article Name|顯示文字}}和{{tlx|tsl|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顯示文字}},其中“en”表示英语,可以换为[[Wikipedia:維基百科語言列表|其它语言代码]];而顯示文字為選用參數,不填會顯示條目名稱;條目名稱也是選用參數,不填則使用Article Name。该模板允许用户通过[[Special:参数设置#mw-prefsection-gadgets|小工具]]自定义跨语言链接的表示方式。同时,编辑还可以选择在[[Wikipedia:紅字連結|紅字連結]]后面用括号直接附注原文——即“{{Redlink|條目名稱}}(Article Name)”——来避开跨语言链接。


=== 日期 ===
=== 日期 ===

2018年1月25日 (四) 09:39的版本

链接是维基百科的一项重要特色。透过超链接用来紧密结合维基项目整体相互串连。跨Wiki链接使维基姊妹项目如维基文库维基词典,以及其他语言维基百科相连,外部链接则使维基百科相连万维网

适当的链接数量提供快速通道前往项目内部或外部,并增进读者了解身旁的主题。编写条目时需要考虑链接建立是否能帮助读者查找相关消息、以及其他页面应该链接至该条目。注意避免链接太少过多,底下将详细说明。

本指引教导连接的使用时机和格式。详细语法解说请参见Help:链接消歧义页面的链接规则载于消歧义页格式手册

原则

维基百科接口基于超文本系统,并致力“构筑网络”使读者能够容易找到相关消息。

链接的标示需要仰赖用户的经验,它们不应该造成阅读文章的困难。过于密集的链接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致忽视最有用的链接。多余的链接也会使得页面变得凌乱并造成往后难以维护。链接就像是印刷介质上的互相引用。试想如果百科全书条目上每个次要的文字都跟着“(参见:)”的话。因此,链接不应该多到造成阅读文章的困难。不要建立太深入、狭窄或太平近的分类树。先以上下关系的方式建立分类树可以有助于为副分类命名。

基本观念

符合维基百科命名常规的链接很可能对应于已有的条目,如果还没有这个条目,良好的内部链接也是对编辑者创建新条目的提示。链接的比例通常不容易判定。在数字3建立三角形的链接可能是有用的,然而建立3氦过程的链接则不是

提供助于阅览与理解的链接。避免平易、累赘、无益的链接。

  • 要建立链接可以直接键入“[[艺术]]”,会变成“艺术”;或使用管道方式“[[汉语|中文]]”(在中间加一条竖线),呈现“中文”。但两个词汇不要差别太大,而给读者太多“惊喜”。
  • 章节本身不应该包含链接;应该在章节下方使用{{main}}{{see also}}模板取代。(页面存废讨论除外)
  • 序言粗体标题不应该链接。[nb 1]
  • 引文内项目通常不应该链接;必要时,尽可能在引文周围的叙述中建立相关链接,或列于条目的“参见”章节。
  • 避免连续链接多个词语使其看起来像整个是一个链接。例如电视动画(代码:[[电视]][[动画]]),应该考虑改变语句、省略其中一个链接、或使用更明确的单一链接(此例为电视动画,代码:[[电视动画]])。
  • 慎防链接到不相干的条目。例如电子游戏条目提到RPG通常不可能链接到火箭推进榴弹(Rocket-propelled grenade)。
  • 不要在条目内建立链接至维基项目页面,介绍维基百科本身的条目除外(避免自我提及)。
  • 不要无谓地建立链接驱赶读者,如果术语能够简单几个字解释就应该避免。
  • 避免嵌套链接,使读者进入页面后又需要回来了解另一个术语。读者理应不需再特意找寻有关其他主题的链接。
  • 不要以为读者总能前往链接;他可能阅读的是打印版本。

过度链接和过少链接

一个极端的过度链接示例可以在英语版Hyperlinks条目的历史版本上看到。中文版可见Wikipedia:故意制造过度链接,另一示例可见Wikipedia:故意制造过度链接/无意版本

通常不应该链接的对象

一般来说,以下的对象不建立链接:

  • 大部分中文读者均能理解的常见中文字词。请参考这个修改前后的示例
  • 除非与条目内容有直接相关,否则诸如年份、日期、常用的度量衡单位、世界各地的主要国家、地名、宗教、语言、常见职业等也不需链接。
  • 可能永远不会建立条目的次要标题红字链接(链接目标不存在),譬如书籍的章节。
  • 一再出现的相同链接;因为多余的链接会使得页面变得凌乱并造成往后难以维护。在同一章节中要尽量避免设立重复链接。不过如果条目很长,在末尾的章节重复一个曾在开头出现过的链接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 自我引用或重定向连回条目页面本身。这些自我循环的重定向对读者毫无益处。
  • 消歧义页通常是“一项一连”,多余链接会造成读者的混乱。请勿在叙述之中建立链接,除非读者必需了解链接的词汇以得知项目的出处。参见Wikipedia:消歧义页格式手册
  • 请不要在条目页面以管道链接的方式外连至其他语言维基页面,例如苹果(代码:[[:en:Apple|蘋果]])。这样做会扼杀了条目创建的机会,尤其像这样的例子,大幅阻扰了中文维基的发展。若中文链接为红字或需要外语引用,请尽量修改成“克劳特摇滚”(代码:{{tsl|en|Krautrock|克勞特搖滾}})之类的形式。

不要为了突显特定文字或想法而建立链接。链接应该用来帮助阐明链接文字,而非强调文字。

通常应该链接的对象

正如万维网联盟上介绍:“不要说‘请点击这里’;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点击的”。您应做的,是在文章内存在的词语短语上建立链接

一般来说,应该建立以下的链接:

  • “已经”或“明显值得”建立条目的人物、事件或概念:只要它们与这篇文章有关或能够协助读者了解,那就应该建立链接。
  • 术语:除非这个术语没有独立条目并已在这篇文章内清楚定义。有时最适合的做法是利用跨维基连接链接到维基词典
  • 含有参考资料的页面:例如介绍一条利用傅立叶级数算出的函数时可加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可在傅立叶级数条目找到”。此外,举例时也可为例子中提到的一些事物建立链接,方便参考。
  • 对其他语言的用户构成混淆的用字: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对照词典进行翻译,应考虑连接其他维基百科条目或相关的维基词典词条以帮助读者(尤其是翻译者)。撰写者亦应核对消歧义的链接并作出适当的连接。
  • 地名:有许多地方虽然相距甚远但名称十分相似(例如中国大陆便有五个名叫马鞍山的地方,分别是三座山以及两个市镇)。提及地名时应链接至专门介绍所述地点的条目,如果这个地方值得建立一个条目,但维基百科暂时没有,则可以先写个小作品或进行重定向,以及参考命名常规相关分类看看是不是已有存在的条目采用不同的地名译法。

目前还没有规则要求哪儿必须大写或者必须小写,如“Train”和“train”都可以连接到“列车”(超级链接也是如此),但如果是在几个不同连接而相同拼写的情形下,请拼写得与真正要链接的那条完全相同。

如果你觉得某链接不适合条目主体,可考虑把它移动到相关条目章节。

链接密度

应尽量保持一致的链接密度:不要在条目中的某一句建立八条链接,却不在条目的其他地方建立链接。

另外,在条目的首段设立链接时,可考虑以下两点:

  • 一些概括性的条目如果含有“参见”之类的章节,则首段尽可能不要给出在有关章节会设立的链接。在文章首段建立太多链接可能使读者过早跳往别的条目而不去看完整个简介。
  • 在技术性的条目,可能在首段已出现罕见或特殊的词汇,这时可以多增加几条必要的链接以帮助读者理解。

过多的链接使文章难以阅读。英文维基百科上条目Mean Red Spiders的历史版本就是一个例子。

示例

供给和需求条目为例:

  • 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等专有名词需建立链接,因为读者不太可能立刻了解其意义。
  • 对于价格货物等名词,若有条目说明其和供给、需求上的意义,则可考虑建立链接。
  • 美国 可能不用建立链接,因为该条目的内容和供给、需求没有特别的关系。
  • 不要建立 马铃薯 的链接,因为这是常见的词语,而且和“供给和需求”一文没有关系,顶多是在文章中的举例中提及。

具体情况

章节

一般而言,应避免设立链接到条目的章节之中,因为这种链接容易令读者在没有足够指引的情况下到访条目。不过有些叙述也会提及一些范畴的细节,而需要设立前往有关章节的链接。章节链接的格式为[[條目名稱#章節|連結名稱]]

例:设立往火星条目中的“大气”章节,可键入[[火星#大氣|火星大氣]]。得出的结果为火星大气

为链接命名时,应考虑读者看到链接时产生的理解。在上面的示例中,链接名称应为“火星大气”,而非整个条目的名称“火星”。

如果某个常用名称对应的是另一个条目其中的章节,可以考虑为其建立重定向。例如汉诗的内容为“#REDIRECT [[中国古典诗歌#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章節重定向}}”。详细参见Category:章节重定向及相关分类。

跨语言链接

根据Wikipedia:投票/跨语言链接的处理方式形成的共识,不应在条目中以跨语言链接[[:語言代碼:條目名稱|顯示內容]]”(如[[: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等方式,直接将内容链接至其他语言维基百科。

在非过度内链的情况下,对于不为中文用户熟知的外来词汇,编辑可以使用跨语言链接模板{{ilh}}和{{tsl}}(后者现已做成指向ilh的版本)标注外语维基的对应条目。两个模板使用方式为{{link-en|條目名稱|Article Name|顯示文字}}{{tsl|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顯示文字}},其中“en”表示英语,可以换为其它语言代码;而显示文字为选用参数,不填会显示条目名称;条目名称也是选用参数,不填则使用Article Name。该模板允许用户通过小工具自定义跨语言链接的表示方式。同时,编辑还可以选择在红字链接后面用括号直接附注原文——即“条目名称(Article Name)”——来避开跨语言链接。

日期

原则上不应当对日期等添加内部链接,除非这些日期有特别意义。德国统一日情人节等节庆日并非纯日期不受此限,可当做普通链接处理。

  • 如果有特殊需要,且当日期是以完整的“年、月、日”格式或“月、日”格式出现时,可根据元维基设置的偏好格式进行链接。例子包括[[2001年]][[9月11日]][[10月1日]]
  • 单独出现的日子(例如“星期五”)或月份(例如“二月”)不应建立链接。
  • 单独出现的年份(例如“1997年”)毋需特别设立链接,但编辑者可自行按需要而决定是否建立链接。另外,如所讨论的主题在某些日期有特定条目(如1982年电影),可选择把日期链接至有关条目。
  • 一般而言,不在出现于标题的日期建立链接。

本身就属于时序类的条目(如1789年1月1940年代)可以加上日期链接。

除非年份条目(如1795年1950年代21世纪)中的内容对所述主题有重要的直接关系,否则不应加入这些链接。这种关系不可以只是“事件发生在这一年/年代/世纪”。比如,有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立的条目可链接1896年体育,而有关香港廉政公署发展的条目也可以链接1974年香港;不过,化学家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的生年、卒年以及大英博物馆的成立年份都不应加上链接,因为这些年份条目中的内容与西博格或大英博物馆都没有直接的联系。

除非日期条目(如2月24日6月12日10月)中的内容对所述主题有重要的直接关系,否则不应加入这些链接。这种关系不可以只是“事件发生在这一月/日”。圆周率日和双十节的条目可以分别链接3月14日10月10日,但诸如“悉尼歌剧院于2007年6月28日成为UNESCO世界文化遗产”等日期就不应加上链接,因为2007年6月28日条目中的内容都与悉尼歌剧院、UNESCO和世界文化遗产没有直接关系。

模板中的内部链接

目标为本页面的内部链接会显示为加粗无链接黑色正文。常见于模板调用中:如果模板A中有页面B的链接,而页面B又调用了模板A,那在页面B的页面上模板A处页面B的链接会显示为无链接文字;然而,若是页面B重定向至页面C,而页面C中调用了模板A,而模板A中原应是C的链接处写的是B,则B仍会是内部链接的样子。系统在作出此判定的时候不会自动进行繁简转换,因此有时候要手动转换模板页内链接的文字。

技巧

重定向

链接应设在与上下文所述内容最明确相关的词汇上,即使该词汇只不过是个链接到其他条目的重定向。不要使用流水线链接([[A|B]])来回避其他贴切文章的合理重定向,这有助于保证提及的重要数字将链接至更详细的条目。

  • 例如:链接“[[意大利人口]]”(意大利人口)而不是“[[意大利人口|意大利]][[人口]]”(意大利人口);
  • 使用“[[AV-8攻擊機]]”(AV-8攻击机)而非“[[AV-8]]攻擊機”(AV-8攻击机)。

自动程序不应该将链接取代为重定向或导向链接,相反地,我们应该经常查看链接是否符合内文。(更多消息请参见Wikipedia:消歧义Wikipedia:重定向#不要修正并非断链的重定向链接

管道链接

红字链接

链接分类

建立链接前先检查

在您编辑时,请用预览检查一下您设的链接,然后试着用一个新网页窗口打开它。如果那个条目不存在,请用搜索试试条目是否真的不存在,因为你想去的条目有可能是以别的词语命名的,或者它是另外某个条目中的一部分。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并不是链接的堆积,一篇只有链接的文章是不受欢迎的。参见Wikipedia:外部链接

语法

标识URL的语法很简单,只需用单括号即可:

[URL 在一个空格后加入你想让链接显示的标题]

URL通常以 http:// https:// 开始,也有的使用: ftp:// news://之类的次常见协议。

如果您输入的URL仅以 // 开始,那么链接的网页将以您当前浏览维基百科所用的网络传输协议(截至2017年3月 (2017-03)为HTTPS)打开,如: [//www.wikimedia.org www.wikimedia.org] 得到 www.wikimedia.org。但是在保存编辑之前请注意检查链接所支持的协议,以免造成链接无法正常访问的现象。

此外,将URL放在普通文本中而不标示,会自动产生一个链接,例如 https://en.wikipedia.org/ 。当然,这一特征可能在以后的版本中消失。因此在某些情况下,URL作为很有价值的资讯而你想显示它时,最好使用URL的简易格式作为普通文本: [https://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 得到 en.wikipedia.org。但是你不能够直接使用其简易格式:en.wikipedia.org得到en.wikipedia.org。

如果一个站点会自动将您重定向到对应的HTTPS页面(维基百科目前便是这样),则应该使用带有 https:// 的链接。如果一个网站不会自动行HTTPS重定向,但支持 https:// 链接,也建议使用HTTPS。直接使用HTTPS链接可以避免读者向网络运营商泄露自己所查看的页面,对于HTTPS的网站而言更可以减少一次重定向。

链接标题

您不应当为嵌入正文中的HTML连接加上描述性的标题。相反,当您在正文中提供一个嵌入的链接作为资讯来源时,仅需要给URL加上一对方括号,例如: [http://www.guardian.co.uk/usa/story/0,12271,1650417,00.html] → [1]。然而,当一个外部链接出现在参见、进一步阅读或外部链接部分,您应当为其加上一个描述性的标题。方法是将描述性的文字置于URL之后,中间用一个空格分开,并在外面加上一对方括号。

例如,向一个形如http://en.wikipedia.org/ (显示为 http://en.wikipedia.org/) 的裸露URL使用下列句法: [http://en.wikipedia.org/ 开放的百科全书] (显示为 "开放的百科全书")

通常而言,URL并不美观,而且不能提供足够的资讯;显示一个有意义的标题要比显示URL本身更好。例如,相较于http://www.esa.int/export/esaCP/index.html 而言,欧洲空间局网站对于读者要友好得多。可能也会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URL已经众所周知,或者它就是公司名称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将URL和一个有效的标题放在一起可以提供更多的资讯: 例如 欧洲空间局网站, www.esa.int

如果确实显示了URL,请使其尽量简略。例如,除去多余的index.html(但请务必先在预览模式中检查)。

页面的“可打印版本”会完整显示包括含有标题的URL在内的所有URL,所以不会丢失资讯。

URL是数码化的链接

如果没有输入可选的链接文字,外部链接会自动显示成数字链接:比如,

[http://en.wikipedia.org/]

将显示成:

[1]

这种链接会产生如下问题,

  • 如果不去点击它的话,无法猜到它链接的到底是什么内容。
  • 无法辨别链接的内容是否符合最初链接的本意(即无法辨别链接的内容是否发生了变更)。
  • 无法辨别两个看上去不同的链接是否指向了同一个地址。

这种链接应转成带有文字说明的链接,或者最好更改为像引用来源中所描述参考网页,并写明最后一次修改日期和作者。

在文章中的位置

在大部分时候,把外部链接分成一组放到文章底部的标题下会比较适合:

==外部链接==
*[http://
*[http://

和其他顶级标题一样,需要使用两个等号来标记外部链接标题(请参阅文章其他位置的标题)。

也可以在文章的内容中包含内部的URL引用,例如:

在线协作社区的一个好例子是[http://en.wikipedia.org/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会显示为:

在线协作社区的一个好例子是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大多数情况中不鼓励这样做。

如果文章中已使用了外部网页的资讯或要提示有更多与文章有关的可用资讯,例如网站上的统计资料、图片库及论文,那么像这种链接应该作为文章底部“外部链接”段落的一部分。如果引用的外部参考仅与文章中一个段落或一行有关,那么应在脚注中使用内建的外部链接作为适当的引用。可以在全篇文章中使用脚注链接,它们会替换为从 1 开始递增的数字。

外语网站

这里是中文维基,连接到中文网页最佳。连接到其他语言在少数情况下也对读者有用:

  • 连接到条目的主题网站
  • 如连接到地图、图示、照片、表格;解释链接的关键术语,即使不懂该语言的人也可以理解。
  • 在中文网站没有找到该网页同等质量以上的消息,且其用为参考来源(或中文网站的翻译不可靠)。

例如,如果文章的主题是一份西班牙语报纸,外语连接应注明语言,如下:

您也可以在链接后方放置语言标示以注明语言。输入 {{Language icon|<語言代碼>}} 以使用Template:Language icon模板。例如,{{Language icon|es}} 显示为:(西班牙语)。此外可以输入 {{xx icon}},其中xx是语言代码。例如{{pl icon}}给出:(波兰文)。参见Category:语言标示模板以及ISO 639代码列表。

在参考来源使用上述模板应当透过{{cite}}系列模板的language参数,或链接后方放置{{XX icon}},例如:<ref>{{cite web |language= es | ...}}</ref><ref>[http://www. XXX]{{es icon}}</ref>

其他

文件类型

如果链接不是HTML文件, 请确定文件类型。如果浏览器需要插件才能看该文件,亦请提示。

文件大小

如发觉该链接涉及一些容量很大的文件(比如一个包含大量图像的网页文件),建议在连接之后写上备注提醒,以免一些电脑速度慢的用户面临当机的困扰。

链接至多媒体资源

若需要链接到图像、视频或者音频资源,可以使用{{External media}}模板,用于向读者提示文件的类型。请注意此类资源可能涉及著作权问题,维基百科并不鼓励用户提供含有侵犯著作权内容的外部链接。

参见

注释

  1. ^ 绝大多数条目会在第一行重复条目的标题,并以粗体显示。一个自我指向的链接也会产生粗体,但应避免这种做法,因为一旦页面移动,该链接将通过指向重定向页成为一个无用的自我链接循环。也应该避免对粗体文字的一部分加入链接,因为这会改变文字的整体样式,使其失去突出条目标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