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除或更換文件 清空章节 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取消180.218.184.153对话)的编辑;更改回Koalabot的最后一个版本
第4行: 第4行:
| image =Lumix beetle (14982045563).jpg
| image =Lumix beetle (14982045563).jpg
| image_width = 240px
| image_width = 240px
| ima從從此次是此次ge_caption = 瓢蟲
| image_caption = 瓢蟲
| taxon = Coccinellidae
| taxon = Coccinellidae
| authority = [[Pierre André Latreille|Latreille]], 1807
| authority = [[Pierre André Latreille|Latreille]], 1807
第36行: 第36行:
因此對農作物而言可以類分為[[益蟲]]與[[害蟲]]。近年來肉食性種類在農作物的有機栽培時,
因此對農作物而言可以類分為[[益蟲]]與[[害蟲]]。近年來肉食性種類在農作物的有機栽培時,
被利用為取代[[農藥]]而使用的[[生物農藥]]<ref>[http://www.baphiq.gov.tw/ct.asp?xItem=6253&ctNode=1438&mp=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 植物疫病害蟲管理]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30015218/http://www.baphiq.gov.tw/ct.asp?xItem=6253&ctNode=1438&mp=1 |date=2007-09-30 }}</ref>。
被利用為取代[[農藥]]而使用的[[生物農藥]]<ref>[http://www.baphiq.gov.tw/ct.asp?xItem=6253&ctNode=1438&mp=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 植物疫病害蟲管理]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30015218/http://www.baphiq.gov.tw/ct.asp?xItem=6253&ctNode=1438&mp=1 |date=2007-09-30 }}</ref>。

== 生物生命週期 ==
[[File:Bug larva on leaf.jpg|thumb|200px|瓢蟲的幼蟲(照片中央 葉子前緣附近)]]
瓢蟲為甲蟲類生物,會經歷[[卵]] - [[幼蟲]] - [[蛹]] - [[成蟲]]四階段的[[完全變態]]。

成蟲於交配後,會攀附在食物近處進行產卵。孵化後的幼蟲不具翅膀,腹部向後方延伸。身體上有突起與刺,和成蟲型態迥異。

甲蟲類之中有幼蟲與成蟲食性不同的情形,而瓢蟲多為幼蟲與成蟲取食相同的食物。此外肉食性的瓢蟲當食物不足時,會出現[[同類相食]]其他幼蟲或蛹的情形。

成長到一定程度後的幼蟲在植物的葉背等處結蛹。蛹呈[[橢圓形]],翅膀短小,不過此時已經接近成蟲的型態。腹部會附著於枝幹處以避免掉落地面。剛破蛹而出的成蟲翅膀為[[黃色]],但隨著翅膀硬化,會呈現出特徵的圖樣。

在[[春天]]至[[秋天]]可以常見到瓢蟲的成蟲。大部分的瓢蟲以成蟲的型態度過[[冬天]],越冬之際會以集團形式躲在[[石頭]]與倒[[木]]的底下,集團的規模從數隻到數百隻,甚至數萬隻。


== 主要種類 ==
== 主要種類 ==

2020年3月8日 (日) 07:06的版本

瓢蟲科
瓢蟲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鞘翅目 Coleoptera
亚目: 多食亞目 Polyphaga
下目: 扁蟲下目 Cucujiformia
总科: 瓢蟲總科 Coccinelloidea
科: 瓢蟲科 Coccinellidae
Latreille, 1807
亞科

瓢蟲鞘翅目瓢蟲科学名Coccinellidae)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豔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別稱為胖小紅娘花大姐金龜金龜子(但金龜子實際上是指另一種甲蟲),甚至因為某些種其分泌物帶有臭味而俗稱為臭龜子(但這也是混稱)。

英文名ladybirds(又稱ladybug)裡的「lady」一般被認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聖母瑪利亞。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以上的瓢蟲,其中450種以上棲息於北美洲。瓢蟲的成蟲體長約數mm至1cm程度,體型呈半圓球狀,腳與觸角短小。體色有黑、藍、紅、橙、黃、褐色等豔麗的色彩,身體上的圖樣也會因為種類的不同而多變。

概要

瓢蟲是典型的半翅目天敵,肉食性瓢蟲以蚜蟲介殼蟲為食。屬於草食性的食植瓢蟲亞科(Epilachninae)則是極具破壞力的農業害蟲 ,例如墨西哥豆瓢蟲(Epilachna varivestis)。然而瓢蟲經常被利用作為生物防治劑,引進瓢蟲物種能夠驅趕並取代既有的瓢蟲。

某些瓢蟲遭受到強烈物理刺激時,會呈現假死狀態,並且從關節處和刺處分泌出黃色的粘性刺激性體液。瓢蟲的體液具有強烈的異臭與苦味 ,藉此可以迴避外來敵人的攻擊[3]。 瓢蟲鮮豔的體色可以說是警告外敵用的警戒色。因此之類的生物少有捕捉瓢蟲,但仍然有寄生蜂、寄生蠅、菌類天敵存在。此外螳螂會捕食馬鈴薯瓢蟲的幼蟲。

依種類不同則食性迥異,主要可以區分為捕食蚜蟲、介殼蟲之類的肉食性,以白粉病菌等維生的菌食性,以茄科植物等維生的草食性共3種類。 因此對農作物而言可以類分為益蟲害蟲。近年來肉食性種類在農作物的有機栽培時, 被利用為取代農藥而使用的生物農藥[4]

生物生命週期

瓢蟲的幼蟲(照片中央 葉子前緣附近)

瓢蟲為甲蟲類生物,會經歷 - 幼蟲 - - 成蟲四階段的完全變態

成蟲於交配後,會攀附在食物近處進行產卵。孵化後的幼蟲不具翅膀,腹部向後方延伸。身體上有突起與刺,和成蟲型態迥異。

甲蟲類之中有幼蟲與成蟲食性不同的情形,而瓢蟲多為幼蟲與成蟲取食相同的食物。此外肉食性的瓢蟲當食物不足時,會出現同類相食其他幼蟲或蛹的情形。

成長到一定程度後的幼蟲在植物的葉背等處結蛹。蛹呈橢圓形,翅膀短小,不過此時已經接近成蟲的型態。腹部會附著於枝幹處以避免掉落地面。剛破蛹而出的成蟲翅膀為黃色,但隨著翅膀硬化,會呈現出特徵的圖樣。

春天秋天可以常見到瓢蟲的成蟲。大部分的瓢蟲以成蟲的型態度過冬天,越冬之際會以集團形式躲在石頭與倒的底下,集團的規模從數隻到數百隻,甚至數萬隻。

主要種類

肉食

七星瓢蟲ナナホシテントウ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廣泛分佈於非洲歐洲亞洲的代表性瓢蟲。體長約8mm,翅膀為紅色,正如中文名稱所提示,其有7個黑色圖紋。在不同個體之間沒有圖樣的差異存在。以蚜蟲葉蟎維生,當食物不足時幼蟲間會有同類互食的情形發生。
異色瓢蟲ナミテントウHarmonia axyridis
廣泛分佈於亞洲等地,和七星瓢蟲並列為代表性物種。體長約7mm。與七星瓢蟲不同的是體色變化性大,有黑底2個紅斑、黑底4個紅斑、紅與黃色多圖樣等。捕食蚜蟲。
六條瓢蟲ダンダラテントウMenochilus sexmaculatus
體長約5mm,比異色瓢蟲略小。翅膀為黑底色4個紅斑,有和異色瓢蟲圖樣相近的種類在而不易分辨。以蚜蟲維生。
大龜紋瓢蟲カメノコテントウAiolocaria hexaspilota
又稱為六斑異瓢蟲,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圖樣,由於和殼形象相似而得其名。捕食胡桃金花蟲的幼蟲。
龜紋瓢蟲ヒメカメノコテントウPropylaea japonica
和大龜紋瓢蟲圖樣相似,但體長只有約4mm。食物來源為蚜蟲。
大突肩瓢蟲オオテントウSynonycha grandis
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數量稀少。捕食介殼蟲。
澳洲瓢蟲ベダリアテントウRodolia cardinalis
體長約4mm的小型瓢蟲。翅膀為紅色,有黑色圖樣。以捕食吹綿介殼蟲Icerya purchasi)維生。原產地為澳洲,為了驅除吹綿介殼蟲而被引進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緣紅瓢蟲アカホシテントウChilocorus rubidus
以捕食介殼蟲維生。多依附於樹上。學名裡的「rubidus」(拉丁語中紅色的意思)是由於其紅色紋路看起來像Ruby

菌食

柯氏素菌瓢蟲キイロテントウIlleis koebelei
亦稱為黃瓢蟲。體長約5mm。胸部上為白底的2個黑色斑點,整個翅膀皆為黃色。以白粉病菌等維生。
十二斑褐菌瓢蟲シロホシテントウVibidia duodecimguttata
亦稱為白瓢蟲。體長約4mm。體色為黃褐色,有淡白的斑點。以白粉病菌等維生。

草食

瓢蟲科之中只有食植瓢蟲亞科為草食性。草食性瓢蟲的特徵為,與肉食性瓢蟲相較下翅膀不具光澤。

茄二十八星瓢蟲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馬鈴薯瓢蟲オオ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此二種瓢蟲體長約7mm,在淡褐色身體上有28個黑色斑點。馬鈴薯瓢蟲亦稱為大二十八星瓢蟲,身體和黑點比茄二十八星瓢蟲略大。由於它們會集體吃茄子馬鈴薯的葉子而被視為害蟲。在食植瓢蟲亞科中馬鈴薯瓢蟲所分佈的區域緯度最高,最北達到滨海边疆区。茄二十八星瓢蟲則是自北海道以南,遍佈到東南亞一帶。
八星瓢蟲
以茄科植物的葉、果實為食,頗受茄農厭惡。
波氏裂臀瓢蟲ジュウニ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
見於日本沖繩諸島、台灣蘭嶼等地。以葫蘆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鋸葉裂臀瓢蟲ミナミ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
見於日本八重山諸島內的與那國島等地、台灣蘭嶼。

關連項目

圖片

参考資料

  1. ^ 虞國躍、王效岳著,《台灣瓢蟲彩色圖鑑》,1999年。
  2. ^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 瓢蟲科[永久失效連結]
  3. ^ 農作物的保母-瓢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5-20.
  4.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 植物疫病害蟲管理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30.

外部連結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