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樓: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标签可视化编辑 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版编辑
无编辑摘要
标签可视化编辑 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版编辑
第12行: 第12行:
}}
}}
{{otheruses|other=其他名為摩天大樓的作品|摩天大樓 (消歧義)}}
{{otheruses|other=其他名為摩天大樓的作品|摩天大樓 (消歧義)}}
[[File:Shanghai Tower in 2015.jpg|thumb|355x355px|[[上海中心大厦]],632m,127]]
[[File:Shanghai Tower in 2015 (2).jpg|thumb|353x353px|[[上海中心大厦]],632m,127]]
[[File:Tower of Taipei 101(cropped).jpg|thumb|200px|[[台北101|臺北101]],509.2m,101層]]
[[File:Tower of Taipei 101(cropped).jpg|thumb|200px|[[台北101|臺北101]],509.2m,101層]]
[[File:One World Trade Center (cropped 9 to 16).jpg|thumb|200px|[[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541m,94層]]
[[File:One World Trade Center (cropped 9 to 16).jpg|thumb|200px|[[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541m,94層]]

2023年8月16日 (三) 04:57的版本

上海中心大厦,632m,127层
臺北101,509.2m,101層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541m,94層
默迪卡118,678.9m,118層
麥加皇家鐘塔飯店,601m,120層
樂天世界大廈,555m,123層
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530m,111層
環球貿易廣場,484m,108層

摩天大樓是指具有多層樓層、高度較高且可供人居住的建築物,也被稱為高樓高層大樓。根據現代的定義,摩天大樓的高度通常至少為100米(330英尺)[1]或150米以上(490英尺)[2]。從歷史上看,這個術語最初是用來指稱在1880年代開始興建的10至20層的建築物[3]。摩天大樓可以用於辦公室酒店住宅空間和零售空間。

摩天大樓的一個常見特點是採用鋼結構來支撐幕牆。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歐仁·維奧萊-勒-杜克在他的建築論文中提出[4]。幕牆可以依靠下方的框架承載,也可以從上方的框架懸掛,而非依靠傳統結構中的承重牆。早期一些摩天大樓採用鋼結構,使得承重牆的高度可以超過採用鋼筋混凝土牆的高度。

現代摩天大樓的牆體不具備承重功能,大多數摩天大樓以鋼結構和幕牆為特點,使得建築中可設有大面積的窗戶。然而,摩天大樓的幕牆也可以模擬傳統牆體,此外現代摩天大樓的結構通常採用管狀結構,並被設計成類似於空心圓柱,以抵御風力、地震和其他橫向載荷的考驗。為了顯得建築修長、減少風力暴露、並將更多的日光傳遞到地面,至今許多摩天大樓採用階梯狀的設計。

截至2022年2月,全球有14個城市擁有超過100座高度在150公尺(492英尺)或以上的摩天大樓:香港擁有518座;中國深圳市有343座;美國紐約有300座;阿聯杜拜有237座;印度孟買有208座;中國上海市有180座;日本東京有165座;中國广州市有152座;馬來西亞吉隆坡有148座;中國重慶和及美國芝加哥各有135座摩天大樓;中國武汉市有109座;泰國曼谷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各有108座摩天大樓。[5]

定义

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認為[6],14層或以上的建築物 - 或超過50米(165英尺)高——通常可用作“高層建築(Tall)”的門檻;“超高層(Supertall)”是指300米(984英尺)或更高的高層建築;“巨型高樓(Megatall)”是指600米(1,968英尺)或更高的高層建築。截至目前,全球已建成173座超高層建築,而建成的巨型高層建築僅3座。

隨著高層建築在各地不同的發展,各地對摩天大樓的定義也略微不同。在日本,法規定義超過60公尺就屬於超高層建築;在美國,則普遍認為500英呎(152公尺)以上的建築為摩天大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则規定:建築高度超過100公尺時,不論住宅及公共建築均為超高層建築

歷史

直到19世紀,超過6層樓的建築物仍相當罕見。人們不願爬太多的階梯,而水壓式垂直升降機僅能提昇約15米的高度。發達的鋼鐵技術、鋼筋混凝土抽水泵讓建築極高的大樓成為可能,那些極高的建築物中有些超過300公尺高。實際上摩天大樓的發展,主要的因素源於升降機的發明。

摩天大樓首次興起於19世紀末美國紐約市芝加哥地價昂貴用地不足的區域。為了城市商業發展,增加更多營業面積而興建摩天大樓。

1871年10月8日美國芝加哥發生大火,災後重建時為了節約市中心用地,高層建築應運而生。城市的重建計劃廣泛地採用新的建築技術與新的建材,包含電梯的使用。隨之誕生的密斯·凡德罗模式探討了新技術在高層建築上的應用,也探討了高層建築的造型問題。

威廉·勒巴隆·詹尼設計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被世界公認為第一幢摩天建築。這座10層樓的大樓建造於1884年至1885年,毀於1931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重心從歐洲移轉至美國,至1929年經濟大恐慌是美國建築的繁榮期,摩天大樓也隨著美國經濟而快速發展。1931年,102層的帝國大廈於紐約落成,此後長達40年的時間帝國大廈雄踞世界第一高樓的地位,帝國大廈成為摩天大樓甚至是紐約的象徵。

1974年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竣工,取代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世界最高大樓的地位,也讓世界第一的光榮重回芝加哥——這座被稱為摩天大樓發源地的城市。近年來,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實力逐漸抬頭,超高摩天大樓的排行榜,也從原來的美洲獨霸,轉移到亞美爭鋒。香港在首栋摩天大楼(中环怡和大厦)在1973年落成后,随著经济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高速发展,在中环、金钟及湾仔等商业区内陆续興建了大量摩天大楼,使香港成爲現時世界上擁有最大摩天大樓的城市[7]。1998年完工的吉隆坡雙峰塔將原來世界第一高樓的頭銜美洲大陸轉移到亞洲。2004年底,臺灣台北101大樓取代雙峰塔成為2004年~2010年之世界最高樓。位于杜拜、2010年启用的哈利法塔,超越台北101大樓,成為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摩天大樓建築技術

密斯·凡德罗模式

在摩天大樓中使用了鋼骨結構或巨型鋼混結構,並配合混凝土樓板和加強耐度之用,把電梯槽放在摩天大樓中間。由於電梯槽需要一定厚度的混凝土牆作耐火度的保護,這樣500mm左右厚的混凝土牆亦同樣作為結構的主要部份,而便放在四周來支撐樓板。這一個模式在1948年發明之後,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密斯·凡德罗所設計的商業大樓主要都在芝加哥,因此芝加哥便亦因此成為摩天大樓發源地。不少摩天大樓,如香港的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都應用這一模式。

調諧質塊阻尼器主要是安放在建築物的較高層位置,是鐘擺形式運作。阻尼器本身是一個大約數百噸重的鋼球,四邊用彈簧連接。當建築物受到外力作用,建築物的擺動會將能量傳到阻尼,令阻尼同時擺動。經過計算的阻尼會產生相反的擺動,而抵銷或減緩建築物本身的擺動。不少摩天大樓,如台北101高雄85大樓都應用這系統。

高樓對週遭環境的衝擊

相較高層商業建築在美國大都會蓬勃的發展,擁有悠久歷史的歐洲城市較為重視維持城市傳統面貌,許多歐洲城市保存著從中世紀以來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作品。新建的高層建築必須與附近的建築景觀互相協調,想要在古城中鶴立雞群的建築計畫往往在動工興建之前就會被阻止。

超高層建築會影響鄰近的居民,大樓引起的旋風會破壞附近樓房,綠色植物也缺乏日照。在日本,法令規範達到一定高度的建築必須內縮,以減少對鄰近居民日照的損害。許多商業高層建築使用玻璃帷幕,玻璃帷幕節省日間照明,在中高緯度地區也可因為玻璃反射日照,提高室外溫度;但在低緯度的城市建造玻璃帷幕大樓,則會加劇熱島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除此之外,建造摩天大樓也需要評估所帶來的交通問題、建筑摇晃、地盤位移或地層下陷、電波障礙等等。

1970年代環境保護主義意識興起,至1990年代,強調降低環境衝擊、與自然調和、節能、可持續發展與居住品質的綠建築逐漸成為國際潮流,超高層大樓的興建備受批評。而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後,高樓災難、火災安全也成為摩天大樓探討的議題。

世界最高摩天大樓年表

建成年份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城市 狀態 屋頂 尖頂 樓層
1885 家庭保險大樓 Home Insurance Building 芝加哥 已拆卸 180呎; 54.9米 - 12
1890 世界大樓 World Building 紐約 已拆卸 309呎; 94.2米 349呎; 106.4米 20
1894 曼哈頓壽險大樓 Manhattan Life Insurance 紐約 已拆卸 348呎; 106.1米 - 18
1899 柏路大樓 Park Row Building 紐約 尚存 391呎; 119.2米 - 30
1901 費城市政廳 Philadelphia City Hall 費城 尚存 548呎; 167米 - 9
1908 勝家大樓 Singer Building 紐約 已拆卸 612呎; 186.6米 - 47
1909 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 Met Life Tower 紐約 尚存 700呎; 213.4米 - 50
1913 伍爾沃斯大樓 Woolworth Building 紐約 尚存 792呎; 241.4米 - 57
1930 川普大樓 Trump Building 紐約 尚存 836呎; 254.8米 927呎; 282.6米 71
1930 克萊斯勒大廈 Chrysler Building 紐約 尚存 925呎; 281.9米 1046呎; 318.8米 77
1931 帝國大廈 Empire State Building 紐約 尚存 1250呎; 381米 1472呎; 448.7米 102
1972 世界贸易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紐約 已被毁 1368呎; 417米 1727呎; 526.3米 110
1974 韋萊集團大廈
(前稱西爾斯大樓)
Willis Tower
(Sears Tower)
芝加哥 尚存 1450呎; 442米 1730呎; 527.3米 108
1998 雙峰塔 Petronas Twins Towers 吉隆坡 尚存 1242呎; 378.6米 1483呎; 451.9米 88
2004 台北101 Taipei 101 台北 尚存 1474呎; 449.2米 1671呎; 509.2米 101
2010 哈里發塔 Burj Khalifa 杜拜 尚存 1972呎; 601米 2717呎; 828米 169

世界最高摩天大樓概覽

世界前20高的摩天大樓[8](完整排名及詳細資料請參閱摩天大樓列表

排名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國家/城市 所在洲 高度(含尖頂) 樓層 建成年分 建築師
1 哈里發塔 Burj Khalifa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聯酋杜拜 亞洲 828米 163 2010 SOM
2 上海中心大廈 Shanghai Tower 中国 中國上海 632米 128 2015 Gensler
3 麥加皇家鐘塔飯店 Abraj Al Bait 沙特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麦加 601米 120 2012 Dar
4 平安金融中心 Ping An Finance Centre 中国 中國深圳 599米 115 2017 KPF
5 樂天世界大廈 Lotte World Tower 大韩民国 韓國首爾 555米 123 2017 KPF
6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One World Trade Center 美国 美國紐約 北美洲 541米 94 2014 SOM
7 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 Guangzhou CTF Finance Centre 中国 中國廣州 亞洲 530米 111 2016 KPF
8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 Tianjin CTF Finance Centre 中国 中國天津 530米 97 2019 SOM
9 中信大廈 CITIC Tower 中国 中國北京 528米 109 2019 KPF
10 臺北101 Taipei 101 臺灣臺北 508米 101 2004 C.Y. Lee
11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中国 中國上海 492米 101 2008 KPF
12 環球貿易廣場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entre 香港 香港 484米 108 2010 KPF
13 武漢綠地中心 Wuhan Greenland Center 中国 中國武漢 476米 101 2023 AS+GG
14 中央公園塔 Central Park Tower 美国 美國紐約 北美洲 472米 98 2020 AS+GG
15 拉赫塔中心 Lakhta Center 俄罗斯 俄羅斯聖彼得堡 歐洲 462米 87 2019 RMJM
16 Vincom地標塔81 Vincom Landmark 81 越南 越南胡志明市 亞洲 461米 81 2018 Atkins
17 106交易塔 The Exchange 106 马来西亚 馬來西亞吉隆坡 454米 95 2019 Mulia Gp.
18 長沙國際金融中心T1 Changsha IFS Tower T1 中国 中國長沙 452米 94 2018 W.T.&Ptr.
19 雙峰塔 Petronas Twin Towers 马来西亚 馬來西亞吉隆坡 452米 88 1998 Cesar Pelli
20 蘇州國際金融中心 Suzhou IFS 中国 中國蘇州 450米 95 2019 KPF

興建中與計畫中的摩天大樓

超過500米的大樓

  • 位於杜拜杜拜河港塔,高達1345米,目前已搁置。
  • 位於吉達吉達塔,高達1008米,將會是全世界第一個高度超過1000米的摩天大樓,由2018年完成約1/3的高度後到現在仍然停工,目前已搁置。
  • 位於吉隆坡默迪卡118,高達678.9米,預計於2023年底前完工。
  • 位於天津高銀金融117,高達597米,已於2015年9月8日结构封顶,目前已停工。

各地代表作

已拆卸/摧毁摩天大樓

參見

参考文献

  1. ^ Skyscraper, Emporis Standards. Emporis.com. [7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May 2015). 
  2. ^ What is a Skyscraper?. Theb1m.com. [7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9). 
  3. ^ Petruzzello, Melissa. Skyscrap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1 February 2022]. Skyscraper, very tall, multistoried building. The name first came into use during the 1880s, shortly after the first skyscrapers were buil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skyscrapers came as a result of the coincidence of several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The term skyscraper originally applied to buildings of 10 to 20 stories, but by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term was used to describe high-rise buildings of unusual height, generally greater than 40 or 50 stories. 
  4. ^ Hoffmann, Donald. Frank Lloyd Wright and Viollet-le-Duc.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969, 28 (3): 173–183 [2023-06-10]. JSTOR 988556. doi:10.2307/9885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5. ^ Cities by Number of 150m+ Buildings. The Skyscraper Center. [27 Octo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October 2021). 
  6. ^ 高層建築標準 – CTBUH. [202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9). 
  7. ^ Hong Kong - The Skyscraper Center. www.skyscrapercenter.com.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8. ^ The 100 Tallest Completed Buildings in the world in 2023 - The Skyscraper Center.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伸延閱讀

  • Adam, Robert. How to Build Skyscrapers. City Journal. [4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Judith Dupré英语Judith Dupré. Skyscrapers: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Buildings-Revised and Updated. (2013). Hachette/Black Dog & Leventhal. 2013 ed.: ISBN 978-1-57912-942-2
  • Skyscrapers: Form and Function, by David Bennett, Simon & Schuster, 1995.
  • Landau, Sarah Bradford; Condit, Carl W., Rise of the New York skyscraper, 1865–19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300-06444-6
  • Willis, Carol, Form Follows Finance: Skyscrapers and Skylines in New York and Chicago.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5. 224 P. ISBN 1-56898-044-2
  • Van Leeuwen, Thomas A P, The Skyward Trend of Thought: The Metaphysics of the American Skyscraper, Cambridge: MIT Press, 198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