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标签已被回退
标签已被回退
第93行: 第93行:
[[曾姓|曾]][[毋姓|毋]][[沙姓|沙]][[乜姓|乜]] [[养姓|養]][[鞠姓|鞠]][[須姓|須]][[豐姓|豐]] [[巢姓|巢]][[關姓|關]][[蒯姓|蒯]][[相姓|相]] [[查姓|查]][[后姓|-{zh-hans:后;zh-hant:后;}-]][[荊姓|荊]][[紅姓|紅]]
[[曾姓|曾]][[毋姓|毋]][[沙姓|沙]][[乜姓|乜]] [[养姓|養]][[鞠姓|鞠]][[須姓|須]][[豐姓|豐]] [[巢姓|巢]][[關姓|關]][[蒯姓|蒯]][[相姓|相]] [[查姓|查]][[后姓|-{zh-hans:后;zh-hant:后;}-]][[荊姓|荊]][[紅姓|紅]]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游姓|游]][[竺姓|竺]][[權姓|權]][[逯姓|逯]] [[蓋姓|蓋]][[益姓|益]][[桓姓|桓]][[公姓|公]] [[万俟姓|万俟]][[司馬姓|司馬]] [[上官姓|上官]][[欧阳姓|歐陽]]
[[游姓|游]][[竺姓|竺]][[權姓|權]][[逯姓|逯]] [[蓋姓|蓋]][[益姓|益]][[桓姓|桓]][[公姓|公]] [[万俟姓|万俟]] [[司馬姓|司馬]] [[上官姓|上官]] [[欧阳姓|歐陽]]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夏侯姓|夏侯]][[諸葛姓|諸葛]] [[聞人姓|聞人]][[東方姓|東方]] [[赫連姓|赫連]][[皇甫姓|皇甫]] [[尉迟姓|尉遲]][[公羊姓|公羊]]
[[夏侯姓|夏侯]] [[諸葛姓|諸葛]] [[聞人姓|聞人]] [[東方姓|東方]] [[赫連姓|赫連]] [[皇甫姓|皇甫]] [[尉迟姓|尉遲]] [[公羊姓|公羊]]
|-
|-
|align="center"|28-30
|align="center"|28-30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澹臺姓|澹臺]][[公冶姓|公冶]] [[宗政姓|宗政]][[濮陽姓|濮陽]] [[淳于姓|淳于]][[單于姓|單于]] [[太叔姓|太叔]][[申屠姓|申屠]]
[[澹臺姓|澹臺]] [[公冶姓|公冶]] [[宗政姓|宗政]] [[濮陽姓|濮陽]] [[淳于姓|淳于]] [[單于姓|單于]] [[太叔姓|太叔]] [[申屠姓|申屠]]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公孫姓|公孫]][[仲孫姓|仲孫]] [[軒轅姓|軒轅]][[令狐姓|令狐]] [[鍾離姓|鍾離]][[宇文姓|宇文]] [[長孫姓|長孫]][[慕容姓|慕容]]
[[公孫姓|公孫]] [[仲孫姓|仲孫]] [[軒轅姓|軒轅]] [[令狐姓|令狐]] [[鍾離姓|鍾離]] [[宇文姓|宇文]] [[長孫姓|長孫]] [[慕容姓|慕容]]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鲜于姓|鮮于]][[閭丘姓|閭丘]] [[司徒姓|司徒]][[司空姓|司空]] [[亓官姓|亓官]][[司寇姓|司寇]] [[仉姓|仉]][[督姓|督]][[子車姓|子車]]
[[鲜于姓|鮮于]] [[閭丘姓|閭丘]] [[司徒姓|司徒]] [[司空姓|司空]] [[亓官姓|亓官]] [[司寇姓|司寇]] [[仉姓|仉]] [[督姓|督]] [[子車姓|子車]]
|-
|-
|align="center"|31-33
|align="center"|31-33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顓孫姓|顓孫]][[端木姓|端木]] [[巫馬姓|巫馬]][[公西姓|公西]] [[漆雕姓|漆雕]][[樂正姓|樂正]] [[壤駟姓|壤駟]][[公良姓|公良]]
[[顓孫姓|顓孫]] [[端木姓|端木]] [[巫馬姓|巫馬]] [[公西姓|公西]] [[漆雕姓|漆雕]] [[樂正姓|樂正]] [[壤駟姓|壤駟]] [[公良姓|公良]]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拓跋姓|拓跋]][[夾谷姓|夾谷]] [[宰父姓|宰父]][[穀梁姓|穀梁]] [[晉姓|晉]][[楚姓|楚]][[闫姓|閆]][[法姓|法]] [[汝姓|汝]][[鄢姓|鄢]][[涂姓|-{zh-hans:涂;zh-hant:涂;}-]][[欽姓|欽]]
[[拓跋姓|拓跋]] [[夾谷姓|夾谷]] [[宰父姓|宰父]] [[穀梁姓|穀梁]] [[晉姓|晉]] [[楚姓|楚]] [[闫姓|閆]] [[法姓|法]] [[汝姓|汝]][[鄢姓|鄢]][[涂姓|-{zh-hans:涂;zh-hant:涂;}-]][[欽姓|欽]]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段干姓|段干]][[百里姓|百里]] [[東郭姓|東郭]][[南門姓|南門]] [[呼延姓|呼延]][[歸姓|歸]][[海姓|海]] [[羊舌姓|羊舌]][[微生姓|微生]]
[[段干姓|段干]] [[百里姓|百里]] [[東郭姓|東郭]] [[南門姓|南門]] [[呼延姓|呼延]] [[歸姓|歸]] [[海姓|海]] [[羊舌姓|羊舌]] [[微生姓|微生]]
|-
|-
|align="center"|34-36
|align="center"|34-36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岳姓|岳]][[帥姓|帥]][[緱姓|緱]][[亢姓|亢]] [[況姓|況]][[後姓|-{zh-hans:後;zh-hant:後;}-]][[有姓|有]][[琴姓|琴]] [[梁丘姓|梁丘]][[左丘姓|左丘]] [[東門姓|東門]][[西門姓|西門]]
[[岳姓|岳]][[帥姓|帥]][[緱姓|緱]][[亢姓|亢]] [[況姓|況]][[後姓|-{zh-hans:後;zh-hant:後;}-]][[有姓|有]][[琴姓|琴]] [[梁丘姓|梁丘]] [[左丘姓|左丘]] [[東門姓|東門]] [[西門姓|西門]]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商姓|商]][[牟姓|牟]][[佘姓|佘]][[佴姓|佴]] [[伯姓|伯]][[賞姓|賞]][[南宫姓|南宮]] [[墨姓|墨]][[哈姓|哈]][[譙姓|譙]][[笪姓|笪]] [[年姓|年]][[爱姓|愛]][[阳姓|陽]][[佟姓|佟]]
[[商姓|商]][[牟姓|牟]][[佘姓|佘]][[佴姓|佴]] [[伯姓|伯]] [[賞姓|賞]] [[南宫姓|南宮]] [[墨姓|墨]] [[哈姓|哈]] [[譙姓|譙]] [[笪姓|笪]] [[年姓|年]][[爱姓|愛]][[阳姓|陽]][[佟姓|佟]]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第五姓|第五]][[言姓|言]][[福姓|福]] 百家姓終
[[第五姓|第五]] [[言姓|言]] [[福姓|福]] 百家姓終
|}
|}



2023年12月5日 (二) 09:30的版本

元朝百家姓列表,为汉蒙翻译

百家姓》是中國漢姓記載书,成书於北宋初,编者为錢塘縣的一位士大夫。据有关资料记载共收录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并称“三百千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1][2],因此流傳極廣,至今仍是婦孺皆知。

排序

《百家姓》各个姓氏排列次序不是以人口數量多少,而是以中國政治史为准则。

根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之所以是《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在北宋初年的吳越錢塘地區形成,所以就用當時最重要的家庭姓氏:

  1. 趙氏宋朝皇帝的姓氏。
  2. 錢氏吴越国王的姓氏。
  3. 孫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孙太真的姓氏。
  4. 李氏南唐國主的姓氏。

而接下來的四個姓氏「」都是吳越開國國王錢鏐的妻子姓氏。

《玉照新志》記載:“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以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云‘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錢俶)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吳鄭王’,皆武肅(錢鏐)而下后妃。”

內容

百家姓
1-3

   

   

   

4-6

   

   

   

7-9

   

   

   

10-12

   

   

   

13-15

   

羿   

   

16-18

   

  宿 

   

19-21

   

   

   

22-24

   滿

 祿  

   

25-27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28-30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于 閭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子車

31-33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跋 夾谷 宰父 穀梁   

段干 百里 東郭 南門 呼延  羊舌 微生

34-36

  梁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南宮   

第五  百家姓終

依人口排序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按照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有關姓氏頻率研究方法,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收集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獻,採集統計樣本,根據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貫或居住地、工作地區、文獻表明的地點進行統計,從而推算出當時全國姓氏的期望分佈頻率[3]

漢姓转写

亞洲各地冠漢姓者各使用不同的系統將其轉寫為拉丁字母

地區 漢字讀音標準 現羅馬化方案 舊羅馬化方案 備註
中國大陸 普通話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灣 中華民國國語 威妥瑪拼音注音二式通用拼音漢語拼音 存在各方案混用的情況
臺語[4] 白話字台羅拼音
台灣客家話[4] 客家語拼音
香港 粵語 香港政府粵語拼音 政府允許使用漢語拼音註冊新生嬰兒名字;存在姓與名分別用漢語拼音與廣州話,或相反的情況
澳門 澳門政府粵語拼音
北韓 韓國漢字音 馬科恩-賴肖爾表記法
南韓 文化觀光部國語羅馬字表記法 馬科恩-賴肖爾表記法 有舊方案姓氏搭配新方案名字的情況
越南 漢越音 越南國語字
新加坡 無,多使用根據各地華人母語(包括泉漳話潮州話廣州話客家話福州話海南話等)的發音,以當地各拼音系統為基礎而形成的拼寫方案,且未規範化,以約定成俗為主,如:福建话拼音等。 由於講華語運動,推動使用標準官話標準華語,所以華語成為華社各種漢語中,最常用且較規範的語文系統,但華語的普及,也影響了使用各方言拼音命名的能力,但改寫姓氏會帶來法律問題,因此各方言拼音姓氏搭配漢語拼音名字的情況十分常見。
馬來西亞
印尼
日本(含琉球 日语汉字音汉琉音 日語羅馬字琉球語羅馬字

由於人口流動,一個地區的翻譯有時候會在另一個地區出現,本表只列出該地區政府使用的標準轉寫系統。

参见

参考文献

  1. ^ 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 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9 [2021-09-01]. ISBN 978-7-5406-643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2. ^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蒙书精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3 [2021-09-01]. ISBN 978-7-5325-212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中文). 
  3. ^ “百家姓”排列终有序 姓氏文化有何内涵?. 新华网. 2006-03-05 [202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8). 
  4. ^ 4.0 4.1 黃怡菁、郭俊麟. 閩南、客家、原民語可音譯成護照外文姓名. 公視. 2019-08-15 [2022-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6).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