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3.189.174.3留言2011年8月18日 (四) 08:06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曾蔭權
Donald Tsang Yam-kuen
第2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现任
就任日期
2005年6月21日[1]
前任董建華
第1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
任期
1997年7月1日2001年4月30日
前任
继任梁錦松
第2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任期
2001年5月1日2005年5月24日
前任陳方安生
继任孫明揚(署理)→許仕仁
第3任港英政府庫務司
任期
1993年5月7日1995年3月31日
前任楊啟彥
继任鄺其志
第9任港英政府財政司
任期
1995年9月1日1997年6月30日
前任麥高樂
继任(回歸後改任特區財政司司長)
个人资料
出生 (1944-10-07) 1944年10月7日79歲)
日佔香港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政党
配偶曾鮑笑薇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

曾蔭權爵士為人好大喜功,喜怒形於色,[2]大紫荊勳賢KBE(Sir Donald Tsang Yam-kuen,1944年10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二任行政長官。他常戴上蝶形領結(bowtie,香港粵語音譯為「煲呔」),故亦被稱為「煲呔曾」。[3]

曾蔭權早於1967年殖民地年代已加入公務員行列,由二級行政主任做起,曾在政府不同部門任職,1995年出任首位華人財政司。並繼任至香港主權移交後,2001年接替陳方安生出任政務司司長2005年3月,時任特首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曾蔭權遂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並於6月24日正式宣誓成為第二任行政長官。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第二次當選特首,任期延至2012年屆滿。

早年生涯

出生 1944年10月7日
家庭 妻子曾鮑笑薇,兩人育有二子
學歷 1964年 香港華仁書院畢業
1982年 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畢業
公職
生涯
1967年 二級行政主任
1971年 政務主任
1974年 調任財政科
1977年 借調菲律賓馬尼拉亞洲發展銀行
1982年 沙田政務專員
1984年 貿易署副署長
1985年 副常務司
1989年 行政署長
1990年 任內負責居英權計劃
1991年 貿易署署長兼總貿易談判代表
1993年 OBE勳銜
1993年 庫務司
1995年 財政司
1996年7月 首度署任港督
1997年6月 KBE勳銜
1997年7月 財政司司長
2001年5月 政務司司長
2001年 GBM勳銜
2005年3月 署理行政長官
2005年5月 參選特首
2005年6月 香港行政長官
2007年3月 再次在特首選舉勝出

曾蔭權在1944年10月7日出生於香港日治時期,祖籍廣東南海九江鎮上西鄉龙迴新基村,傳媒報道其自稱為曾子後人。[4]其父親曾雲是警務人員,服務警隊30年,擁有五子一女,而曾蔭權為家中長子。曾蔭權的胞弟曾蔭培亦為警務人員,曾自2001年2003年擔任香港警務處處長。1964年,曾蔭權於香港華仁書院預科畢業,此後曾短暫任職輝瑞藥廠推銷員,並在1967年1月加入當時的港英政府。

1981年1982年,曾蔭權曾到美國深造,並在哈佛大學約翰·F·甘迺迪政府學院取得公共行政碩士學位。此外,他又曾獲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公務員生涯

殖民地政府

政務主任

曾蔭權於1967年1月加入港府,成為二級行政主任1971年,考取政務主任,並在政府不同部門任職,除主理財政和貿易政策外,亦曾負責處理些有關香港主權移交的事務。1977年,他曾被派往馬尼拉亞洲發展銀行工作一年,專理菲律賓孟加拉的供水和鐵路發展項目。

1985年1989年任職副常務司期間,曾蔭權曾統籌落實《中英聯合聲明》的事宜;後在1989年1991年出任行政署長任內,他亦曾負責向英方及香港市民推廣居英權計劃。在1991年,曾蔭權改任貿易署署長,主理貿易談判以及有關貿易的行政事宜。到1993年5月,他獲擢升為庫務司,任內負責政府之資源調配、稅務系統的運作和控制政府的成本效益。[來源請求]

財政司

1995年9月,曾蔭權獲時任港督彭定康委任為財政司,接替麥高樂爵士,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華人財政司。在任期間,香港的公共開支一直穩步增長,公共收入雄厚穩健,而政府亦出現充裕的盈餘。當時香港的公共開支上升至佔GDP的23%,但這個比率以已發展地區而言,卻仍然是十分低的。在香港主權移交前夕,曾蔭權又在當時的港督府查理斯王子頒授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KBE),以誌他對香港多年的貢獻。

特區政府

財政司司長

主權移交曾蔭權過渡成為特區官員,只是職稱稍作更改。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初期,曾蔭權曾同意增加公務員薪酬,但薪酬不久又遭調低,並一直維持在1997年的水平。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曾蔭權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聯手抵抗投機者狙擊港元的行動,為前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和主要狙擊者索羅斯稱許。

政務司司長

2001年5月1日陳方安生以私人理由提早卸去政務司司長一職。時任特首董建華於是以曾蔭權接替政務司司長。至於財政司司長則由梁錦松接任。

董建華在2002年推行「高官問責制」,問責局長將不會再受政務司司長管轄,將隸屬行政長官辦公室,故不少人認為曾蔭權的權力被架空,變成「無兵司令」。日後問責局長將不會再受政務司司長管轄,被外質疑政務司司長將成為「無兵司令」;但曾蔭權否認問責司長會游手好閒,又說不應計較個人榮辱及權力得失。[5]

外界指曾蔭權的殖民地背景,使他實際上被北京和董建華投閒置散,2003年SARS爆發以後,曾蔭權被指派主理全港清潔,就曾被傳媒揶揄為「清潔大隊長」[6]。「清潔大隊長」一詞更深入民心,成為曾蔭權競選連任的宣傳工具之一[7]。此外,他又先後處理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及香港政制發展,但由於他決定文娛藝術區單一招標,以及2007年不作雙普選,結果被部分港人指為無聽大眾意見。[來源請求]

署理行政長官

2005年3月10日董建華意外地以「健康理由」宣佈辭去特首一職。根據《香港基本法[8]政務司司長成為署理行政長官以代行職務,但為期不可以多於6個月。其辭職隨後在3月12日獲得中央人民政府確認外,又同時確認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出任署理行政長官。

雖然根據民意調查,曾蔭權在特區政府眾高官中取得最高的評分,外界亦揣測曾蔭權會否參選特首,不過當時不少親北京人士卻公開表示反對他擔任特首。當中,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蔡素玉更直言曾蔭權「存有文化隔膜及感情疏離」,以及「不尊重愛國價值」,更著他「好好反思過去40年的經驗」[9]。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說,曾蔭權出任署理行政長官期間,其表現獲得市民好評,現在香港經濟復蘇,這些好景象與曾蔭權的有效管治有關。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曾憲梓說,曾蔭權在出任署理行政長官的兩個多月裏,經受住方方面面的考驗,在他的管治下,香港社會穩定,經濟蓬勃發展,社會一片祥和,這些均是香港人樂於看到的。[10]

2005年5月25日,曾蔭權宣佈參選特首,並同時辭去了署理行政長官和政務司司長的職務。而署理行政長官一職則由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接替,政務司司長則由孫明揚暫代。曾蔭權辭去的職務,在2005年6月2日獲得中央人民政府的確認。

行政長官生涯

參選特首

曾蔭權辭去政府職務以後,就立即成立了競選辦公室,當中,他又獲立法會議員兼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協助進行競選活動。

2005年6月15日上午11時50分,曾蔭權到選舉事務處遞交參選提名表格,下午5時選舉主任朱芬齡法官確認其提名有效[11]。至此,曾蔭權在800名選委中,一共取得其中710人的支持,當中包括了674份提名表格及36份支持同意書。翌日下午5時,行政長官的選擧提名期結束,選擧主任朱芬齡法官宣佈在收到的六份提名中,只有曾蔭權的一份是有效的提名。因此她宣佈根據《行政長官選擧條例》,曾蔭權為唯一的行政長官候選人,並自動當選成為新一任特首。在2005年6月21日,曾蔭權得到中央政府正式任命,並在6月24日上午9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宣誓就職,成為第2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在參選期間,曾蔭權獲得高達2700萬的競選經費,比董建華在尋求連任時所得的經費高出3倍。當中,20%的競選經費由商人所捐出。雖然曾蔭權表明,每位競選贊助人都沒有違反捐獻不得多於10,000元的規定,但事實上,不少商人如何鴻燊李兆基等等卻以家族中不同人士的名義作出捐獻。不過,曾蔭權最後只動用了420萬的競選經費,比董建華在尋求連任時所花的經費還要少200萬。最後曾蔭權將餘下約2300萬經費悉數捐贈予14個不同的慈善團體。

第一段任期(2005年-2007年)

與泛民主派的關係

2005年8月30日,在曾蔭權的促成下,他宣佈廣東省政府邀請全體60位立法會議員在9月25日9月26日訪問廣州。這次參與訪問的不少泛民成員,如民主黨李柱銘等等,都是自1989年以來首次踏訪內地。

曾蔭權後來在2006年5月慨嘆自己是「孤獨的推銷員」,又在立法會會議上聲稱「親疏有別是現代政治的必然產物」,隨即被傳媒加以廣泛報導,亦引來了社會廣泛的討論。有分析指出曾蔭權與各政黨其實也是不親近的,民建聯和自由黨在各自的事件中與曾蔭權鬧反,遠不及董建華時代積極與民建聯和自由黨組成“執政聯盟”,政治路上曾蔭權似乎仍是「孤獨的推銷員」。[12]

2005年曾蔭權推出政改方案引起香港社會各界熱烈討論,泛民主派普遍反對有關方案並發起「124反政改大遊行」,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亦在沒有通知泛民主派的情況下參與其中,事後大會公佈有25萬人參與。有傳曾蔭權成功爭取泛民主派某幾位立法會議員的支持政改方案,但最後全數泛民主派成員還是投反對或棄權票,令到方案未能通過。

政制改革

曾蔭權在2005年11月30日發表有關香港政制改革的電視講話,呼籲市民支持他的政制改革方案。惟由於其方案並沒有交代「雙普選時間表」,結果招致泛民主派的議員強烈批評,而電視廣話發表後4日,仍有數以萬計的市民上街遊行對方案表示不滿(遊行主辦者聲稱有25萬人遊行,但警方聲稱僅6.3萬人),並促請香港落實普選。到2005年12月21日,立法會就曾蔭權的政制改革方案中,行政長官產生方法與2008年立法會選舉辦法之修訂進行表決,結果雙雙未能取得《基本法》規定的三分之二贊成票,而遭到否決[13]

2007年3月,曾蔭權透露港府會在年中發表綠皮書收集民間對普選的意見,並相信完成諮詢後將會有終極普選方案[14]。此外,他又聲稱,只要有任何一個普選方案獲得60%的人支持,他就會上呈中央政府[15]

2007年3月22日,曾蔭權明確指出自己一旦成功連任,便會徹底解決普選問題,同時他說他會在年中發表的政制發展綠皮書,拋出一個有「設計、路線圖、時間表」在內的普選方案,屆時要「大家香港一齊玩一鋪勁」。[16]

2007年6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表明,香港特區的高度自治權來源於中央的授權,以回應曾蔭權帶領香港人盡情參與政制發展的言論。[17]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全票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按照有關決定,2012年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立法會選舉,在不實行普選的前提下,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適當修改。當中又明確了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可以採用由普選產生的辦法,而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立法會的選舉亦可以採用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文件最後決定了香港可以於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另外可以於2020年普選立法會。有關的決定,為落實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普選訂出明確的時間表,為香港政制發展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經濟政策
曾蔭權與夫人曾鮑笑薇等出席電影《魔幻羅盤》首映禮暨香港女童軍總會周年慈善晚宴。

經濟政策方面,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曾在2006年年初計劃為香港引入銷售稅。然而該建議除了招來市民的強烈反對外,一向支持政府的民建聯亦對建議採取保留態度。雖然如此,曾蔭權在2006年9月的時候仍然對引進銷售稅表示支持。

除此以外,曾蔭權同樣在2006年9月的時候,宣佈香港政府已不再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結果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在同年10月曾撰文表示,對曾蔭權的選擇表示失望。另外佛利民又表示,曾蔭權新推行的幼稚園學券制中,私立幼稚園被排除於學券制之外是不智的做法[18]

環境衛生

香港的環境和衛生問題在曾蔭權任特首任內漸為社會所關注。例如在2005年9月的時候,80%的供港淡水魚曾被驗出含有孔雀石綠,結果淡水魚一度暫停供港。內地供港食品頻頻被發現有致癌物質,不少市民歸咎於港府監管不力,結果連帶曾蔭權的聲望在其後的民調中有所下跌。市民對食品的憂慮日益加深,促使港府在2006年5月2日設立食物安全中心,以加強監察供港食品質素。

另一方面,為了防範H5N11997年以後再度在香港爆發,曾蔭權任內又宣佈於2009年起,全香港將不會再有活販賣,由新的中央屠宰系統所取代,而新的屠宰場已選址於上水興建[19]。不過,食環署在2010年宣佈,由於中央屠宰並不符合經濟效益,會擱置計劃[20]

至於環境方面,曾蔭權上任特首以後由於未有著手改善環境質素,而廣受環保團體的責難。不少環保團體指出,內地工廠以及本地發電廠近年排放出大量的廢氣,已使香港的空氣質素在近年不斷惡化。而不少外資更聲稱因為空氣質素未如理想而考慮撤離香港,到一些像新加坡那般,空氣素質較好的地方發展。為此,曾蔭權在2006年年中的時候推出一項名叫「藍天行動」的計劃,冀望能夠減少香港的污染排放,又能與港兩地合作。不過,不少論者對「藍天行動」的效用表示質疑。至於曾蔭權表示香港人均年齡高,就足以反映香港生活質素比其他東亞城市為高的論調,更遭受不少人的批評[21]

香灼璣醜聞

香灼璣是前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也是曾蔭權的表哥,曾在2005年獲頒發銀紫荊星章。在2006年8月,有人揭發香灼璣將一幅位於觀音山的儲放非危險品倉庫用官地,私自改建成私人住宅,香灼璣自1983年開始租用該塊官地,至1999年遷出,雖然期間香港地政總署多次去信警告,但事件最後也沒有積極更進,如果按私人住宅用地估價,其間他應該每年繳交840,000港元的租金,但他在該16年間,每年僅按貨倉用地的價格繳付200,000港元的租金[22]。事件被廣泛報導後,香灼璣在是年9月辭去了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職務,並將該塊官地交還給政府。

香灼璣於1983年取得租契的時候,曾蔭權正正在沙田民政事務處擔任政務專員。曾蔭權聲稱在1980年代曾到訪過這兒,但他察覺不到租契的狀況有什麼問題。[23]

成功連任

曾蔭權的競選口號:「我會做好呢份工」(此為粵語,意思是「我會把這份工作做好」),英文為「I'll get the job done」。上圖為觀塘綫九龍塘站內的競選廣告板。

2007年1月10日,曾蔭權在立法會的答問大會上間接聲稱會參加香港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到了2月1日,曾蔭權召開了記者會,正式宣布以「我會做好呢份工」(粵語,即「我會把這份工作做好」,英文版口號是 I'll get the job done)為口號角逐連任,而這次他的唯一對手是立法會公民黨議員梁家傑。雖然今次選舉兩名候選人破天荒地參與了電視辯論,但普遍香港市民均認為中央政府背後已經「欽點」了曾蔭權連任,前線立法會議員劉慧卿更以「小圈子選舉」為理由而加以杯葛。曾蔭權在2月16日遞交參選表格及641名選委的提名,成為第二名候選人。

特首選舉在2007年3月25日舉行,結果曾蔭權以649票對123票成功擊敗對手梁家傑,成為第3任行政長官當選人。雖然香港市民不能投票選特首,但根據香港大學民意調查在投票前兩天時查詢,多達78%的市民支持曾蔭權連任特首,8%的市民持中立態度,14%市民支持梁家傑成為特首,結果顯示曾蔭權還是得到近8成市民支持。根據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布市民對特首表現的評分,當年3月份受訪者對特首曾蔭權的整體表現的評分為68.5分,較2月份顯著上升1.8分,曾蔭權亦是當時評分最高的政府高官。[24][25]

2007年4月2日曾蔭權獲國務院任命[26],於2007年7月1日宣誓就任新的行政長官。

第二段任期(2007年-2012年)

五年施政藍圖

曾蔭權連任行政長官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2007/08年度),為第三屆特區政府勾劃出未來五年的施政藍圖,並提出「進步發展觀」──取得經濟效益外,也要取得文化、社會及環境的效益。進步發展觀代表一個可持續、均衡和多元的發展方向。曾蔭權稱會在任期內會致力推動十項重大基建工程上馬。十項工程包括:南港島線、沙田至中環線、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港深空港合作、港深共同開發河套、西九文化區啟德發展計劃,及新發展區。其中,早期啟德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工程已於2009年7月展開、新郵輪碼頭的土地平整工程於2009年年底前動工、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計劃於2009年動工。曾蔭權又宣佈政府會由2008至09學年開始將9年免費教育延長至12年。

叧外,曾蔭權在發展局之下開設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又預留十億元作活化歷史建築,以保育文物,並鼓勵舊建築在現代生活繼續發揮用途。他在2009/1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將為中環增添新色彩的活化計劃,包括大幅降低中環碼頭用地的發展密度、將中環街市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區重建局全面保育和活化、建議將美利大廈改裝成酒店等。

三司十二局

曾蔭權在2007年5月3日於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公布重組政府架構方案(三司十二局),並於7月1日起正式運作。

新政府架構由三司十一局變成三司十二局,決策局只增加一個,但需重點進行重整的政策局只有五個,分別是房屋及規劃地政局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工商及科技局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及衛生福利及食物局

重組後,十二局分別為:公務員事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教育局環境局食物及衞生局民政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保安局運輸及房屋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展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增加的發展局,基本是吸納了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一部分,成立目的全力推動基建施工,集合了規劃、保育、推動基建施工的責任。[27]

對於有議員認為,在重組後的法援署法援局由隸屬於行政署,改為隸屬民政事務局會影響法援署的獨立地位,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強調安排恰當,法援署會按法例處理案件,不會改變獨立性。另外,其中由環境局常任秘書長兼任的環境保護署署長一職,因此這一改動變相封殺了專業職系員工晉升部門首長的機會,也違背當初局署合併時確保專業職系晉升不受影響的承諾,令該位置只會由政務官出任。政府則向立法會解說,因改組後的環境局兼管能源事務,故有必要將署長一職的官階調升。

至於改組涉及所需撥款,開支為480多萬元。[28]單仲偕則擔心,政府財政剛恢復盈餘,仍需控制成本,不應因增加一個政策局而大增首長級職位,他建議從原有公務員架構中,調配人手應付。[29]

民主文革論

2007年10月,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及要在「不損害社會穩定及施政效率」的前提下發展民主,10月12日他出席香港電台第三台的烽煙節目特首烽煙(Chief Executive Phone-in)節目時,被主持人問到民主發展是否會損及穩定和管治時,他以文革作為「極端民主」的事例。

他以英語回答:「如果我們走向極端,人民走向極端,就會出現如中國文化大革命。當人民掌握一切,便不能管治…唔,近似的例子是…」此時主持人搶白說:「但文革不算是極端民主的例子吧?」曾蔭權皺一皺眉頭,嚴肅反問:「那是什麼?人民手執權力!如果推向極端,這就是民主的意思。」他又說兩者之間必須取得平衡,希望香港於某一天可達至「理性的普選」,自言很有決心幫助港人爭取普選,並希望可在餘下不足5年任期內做到,毋須將問題留給繼任人。[30][31]

這一文革民主論仍令政壇嘩然。除了被視為反對黨的民主派陣營抨擊外,與政府較密切的政黨如自由黨民建聯亦未有就言論護航。自由黨副主席周梁淑怡指她難以將民主及文革混為一談,指港人難以接受有關說法,但她相信曾蔭權的意思,只是擔心任何事情去到極端都會出亂子。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則說他個人不喜歡以比喻去描述問題,因為容易被人以放大鏡去討論,使到原意失準,並指「在內地文革是一次深刻教訓,對國家損害非常之大」。[32][33][34][35][36]

翌日各主要報章都以大篇幅報道,並訪問了學者、議員乃至曾親身經歷文革的人,他們都指出曾蔭權的說法無知荒唐。當過紅衞兵中國青年報高級編輯李大同指,文化大革命是「在專制皇帝鼓動下,故意弄成的全民瘋狂舉動」,沒有任何民主的成分或意義,批評曾蔭權對文革的了解不到位。在文革中遭鬥死作家老舍的後人舒乙指文革是無政府主義,是群眾暴亂,是最高領袖和助手的獨裁統治,就像希特拉一樣,跟「人民當家作主」完全是兩回事,「怎麼能叫民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友漁在文革發生時正準備升讀大學,他質疑曾蔭權的立論已脫離中國對文革的定性,文革是高度極權、高度專制下的假民主,不是人民掌權。 [37]

曾蔭權發表有關言論後,同日下午已澄清他只想說明港人需要有一個最適合香港的普選模式及一個可進一步提升管治水平的模式,翌日下午,曾蔭權再發表聲明道歉,其聲明指:「昨日我在電台訪問中,有關文化大革命的言論是不恰當的。對此,我深感抱歉,並收回有關言論。香港市民深知民主之可貴,期望儘早落實普選。我和大家有覑共同的期望。我重申我會信守施政報告中的承諾,在任期內,盡最大努力解決普選問題。」[38][39]

副局長風波

為擴大政治問責制,曾蔭權於2008年5月20日宣布,委任首批副局長,共有8名。[40]副局長將來要處理政治工作,加強整個政治團隊的實力和施政能量,政治能力更為重要。但他承認,問責制中增設副局長和政治助理是新安排,「必然要經過一個磨合期」。

是次有議員及學者質疑,曾蔭權委任的副局長雖然都有高學歷,但大部分並非所屬政策的專業人士,而且政治歷練較淺,例如研究政治的潘潔出任環境局副局長,在賽馬會工作的陳維安則出任教育局副局長等。張文光更形容,是次委任是兒戲和令人沮喪。[41]

但政府反駁說,副局長是政治人物,主要爭取市民對政策的支持,只要成功推行政策就可以,不一定是專家。[42]被委任的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中,其中持有民建聯黨籍的有三人,而自由黨行將卸任的立法會議員之子也在委任名單中。

及後傳媒發現有其中5個副局長及3個政治助理持有外國國籍居留權,有雙重效忠之嫌。另外,首批政治助理月薪由$134,150至$163,960不等,相當於擁有D3級高級公務員薪酬,對部分政治助理來說月薪增長高達4倍。[43]民主黨稱,將運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要求政府立法會交出所有文件、簿冊、記錄等[44]

擬就生果金引入資產審查

2008年10月15日,曾蔭權在香港立法會宣讀2008至2009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黃毓民不滿「曾蔭權無能,施政報告假大空」,及在長者生果金增加至1000元的同時建議設立入息審查等,即場向曾蔭權掟三隻香蕉洩忿。事件成為香港政壇焦點,引起各界及市民熱烈討論。

施政報告提出擬就生果金引入資產審查,隨即遭到各大政黨表態反對。民建聯主席譚耀宗更說:「這是倒行逆施,令長者傷心。」譚耀宗議員當面質問曾特首:「你是否想挑戰他們(長者)?」民建聯泛民主派決定在10月底的致謝議案中提出修訂,建議生果金要增加至1000元的同時毋須引入審查機制。民間團體擬發動長者遊行,抗議曾蔭權不肯給長者生果金。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現時立法會絕大部分議員也反對生果金設審查機制,將來亦難以有議員在此問題上支持政府。[45][46]

2008年10月24日,曾蔭權說「引入審查機制」的原意是為了將資源有效分配到有需要的長者,以免香港下一代承擔沉重的社會福利開支(香港人口急速老化,將來每兩名納稅人便要養一名小童及一名長者,當生果金加至1000元,每名納稅人更要負擔高達500元的生果金),但看到有六成市民反對建議,他聲稱「為體現政府以民意為依歸」,決定擱置考慮設入息審查的建議。[47]

對抗金融海嘯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香港經濟亦不能獨善其身,特區政府於是在短時間內推出「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策略──金融管理局推出存款百分百保障,令銀行同業拆息大幅回落;政府指出推出數輪信貸保證計劃,協助了過萬家企業周轉,保住超過24萬就業機會。政府在一年間推出的紓困措施總值超過870億港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點二。這一系列措施成功穩定經濟,隨着內地及亞洲經濟逐漸改善,香港經濟在2010年再度復蘇。

六大產業

鑑於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曾蔭權認為香港必須在四大傳統支柱產業(金融業、旅遊業、貿易及物流業、專業服務業)的基礎上,向其他相應的領域擴展,令經濟基礎更多元化。他宣布一系列新措施,發展六項香港享有明顯優勢的產業,包括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檢測和認證產業、環保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

對抗人類豬流感

2009年4月中,人類豬型流感病毒進逼亞洲,南韓泰國昨日都出現疑似病例。曾蔭權領導的港府以「從嚴」方式處理,曾蔭權指,是次疫症對全球是一項大挑戰,本港人煙稠密和旅客多,風險相對高,更須保持警覺。本港有應付沙士禽流感等傳染病的經驗,政府會迅速回應,加強與市民溝通,不會掉以輕心。[48]

其後,香港確診首宗甲型H1N1流感,曾蔭權親自率領抗疫督導委員會,史無前例宣布把墨西哥患者入住的灣仔維景酒店封鎖,同時追蹤與患者同一班的機乘客及緊密接觸者。[49]此一做法成功切斷了初步傳播,防止了社區爆發。政府採取嚴格的「抗流感」措施,208名被隔離的維景酒店住客最初雖然略有不滿,但得到政府的悉心照顧和安排後,幾乎所有人均對特區政府讚不絕口,近半旅客聲言會繼續留港遊玩,其中一位韓國旅客在酒店解封一刻更高叫「我愛香港人」[50]。 抗疫首仗圓滿成功帶動民望上升。2009年5月初,曾蔭權的評分、支持率及支持率淨值(即支持率減反對率)均升至去年6月副局長風波以來的新高,其最新評分為57分,支持率達50%,增6個百分點,扭轉了跌勢。[51]

六四言論

隨着新高中學制2009年9月實施,六四事件被編入歷史課本。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及支聯會副主席張文光質疑新學年的課本刻意淡化六四事件。在立法會提出「平反六四」的議案提出修訂,希望正視六四歷史問題,事件在2009年5月14日的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中討論。[52]

5月14日的行政長官答問大會當日,公民黨吳靄儀議員向曾蔭權提問,指當年於殖民地政府擔任政務官的他也曾為六四事件的學生動容,是否仍支持平反六四事件。但曾蔭權卻說他明白港人對六四的感受及看法,而事件發生之後,國家發展有驕人成就,為香港帶來繁榮穩定,相信香港人對國家的發展有客觀的評價;他自己的意見就是代表香港人的整體意見,而香港人的意見亦會影響到他的意見,他聲稱感覺到香港人是有這樣看法。言論隨即引起部份人喝倒采,而旁聽席有市民高呼「曾蔭權你有冇良知?」(意思:曾蔭權你有沒有良知?)、「草菅人命」及「無恥」。吳靄儀即追問:「是否經濟搞得好,就可以不承認殺人呢?香港為了分享利益,是否就應該埋沒良心呢?」曾蔭權說:「我的意見是代表香港人整體意見。」,引起泛民議員抗議及要求澄清。[53][54][55]

社民連梁國雄議員首先表示抗議,當即起身批評曾蔭權「強姦民意」,并憤怒的表示:「你怎可以代表我?人血不是胭脂!」,其後率先離開議堂。職工盟的李卓人、張文光以及公民黨的湯家驊等議員,指他對六四事件的意見並不代表市民,要求曾蔭權收回言論。曾蔭權即澄清自己是代表一般香港人的意見。言罷,立法會現場的觀眾席即傳來抗議以及噓聲,最後全體23名泛民議員離場抗議,會議暫停了7分鐘,泛民沒有再回席。及後,多名泛民議員中途離場並立即召開聯合記者會,主席曾鈺成其後宣布暫停會議。[53][54][55]21名泛民議員召開的聯合記者會上,集體舉出「曾蔭權不代表我」的標語,批評曾蔭權言論無良知及侮辱香港人,要求他公開收回言論,並向香港市民道歉。[56]

而曾蔭權於會議完結後,隨即與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等人進入立法會主席辦公室,逗留約45分鐘後才步出,並對記者發表聲明,承認自己「的確是用辭有問題」,強調無意指自己代表整體港人意見,所說的並非心中想說的意思,尊重部分議員對事件所持的態度,對其發言產生誤解就此致歉。[57][58][59]

懷疑對親家利益輸送

2009年10月14日,曾蔭權宣佈2009《施政報告》,提出向全港住戶派發100元購買慳電膽現金券。由於曾蔭權的姻親莫錦泉售賣燈膽,因而惹來利益輸送之嫌。由於事件牽涉的金額可能很大,曾蔭權的解釋未能令人信服。梁國雄形容事件是醜聞,並要求香港廉政公署調查曾蔭權。事件對曾蔭權的聲譽造成影響,及嚴重到損害其誠信。[60]。而莫錦泉亦親自發聲明回應事件,事件令人關注慳電膽是否真的達到環保的效用,而一年後,政府以此計劃需花上大額行政成本為由,宣佈收回慳電膽現金券的計劃。

三弟婦偷步在雷曼迷債中穫得賠償事件

曾蔭權三弟的妻子被揭發是雷曼迷債苦主之一,她向立法會議員石禮謙求助後在2009年4月獲銀行賠償,較當局推出回購方案早4個月。 行政長官辦公室發表聲明指,特首胞弟曾蔭煊或其太太從未向特首提及購買了雷曼產品,特首本人亦從未協助弟婦追討賠償。涉及事件的曾蔭煊和石禮謙亦分別發出聲明,曾蔭煊指今次事件令特首牽涉其中深感遺憾,重申「特首要求石禮謙議員協助索償」及「賠足百分百」的傳言並無其事。石禮謙的聲明則指,曾蔭煊太太於去年以雷曼苦主身份直接與他聯絡,希望能協助追討賠償,而他亦有為其他雷曼苦主提供相同協助,所有成功索償的個案,賠償額均不高於本金六成[61]

評分創新低

這項調查在2009年10月20日10月30日期間進行,共訪問1,005名市民,結果顯示市民對特首曾蔭權評分為48.4分,較半個月前下跌5.8分,首次跌破50分關口。只有35%人支持曾蔭權出任特首,比半個月前大幅下跌10個百分點,但反對的比率就有49%,上升達12個百分點。 [62]比較當年特首董建華的評分還低。[63]對此,曾蔭權強調自己「視民望如浮雲」,市民的感覺根本不值得擔憂。 [64]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2010年5月25日公佈的調查中,顯示反對他任特首的比率上升至51%,是在同樣的調查中首多於一半的受訪者反對他任特首。而贊成的則只有31%。[65]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011年4月22日5月2日,透過電話隨機抽樣向1,072名市民進行民意調查,在2011年5月5日公佈的調查報告指出,市民對特首曾蔭權評分為50.4分,[66]曾蔭權的民望則再創新低比率,只有29%的受訪者支持曾蔭權出任特首,反對其出任特首的比率達59%,是曾蔭權上任以來最高。[67]

2012年政改諮詢

特區政府於2009年11月18日發表了《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諮詢文件》。支持者認為這大大提高民主成份,但是反對方案的人認為這是一個民主的倒退,不但沒有減少功能組別的成份,還增加了這組別的數目。特首曾蔭權應為反對者令香港政制原地踏步。但是反對方案的人讓為導至政制原地踏步的不是反對方案的議員,而是政府。因為政府未能提出一個真正令人滿意的真正提高民主成份的方果。後來曾蔭權提出「起錨」口號,作為宣傳2012年政改方案的主題,並在港鐵車站、路燈及其他公眾地方展示有關宣傳物品。曾蔭權帶領政府官員於2010年5月29日6月6日落區宣傳2012政改方案,有市民表示支持,但亦遭受示威者抗議。[68]經歷三次,為期約一個月的「起錨」宣傳後,2012政改方案最終在6月24日、25日獲得通過。

處理馬尼拉挾持人質事件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輛載有20名香港遊客的旅游巴士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遭一名退休警察持槍劫持,事件最終血腥收場,釀成8死7傷的慘劇。曾蔭權親自與保安局局長處理此事,並於事件發生當日下午4時親自致電菲律賓總統,但當時未獲回覆。事發後,曾蔭權宣佈8月24日至26日下半旗致哀,8月26日全港哀悼,早上8時正升旗禮及下半旗後默哀3分鐘。港府對菲律賓人質事件的迅速處理和回應使曾蔭權的民望評分,以及特區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均顯著上升。[69]

Facebook「上亞厘畢道 Upper Albert Road」

2010年9月中,曾蔭權以「上亞厘畢道 Upper Albert Road」的名稱,在Facebook開設專頁,與香港市民溝通。其中,以微博的特色上載他日誌、感想或活動行蹤,例如到市民的家中家訪、和青年人談心等。不過,有市民在其facebook作出批評,亦有市民留言,表示支持。在「上亞厘畢道 Upper Albert Road」專頁中,曾蔭權發放不少自己親自製作的錄影片段。[70]

反對再創新高

2011年7月1日,即曾蔭權任期最後一年的首天,受立法會遞補機制爭議及房屋問題等施政失誤刺激,遊行主辦團體民間人權陣線表示有22萬名市民上街遊行(警方則表示有約5,4000名市民),主題之一是「曾蔭權下台」,遊行人數是曾蔭權上任七年來的新高。[71]

家庭

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曾與太太曾鮑笑薇一同乘坐開蓬巴士穿梭街頭,為連任特首謝票」。

曾蔭權已婚,夫人曾鮑笑薇是澳門人,家族經營的餅店,是澳門三大餅家之一。曾蔭權與夫人是遠親,自小認識,於1969年結婚。曾蔭權有兩子,分別是1976年出生的長子曾慶衍1979年出生的次子曾慶淳。曾慶衍1999年英國布里斯託大學醫學畢業,夫人莫蔚淇。曾慶淳在英國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修讀工程學科。

另外,曾蔭權有四名弟妹,曾經擔任警務處處長的二弟曾蔭培比較為人熟悉,現於新創建集團新礦資源任職;而三弟曾蔭煊則在加拿大開設科研公司,早前在雷曼迷債偷步賠償事件中為人所知。曾蔭權胞妹曾璟璇是渣打香港主席。[72]

醜聞

  • 1996年其長子曾慶衍從英國修讀醫科畢業歸來,為了方便他行醫,曾蔭權竟以財政司信箋致函向醫務委員會施壓要求豁免長子的執業試。[73]
  • 2001年為了逃避高昂的汽車稅,曾蔭權不惜從英國以80多萬港元低價購入平治房車[74]
  • 2001年勞資審裁處判曾蔭權家廚于燕萍勝訴,曾蔭權得賠償四萬多港元超時補償。[75]
  • 2005年有傳媒懷疑曾蔭權為了讓兒媳順利通過專業試,宴請英國考官。事後曾蔭權稱在與英國考官史密斯的會談中無提及私人事情。[76]
  • 曾蔭權於2009年1月15日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中說出廣東粗口諧音:「我唔想同人『狗噏』(意为“胡扯”,在廣東話內是髒話)辯論!」令香港市民嘩然。[77]他後來澄清本來想講「鬥噏」,只是說話速度太快和失音。[78]
  • 2009年10月14日,曾蔭權宣佈2009《施政報告》,提出向全港住戶派發100元購買慳電膽現金券。由於曾蔭權的姻親莫錦泉售賣燈膽,因而惹來利益輸送之嫌。
  • 2010年,曾蔭權多次暗示自己不會參與五區補選,被質疑教唆他人拒絕執行公民權利。曾蔭權則辯稱市民不會參考他的投票意願,但此舉其實已違反選舉法。

軼事

  • 任職沙田政務專員時,上司為新界政務司鍾逸傑爵士
  • 2006年1月12日,曾蔭權與太太遷入香港禮賓府居住。為方便工作,行政長官辦公室的大部分員工亦遷進禮賓府範圍內[79]
  • 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向以激烈的方式示威著稱,但原來他與曾蔭權早在二十年前認識,但因為他倆政治取向不同,所以近年已極少聯絡。在2007年3月1日,行政長官候選人答問大會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期間,梁國雄在會場示威時不慎跌倒,曾蔭權在翌日早上立即致電梁國雄致以慰問[80]
  • 2007年製作的改編歌曲《煲呔搵工靠你》中,曾對曾蔭權和其政府加以諷刺。
  • 曾蔭權在2008年農曆新年賀辭中,在太太炸油角時,扮偷食油角,更吃得碎屑漏出嘴角,而被太太發現,成為香港市民的一大笑話。[81][82][83]
  • 曾蔭權於2009年10月14日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時,泛民議員在座位上展示爭取2012年雙普選的英文標語「Bow Tie Keep Your Election Promise」,要求曾蔭權遵守選舉承諾。曾蔭權在宣讀報告時,停下飲水,他飲水時望向標語牌,突然喃喃自語,指向標語牌說「文法錯了」,之後進一步解釋,「英文單數動詞應該有s」,並指標語有錯。事後立法會議員劉慧卿余若薇均指錯的是曾蔭權。[84] 實情是標語「Bow Tie Keep Your Election Promise」在該場合乃一個祈使句,而並非一般性陳述句。語境上屬於第二人稱而並非第三人稱,所以Keep後面是不應加上s的,若加上了s反而不合乎標語的語境,泛民議員的標語沒有錯誤。

榮譽

名譽博士學位

參見

參考資料及註釋

  1. ^ 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報
  2. ^ 曾蔭權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的前夕獲得爵級騎士勳章,故其爵位並非名譽性質。因此,即使曾蔭權已放棄英國國籍,按照通則,他終生仍可使用「爵士」頭銜(請見[1])。但在主權移交以後,他卻以「爵士」頭銜「與身分不符」而沒有在官方場合使用。
  3. ^ BBC Profile: Donald Tsang
  4. ^ 曾荫权家乡南海九江镇变成旅游热点. 中国网. 2005-06-17 [2009-06-11] (中文(中国大陆)). 
  5. ^ 曾蔭權否認成無兵司令【大紀元】2002年4月18日
  6. ^ 曾安分顯實力 中央青睞,明報網站
  7. ^ 重組管治班子 提高施政效率香港文匯報 2007-04-10
  8. ^ 《香港基本法》第四章,附件一第五十三條2007年2月20日更新
  9. ^ 蔡素玉狠批曾蔭權傲慢 對左派疏離 不尊重愛國價值,2005年04月04日,明報
  10. ^ 香港各界知名人士表示支援曾蔭權參選行政長官,新華網 2005年5月26日
  11. ^ 特首選舉提名香港政府新聞發佈,2005年6月15日發佈
  12. ^ 曾蔭權“親疏有別論”欲蓋彌彰,2006-05-23
  13. ^ 曾蔭權對政改方案被否決表遺憾 許仕仁點名炮轟陳日君,亞洲時報
  14. ^ 曾蔭權:冀年中綠皮書諮詢後達終極普選方案. 亞洲時報. 2007-03-19 (中文(臺灣)). 
  15. ^ 曾蔭權:劉慧卿要求普選模式“天堂才有”. 亞洲時報. 2007-03-23 (中文(臺灣)). 
  16. ^ 大家一齊玩鋪勁 - 明報
  17. ^ 政黨對吳邦國聲明立場各異 - 明報
  18. ^ [2] 力批香港假學券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心臟衰竭三藩市病逝,亞洲時報
  19. ^ 中央屠宰場擬設上水紅橋, 《星島日報》網頁, 24-08-2006. Retrieved on 18-12-2007.
  20. ^ 減禽流風險 08年起日日清
  21. ^ Cheng, Jonathan. Lot of hot air on pollution, claims Tien. Hong Kong Standard. December 04, 2006 [2007-03-13]. 
  22. ^ Kwoh, Leslie. Heung told to get house in order. Hong Kong Standard. August 18, 2006 [2007-03-13]. 
  23. ^ Cheng, Jonathan. Audit Commission steps in. Hong Kong Standard. August 17, 2006 [2007-03-13]. 
  24. ^ 全面解構曾蔭權勝出之道
  25. ^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特區政府二零零七年三月份民望意見調查結果摘要
  26. ^ [3] 行政長官感謝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27. ^ [4],煲呔周四公布三司十二局,東方日報,2007年5月1日
  28. ^ [5],財委會通過改組三司十二局的撥款申請,星島日報,2007年5月4日
  29. ^ 星島日報,2007年5月4日
  30. ^ youtube影片:曾蔭權發表文革民主論[6]
  31. ^ 曾蔭權於港台與主持人的對話英文原文:
    主持人: I was struck by one phrase at the end of the policy addres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conclusion, you say, we promote democratic developm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social stability or government efficiency, that kind of implies tha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does compromise social stability or government efficiency?
    特首: It can, it can, if we go to the extreme, people go to the extreme, and you have a cultural revolution, for instance, in China. When people take everything into their hands, then you cannot govern the place. And eh, the similar thing is...for instance...
    主持人: But Cultural Revolution wasn't really an extreme example of democracy.
    特首: What is it? People taking power into their own hands! Now, this is what it means by democracy, if you take it to the full swing. In other democracies, even if you have an elected  person, then you overturn the policy in California, for instance, you have initiative number, number, number what, then you overturn policy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that's not necessarily conducive to efficient government.
  32. ^ 2007年10月13日 文匯報: 曾蔭權極端民主影響管治
  33. ^ 借文革踩民主 煲呔壞腦蘋果日報 (香港)》,2007年10月13日
  34. ^ 特首辦指曾蔭權講文革是指港需要最適合的民主新城電台,2007年10月12日
  35. ^ 煲呔為「民主與文革」論解畫Yahoo新聞,原載於《星島日報》,2007年10月13日
  36. ^ 曾蔭權指發展民主一旦到極端或變成文革局面亞洲電視,2007年10月12日
  37. ^ 曾蔭權文革喻民主 港媒體反響強烈BBC中文網,2007年10月13日
  38. ^ 行政長官發表聲明政府新聞網,2007年10月13日,15:25PM《UTC+8》
  39. ^ 曾蔭權道歉收回文革言論YAHOO新聞,原載於《明報》,2007年10月13日
  40. ^ 特首委任8名副局長,明報
  41. ^ 八副局長拍板 兩擁博士銜,星島
  42. ^ 8年輕副局長 近半非專家 學者質疑拉雜成軍 特首:需時磨合,明報
  43. ^ 副局長及局長政治助理的薪酬事宜
  44. ^ [http://hk.news.yahoo.com/080603/60/2v5hg.html 原子彈炸烏蠅,政黨做文章 (星島日報)2008年6月4日]
  45. ^ 民建聯泛民派擬提修訂加生果金毋須審查
  46. ^ /News.cfm?SpecialsID=166&News=ae8a006515d34065ceaca2677e915543ebea00c77c90414ba3be8a48&ChineseName=%B0%AA%C4%D6%ACz%B6K 港大民意調查﹕生果金審查 六成人反對
  47. ^ 曾蔭權屈服民意 生果金擱置審查 「感性反應蓋過理性討論」
  48. ^ 豬流感疑殺入亞洲,星島日報,2009年4月29日
  49. ^ 周一嶽睡兩小時 黃仁龍幕後支援,星島日報,2009年5月3日
  50. ^ 韓商怒氣消高呼愛香港, 蘋果日報 (2009年05月09日)
  51. ^ 抗疫措施帶動 港府民望飈升,明報,2009年5月3日
  52. ^ 新高中教科書 被指淡化六四鎮壓 教協派小冊子 供教師作教材,明報,2009年5月14日
  53. ^ 53.0 53.1 泛民離場抗議特首六四言論,明報,2009年5月14日
  54. ^ 54.0 54.1 泛民要求曾蔭權收回六四感受言論,星島日報,2009年5月14日
  55. ^ 55.0 55.1 《答問大會》多名泛民議員離場,主席曾鈺成要求暫停會議,經濟通,2009年5月14日
  56. ^ 泛民要求特首收回六四言論,明報,2009年5月14日
  57. ^ 特首認六四言論用辭有問題,明報,2009年5月14日
  58. ^ 特首六四言論被誤解感抱歉,明報,2009年5月14日
  59. ^ 《答問大會》曾蔭權:對六四言論引起議員誤解感抱歉,經濟通,2009年5月14日
  60. ^ 星島日報: 民主黨李永達,未信服曾蔭權的解釋
  61. ^ 特首弟婦迷債早獲賠 議員促召曾蔭權解畫(明報)2009年10月25日
  62. ^ 特首曾蔭權評分(6/2005-5/2010)
  63. ^ 特首董建華評分1996年8月-2005年3月
  64. ^ 煲呔:民望如浮雲,不值擔憂(星島日報)2008年7月17日
  65. ^ 反對特首比率首越50%
  66. ^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
  67. ^ 港大民調指反對曾蔭權做特首的比率創任內最高
  68. ^ 曾班子在抗議聲中宣傳政改
  69. ^ 中大:曾蔭權民望大幅上升
  70. ^ Facebook專頁
  71. ^ 22萬人喝令 曾蔭權下台
  72. ^ 曾蔭權胞妹曾璟璇獲委任為渣打香港主席 新華網
  73. ^ 對曾蔭權聽其言觀其行
  74. ^ 對曾蔭權聽其言觀其行
  75. ^ 對曾蔭權聽其言觀其行
  76. ^ 宴請媳婦考官無提私人事
  77. ^ youtube 曾蔭權 :「唔想同湯家驊狗噏辯論...」 @ 行政長官答問會 (2009-01-15)
  78. ^ 曾蔭權批評個別議員蓄意講粗言穢語
  79. ^ 行政長官今日遷入禮賓府,香港政府
  80. ^ 曾蔭權,《曾蔭權的選戰心路歷程——我會做好呢份工》,Mguru Limited,2007年7月
  81. ^ 特首新春賀辭 偷食油角,明報,2008年2月7日
  82. ^ 行政長官和夫人向市民拜年,香港政府
  83. ^ 高登2008年2月之星選舉,香港網絡大典
  84. ^ 2009年10月14日無綫六點半新聞報道

外部連結

相關網站

相關新聞


官衔
前任:
楊啟彥
庫務司
1993年–1995年
繼任:
鄺其志
前任:
麥高樂爵士
財政司
1995年-1997年
繼任:
前任:
財政司司長
1997年-2001年
繼任:
梁錦松
前任:
陳方安生
政務司司長
2001年-2005年
繼任:
許仕仁
前任:
董建華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05年-
第2、3屆
繼任:
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