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從四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9.81.157.98留言2015年7月17日 (五) 07:48 →‎对“三从”的曲解:​修正錯別字,修正部分語句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從四德中國古代以来女子的行為規範。三从女子应该为谁服三年丧期的标准: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從

“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原文如下:

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指的是斩衰,是女子穿的最高级别的丧服,丧期为三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女子只能服一次三年之丧,在出嫁前给父亲服丧要服三年,给其他亲人服丧的时间由父亲定;出嫁后给丈夫服三年丧,给其他亲人服丧的时间由丈夫定;而丈夫去世后,给其他亲人服丧的时间由儿子定。

“三从”这个词是丧服的专用术语,其中的“从”字释义和“从服”中“从”的释义相识,指的是并非依据自己和死者的关系而定,而是依据他人和死者的关系而定的丧服。[1]

对“三从”的曲解

后世解释“三从”多是断章取义,认为这是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制度。事实上,“三从”仅仅是用来指服丧的规矩,將之引申为女子应该服从男子是完全错误的看法。

自稱信奉馬列主義的中共统治者及其黨羽对儒学的有意曲解,更加深了世人对其含义的误解。近年来更是如此,不少学者对“三从四德”不由分说加以批评甚至污蔑。

四德

「四德」本是宮廷婦女必備的四種修養:「德」(德行)、「容」(容貌)、「言」(言辭)、「功」(技藝),包含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故稱為「四教」或「四行」。四德就是要求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源流

四德的最早的雛型出現在東漢時代的《女誡》,其作者為漢朝文學家班彪的女兒——班昭。《女诫》有《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七篇,在婦行篇中,提出了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德,其他篇章中也提到了了夫父舅姑叔妹等姻親之間的相處之道。

《周禮·天官冢宰》使用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词语: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2]

九嫔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和「婦職」(婦女擔負的職責),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則教導婦學之法,如「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這種教育後來擴展至上層家庭,女孩十歲時於家中接受女師教育,教以「婉娩聽從」(柔順聽話),織布製衣,學習有關祭祀工作(如縫紉、備酒漿等)。出嫁前由族長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完成培訓後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四德」後來推至對所有婦女的要求,鄭玄則有此解釋:「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世更不斷作出解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