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30442005留言 | 贡献2024年3月10日 (日) 00:00 (重申,修改的資料很多都不正確也不夠中立,這裡講的是道教 道士不是法師 三壇閭山之類的 (Magus Corvorum 有問題可以討論 但如果您整篇給我塗改 您改一次 我就陪你再改一次))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道教在台湾的发展

传入台湾的道教在早期是以从中国大陆移居至此的人口中信奉道教的人民为基础的,受到道教文化影响的台湾因而成为亚洲中道教最兴盛的地区之一。

起源

宗教学术界观点

一、   台湾道教传承福建、广东的正一派传统,而闽、粤两省邻接江西省,自东汉末叶张陵、张衡及张鲁祖孙三代创教于四川,历经关中、华北而布化于江南。据载四代张盛于江西龙虎山开创道业,符剑传宗,历代不绝,曾经一统三山 ( 龙 虎山、茅山、阁皂山 ) 符箓。相邻诸省传承正一派道法,传 法道士家设坛靖,散居于民间社会,设斋行道,弘扬正教,世称为“火居道”。而金元时期华北地区新兴道派,有全真道则出家修行,广设丛林,是为“出家道”。闽、粤两省即以正一派为主,明末清初移民入台,泉、漳及粤东客籍,均有正一派道坛道士随之迁移,设坛于各籍聚落内,其时间多已有一、二百年之久。道坛道士所行的斋醮法事,既与聚落宫庙 、岁时节庆有关,亦与家户之中生命礼仪红白诸事密切关联,故各籍属分布区均有同一籍属道坛的存在。

二、   在泉籍优占区内分布正一派道坛,主要区域为云林、嘉义以南的县市,凡有台南县市、高雄县市、屏东县等地;而云林以北,则彰化、台中近海区域,苗栗、新竹近海以至台北县、市少数地区 ,多泉籍移民的区域内,此派道士平常即以斋法拔度为主,有时亦能行吉庆性的醮典、作三献,既度亡亦度生,故民间称为“乌头道士”。此外南投竹山与彰化靠山地区,则有厦门系道法,科事小异,亦以斋法为主。

  在漳州南部与相邻粤东客籍,其移民较多的分布区内,也有同籍的火居道士,北部如台北县市、桃园,又连接新竹及苗栗客属优占区,中部则台中县丰原、东势一带、彰化及云林的的福佬客萃居区,东部则宜兰县,这些区域内,多有同籍的道坛。这一系统属于“道法二门”,平常多以三奶派小法事为主,过关度限,祭星改运;但是一旦有寺庙庆成祈安或神明庆生,则以正一派的道法为主举行醮仪、作三献,故民间称为“红头道士”,台湾早期方志称为“客仔师”、“红头司”,即以度生为主而不行度亡的斋事。

  台湾道教以乌头与红头的火居道为主,民国三十一年以后有龙虎山六十三代张恩溥天师来台,曾组道教会,欲将道坛道士纳入奏职授箓制,依“高鸿鼎大罗”派诗从鼎字号授予箓号。其后经历衍变,六十四代张源先天师以嗣汉天师府名义继续授箓;而道教会则举行传度之仪,以度化道徒,并推广光复之后才传入的福州禅和派,这一派除在福州籍属中传布,亦逐渐普行于部分道庙,是为近五十馀年来发展的新趋势。

三、   正一派的道团组织及其道法传承,表现其具有“制度化宗教”的特质。从三张创教以来 ,分设坛靖,祭酒掌坛,其经典法诀及符箓均依制传授。其后即因应地方文化的特性而在地发展,在江南各省多各有其地方风格。早期闽、粤地区既有的正一派,随泉、漳、客籍移民入台后,因应泉之俗行于泉,漳之俗行于漳,而客之俗行于客。这种“俗同内地”即为内地化时期,道法传承各自在本地发展,除依家传制父子相传而较少传外姓;亦传袭师受制,拜师奏职,师徒相授,故其内部能长期继续保有严格的传授制。

  火居道即设坛于聚落之内,与社民的信仰习俗密切相关,故也具现其“扩散性宗教”的特质。在地方的公众仪式中,如南部滨海乡镇的王醮,或是寺庙庆成的庆成祈安福醮;七月庆赞中元的中元斋,道坛道士都能配合地方习俗而举行。在家族、家庭内的私密仪式,或斋天献坛、进钱补运,或拔度荐亡、普施孤幽,从事宗教性服务。长期发展之后,道坛道士即形成各自的行业圈,在地发展为地方性的道法风格,而乌头与红头二派的势力也在各地区互有消长,分别表现其“在地化”的仪式特色。

四、   目前正一派道坛道士既是根据家传制与师受制,在同一籍属内保持一定的数目足应各地之所需,形成一种地盘内的平均分布状态。平常较小的斋、醮法事,多由同门承担;若遇大型科事,则请托仪式风格相近的相帮。因此道团内部的传承谱系,多据派诗而各有道号,严守辈分之礼,不得逾越而违背师训。光复以后,历经两任张天师有意整理,原本期望纳入龙虎山的受箓制,其后并不完全完成其愿,仍多有依旧制受箓奏职者;近年大陆开放之后,则渐有组团亲赴龙虎山受其法职者,实为迁台以来两次较大的变局。除师受奏职或天师奏职外 ,道坛亦多登记于道教会名下,成为个人会员,以别于道庙,如此始得以公开其宗教活动 。

  火居道的内部传承严密有序,经家传或师受以后,始能娴熟科仪唱念、经诀法要,又配合信众之需,举凡红白诸事的相关事宜,如择日卜地亦能兼习。由于道经、疏文俱为文言,故道士养成历时颇长;又科仪演法需熟悉道乐,兼习地方乐曲,故前后场的配合,表现其道教艺术特色。在日治时期学者调查当时的社会行业,即因此列道士于“上九流”之末;光复之后,道士也受新式教育,参加道教会组织,是为宗教组织中的神职者。至今,在现代社会里仍能继续其稳定的组织及神职性的行业,并未因受到社会变迁而有剧烈的改变,成为千百年中国历史中的一种古老宗教,也是中华民族所创唯一的本土宗教。[1]


台湾正一道教门派

  1. 符箓派:主要修养为飞符演法、斋醮祈禳、治病除煞 ,以济人度鬼为目的。
  2. 经典派:主要修养为研考经籍典奥、推究哲理玄学,以穷研道理为目的。
  3. 丹鼎派:主要修养为习静服气、修养摄生、性命双修,以超凡入圣、出神入化为目的。
  4. 积善派:主要修养为积功累德、布善行仁,以安己利人为目的。
  5. 占验派:主要修养为推研五行术数、占卜星相识纬,以趋吉避凶为目的。

台湾全真道教门派

  1. 全真龙门派
  2. 全真华山派
  3. 全真崳山派
  4. 全真纯阳派
  5. 全真重阳派

台湾道教神明

台湾道教庙宇常见祀奉神明如:

三清道祖九天玄女西王母玄天上帝张府天师天上圣母关圣帝君三官大帝玉皇上帝中坛元帅福德正神等等

台湾道教从60年初至今

日治时期末期,采皇民化政策而压抑道教。但台湾道教仍蓬勃发展。台湾道教从传入以来就承袭闽南文化的道教特性,到现代仍保有此特色。 除了正一道外,全真道亦于近几年大陆改革开放才传入台湾。

台湾道教诵经组织

清微派、禅和派、全真派 ,灵宝派

台湾早期道教会组织

依申请年份长久排列

台湾道教道坛

  • 台南陈家台南颖川道坛-陈荣盛(道号鼎陞)、陈槐中(大腾)七代道士世家,上一辈的陈聬 灵宝派道长
  • 台南吴家台南延陵道坛-吴政宪(罗锭)府城的另一个重要的道教世家,从清朝的吴辉山至今至少传承了四代道坛
  • 台南湾里西河道坛(林家)-林和发(运声)府城的另一个重要的道教世家
  • 台南喜树道坛(赖家)-赖龙飞、赖廷彰(罗相)
  • 台南沤汪道坛-林青云,师承已故的金登富道长,主要服务范围在嘉南海线一带]]
  • 善化锺家道坛
  • 台北林家“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摘要劳格文从刘枝万关于醮典研究的论文中,引起了探讨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的研究动机,从其所掌握的三个部分的资料:一是刘枝万的几篇论文;一是道士在法场及醮典中所召请的祖师;另外是劳格文的老师朱 灿道士所知道的流传于道士间的掌故。展开田野调查并将调查延伸到大陆,透过分析求证,期使整个道脉之演变传承能够明晰呈现。刘枝万博士在关于松山醮典的论文中,介绍了北部道士两大派系:刘厝派与林厝派。其两派谱系由法学者劳格文(John Lagerwey)在本文中探讨。刘的谕文中指出:刘厝派来台祖先为刘师法(1644年由福建漳州来台),林厝派开台祖林章贵(号演达,1820年左右由诏安来台),在枋寮村(今之中和)创立威远坛,传给金迎,再传科选,而选传清江(翀庭),江传心妇。而后心妇另在台北也设一道坛。而刘厝派的传说,林厝派初来台时并非道士,而是在刘厝派担任香办的职务,因而渐渐熟悉其程,自习科仪才学会了而自行开设道坛。但这传说是否为实?劳格文在此论文中逐一揭示。

刘林两派派诗: 刘厝派 兴、良、明、应、德、金、真、合、太、和 林厝派 忠、正、演、金、科、翀、汉、通、玄、蕴

林厝派的探讨,查访林昌桐.劳格文从饶平黄岗沿海一带开始田野调查 大陆夏校(昔称寨后)坪溪(彭溪)一带的访查.刘厝并不是客家人,是潮州人。 20代 林荣练 21代 林欲东(锦真) 22代 林汝 夯,

江道士的资料:祖师 刘古泉、刘守心、刘典清、刘玉玄、张百二、张茂贤、张雅哲、江法耀 天师教传承地区:官陂、霞葛、秀篆 混元教传承地区:太平、浮山

台湾北部道士和福建某些地区-如龙岩、山格、金山及广东饶平等地,都称其传承与三奶信仰有关。而客家平和的两名道士及诏安客家的江姓道士都认为三奶派的仪式并非正派的仪式。结论:现今台湾北部所见的道教科仪很可能是1820年由林厝祖先从南陂(诏安)传进台湾的。香办的传说可是说是林/刘二派合作之初的一个变形的回忆。

  • 台北刘家谁是刘师法?刘师法,祖藉南靖,来台定居于淡水。朱道士指出两派使用的<宿朝>科仪中,祈请的祖师有:李洞阳、刘古泉、刘守心、刘玉玄。透过劳格文访问朱道士渐次追索系统,而有以下关系:

邱金浒 - 黄金兴(法真) - 黄观开(合耀) - 刘金凌 - 黄金兴- 黄观海 (黄干,号合发)- 朱 灿

黄系来自饶平的客家人 祖藉饶平是否也是客家人? 刘金凤 - 刘朝宗(真源,宏达) - 刘国贤 - 刘国涣 -朱传斌(大通)- 朱 灿(太辉) 来自南靖的刘国焕家族后来完全取代了祖藉饶平的刘氏家族。 据邱望干(刘金浒弟孙)说: 刘清风(刘师法、刘嗣法) – 邱金浒

  • 新竹林家万法宗坛分司新竹正弌嗣坛.林占梅和他的三弟.人称“五老爷”的林汝梅(1833-1894),虽然是儒生,但对道教也很有兴趣,林占梅的亦师亦友的幕僚吴景春(1802-1858),前廿三代先人中有十位进士、三位武官、九位道士,家传华山雷霆道法、茅山军事道法、重建庆成醮仪等,在林占梅的安排下娶王姓道士之女为妻,并从郭姓道士学武场音乐。林汝梅在十六岁时就已经从吴景春处习得道法,于儒于道都有深厚造诣,目睹台地道士为了糊口,除了做法事外毫无修养,深以为憾。他一方面培植堂弟林修梅(1866-1928,人称戆九舍)学习存思冥想与内丹修练,另一方面也培植邻居陈捷三(1861-1901)学习科仪法事。

西元1886年3月15日,他毅然决然地带著堂弟林修梅前往江西龙虎山拜谒第六十一代天师,在那里他习得正一盟威法与华山雷霆法,清微道法,并且得到“二品道士”的任命,受六十一代天师嘱托,1888年返台成立“万法宗坛分司正一嗣坛”,授权他代理天师综理台地教务,但是他委托陈捷三来掌正一嗣坛,自己则不断为各地道士进修讲学。影响所及,新竹本地的红头道士亦在科仪与服饰上处处可见受正一嗣坛的影响。在封建王朝体制里,地方设有道会司、道纪司之类的官员掌理道士考核与员籍,这些人是由天师授箓且付以奏职、传度、阅箓一类的仪范与文检道书者,授权代理天师为当地道士传度授职晋阶,台南地区著名的曾陈二家(陈荣盛道长即是)就曾经有人担任过此职。在台地教务废驰与台湾即将割日双重因素下,六十一代天师将台地教务重任交付正一嗣坛。

西元1890年,六十一代天师夜观星象,天狗星缠度于牛郎、织女星间,认为这预言台地将有祸事,于是嘱咐林汝梅于城隍庙启建护国大醮,也就是俗称的天狗醮。传说在天狗醮的最后一晚,野狗发疯似地撞开城隍庙大门,导致这场醮功亏一箦,台湾割让日本成定局。西元1892年林修梅返台,但是他致力在独自修练,鲜少与外界接触。而陈捷三当时也忙著做生意赚钱去了,因而无暇顾及正一嗣坛,但是他安排庄姓道士入赘陈家,约定长子必须在陈家养成为道士,这个人就是庄陈登云(1911)。西元1926年(大正十五年),一场于城隍庙举行、由陈捷三挂名、庄陈登云主持的庆成道场中,政商云集,林修梅也悄悄出现在现场,然而这道场并没有照著林家教授的道法举行,林修梅见状转身步出城隍庙,一阵风瞬间吹熄庙内灯火,陈捷三心知一切,立即追出去请求林修梅原谅并请他收庄陈登云为徒,林修梅答应,但条件是陈捷三必须重掌正一嗣坛,并且每年农历九月需在正一嗣坛为林家修建礼斗道场。台湾光复以后,第六十三代天师随国民政府转进台湾,曾来到正一嗣坛,见到第六十一代天师亲授正一嗣坛的天师袍、天师印、与奏板时,立即以四跪十二叩大礼参谒,正一嗣坛本欲将台地教务奉还天师,但是六十三代天师特准新竹正一嗣坛衍脉之道士不需朝觐当代天师,只要到正一嗣坛朝觐即可授箓。资料来源,竹堑史,新竹县志

高雄苓雅区孙氏道士家族分支

 明玄道院
 孫番賓 高雄市苓雅區 自強三路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番賓 第四代:孫懷玉
中國道教會名譽理事,監察員,高雄道德院符 籙部住持 道教會高雄分會理事,天師府大法師等職。
 報應壇
孫文章 高雄市新興區 泰明里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全 第四代:孫文章
 清源道士壇
 陳明監高雄市苓雅區 海邊路。第一代: 孫番賓、陳明監
 
 應化壇
 孫讚成高雄市三民區
 第一代:孫宇 第二代:孫萬 第三代:孫全 第四代:孫讚成
  • 基隆 雷成坛在北部地区道坛颇负盛名的基隆“雷成坛”,道法传承上已有150年历史,从清朝时期祖先一脉传承下来,至今已是第五代了,25年前曾获市府邀请进行祈雨法会,另外,基隆重要节庆中元祭老大公庙开、关龛门仪式,20年来也一直由雷成坛主持,第一代高祖清朝时代在基隆地区庙宇,专司信众祈福补运、消灾解厄等等,基隆早期最盛的中元祭典为码头工会主导举办,每年都聘他们家担任主坛道长,雷成坛都是作吉事方面的法事,如建醮、驱煞及祭改等等。父亲是第四代李腾龙道长,同样继承衣钵承袭道法二门科仪与米卦占卜,1993年因为没有台风,基隆罕见出现严重缺水荒,当时市长林水木特聘李腾龙道长主持祈雨仪式后, 随即普降甘霖,纾解水荒。早年,基隆中元祭农历七月开、关龛门重要仪式,都是由出家比丘主持,1998年地方人士建议改由道士主持,李戊己从那年起就担任开龛门土主法道长至今。早年基隆地区只有李家道士一脉,李腾龙因是长子对道士工作又有趣,便传承了祖先道士家业,李腾龙名声远播,10多年前,曾有日本、荷兰及美国教授陆续来台,向他的父亲拜师学艺, 雷成坛也曾受邀到中国大陆、新加坡主持寺庙法会,国内地区主持的法会更是不计其数。

李游坤 先生(道号玄正)于民国八十六年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 创立。玄正道长乃基隆广远坛李松溪道长嗣男,自幼秉质纯正,熏习祖传道法精髓,长大除受现代医学院高等教育,更拜师深造精研性命双修之学,充实正统道教相关专业学能。由于本著发心弘道的使命,不断努力精进的研究,并长期接受其父严格教导,与实际传道济世的体验中,深感中国传统道教大道不兴,正法不彰,人心陷溺,有待济度;尤其师道荡然,道纪废弛,部份道徒不知反省自厉,邪法乱行,以致社会对道士形象认识偏颇,颇令有志之士痛心。故秉承父志,成立宗坛,揭橥教化根本,实际落实道教教育,宣扬道德正信,以期兴隆道化,济死度生

  • 南投 道坛南投竹山与彰化靠山地区,有厦门系的灵宝道派,以拔度斋法为主,科仪形式与鹿港灵宝道派相似。
  • 竹山守真道房

守真道房自道光己亥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家传道法至今.根据田野调查所得之手抄本及及口述道坛资料.追溯至第一代习道始祖乃为陈尚.其学道因缘颇为特别.为由儒转道的一转典型.据传本身原是读书人.由于道光至咸丰年间文学及乡塾盛行.陈尚乃有机会学习文学.故学成之后即赴闽省应科举式.在科考不第的情况下.一时无颜回乡.便流落在厦门。

陈尚回乡后便开设道坛吸收有志之士学道.一手调教出前后场.将他的儒生事业转向道教.其子陈妇螺在清廷割台后.因日本政府的压抑及禁制.使他无法大展所习之道法.但对其父所传之科仪符箓都晚整的保存下来.以供代代流传 到了第三代陈清标奠定了守真道房在中部道坛的地位.关键就再他一生享九十二岁高龄.刚好经历了日本及国民政府不同统治的两个阶段 这是跨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一代.在两种不同的宗教政策下其能善巧适应不同的时代环境.发挥一位道教人的适应能力.早期陈清标在私塾中学习汉文.对于道士讲究经典文字道经文检书写.是一种基础的教育.在音乐念唱.脚步手路在日人文化政治下比较困难情况下.从小就由父子相传.所以光复前的陈清标已具道士的基本涵养.是为传统家传制的专业训练

陈清标在传承家传道法后.抱著学无止尽的信念.选举前往彰化北斗.因为当地有名的道长有东门陈良及西门的许宗两位道长.两位道长在道法成就上都能开启道业.陈清标即拜陈良为师.以期精进道法.在习完陈良派别的道法后.陈良授其法职 正一盟威经箓神霄都督护法仙官掌判雷霆院府事兼理阴阳主行科事 陈法本 确定其在道教行内的道长身份在竹山地区建醮.聘请六十三代天师鉴醮.张恩薄天师见陈清标所学集灵宝派及正一派之精髓.知此人在道法上确有所长.见其在乡里间极受尊敬知其在道务推广上尽心尽力.授其(宏扬道教大法师)之称.陈清标闻后即拜天师为师.天师即密传道法妙诀符箓等等.使陈清标道行又更上层楼.陈清标所传之弟子及再传弟子广布在竹山.鹿谷.名间.二水.北斗.田中.芳苑.二林.等等 陈清标生三子.长子树培学道十馀年转任警察 次子树荣有意传承道业.唯因早逝未能如愿.三子信三也能当任醮场的都讲.目前树荣之子光村(东成)以陈清标嗣孙的身份传承家传道法

第五代主持陈光村自幼年追随先祖父陈清标.受聘四处修斋建醮如王功福海宫.丰原慈济宫.芬园宝藏寺等等醮务演法.退伍返乡之时先祖父耳提面命陈光村即日起掌理守真道房之所有道务工作.祖父在后指导陈光村身受掌理之职.但因道班人员皆为陈东成的长辈.都是三朝元老 叔公辈.叔伯辈.习性难改所有陈光村广收门徒前前后后十馀人分布于南投彰化.也使守真道房注入新血.为精进道法陈光村再拜师叔田尾庆妙坛林进兴为师

  • 台中 道坛 由灵安坛、广安坛为代表,其都以台中城隍庙为中心
  • 彰化 道坛 彰化正一道坛由埤脚镇兴坛为主,与北部正一(林厝派.刘厝派)所用经典相同,其始祖为法致蔡先生于镇兴坛所传承之太上正一启请玄科中祖师和北部正一派所传承祖师亦有雷同,其在北部、中部亦有传承北部代表为基隆正一朝天府、中部代表为指微道坛,中部地区的灵宝派以鹿港为核心,逐渐向彰化、台中靠海地区、及云林等地拓展。历史较为悠久的灵宝道坛集中在鹿港,庄意是最早在设坛传法的道士,但未留有后代嗣法;其次为清嘉庆年间来台,祖籍安溪杨家的“显应坛”,是鹿港的老牌坛号,其法传授邻近的和美、秀水与云林褒忠、台中梧栖等地。

现今鹿港较著名为清乾隆末叶来台发展的施家道坛,迄今已传至第七代,家族中分别立有“混元坛”、“达真坛、“守真坛”与“保真坛”等。

天师传承

因国共两党战争,六十三天师跟随蒋介石撤退来台湾,后在台成立天师府已续龙虎山正一道教传承,后历史及政治因素,两岸共同承认正一天师传承只到六十三代张恩溥张源先因没回龙虎山述职,龙虎山按祖规不予承认,只承认为代理天师之职。 [2]

台湾自称六十四或者六十五代天师者

张道祯 系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之后裔,但两岸政府未公开承认。[3] [4]

张意将 非龙虎山张氏家族后裔,自称祖父系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后裔,已被龙虎山张氏家族否定,并核对过祖谱,并无其祖父之名。

张美良张源先之继子(夫人与前夫之子),原名胡美良,因与张源先为继父子关系,所以保留很多天师来台之物品。

张懿凤张源先之女,但天师祖规,天师不传女,所以并不能担任天师之职。

张捷翔 非龙虎山张氏家族后裔,背后有黑道以及中共操作背景。

信仰人口

中华民国内政部提供资料显示,台澎金马地区现有包含玉帝庙、妈祖庙、玄帝庙、太子元帅庙、王爷庙等等种类的宫庙共8000间以上,利用民房设立之中型道坛约在10000间左右无数,传教人员28,000馀人,信众在8,000,000以上(占全台湾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但此数字部份与佛教有重叠情况,台湾民众许多同时信奉佛道二教。[5]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与道教有关的宗教机构的官方网站

与道教有关的其他宗教的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