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區: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00行: 第200行:
沙田約有48條[[原居民]]鄉村,約有29,000人居住。[[沙田九約]],是沙田的鄉事組織,主要是推動鄉村之間的合作。其中以大圍村最長久,於1547年建立。當中以[[韦姓|韋姓]]最多,並相傳是[[韩信|韓信]]的後代。[[大圍村]]內有侯王宮及韋氏宗祠兩大建築。[[田心圍|田心村]]亦是沙田古村之一,大約建於[[明朝]]末年,而當中以蔡氏祠堂較為著名,相傳是[[周文王]]兒子叔度([[蔡叔度|蔡叔]])的後人所立的祠堂。而另一大型圍村—[[曾大屋]],則於[[1867年]]建成,由曾貫萬建造,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沙田約有48條[[原居民]]鄉村,約有29,000人居住。[[沙田九約]],是沙田的鄉事組織,主要是推動鄉村之間的合作。其中以大圍村最長久,於1547年建立。當中以[[韦姓|韋姓]]最多,並相傳是[[韩信|韓信]]的後代。[[大圍村]]內有侯王宮及韋氏宗祠兩大建築。[[田心圍|田心村]]亦是沙田古村之一,大約建於[[明朝]]末年,而當中以蔡氏祠堂較為著名,相傳是[[周文王]]兒子叔度([[蔡叔度|蔡叔]])的後人所立的祠堂。而另一大型圍村—[[曾大屋]],則於[[1867年]]建成,由曾貫萬建造,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戰]]過後,沙田鄉公所成立,處理[[沙田九約]]的事務。[[1978年]]沙田鄉公所易名沙田鄉事委員會<ref name="three" />。沙田鄉事委員會設於[[沙田]]排頭,是[[新界鄉議局]]屬下會員。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戰]]過後,沙田鄉公所成立,處理[[沙田九約]]的事務。[[1978年]]沙田鄉公所易名沙田鄉事委員會<ref name="three" />。沙田鄉事委員會設於[[沙田]][[排頭]],是[[新界鄉議局]]屬下會員。


===大型商場===
===大型商場===

2012年2月7日 (二) 03:13的版本

坐标22°23′8″N 114°11′35″E / 22.38556°N 114.19306°E / 22.38556; 114.19306

沙田區
區議會分區
沙田區官方圖章
圖章
沙田區的位置
坐标:22°23′14″N 114°11′42″E / 22.3871°N 114.195°E / 22.3871; 114.195
所在地 香港
地區直選選區新界東
成立1981年4月
面积
 • 总计69.46 平方公里(26.82 平方英里)
人口2006年
 • 總計607,544人
 • 密度8,842人/平方公里(22,900人/平方英里)

沙田區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面積約6,940公頃。根據2004年香港政府的估計,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37,000人,是全港人口最多的區份。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沙田區東部的馬鞍山則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並併入沙田新市鎮之內[1]

城市景觀

沙田新市鎮全景

地理

沙田區本來只是沙田海城門河兩岸的填海地,包括大圍火炭禾輋石門小瀝源圓洲角九肚山馬料水等地方。但沙田區今日已擴展至馬鞍山一帶,包括烏溪沙等地方。而沙田新市鎮以填海造地方式,將沙田海兩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變成土地,餘下中央比較深水的地方,成為原來城門河的延伸。

沙田區是香港首批引入城市規劃概念的地區之一。新市鎮的發展設計呈一條由西南向東北伸延的地帶,以城門河為中軸向兩面的山脈發展。沙田新市鎮的市中心設於東鐵綫沙田站一帶,附近建有政府設施、休憩用地、公共交通交匯處及一組大型購物商場。

歷史

沙田新市鎮發展中期,部份建設(如沙田馬場及沙田第一城)經已落成。
沙田新市鎮今貌
小瀝源
沙田城門河及瀝源橋
城門河夜景
烏溪沙沙灘

開埠前期

沙田區的地帶古時被稱作瀝源。瀝源這個名字的來源是代表城門河清澈的河水。這個地區早於明朝或更前,便已經有居民定居。由於接近河流,因此當地的居民都是以務為主。1574年大圍村於現時的大圍一帶建立,是該區最古老及最大的圍村。其後,也有不少村落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例如山下圍小瀝源村沙田村等。那時候,城門河的盡頭約於現時獅子橋的附近,其東北已是沙田海,而當時的圓洲角則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島。清朝時,瀝源的四十多條村組成沙田九約,共同肩負瀝源的治安防衛。當時,瀝源未設墟市,村民若要趁墟,必須步行或乘坐小艇前往大埔墟(現稱大埔舊墟)。

英治時期

由於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沙田納入港英政府。當時,英軍派員勘察,卻將沙田圍誤會為整個瀝源的名稱,結果沙田便成了統稱[2]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並於沙田村附近設立一火車站,名為沙田站。自此,沙田這個名稱便逐漸越來越被廣為人知,瀝源這個名稱卻反而慢慢被人遺忘。1920年代,澳籍華僑劉希成購入沙田站附近一帶鹹水田,但卻未作發展[2]1937年的一場風災,使大埔潮水上漲至6米以上,潮水由吐露港倒灌進沙田海,並使兩岸大片土地遭淹沒,造成嚴重傷亡。1950年,沙田站附近的大塊農地(即現時新城市廣場一帶)被劉希成兒子劉瑞發展為沙田墟[2],並於1956年正式落成,佔地15萬呎。而沙田墟所售賣的雞粥及燒乳鴨亦遠近馳名。可是1962年颱風溫黛吹襲香港,沙田墟和附近的沙田機場再次受到打擊,損毀嚴重。

新市鎮發展時期

另一方面,為應付香港人口的不斷提升,港英政府於1960年決定發展衛星城市計劃,將沙田規劃成為一個衛星城市,並於1961年定下首份分區發展大綱圖,其後更將原屬大埔理民府管轄的沙田獨立劃出了沙田區。惟直到1973年,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才正式開始,收回多個原居民鄉村及沙田機場的用地,並進行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大規劃填海工程。1979年沙田墟發生嚴重大火,整個墟市成為廢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將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鎮的發展計劃。1980年代,香港政府決定擴大原先規劃容納大約360,000人的規模,並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的一部份,使沙田區發展至現時的規模。而沙田區議會亦於1981年4月成立。

歷史年表

行政區劃

民政事務專員

現任沙田民政事務專員是杜彭慧儀[3],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代表負責監督、落實及統籌地方行政計劃在區內的運作,確保當局適當地跟進區議會所作出的建議及促進區內居民參與地區事務,並向政府反映社區的各階層人士所關注的事務及問題。

區議會

沙田區議會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4],共有46個議席,當中包括36位民選議員、1位當然議員及9位委任議員。於1981年4月成立。沙田區議會的會徽背景是青綠色。圖案的線條就像河流一樣,代表沙田的城門河

分區委員會

沙田分區委員會分為東西兩區,屬下各有三個分會,主要職能包括推動公眾參與地區事務,就籌辦社區活動及推行政府贊助計劃提供意見並加以協助,並就影響該分區的地方問題提供意見,是社區與民政事務總署之間的橋樑。分區委員會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包括有關地區的區議員,全部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

統計資料

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資料[5],沙田區的人口資料如下:

人口特徵
  • 人口: 628,634 人
    • 15歲以下: 16.4%
    • 15至64歲: 74.7%
    • 65歲及以上: 8.9%
  • 年齡中位數: 35 歲
  • 十五歲及以上從未結婚人口比例
    • 男性: 34.8%
    • 女性: 31.7%
教育
  • 6至18歲人口就學比率: 93.7%
  • 20歲及以上非就學人口具專上教育程度比例: 16.5%
勞動人口特徵
  • 勞動人口: 328,387 人
  • 勞動人口參與率
    • 男性: 73.4%
    • 女性: 52.4%
    • 合計: 62.5%
  • 工作人口每月主業收入中位數: 11,000 港元
住戶特徵
  • 家庭住戶數目: 183,301 戶
  • 家庭住戶平均人數: 3.3 人
  • 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 20,925 港元
房屋特徵
  • 有人居住的屋宇單位數目: 185,241 個
  • 每個屋宇單位的平均家庭住戶數目: 1.00 戶
  • 自置居所住戶在家庭住戶總數目中所佔的比例: 56.3%
  • 家庭住戶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中位數: 8,460 港元
  • 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與收入比率中位數: 26.8%
  • 家庭住戶每月租金中位數: 1,479 港元
  • 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 11.8%

社區環境

沙田區是一個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並且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區域,現時已經約有640,000人居住[6],預計最終可容納達700,000的人口。而沙田區的65%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6],包括出租公共房屋、租者置其屋居者有其屋屋苑,主要分佈於城門河兩岸以及半山上的平地。此外,沙田新市鎮的邊沿亦有48條原居民鄉村,居住人口約為29,000人[6]

公共屋邨

為配合沙田區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早於1970年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東鐵沙田站附近的瀝源邨,於1976年落成,共設7座舊長型住宅大廈。第二個公共屋邨為禾輋邨,於1979年落成,現為全沙田最多認可人口的公共屋邨,而新翠邨則為全沙田最多單位的公共屋邨。現時共有17個房委會及1個房協的公共屋邨。

居屋屋苑

在興建公共屋邨同時,香港房屋委員會同時計劃興建居屋屋苑。位於火炭半山的穗禾苑為沙田最早落成的居屋屋苑,亦是為居者有其屋計劃第一期的其中一個屋苑,於1983年正式落成。而沙田區首個私人參建居屋的屋苑則為海福花園,於1985年入伙。另外,位於馬鞍山烏溪沙的富寶花園落成,是香港最大規模的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總共有4,200個單位。現時,沙田共有18個居屋屋苑及7個私人參建居屋屋苑。

主要私人屋苑

在多個公共屋邨興建時,座落於沙田第一號地段的大型私人屋苑沙田第一城1981年落成,亦成為現在香港大型私人屋苑之一。沙田區其他較大型屋苑有:駿景園銀禧花園新港城中心富豪花園名城等。

鄉村

排頭村

沙田約有48條原居民鄉村,約有29,000人居住。沙田九約,是沙田的鄉事組織,主要是推動鄉村之間的合作。其中以大圍村最長久,於1547年建立。當中以韋姓最多,並相傳是韓信的後代。大圍村內有侯王宮及韋氏宗祠兩大建築。田心村亦是沙田古村之一,大約建於明朝末年,而當中以蔡氏祠堂較為著名,相傳是周文王兒子叔度(蔡叔)的後人所立的祠堂。而另一大型圍村—曾大屋,則於1867年建成,由曾貫萬建造,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二戰過後,沙田鄉公所成立,處理沙田九約的事務。1978年沙田鄉公所易名沙田鄉事委員會[2]。沙田鄉事委員會設於沙田排頭,是新界鄉議局屬下會員。

大型商場

希爾頓中心商場

沙田第一城設有兩個購物商場,分別是銀城商場第一城中心,是沙田首個私人購物商場,主要吸引城門河以東一帶居民購物。

至於沙田區的購物區,主要集中於沙田市中心一帶。1981年沙田市中心首個屋苑暨商場—沙田中心正式落成,成為沙田市中心首個購物商場。1983年好運中心落成,並以天橋連接沙田中心1984年,東鐵沙田站旁邊的新城市廣場落成,為第一個在新市鎮建成的大型購物商場。1995年沙田站上蓋改裝為連城廣場。現時,沙田市中心有14條行人天橋(包括新城市廣場連接南北兩翼的行人天橋,最遠連接至禾輋邨美和樓,全長超過2公里)連接各大商場,令沙田市中心成為一個大型購物中心,亦使該地帶成為新界東的主要購物區。現政府正計劃興建天橋連接沙田市中心唯一未被連接的新城市中央廣場,方便遊客外,亦令市民更快捷到達沙田政府合署,但至今因排頭村居民以天橋會破壞該村居民生活環境及百多年的風水為理由,而提出的天橋路線改動,新路線可方便更多市民往返沙田火車站至沙田區議會、新城市中央廣場、及沙田政府合署。可是因為財政問題而並未獲得接納,所以仍未興建該天橋。除了以上較為大型的購物商場外,沙田市中心還設有沙田廣場、希爾頓中心及偉華商場。

而以新港城中心新港城廣場馬鞍山廣場組成的購物中心,亦成為馬鞍山最大的購物中心,並使附近成為馬鞍山市中心。另外,於火炭一帶,沙田商業中心及銀禧花園亦自設銀禧閣商場,方便火炭居民於火炭購物。

公共設施

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科學館

大專院校

香港中文大學馬料水的校舍於1963年落成,包括了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而當時九廣鐵路(英段)(現港鐵東鐵綫)的馬料水站也配合改稱大學站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第四所書院逸夫書院成立。

恒生管理學院2010年註冊成為一所專上學院,由恒生商學書院成立。

此外,沙田工業學院在1985年火炭成立,現稱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分校

香港浸會大學石門一帶興建「石門(沙田)校園」,主要作為副學士課程的上課地點,以及設立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上述校舍已於2006年落成啟用。

基督宗教神學院校

中學教育

截至2006年,沙田區共有46間中學。此外,恒生商學書院沙田官立中學賽馬會體藝中學等學校都是位於沙田區。沙田亦是全港最多英文中學(有關概念已成為歷史名詞,詳見英文中學條目)的區域。

小學教育

由於香港出生率於近年來持續偏低,近年有部份沙田區小學被迫停辦。截至2006年,沙田共有56間小學。

幼稚園教育

體育學院

醫療服務

威爾斯親王醫院
仁安醫院

位於圓洲角一帶的威爾斯親王醫院1982年正式啟用,是全港首間全院設有空氣調節的政府醫院,提供約1360張病床和24小時急症室服務,並附設李嘉誠專科診所,也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實習醫院。沙田區的另一間公營醫院是沙田醫院,於1991年12月啟用,共有病床650張。沙田亦於大圍、瀝源、圓洲角及馬鞍山設有公營診所,提供醫療服務。另外,於1994年啟用的仁安醫院,是新界東區首間私家醫院。而沙田慈氏護養院白普理寧養中心則提供療養服務。以下為沙田區醫院列表:

公營醫院
公營診所
  • 大圍社康中心
  • 瀝源社康中心
  • 圓洲角診療所
  • 馬鞍山健康中心
私營醫院

文康娛樂

沙田公園
香港文化博物館
沙田賽馬會游泳池
沙田公共圖書館
突破青年村
翠田街足球場

沙田的文康娛樂設施非常豐富,佔地約70公頃的沙田馬場1978年啟用,是繼跑馬地馬場後的香港第二個賽馬場。同一時間,馬場中央的彭福公園也啟用。1981年,連接沙田及大埔單車徑落成,途經城門河畔及吐露港海旁。政府正計劃沙田至大埔單車徑連接新界西北的單車徑,形成更廣大的單車徑網絡。

1988年沙田裁判法院及沙田中央圖書館(現稱沙田公共圖書館)啟用。1986年,城門河畔增設了休憩設施。而位於沙田市中心的沙田大會堂1987年啟用,為繼香港大會堂後的香港第二個大會堂。1988年,佔地約8公頃沙田公園啟用,以古式中國園林設計,設有園藝花園、流水景色、露天廣場及演奏台等特色設施。

2008年,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馬術盛事,城市藝坊正式啟用,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主題。

而於馬鞍山的馬鞍山公園則於1998年啟用,建築以歐陸式古典風貌。2000年,位於大圍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啟用,介紹香港傳統文化、習俗及藝術,可同時容納6,000名遊客,現為香港最大規模的博物館。現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部亦位於沙田排頭。

體育方面,沙田體育會成立於1982年,積極培訓優秀運動員,亦為居民提供各項體育項目訓練班及比賽。同年,沙燕棒球隊成立,得到當時就任沙田政務專員的曾蔭權支持外,並成為全港首支華人少年棒球隊[7]。香港賽馬會亦於同年成立銀禧體育中心(現稱香港體育學院),為香港提供綜合體育訓練場地。而城門河亦是中國香港賽艇協會沙田賽艇中心石門賽艇中心的訓練中心,提供賽艇訓練,並培養了不少出色的賽艇運動員。

除此之外,沙田區還有多個文康體育設施,包括泳池、足球場、體育館及各類田徑設施。以下為沙田文康體育設施列表(依筆劃排序):

博物館
圖書館
社區中心及會堂
  • 沙田大會堂
  • 恒安社區中心
  • 隆亨社區中心
  • 顯徑鄰里社區中心
  • 秦石社區會堂
  • 廣源社區會堂
  • 瀝源社區會堂
  • 博康社區會堂
  • 沙角社區會堂
  • 新田圍社區會堂
  • 禾輋社區會堂
  • 利安社區會堂
康樂場地
體育館
游泳池
公園
草地球場
草地滾球場
壁球場
  • 沙田賽馬會公眾壁球場
度假營

旅遊景點

曾大屋
萬佛寺
沙田馬場
沙田車公廟

沙田區設有三個郊野公園,分別是金山郊野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馬鞍山郊野公園,為香港居民提供郊遊好去處。於獅子山郊野公園內,設有紅梅谷自然教育徑,並提供熱門燒烤場地。而同屬獅子山郊野公園內,望夫石位於海拔360呎的山上,亦給引遊客攀登至望夫石,一睹沙田古時的標誌。而途經沙田的麥理浩徑,由北潭涌至屯門,全長100公里;而另一郊遊徑衛奕信徑,全長78公里,由赤柱峽道至八仙嶺,其中於第5段途經沙田。

沙田設有多間寺廟及教堂。當中舊沙田車公廟建於明朝末年,屬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現今已停止向公眾開放。而新沙田車公廟則於1993年落成,面積達5000平方米,比舊廟大八倍,讓寺廟能容納更多善信。沙田另一寺廟萬佛寺,由月溪法師1957年建設,特色是寺廟設有小金佛像12,800尊及於廟外設有十八羅漢像。於萬佛寺附近設有西林寺,現已荒廢。基督教道風山,以傳統寺廟特色設計,並有一十字架於山上,道風山亦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另外於2000年,全亞州首個史諾比漫畫為主題的主題公園史諾比開心世界於沙田新城市廣場建造完成,並吸引大量遊客。而沙田馬場亦吸引各地遊客欣賞賽馬。沙田內設有三間酒店,三間酒店同為4星級(非官方評定),分別為帝都酒店麗豪酒店香港凱悅酒店-沙田,在馬鞍山則設有海澄軒-海景酒店。沙田區議會於2002年曾為沙田區選出「沙田十景」[6],以作為該區的旅遊賣點。

宗教建築

歷史建築

沙田十景

節日特色

  • 每逢車公誕,特別是農曆正月初三,都會有大量善信到車公廟參拜。
  • 於農曆五月初五,沙田體育會會於城門河舉辦沙田龍舟競賽及國際龍舟邀請賽,當中政府部門更會一同參加,吸引市民到兩邊河岸觀看賽事。無綫電視更會直播這兩個盛大的賽事。
  • 沙田由1983年開始舉辦沙田節日燈飾,在聖誕至農曆新年間,於沙田公園及城門河的天橋上,佈置大型燈飾,並會舉行亮燈禮,邀請各明星、歌手一同進行亮燈儀式。除了這大型節日燈飾外,每逢中秋節均會於沙田公園佈置中秋燈飾,並舉辦綵燈會。
  • 每逢五年,便舉行「沙田節」活動,讓全港市民更對沙田有深入認識。最近一次沙田節於本年舉辦。
  • 沙田九約、田心村及大圍每十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

經濟發展

左起:沙田政府合署新城市中央廣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部
香港科學園

商業

由於沙田區的城市設計接近外國的市郊(Uptown),所以沙田區的商業大廈並不多。首座大型的商業大廈是1989年落成的新城市商業大廈,用作寫字樓,但近年已轉營為健身室及學習中心等。而同由新鴻基地產發展在1995年落成的新城市中央廣場,屬甲級寫字樓。另外,連城廣場也同樣設有寫字樓。

工業

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源石門,曾為當地居民提供不少就業機會。隨著工業的息微,目前不少工業大廈已經轉型成商貿大廈。其中火炭逐漸成為藝術家集中地,不少藝術家紛紛在工廠大廈設立工作室,已有超過60名藝術家進駐,建立個人或聯合工作室共40個,分別從事繪畫、雕塑、陶瓷、版畫、攝影、錄象、數碼媒體、表演或其他創意工業[8]。大圍部份工業大廈至今乃作為貨倉。

香港科學園

香港科學園座落於新界大埔區白石角,東南面則屬於沙田區,鄰近香港中文大學,佔地約22公頃。是一個以高科技及應用科技(包括電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訊息科技和電訊)為主題的研究基地,現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香港科學園除了向企業提供科技支援、研究發展外,並提供服務式住宅及健身中心等消閒設施。第一期已於2004年10月落成,而第二期工程將於2007年完成。至於第三期工程估計於2009年完成,屆時總樓面面積將達330,000平方米。

交通

馬鞍山繞道一段
大埔公路沙田段
沙田路
八號幹線大圍段

沙田區擁有完善的交通網絡。1號幹線將沙田與九龍香港島連接起來,直達香港仔。當中連接九龍塘獅子山隧道建於1967年,是香港第一條行車隧道,曾經是沙田區的交通命脈,直到現時其重要性仍不減。而2號幹線亦使大埔、沙田與東九龍和港島東連接起來,而當中連接鑽石山大老山隧道為香港最長的隧道長約4公里,於1991年啟用。9號幹線城門隧道,亦連接沙田與荃灣新界西;幹線另一端的吐露港公路,則可直達大埔區新界北。

連接馬鞍山及西貢區的西沙路1988年啟用。而連接沙田東部及西沙路的馬鞍山繞道(前稱/俗稱T7公路),則於2004年8月啟用。

政府於2002年4月正式建造8號幹線,並一同興建昂船洲大橋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等基建,並在沙田市中心大圍進行大規模道路改善計劃。而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8號幹線沙田至長沙灣段已在2008年3月正式通車,首次沙田有一條公路能直接把西九龍和沙田連接起來,把來往沙田至西九龍一帶的車程大大縮短[9],加快沙田至西九龍及葵青的交通。到了2009年[9],整條8號幹線通車,從沙田至香港國際機場的路程縮短至35分鐘[9]

以下是繞經沙田區的幹線和主要交通幹道:

幹線

隧道

主要交通幹道

公共交通

東鐵綫沙田站
東鐵綫及馬鞍山綫大圍站
馬鞍山綫大圍站月台

九廣鐵路(英段)早於1910年接駁沙田和市區,早年,只設有沙田站。及後,因香港中文大學沙田馬場建成及沙田的迅速發展,加設了大學站馬場站火炭站大圍站,以紓緩沙田站的壓力。時至今日,沙田區有著最多港鐵東鐵綫車站,總共有5個,亦是全港最多重型鐵路車站的地方,共13個車站。另一方面,1982年,沙田至九龍一段的九廣鐵路(英段)被電氣化。現時,東鐵綫車廠設於火炭。巴士服務方面,沙田區共有110條巴士線,主要由九巴營運,九巴沙田小瀝源設有一個巴士車廠,另於火炭亦設有九巴、城巴及港鐵巴士車廠等。

馬鞍山綫

耗資約一百億元興建的港鐵馬鞍山綫,於2004年12月21日啓用,全長11.4公里的鐵路服務沙田東部及馬鞍山一帶,全線位於沙田區內。沿線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共幾十萬居民居住,被稱為「街坊鐵路」。現時,馬鞍山綫車廠設於大圍九廣鐵路曾擬將馬鞍山鐵路發展為沙田至中環線連接中環,使沙田與九龍東部及香港島北部連接起來。但確實的未來發展計劃,仍有待港鐵再進行安排,至今仍未落實。

未來發展

沙田市中心現時已經發展成熟,而未來發展重點則會落於馬鞍山的發展中地區、圓洲角沙田圍以南地區,以及大圍西部等地區。

為配合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項目香港體育學院沙田馬場內的彭福公園需要拆卸,原地則興建馬術比賽場地。 由於屯門兒童院建成,突破已考慮把男童院改裝成輔導中心。

參見

註釋

  1. ^ 香港自遊 樂在18區: 沙田大公網- 於2007年4月10日造訪。
  2. ^ 2.0 2.1 2.2 2.3 2.4 2.5 《沙田社區網絡》,(1998年,沙田臨時區議會)。
  3. ^ 新任沙田民政事務專員明日履新
  4. ^ 沙田區議會網頁. 主席韋國洪太平紳士歡迎辭. 2006年10月3日 [2007年4月9日]. 
  5. ^ 香港政府統計署. 有關新界各區議會分區的簡要統計資料. 2006年8月17日 [2007年4月9日]. 
  6. ^ 6.0 6.1 6.2 6.3 沙田區議會網頁. 沙田區特色. 2006年6月19日 [2007年4月9日]. 
  7. ^ 沙田.香港. 沙田第一. 2006年 [2007年4月15日]. 
  8. ^ 火炭藝術家:伙炭
  9. ^ 9.0 9.1 9.2 香港政府新聞網. 八號幹線九龍段明年開通. 2006年8月27日 [2007年4月8日]. 

參考文獻

  • 司馬龍. 新界滄桑話鄉情.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ISBN 962-04-0816-0. 
  • 九廣鐵路公司. 百載鐵道情. 香港: 九廣鐵路公司,ISBN 988-99604-0-7. 
  • 沙田臨時區議會. 沙田社區網絡. 香港: 沙田臨時區議會. 
  • 沙田區議會. 沙田古今風貌. 香港: 沙田區議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