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慕琦計劃: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解密檔案真有其檔,若不同意可以增加說明,不應刪除。維基貫徹中立原則,對錯由讀者判斷,不能由編輯判斷。
标签撤销
第48行: 第48行:
[[歷史學家]][[曾銳生]]認為,已解密的1950和1960年代英國檔案中,沒有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曾經警告香港政府不要進行政治改革,但英國官員在為香港不推行民主持理由時,經常就會以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為託詞。從1962年起一直居住在香港的英國學者[[顧汝德]](Leo F. Goodstadt)說:「由外籍人組成的殖民地政府,與以華人為主的商界精英串通一氣,致力保存遺留自上世紀的殖民地政治體制,連最溫和的改革都要扼殺。」<ref name ="高"/><ref>{{cite book |last=高馬可 |title=香港史名著譯叢 |publisher=Rowman & Littlefield |date=2013 |isbn=978-988-8263-20-2 |accessdate=2018-09-02 }}</ref>
[[歷史學家]][[曾銳生]]認為,已解密的1950和1960年代英國檔案中,沒有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曾經警告香港政府不要進行政治改革,但英國官員在為香港不推行民主持理由時,經常就會以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為託詞。從1962年起一直居住在香港的英國學者[[顧汝德]](Leo F. Goodstadt)說:「由外籍人組成的殖民地政府,與以華人為主的商界精英串通一氣,致力保存遺留自上世紀的殖民地政治體制,連最溫和的改革都要扼殺。」<ref name ="高"/><ref>{{cite book |last=高馬可 |title=香港史名著譯叢 |publisher=Rowman & Littlefield |date=2013 |isbn=978-988-8263-20-2 |accessdate=2018-09-02 }}</ref>


不過,有[[歷史系]]畢業生指出,根據2014新解密的英國檔案中,港府已有意在香港推行某種[[普選]][[自治]]制度,卻遭中共威脅阻撓{{Citation needed|date=2019年9月}}。亦有報章評論,指香港在剛經歷第二次大戰後,香港市民期望能夠獲得更為正式的民主安排以負起更多的權力與保護予草根階層。但眼見於[[中國政府]](包括[[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香港任何正式的民主進程為邁向[[香港獨立]],以至增加香港與中國的分離行為。加上在英國不能防衛香港被中國共產黨入侵的情況下,而且英國當局深知香港易攻難守(1941年[[香港保衛戰]]足以證明),楊慕琦計劃便被告吹<ref name="香港自治運動"/><ref name="香港民主"/><ref name="香港自治城邦"/><ref name="中共力阻"/><ref name="當家作主"/>。
不過,有[[歷史系]]畢業生指出,根據2014新解密的英國檔案中,港府已有意於50-60年代在香港推行某種[[普選]][[自治]]制度,卻遭中共威脅阻撓<ref>{{Cite web |author=James Griffiths |title=The secret negotiations that sealed Hong Kong's future |publisher=CNN |date=2017-07-22 |access-date=2019-11-18 }}</ref>。亦有報章評論,指香港在剛經歷第二次大戰後,香港市民期望能夠獲得更為正式的民主安排以負起更多的權力與保護予草根階層。但眼見於[[中國政府]](包括[[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香港任何正式的民主進程為邁向[[香港獨立]],以至增加香港與中國的分離行為。加上在英國不能防衛香港被中國共產黨入侵的情況下,而且英國當局深知香港易攻難守(1941年[[香港保衛戰]]足以證明),楊慕琦計劃便被告吹<ref name="香港自治運動"/><ref name="香港民主"/><ref name="香港自治城邦"/><ref name="中共力阻"/><ref name="當家作主"/>。


接任楊慕琦的第22任香港總督[[葛量洪]]認為楊慕琦的改革並非必要,認為香港不能實行他在[[牙買加]]、[[尼日利亞]]和[[斐濟]]擔任總督時發展的那種制度,並且指出:「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它要麼繼續是英國的殖民地,要麼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的一部分。」香港歷史學家[[高馬可]](John M. Carroll)認為,葛量洪須要為扼殺楊慕琦的改革負上很大的責任<ref name="高"/>。
接任楊慕琦的第22任香港總督[[葛量洪]]認為楊慕琦的改革並非必要,認為香港不能實行他在[[牙買加]]、[[尼日利亞]]和[[斐濟]]擔任總督時發展的那種制度,並且指出:「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它要麼繼續是英國的殖民地,要麼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的一部分。」香港歷史學家[[高馬可]](John M. Carroll)認為,葛量洪須要為扼殺楊慕琦的改革負上很大的責任<ref name="高"/>。

2019年11月18日 (一) 08:06的版本

杨慕琦计划英文The Young Plan)是指在1946年由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对于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提出的一个未能实现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

有说法认为,该方案最终因为英国政府以及英人反对、世界格局变化等因素而未实现[1][2][3][4][5]。接任杨慕琦的第22任香港总督葛量洪认为杨慕琦的改革并非必要,又指出:“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为香港永远不可能独立(当时的英属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中国则为共产主义国家,一旦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香港独立,中国必定会对其渗透共产主义思想,甚至以武力入侵香港,单凭香港的防务,是没有可能抵御到中国[原创研究?]),它要么继续是英国的殖民地,要么被中国收回,成为广东省的一部分”。历史学家高马可认为葛量洪需要为扼杀杨慕琦的改革负上很大的责任[6]

源起

1945年,香港日治时期结束,香港复归英国接管。香港重光半年以后,香港总督杨慕琦爵士在1946年5月1日重新复任,结束了临时军法管治。由于在二战结束前,伦敦当局承诺于战后容许其殖民地拥有高度自治权以至独立,所以当工党政府上台执政后,伦敦当局就落实有关承诺。二战期间,英国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被日本击败,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故此英国当局欲推行改革以恢复统治声望。加上亚洲民族主义的兴起,英国深怕其在亚洲的殖民地朝不保夕,所以在香港推行政治改革以维持有效统治。而且吸纳华人精英加入香港政府服务,有助英国恢复香港管治,加速其经济发展,从而重建殖民地政府在香港的声誉。奉英国政府之命令推行自治的杨慕琦爵士希望借着政治改革能够笼络当时香港人的民心,加强香港华人继续受英国统治的意愿[6],并且淡化香港华人对中国收回香港的“心存意念”(如有);使英国政府能够长治久安地从香港获得政治、经济利益。杨慕琦爵士于同年8月28日大胆发表一份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希望“香港市民有更多责任去管理自己的事务”。同年,杨慕琦爵士开始对方案向市民进行咨询,并于同年10月正式推出建议书,史称“杨慕琦计划”。[7]

内容

杨慕琦计划当中建议香港应设立一个市议会,由30名议员组成,三分之二议员为民选,其余三分一则属委任。

组别
议席
华人 洋人
直选 10 10
委任(由指定团体提名)
香港总商会 - 2
香港中华总商会 1 -
非官守太平绅士 1 1
香港大学 1 -
香港居民协会 - 1
九龙居民协会 - 1
工会 2 -
共有 15 15

构想中的市议会最初可负责管理消防、康乐场地、车辆牌照和市政局,到日后情况许可的话,更可以管理教育、社会福利和公共建设,甚至于公共事业。

根据方案,为配合市议会的设立,立法局内的官守议员议席会由原本的10席减至7席,非官守议席则增加一席至8席。在官守议席中,5人会是当然议员。而在非官守议席中,4人由非官方机构推举,另由太平绅士中选一人,香港总商会中选一人,以及从新成立的市议会推选2人。总督仍会是立法局的主席,继续享有投票权。

各界反应

表面上,“杨慕琦计划”的方案虽然容易推行,但由于各界未能就市议会职能达成一致意见,以致方案迟迟未能落实。到1947年5月,杨慕琦任满离职,以61岁之龄退休返回英国生活,但其方案始终未能在英国和香港取得共识。加上政府当局的异议,当时香港人对政治又并不热衷,立法局的非官守议员也对“杨慕琦计划”提出异议,故此有关计划并未得到英国和香港的广泛支持而夭折。

有说法认为,如同英国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绝大部分殖民地都实行政治改革,逐步建立由当地公民普选产生的本土政府以达独立,杨慕琦计划研究如何实践香港人民“当家作主”有更多责任去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利。

历史学家曾锐生认为,已解密的1950和1960年代英国档案中,没有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曾经警告香港政府不要进行政治改革,但英国官员在为香港不推行民主持理由时,经常就会以中国不会容忍任何民主改革为托词。从1962年起一直居住在香港的英国学者顾汝德(Leo F. Goodstadt)说:“由外籍人组成的殖民地政府,与以华人为主的商界精英串通一气,致力保存遗留自上世纪的殖民地政治体制,连最温和的改革都要扼杀。”[6][8]

不过,有历史系毕业生指出,根据2014新解密的英国档案中,港府已有意于50-60年代在香港推行某种普选自治制度,却遭中共威胁阻挠[9]。亦有报章评论,指香港在刚经历第二次大战后,香港市民期望能够获得更为正式的民主安排以负起更多的权力与保护予草根阶层。但眼见于中国政府(包括中国国民党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香港任何正式的民主进程为迈向香港独立,以至增加香港与中国的分离行为。加上在英国不能防卫香港被中国共产党入侵的情况下,而且英国当局深知香港易攻难守(1941年香港保卫战足以证明),杨慕琦计划便被告吹[1][2][3][4][5]

接任杨慕琦的第22任香港总督葛量洪认为杨慕琦的改革并非必要,认为香港不能实行他在牙买加尼日利亚斐济担任总督时发展的那种制度,并且指出:“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为香港永远不可能独立,它要么继续是英国的殖民地,要么被中国收回,成为广东省的一部分。”香港历史学家高马可(John M. Carroll)认为,葛量洪须要为扼杀杨慕琦的改革负上很大的责任[6]

结果

杨慕琦爵士卸任以后,葛量洪爵士在1947年7月25日接任总督,他上任以后,中国正值国共内战,其后中国共产党又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件事都触发大批难民在战后涌入香港。其实葛量洪爵士对香港政治改革并不热衷。他上任香港总督时,已经表达香港的问题“不在于自治或独立”,而是在于“与中国的关系”,其他殖民地适用的方法也并不代表在香港同样适用;他又认为香港的前途属于“外交层面”,多于“殖民地层面”,因此葛量洪对“杨慕琦计划”一直持保留的态度。另一方面,葛量洪认为由于新界(是指界限街以北及深圳河以南,即是新界、新九龙及离岛的地方)是向中国租借的土地,而非割让,无论如何也要在1997年7月1日后交还中国,他并且相信香港不可能或没有条件独立。至于在民主的意识上,葛量洪认为香港人要求或需要的,只是“稳定的环境”、“合宜的税率”和“公正的司法”,他认为香港人只注重工作和赚钱,而且不会真正的了解民主,因此由一班“专家”治理香港更显合适。当时英国当局有愿意过给予香港华人拥有民主,只是香港华人主动不要和提出异议的,故此他认为当时香港人并没有政治改革的诉求。英国外交部、殖民地部和英国驻华大使馆内部意见分歧,加上中国政局骤变,英国保守党政府1951年10月重新上台执政后,由于香港问题的关系于1950年,英国的工党政府与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共高层决定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中国随即向英国表示,中国政府短期内都不会急于收回香港也反对给英国人的地方自治计划。[来源请求] [10]英国当局遂认为香港没有急切需要成立市议会或政治改革的动机了“如果香港走向独立式的自治,反而会刺激中国,提早收回”[11]。二战后,香港人口增长的冲击,总人口急遽增加,当局认为维持香港社会稳定较政治改革更为有逼切性。基于当时香港与邻近地区局势不稳,再加上香港前途不明朗,东亚又爆发朝鲜战争,英国担忧国共两党互相派人渗透香港,影响英国在港统治,于是“杨慕琦计划”被一再拖延。

1952年10月,英国及香港两地政府同时宣布“香港不会推行大规模的政制改革”。之后的三十年,香港政治制度一直并没有进行任何改革。直至1980年代港英政府才逐渐发展代议政制。

参考文献

  1. ^ 1.0 1.1 贝加尔, 马文辉与香港自治运动,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运动.本土〉, 2014年2月
  2. ^ 2.0 2.1 毛来由, 为何英国不早给香港民主?英国档案提供的答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辅仁媒体, 2014-1-11
  3. ^ 3.0 3.1 毛来由, 港人举英治旗就系殖民奴才?——60年代的英属香港自治城邦主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辅仁媒体, 2015-2-22
  4. ^ 4.0 4.1 美媒爆英国自言五十年代已图推港民主 惜遭中共力阻, 852邮报, 2014-10-28
  5. ^ 5.0 5.1 tsingsuihk(程水),回应陈景辉:爱旧殖民主,就是爱当家作主, 香港独立媒体, 2014-3-29
  6. ^ 6.0 6.1 6.2 6.3 高马可《香港简史-香港史名著译丛》,中华书局(香港),2013年,第165-168页
  7. ^ 毛来由, 为何英国不早给香港民主?英国档案提供的答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辅仁媒体, 2014-1-11
  8. ^ 高马可. 香港史名著譯叢. Rowman & Littlefield. 2013. ISBN 978-988-8263-20-2. 
  9. ^ James Griffiths. The secret negotiations that sealed Hong Kong's future. CNN. 2017-07-22. 
  10. ^ 《新史记》第22期
  11. ^ 《党史博采》2007.07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暂时不动香港”政策出台始末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