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電視: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2行: 第22行:
[[1949年]][[3月22日]],英國「麗的呼聲」總公司在香港開設「麗的呼聲」電台頻道,辦事處最初設於[[軍器廠街]]及[[軒尼詩道]]交界([[熙信大廈]]現址),[[1959年]][[5月27日]]遷往[[灣仔]][[告士打道]]麗的呼聲大廈(華比富通大廈現址),這個「麗的呼聲」後來一直發展演變,成為今日的「亞洲電視」。<ref name="p6">《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6頁</ref>
[[1949年]][[3月22日]],英國「麗的呼聲」總公司在香港開設「麗的呼聲」電台頻道,辦事處最初設於[[軍器廠街]]及[[軒尼詩道]]交界([[熙信大廈]]現址),[[1959年]][[5月27日]]遷往[[灣仔]][[告士打道]]麗的呼聲大廈(華比富通大廈現址),這個「麗的呼聲」後來一直發展演變,成為今日的「亞洲電視」。<ref name="p6">《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6頁</ref>


[[1957年]][[5月29日]]「麗的電視」為配合香港人生活模式,作出24小時全日廣播,市民可以不分日夜,隨時收看<ref name="p24"/>,惟此舉措只維持了一段短暫時間。{{Fact|time=2007-07-16T11:04:37Z|time=2007-07-16T11:04:37Z}}
[[1957年]][[5月29日]]「麗的電視」為配合香港人生活模式,作出24小時全日廣播,市民可以不分日夜,隨時收看<ref name="p8"/>,惟此舉措只維持了一段短暫時間。{{Fact|time=2007-07-16T11:04:37Z|time=2007-07-16T11:04:37Z}}


[[1957年]][[5月29日]],「麗的電視」,從此進入彩色無線年代,當日為中文台啟播的日子,英文台則於[[1957年]][[5月29日]]啟播。同時,首部大型外景[[轉播車]]亦正式啟用。<ref name="p18"/>
[[1957年]][[5月29日]],「麗的電視」,從此進入彩色無線年代,當日為中文台啟播的日子,英文台則於[[1957年]][[5月29日]]啟播。同時,首部大型外景[[轉播車]]亦正式啟用。<ref name="p10"/>


[[1957年]][[5月29日]],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以400萬元資本創辦的麗的電視台正式成立,取名為「麗的映聲」。「麗的映聲」不但是香港第一個電視台,更是全球華人地區第一個電視台。「麗的映聲」增設中文頻道,用[[廣東話]]為主要語言。<ref name="p8"/>「麗的映聲」是以有線傳播,每月月費為港幣25元,開台時每日播放24小時,租戶僅得640家。<ref name="p6"/>
[[1957年]][[5月29日]],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以400萬元資本創辦的麗的電視台正式成立,取名為「麗的映聲」。「麗的映聲」不但是香港第一個電視台,更是全球華人地區第一個電視台。「麗的映聲」增設中文頻道,用[[廣東話]]為主要語言。<ref name="p12"/>「麗的映聲」是以有線傳播,每月月費為港幣25元,開台時每日播放24小時,租戶僅得640家。<ref name="p12"/>


<!--===1960年代===-->
<!--===1960年代===-->
[[1962年]][[9月]],[[颱風]]「[[溫黛]]」襲港,造成百多人死亡,「麗的映聲」舉辦籌款晚會,為災民義唱,這可說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大型籌款義演,當年紅伶[[新馬師曾]]亦有參與,日後更獲「慈善伶王」美譽。<ref name="p8">《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8頁</ref>
[[1962年]][[9月]],[[颱風]]「[[溫黛]]」襲港,造成百多人死亡,「麗的映聲」舉辦籌款晚會,為災民義唱,這可說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大型籌款義演,當年紅伶[[新馬師曾]]亦有參與,日後更獲「慈善伶王」美譽。<ref name="p14">《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4頁</ref>


[[1965年]]「麗的映聲」為配合中文台的發展增添辦事處,辦事處位於[[窩打老道]]冠華園大廈,佔地二萬平方呎,開幕日邀請到[[吳楚帆]]、[[張瑛]]、[[胡楓]]、[[丁皓]]、[[方心]]等五位紅星剪綵。此時,「麗的映聲」正密羅緊鼓,在[[廣播道]]籌建新的電視大廈,新電視大廈在1968年建成。<ref name="p8"/>
[[1965年]]「麗的映聲」為配合中文台的發展增添辦事處,辦事處位於[[窩打老道]]冠華園大廈,佔地二萬平方呎,開幕日邀請到[[吳楚帆]]、[[張瑛]]、[[胡楓]]、[[丁皓]]、[[方心]]等五位紅星剪綵。此時,「麗的映聲」正密羅緊鼓,在[[廣播道]]籌建新的電視大廈,新電視大廈在1968年建成。<ref name="p8"/>


[[1966年]]「麗的映聲」舉辦全港第一個電視[[藝員]]訓練班。<ref name="p10">《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0頁</ref>
[[1966年]]「麗的映聲」舉辦全港第一個電視[[藝員]]訓練班。<ref name="p10">《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4頁</ref>


===節目改革(1960年代至70年代)===
===節目改革(1960年代至70年代)===
[[1967年]][[11月19日]],香港第2家商營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成立,由於採用無線廣播,不用裝線,不用收費,因而迅速吸引大批觀眾,<ref name="p10"/>「無綫電視」的出現,促成「麗的映聲」觀眾大量流失。
[[1967年]][[11月19日]],香港第2家商營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成立,由於採用無線廣播,不用裝線,不用收費,因而迅速吸引大批觀眾,<ref name="p14"/>「無綫電視」的出現,促成「麗的映聲」觀眾大量流失。


[[1968年]][[7月]],「麗的映聲」第2屆藝員訓練班畢業,這屆訓練班培養出許多人才,如[[褟素霞]]、[[黃淑儀]]、[[盧大偉]]、[[謝月美]]、[[黃韻詩]]、[[梁小玲]]等,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代優秀藝人。<ref name="p10"/>
[[1968年]][[7月]],「麗的映聲」第2屆藝員訓練班畢業,這屆訓練班培養出許多人才,如[[褟素霞]]、[[黃淑儀]]、[[盧大偉]]、[[謝月美]]、[[黃韻詩]]、[[梁小玲]]等,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代優秀藝人。<ref name="p14"/>


同年[[10月]],「麗的映聲」進行了節目大改革,新節目包括綜藝節目《[[星月爭輝]]》、[[體育]]節目《[[賽馬節目]]》、趣劇《[[老夫子]]》、遊戲節目《[[象棋比賽]]》,而《象棋比賽》獎金高達萬元,這筆獎金,當時可以買一層兩房一廳的樓房。<ref name="p12">《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2頁</ref>
同年[[10月]],「麗的映聲」進行了節目大改革,新節目包括綜藝節目《[[星月爭輝]]》、[[體育]]節目《[[賽馬節目]]》、趣劇《[[老夫子]]》、遊戲節目《[[象棋比賽]]》,而《象棋比賽》獎金高達萬元,這筆獎金,當時可以買一層兩房一廳的樓房。<ref name="p14">《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4頁</ref>


同年[[11月6日]],「麗的映聲」為配合發展在[[廣播道]]81號建立的廣播大廈落成,並邀請當時署理[[港督]][[郝濟時]]先生及[[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簡悅強]][[爵士]]分別主持開幕典禮及致詞。<ref name="p12"/>
同年[[11月6日]],「麗的映聲」為配合發展在[[廣播道]]81號建立的廣播大廈落成,並邀請當時署理[[港督]][[郝濟時]]先生及[[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簡悅強]][[爵士]]分別主持開幕典禮及致詞。<ref name="p12"/>

2008年1月16日 (三) 22:01的版本

亞洲電視有限公司
Asia Television Limited
公司類型私人有限公司
成立麗的映聲1957年5月29日
代表人物邱德根林百欣劉長樂查懋聲
總部香港新界大埔工業園大盛街
25-37號
標語口號2004 勢在亞洲 (2004年)
原創‧新亮點 (2006年春季)
亞視‧我撐你 (2006年秋季)
全因你而起 (2007年春季)
可以咁睇aTV (2007年秋季)
由我作主,選擇無極限 (2008年)
产业電視廣播
產品本港台國際台新聞財經頻道
營業額?港元(06-07年度)
員工人數約1000人
主要子公司亞洲電視企業有限公司
亞視國際推廣有限公司
亞洲娛樂製作有限公司
网站http://www.hkatv.com/
備註

亞洲電視有限公司英語Asia Television Limited,ATV)於1957年5月29日正式開業,前稱麗的映聲麗的電視,為香港第一間電視台,並是全球第一間華語電視台香港人一般簡稱為亞視aTV亞記a記。在香港的競爭對手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有關亞洲電視製作的節目,請參閱亞洲電視節目列表

歷史

啟播初期(啟播至1960年代)

1949年3月22日,英國「麗的呼聲」總公司在香港開設「麗的呼聲」電台頻道,辦事處最初設於軍器廠街軒尼詩道交界(熙信大廈現址),1959年5月27日遷往灣仔告士打道麗的呼聲大廈(華比富通大廈現址),這個「麗的呼聲」後來一直發展演變,成為今日的「亞洲電視」。[1]

1957年5月29日「麗的電視」為配合香港人生活模式,作出24小時全日廣播,市民可以不分日夜,隨時收看[2],惟此舉措只維持了一段短暫時間。[來源請求]

1957年5月29日,「麗的電視」,從此進入彩色無線年代,當日為中文台啟播的日子,英文台則於1957年5月29日啟播。同時,首部大型外景轉播車亦正式啟用。[3]

1957年5月29日,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以400萬元資本創辦的麗的電視台正式成立,取名為「麗的映聲」。「麗的映聲」不但是香港第一個電視台,更是全球華人地區第一個電視台。「麗的映聲」增設中文頻道,用廣東話為主要語言。[4]「麗的映聲」是以有線傳播,每月月費為港幣25元,開台時每日播放24小時,租戶僅得640家。[4]

1962年9月颱風溫黛」襲港,造成百多人死亡,「麗的映聲」舉辦籌款晚會,為災民義唱,這可說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大型籌款義演,當年紅伶新馬師曾亦有參與,日後更獲「慈善伶王」美譽。[5]

1965年「麗的映聲」為配合中文台的發展增添辦事處,辦事處位於窩打老道冠華園大廈,佔地二萬平方呎,開幕日邀請到吳楚帆張瑛胡楓丁皓方心等五位紅星剪綵。此時,「麗的映聲」正密羅緊鼓,在廣播道籌建新的電視大廈,新電視大廈在1968年建成。[2]

1966年「麗的映聲」舉辦全港第一個電視藝員訓練班。[3]

節目改革(1960年代至70年代)

1967年11月19日,香港第2家商營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成立,由於採用無線廣播,不用裝線,不用收費,因而迅速吸引大批觀眾,[5]「無綫電視」的出現,促成「麗的映聲」觀眾大量流失。

1968年7月,「麗的映聲」第2屆藝員訓練班畢業,這屆訓練班培養出許多人才,如褟素霞黃淑儀盧大偉謝月美黃韻詩梁小玲等,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代優秀藝人。[5]

同年10月,「麗的映聲」進行了節目大改革,新節目包括綜藝節目《星月爭輝》、體育節目《賽馬節目》、趣劇《老夫子》、遊戲節目《象棋比賽》,而《象棋比賽》獎金高達萬元,這筆獎金,當時可以買一層兩房一廳的樓房。[5]

同年11月6日,「麗的映聲」為配合發展在廣播道81號建立的廣播大廈落成,並邀請當時署理港督郝濟時先生及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簡悅強爵士分別主持開幕典禮及致詞。[4]

1969年「麗的映聲」經過連串改革突破、轉換節目形式、加強演員陣容、觀眾數目突破十萬戶。[4]

1971年香港電台成立電視部,由於這個官方電視台沒有自己的廣播頻道,因此需要借用商業電視台作為播出平台,「亞洲電視」在這方面長期和香港電台友好合作。[6]

同年9月,香港教育電視中心開幕,全港一百多家學校,一千多個教室可以收看政府製作的教育電視節目,「麗的映聲」亦作為轉播電視台之一。[6]

1973年4月6日,「麗的映聲」作出重大改革,廣播形式由有線[6]轉為無線,由收費變成免費,而名稱亦由「麗的映聲」改為「麗的電視」,分設「麗的中文台」和「麗的英文台」兩個頻道。同日,「麗的電視有限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以競投新一期無線電視廣播牌照,其中最大股東為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當時是英國「麗的呼聲」在香港的分公司),估股超過六成,其他股東包括怡和、嘉道理家族、永安郭氏家族、渣打、許世勳家族等。 [7]

同年5月,「麗的電視」舉辦沙灘小姐選舉,這是電視台最早的選美節目之一。冠軍林建明,日後在影視圈發展,成為極受歡迎電視藝人。[8]

同年8月10日,「麗的電視有限公司」獲香港政府發出新的「中英文電視台」主辦權,並宣布於年底以無線彩色雙台啟播。同期獲得牌照的還有以商業電台為大股東的佳藝電視,該台獲得「中文電視台」的主辦權。[3][4]

同年10月31日,「麗的映聲」為了籌備從有線廣播形式轉進無線廣播形式,決定暫停廣播一個月,這是「麗的映聲」停播最長的一次。[8]

激烈競爭(1970年代至80年代)

1975年黃錫照出任「麗的電視」總經理,黃錫照是「麗的電視」第一個華人總經理。黃先生大膽破格起用新人,發掘一批年富力強、創作力豐富的新一代電視人,如麥當雄李兆熊屠用雄,被稱為「麗的三雄」,製作連串震撼性節目,領導潮流,給予對手「無綫電視」極大衝擊。[9]

同年與馬會合作,將賽馬日的各場賽事作現場直播,廣大馬迷不用入場亦可安坐家中欣賞即場賽事,間接為香港博彩事業和慈善活動奠下深遠的發展基礎。[9]

9月7日,香港第3商營電視台「佳藝電視」正式啟播。聯同「麗的電視」、「無綫電視」、「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一條不足一公里的廣播道,竟然有3電視台和兩家電台,所以當年的廣播道,又稱為「五台山」。[10]

1976年11月,香港政府推出新博彩遊戲「六合彩」,由於「六合彩」投注方式簡單,獎金豐富,瞬即風靡全港。「麗的電視」每周兩次作現場直播轉播,主持人夏春秋亦憑此節目成為紅極一時的藝人。[10]

1977年11月,《百萬跳》,數百對年青男女在理工學院為慈善大舞,經過六十四小時馬拉松式跳舞後,結果有七對「舞士」堅持到最後,成為「跳舞鐵人」,《百萬跳》為公益金籌得善款超過一百萬,成為轟動一時的電視創舉。[11]

1978年8月22日,「佳藝電視」董事局宣佈停止營業,成為香港第一家倒閉的商營電視台,結束香港電視史上「三國爭雄」年代。「佳藝電視」倒閉後,大批台前幕後的精英加入「麗的電視」,為「麗的電視」日後發展提供大量新力軍。[12]

1979年「麗的電視」開創全港第一個名為《哈囉夜歸人》,以成年觀眾為口味的深夜節目,內容包括聲色犬馬,並邀請紅極一時的艷星陳維英擔任主持。由於當年電檢尺度和社會風氣較保守,因此節目播出五集之後,便被當局下令禁播,成為香港電視史上第一個被禁播的電視節目。[12]


1980年麗的電視曾經以劇集《大地恩情》和《IQ成熟時》,首度突破慣性收視的弱勢。而1981年播出的《IQ成熟時》更是麗的首套收視率超越無綫電視同一時段的劇集。[5][6]

同年8月鍾景輝何敏儀代表「麗的電視」前往斯里蘭卡出席《亞洲廣播協會第十七屆周年大會》。鍾景輝並在大會作專題主講,顯示「麗的電視」逐步走出香港,融入世界,成為國際級電視台。[13]

同年9月1日,麗的電視推出千帆並舉九月攻勢,播映包括《大地恩情》等共3部劇集。大地恩情在推出首周,竟取得4成收視,與無綫電視19:05翡翠劇場的《輪流轉》打成平手,其後無綫需要將《輪流轉》腰斬,調至星期六播放。當時麗的電視經常播放由劉家傑演出的廣告,表示以「狂風掃落葉姿態」取得收視勝利。結果,無線成功收回失地,而大地恩情播至第3輯 金山夢完結。[14]

財政問題及股權變化

1981年 同年3月,麗的電視的英國母公司在加拿大投資洗衣廠失利,決定收縮東亞地區業務,遂於1981年3月把其持有的麗的電視61.2%股權以1億2千萬港元全數出售予3澳洲財團:大衛森亨利鍾斯CRA有限公司。這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電視股權大轉讓。[13]

1982年6月,麗的電視由於收視率及財政問題,股權再出現變化,商人邱德根透過旗下的遠東集團向「麗的電視」注資1億港元,取得澳洲財團持有的其中50%股權。[15]

同年10月,首次應用微波技術,現場直播在廣州舉辦的「省港盃足球賽」,從此微波轉播普遍應用在新聞直播上。[15]

1983年3月,《大俠霍元甲》獲准在廣東電視台播出,及後《陳真》亦在全國電視台播出,成為香港最早一批進入內地的電視劇集。[15]

同年為配合節目發展,「亞洲電視」舉辦第一屆藝員訓練班,當年畢業生中有黃秋生何家勁葉玉萍麥翠嫻等,其後黃秋生進入影圈發展,並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榮銜。[16]

同年9月,工程部引進最新的電視科技,2合一Betacam攝錄機,「亞洲電視」是全港電視台中,第1家應用此先進器材,同時,宣佈菲林製作年代結束。[16]

1984年1月,邱德根再斥資5000萬港元,從澳洲財團手上購得餘下股權。從此,邱氏全權擁有「亞洲電視」。[16]

1985年亞洲電視舉辦首屆亞洲小姐競選,打破「無綫電視」壟斷選美活動十多年的局面。對台無綫電視大為緊張,在亞姐節目舉行時段播出健美小姐競選對撼,令亞視不能在收視率上取得大的優勢。首屆「亞洲小姐」冠軍為黎燕珊[16]

1986年亞視首次舉辦電視先生選舉,開香港電視史的先河。當年由孫興獲得冠軍。[17]

同年為發掘歌唱人才,「亞洲電視」舉辦一項名為《未來偶像爭霸戰》的歌唱大賽,經過這個比賽脫穎而出的歌星先後有張立基甄楚倩田蕊妮等。[17]

1987年1月,亞洲電視更改頻道名稱,中文台命名黃金台,英文台則名為鑽石台,並以「黃金鑽石耀香港、亞洲電視顯光芒」作為宣傳口號。[17]

總台大火

1987年11月23日,凌晨,亞視廣播道總台發生4級大火,佈景房、道具房、錄影廠、新聞部、工程部等多個部門均被波及,節目於零時45分中斷廣播。[18]邵逸夫爵士借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寫字樓作為緊急運作,新聞部則把辦公室遷到採訪車上。火警撲滅後,亞視仍能在同日上午10時在僅有的資源下作有限度廣播。[19]

同年11月24日,當年「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李鵬飛親臨「亞洲電視」,對4級大火意外表示慰問,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爵士亦親自探訪邱德根主席,充份體現同行間之友情。[18]

股權變化(1980年代)

1988年以商人林百欣家族為首的「麗新集團」及地產商鄭裕彤家族的「新世界集團」聯手購入「亞洲電視」三份之二股權,作價4億1700萬元。新股東的加入,令「亞洲電視」在節目製作上,作出一連串的改革和突破。[18]

同年5月,工程部改革發射系統,並與「無線電視」共用發射天線。[20]

慈雲山原有的電視發射站,已配備多頻網數碼同步廣播的設備
亞視、無綫共用的單頻網-數碼廣播發射塔(圖右,興建中)

同年10月,香港政府硬性規定2間免費電視台需要撥出部份黃金時段播放香港電台電視部的節目。亞視在首年度(1988年10月至1989年9月)需要撥出晚上8時至8時半的時段給予港台電視節目。

1989年林百欣再以港幣2億3700萬收購邱德根手上餘下全部股權,並向澳門賭王何鴻燊配售百分之五股權。至此,邱德根結束在「亞洲電視」長達7年的經營。[20]

同年1月,更改台徽為藍、綠、紅三色絲帶,並把中文及英文頻道由「黃金台」、「鑽石台」易名為本港台國際台,並沿用至今,亦贊助農曆新年煙花匯演。[20]

同年2月,為配合急速發展的戲劇製作,「亞洲電視」租用清水灣片場,作為電視劇製作中心。[20]

同年12月11日,港督衛奕信爵士到訪「亞洲電視」。[20]

亞洲電視當時由鄭裕彤出任主席,委任周梁淑怡出任總經理,並從無綫挖角搶走不少幕前幕後的人才,例如沈殿霞曾志偉盧海鵬等,亦對無綫當時的弱點《歡樂今宵》時段予以攻擊,令無綫需安排節目還擊。

慣性收視(1980年代至90年代)

亞視在此段期間曾製作過不少經典節目,包括3位名嘴主持的《今夜不設防》,由諧星吳耀漢整蠱路人的《吳耀漢攪攪震》,及曾志偉林敏驄合作主持的搞笑節目《開心主流派》等,為當時的香港觀眾提供更多選擇。但這段時期並未持久,由於在大灑金錢下,收視率仍未達預期,故在麗新集團增持亞視股權並取得控制權後,即宣佈撤換周梁淑怡,並開始「關水喉」,僅有的優勢未能維持。這段時期反而令無綫集中精神,在1990年代初製作出不少受歡迎節目。

1990年代初,鄭裕彤宣佈減持股份,亞視改由林百欣任主席,並集中減低成本。林伯時代,製作出不少以林伯家鄉潮州為主題的電視劇,例如我來自潮州等。林伯以家長式管理亞視,與旗下藝人關係良好,亦為亞視帶來寬鬆的創作空間。

1990年代亞視在節目上出現不少突破,雖然仍未可扭轉慣性收視,但為香港觀眾提供更多種類的選擇。1993年的時事清談節目龍門陣1994年3月首播的《今日睇真D》,為香港電視業帶來了新種類的資訊娛樂節目,引來無線仿傚,製作城市追擊1995年創辦十大電視廣告頒獎禮1998年的劇集《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亦是創新劇種,又舉辦《香港男士競選》,是繼電視先生後第2個男士選舉,當時報名人數高達700多人,盛會舉辦當晚收視超逾5成,由於娛樂性豐富,好評如潮。1998年吳征入主亞視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除了裁員外,引入多個先進系統,如非線性後期,新聞部則於9月引入「虛擬演播室」技術,令電視製作更具靈活和創作性,亦都使新聞直播室看來更宏偉。[21]期後在黃金時段進行改革,宣傳口號:新新ATV,新新的選擇。1990年代後期,亞視開始將節目製作外判,減少自製劇集及節目,是香港電視業中首先推行。

1999年沈野主政期間,新聞部大膽突破傳統,推行藝員朱慧珊何守信報新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雖然首日收視大升,但不久打回原形,惹來觀眾對新聞部公信力的質疑,劣評如潮,1年後被迫放棄。

另外,1993年因兩台同時擁有台灣華視電視劇《包青天》之版權,兩台曾幾乎一度於同一晚同一時段播出同一集《包青天》內容,當晚亞視本港台在未有事先知會觀眾時改播另一單元之《包青天》連續劇。之後還引起兩台爭奪華視《包青天》劇中藝員開拍《包青天》和《碧血青天楊家將》等。當時傳媒把事件稱為「雙包案」,出自《包青天》劇集其中一個單元的名稱。

另外,刊物方面,曾有附屬刊物《亞視週刊》出版。1970年代創刊時名為《麗的電視週刊》,1982年麗的電視更名為亞視,週刊也同時改名為《亞視週刊》,至1995年停刊。曾於2001年10月復刊,一度易名為《亞視雙週刊》及至2001年12月19日宣佈把工序北移,再度把《亞視週刊》停刊。

另一方面,亞視的最前身——當初持有香港首張有線電視牌照的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亦在1990年代中期成為香港有線電視(在1993年啟播)的經營者——有線寬頻通訊集團的成員機構,而這間麗的呼聲早在80年代初已跟亞視再沒任何關係。

股權變化及形象改革(2000年代)

林伯出售股權後,親北京商人,本身是鳳凰衛視大股東的長江製衣廠主席陳永棋成為大股東,鳳凰衛視另一大股東劉長樂及另一大陸商人封小平亦擁有股權。80年代後期入主的股東中,新世界集團澳門旅遊娛樂已於2000年退股,林伯旗下麗新集團仍有32.75%股份。當時曾委任吳征出任行政總裁,其後改由封小平擔任行政總裁,2000年開始出現盈利,但是封小平的親立場和中國式的高壓管治方式,無法得到員工支持。2007年,在控股權再度易手之際,多位前無綫電視主要高層進駐亞視,並準備大舉向無綫挖角,再度挑戰其香港電視業「一哥」地位。

2007年,由查濟民家族控制的名力集團,以及北京中信集團旗下的僑光集團入股亞視,分別佔58.33%及14.81%股份,名力集團主席查懋聲將出任亞視主席。據了解,入股的新公司將注入數億元新資金,作為亞視搬遷廠房及推動數碼廣播之用。並注入十億元新資金,而多位前無綫電視主要高層亦進駐亞視,並準備大舉向無綫電視挖角,再度挑戰其香港電視業「一哥」地位。查懋聲出任「亞洲電視」主席,進行亞視大收革,聲言要打破其慣性收視,讓亞視踏入一個新紀元,入主以後,隨即宣佈更改台徽,讓觀眾有一個新形象。

File:Atvlogo.png
亞洲電視1989年至2007年的台徽

亞視股權變動後將有四大股東,由查懋聲及其弟查懋德、電視廣播前董事總經理費道宜(Louis Page)及荷蘭銀行香港分行共同持有的Alnery,將持有47.58%權益,查氏兩兄弟持有另外的10.75%權益。另一新股東為由中信全資擁有僑光,則有14.81%股權。而大股東陳永棋及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持有的亞視股權將減至26.85%。由於擬議的收購完成後,新股東所委任的主席查懋聲和另外五名董事,分別與一些香港電視節目、服務牌照持牌機構或內地廣告宣傳代理有關連,屬於「不符合持牌資格人士」,他們於6月4日得到行政會議的豁免,順利「入主」亞視。

股權變動落實後,查懋聲將會出任亞洲電視主席,陳永棋則會擔任副主席。屬「境外股東」的僑光集團持有多於百分之二的亞視股權,亦須尋求廣管局的書面批准;廣管局經考慮後,亦於2007年5月決定豁免亞視遵守有關條款,以便亞視落實股權變動。亞視發表聲明,表示歡迎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和廣管局早前對亞視引進新股東所構成的股權轉換,作出批准;亞視原有股東及員工亦歡迎新股東的加入,並期望與新股東合作將亞視帶進一個新紀元。

接近亞視的消息人士指出,查氏家族正籌組新的董事局,相信可於短期內有公布,現階段難就管理層會否改組或離職作出評論,而「查氏家族注入亞視的資金將不止於4億元,約早前市傳的8億元左右」。[22]

據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Alnery及僑光持有的亞視新股分別約值7.8億及3億港元。[23]

File:ATV Master logo.jpg
現時亞洲電視的台徽

新台徽(2007年)

2007年10月8日,亞視再次更改台徽,[24][25] 新台徽出自著名設計公司旗下設計師,打破本地電視台慣用的三原色藍、綠、紅之傳統。在二十五個樣辦中挑選出來的設計,最大突破是採用了橙紅色的小楷「a」字作為主體,形狀是由無限符號Infinity和莫比帶(一種只有一面的帶)引發出來,取其電視節目創意無限,而「a」字則代表「Asia」(亞洲)及A級(最好)。至於用上橙紅色,目的是想電視台年輕化及有正面感覺。[26][27]

現況

總部

亞洲電視總部現址新界大埔工業園大盛街25-37號,較以前位於廣播道81號的亞洲電視大廈面積多4倍,可制作更大型的錄影節目及提供足夠的地方裝設數碼廣播,而位於西貢蠔涌的錄影廠的部門亦已遷入。

[7]

目前廣播道81號的亞洲電視大廈地皮已經被長江實業以近7億港元買下,原址將改建低密度豪宅。

  • 亞洲電視大埔新廣播大樓效果预览图

頻道

亞視透過模擬廣播播出兩個免費頻道:

亞視已於2007年12月31日開始透過數碼廣播播出8個免費頻道(亞視在數碼電視頻道號碼(LCN)選號的抽籤中取得「1號」,日後「11」至「19」台將會屬於亞視[8]):

  • aTV 1 (台號:11) 本港台 : 與模擬廣播的「本港台」相同
  • aTV 2 (台號:12) 新聞財經頻道 : 香港免費電視台的首條免費報道新聞的電視頻道( **在12月2日開始試播 )
  • aTV 3 (台號:13) 動感資訊頻道 : 專門為男士播放有關體育、生活享受及汽車資訊等
  • aTV 4 (台號:14) 魅力資訊頻道 : 專門為女士播放有關購物、潮流及娛樂
  • aTV 5 (台號:15) 文化資訊頻道 : 播放香港電台、國家地理頻道、英國廣播公司等富有文化氣息的外購節目
  • aTV 6 (台號:16) 國際台:與模擬廣播的「國際台」相同
  • aTV 7 (台號:17)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 : 同步播放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 [28]
  • aTV 9 (台號:19) 高清頻道 :每日播放2小時的高清節目

本港台的目標市場近年已轉移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由於香港和內地觀眾口味差別很大,令亞視在香港流失不少觀眾,收視率長期處於低位。惟據廣東省方面的統計,亞視在珠三角的收視率也未見優勢,長期處於低位。[29][30]


收費頻道:

  • 24小時亞視新聞台」:為電訊盈科now寬頻電視提供之24小時新聞報道(now寬頻電視324頻道),已於2007年11月21日停止於now寬頻電視播放。
  • 本港台(美洲版)」:『亞視本港台(美洲版)』是亞洲電視透過Echostar屬下的DISHNetwork衛星電視網絡於2002年在北美洲廣播,為當地華人提供一條24小時的廣東話衛星頻道。

政治立場

亞洲電視早年的政治立場傾向中立,其新聞部更獲得甚高評價,曾獲得多個新聞獎項[31][32][33]1989年六四事件,亞洲電視在北京的採訪隊如實報導當時的情況,亞視在廣場公廁上留守至最後一刻,打動全港市民。

1994年,亞洲電視新聞部購得了一套由西班牙電視台拍攝的六四為題的影片,據知那套影片是從未公開,而且更有不少震撼性的片段,本來亞視新聞正準備以特輯形式向全香港播放這套影片,但被亞視的高層職員下令禁止該影片播出,此事導致新聞部的六位前線記者反對和向高層作出抗議,他們分別是潘褔炎、呂雲生、盧永雄、劉國華、徐佩瑩及李玉連,他們的行動引來香港各界的關注和支持[34],亞視最終於1994年6月4日晚上八時播放該影片。但有人指出此段影片已經刪剪,所播出的已非原裝版本,很多鏡頭亦被刪去,最後引來上述的六位記者不滿而集體辭職,這是當年的「六君子事件」。

香港回歸中國後,亞視多次易主,本港台的目標市場已轉移至珠三角地區,而有人認為亞視大股東劉長樂陳永棋一直急欲吸引中資企業入股亞視,所以亞視近年政治立場轉向親中[35]報道新聞時更有自我審查[36],關於香港民主派,或涉及內地的政治敏感新聞,都低調處理。在新聞評論的節目上,亞視都傾向邀請香港親共人士發表意見。此外,每當報道台灣新聞時,都在台灣高官職銜前加上引號或稱呼為「領導人」。還有,亞視曾經依照中國內地電視台模式,使用馬賽克掩蔽新唐人電視台咪牌,但在陳方安生參選事件之後,已沒有為新唐人電視台咪牌打上馬賽克

2007年10月12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電台節目發表「極端民主會帶來文革式的局面,破壞政府管治」,據翌日的蘋果日報報導,亞視傍晚6時新聞,以頭條報道曾蔭權有關言論,主播在導言提及學者批評曾蔭權文革歷史認識不深;其中一段報道,由學者蔡子強評論。據報導[37],特首辦對傳媒處理曾蔭權的報道相當緊張,更直接致電亞視新聞部,批評其報道手法「偏頗」。亞視高級副總裁關偉否認新聞部接過有關電話及受到干預,「但特首辦有冇搵過個別同事就要再了解。(特首辦有沒有找個別同事就要再了解)」,但到夜上11時新聞,已沒有播出蔡子強的評論及文革歷史,該事件影響新聞自由,香港記者協會正準備提出不滿。

業務發展

2001年,亞視與香港主要公共交通服務供應商九龍巴士旗下戶外媒體銷售分支機構「路訊通」結成合作夥伴,讓乘客透過已安裝在九龍巴士城巴龍運巴士進智公交車廂內的「路訊通」電視螢幕系統(前稱「資訊娛樂共同睇」),收看由亞視及其他內容供應商提供的資訊及娛樂節目,惟因應路訊通開始拓展自製節目並見成效,所以節目已經在2004尾起陸續停止在路訊通播放。

2002年,亞視成立「本港台(美洲)」,通過衛星覆蓋了北美。同年,中國廣電總局批准亞視在廣東省落地,在此之前亞視本港台的收視範圍已經覆蓋廣東十多年。

2004年,亞洲電視與香港最大固定電訊網路商電訊盈科合作推出24小時新聞頻道「24小時亞視新聞台」,於12月12日在電訊盈科旗下的收費電視業務「now寬頻電視」第24頻道(曾更改為第324頻道)開播,報導香港、國際、經濟等新聞,於2007年已經停播。

亞視和廣東電視台鳳凰衛視在節目製作和廣告業務方面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亞視節目亦獲得許多獎項。2001年亞視對源自英國百萬富翁》節目成功的進行了本地化,使亞視獲得許多獎項,提升收視率,但很快就「打回原形」。

未來發展

2007年尾,因為數碼電視廣播,亞視會投資總共超過4億港元製作由二個增加至六個的免費頻道,除了現有本港台和國際台外,將會新增4條標清頻道,以及一條高清頻道:[38]新聞財經頻道(aTV News & Business Channel)、動感資訊頻道(His TV)、魅力資訊頻道(Her TV)、文化資訊頻道(Plus TV),以及一條每日播放2小時的高清節目的頻道──aTV 高清頻道(aTV HD)。此外,頻道亦會在黃金時間每星期播放不少於14小時的高清晰度電視節目,有關計劃已獲得廣播事務管理局2005年12月17日通過。[39](詳見頻道)

同時,為配合數位廣播,亞視與多個機構達成合作協議,包括:

  • 香港電台將與亞洲電視攜手合作,於亞洲電視新推出的「文化資訊頻道」(頻道:15)將播出由香港電台製作的一系列多元文化藝術節目。

台慶日

以亞視的前身 — 「麗的映聲」的啟播日子計算,台慶日應該為每年的5月29日。然而自麗的電視於1982年易手並易名為「亞洲電視」後,電視台的台慶日子出現過很多的變動:

  • 周梁淑怡年代 — 以2月13日為台慶日,因亞視於1989年2月13日更改台徽及台號;但這個台慶日日子只被使用了很短的時間。[40]
  • 林百欣年代 — 以麗的呼聲的啟播日子 — 3月23日為台慶日,但並沒有標示該年是多少週年台慶。[40]
  • 吳征封小平沈野年代— 這可以說是沒有台慶日的年代:為了追擊無綫電視的台慶日綜藝節目,亞視把「台慶慶典」推至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之間;沈野主政的時候甚至將它定於跟無綫台慶的同一日舉行。[40]
  • 2003年至今 — 用回麗的映聲啟播日期作計算,並標示自1957年開台起計有多少週年。2007年5月29日就是亞視的50週年金禧台慶,在亞視官方網站「2007年節目巡禮」部分,表示「台慶慶典」會假座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但在2007年5月29日亞視並沒有舉辦台慶,從亞視網站得知,當日職藝員只是到了「金龍船酒家」出席「50周年台慶暨30年長期服務獎聚餐」,而在電視畫面從未有提及是次慶祝金禧的盛會,而亞視及後亦再預告台慶節目會在11月舉行,可惜亦未兌現。

本港台5月29日節目表,詳見本港台節目表[40] 另見亞視網站2007年5月29日台慶聚餐記事[9]

新聞部

亞視新聞採訪車(舊台徽)
亞視新聞採訪車

亞洲電視新聞,簡稱亞視新聞,由亞洲電視新聞部製作。每天提供廣東話普通話英文新聞資訊本港台國際台新聞財經頻道

亞洲電視節目

亞洲電視1957年5月29日成立以來,每年都製作了不少電視節目,早年亦曾拍攝不少電視劇集,而現時則以製作資訊節目為主。

代表性節目

亞洲小姐

亞視在1985年首次舉辦亞洲小姐競選,立即引來無線製作健美小姐迎擊。多年來亞姐競選為亞視及娛樂圈發掘不少人才。亞姐競選曾多番引入特色元素,例如不限參選者的年齡,成為香港城中話題。2000年亞洲小姐曾經停辦,及後在2004年恢復,並分為香港、中國及海外賽區。2007年更全面使用高清攝錄器材製作該節目,錄得最高13點收視。

賽馬節目

亞洲電視及其前身麗的電視長期獲得香港賽馬節目轉播權,在1997年2001年則由無線電視取得。著名主持人有董驃

1967年,當時的麗的電視轉播賽馬,董驃(1933-2006)被招攬成為主持兼馬評人,直至1997年亞視失去轉播權為止。董驃以敢於批評而見稱,台前幕後眾人皆稱其為「驃叔」。特別是深夜的「賽馬結果」節目,因為董驃經常以辛辣言詞批評騎師以至馬會,加上他對馬認識廣博,竟然吸引部分根本不賭馬的觀眾收看。

1997年,亞視喪失香港賽馬節目轉播權,最後由無線電視取得。

2001年,亞洲電視重新獲得轉播權,但董驃卻沒有再主持賽馬節目。近年節目製作更改為由香港賽馬會負責,亞視只提供播放時段。現時逢周六或周日賽馬由本港台直播,周三夜馬則由國際台直播。

今日睇真D

資訊娛樂節目《今日睇真D》,於1994年3月21日開始播映,是香港首個同類型雜誌式節目,節目採訪時事及娛樂消息,主持人包括林建明歐錦棠劉錦玲鍾慧寧林祖輝許偉玲林韋辰廖文蔚何守信黃麗梅羅頌華等,初期節目只有半小時,收視屢創高峰,令無線電視當年同一時段劇集開心華之里收視狂跌,亞視後來視之為具殺傷力的武器,把節目延長至一小時播映(1998年更長達90分鐘)。無線電視其後推出城市追擊還擊,其收視遠遠超過《今日睇真D》。著名採訪事件有「羅茲威爾解剖外星人專輯」,收視最高佔5成,短短幾十分鐘的外星人解剖片段,竟然在《今日睇真D》節目內播了兩個星期。及後解剖外星人事件被揭發是一場虛假的鬧劇,令人懷疑該節目的可信性[41]。另外「新馬師曾爭產案」中今日睇真D更破天荒直播。為使節目惠及有需要的人士,今日睇真D設立今日睇真D慈善基金,每年舉辦一次大型籌款綜藝節目籌募善款,例如舞台劇,至今該基金仍在運作中。《今日睇真D》曾經與已經結業並賣盤的《超羣餅店》合作,顧客每買一打西餅,《超羣餅店》捐出一毫予今日睇真D慈善基金,其中宣傳及慈善成效均受到質疑。節目中主持人以OK手勢代表節目,令不少人爭相倣效,引起一片睇真D熱潮。另一方面,《今日睇真D》的窮追猛打,似真似假的報導方式令人十分厭惡,其中以「慾海肥花」的報導最令人對亞洲電視的節目產生反感。[42]

龍門陣

1993年10月,時事清談節目龍門陣首播,由鄭經翰黃毓民陳耀南擔任主持,在節目中曾與多位不同政見的嘉賓包括詹培忠等掀起多番舌戰,引來全城關注與討論,節目亦為兩人帶來名嘴的稱號。

百萬富翁

曾經在2001年慈善版收視擊敗香港小姐總決賽。

徐步高事件實錄

亞視重播警員徐步高當年參加《百萬富翁》的片段,錄得15點收視。

代表性劇集

大地恩情

《大地恩情》是麗的電視(即亞洲電視)1980年播映的經典電視長劇(超過一百集),當年其收視率之高,威脅到無綫電視的劇集《輪流轉》的收視率,導致後來《輪流轉》至15集後被腰斬,這件事至今仍轉為香港電視歷史上的佳話。唯這個奇蹟的紀錄在其後幾十年內一直沒有被麗的的後身─亞洲電視打破。也奠定多位藝員的電視圈地位,如劉志榮、岳華等等。《大地恩情》以清末民初廣東省的農村作為背景,內容主要是刻劃在這個大時代之內身為農民之楊家的困苦生活、年輕一代受五四運動的衝擊及遭遇,楊家及至民初時期南遷澳門生活(並至澳門多個景點取景),楊九斤被「賣豬仔」到金山的故事,可說是一部描寫中國近代農民生活的歷史劇。

我來自潮州

這套劇被視為當時亞洲電視大股東兼亞洲電視主席暨行政總裁林百欣先生的自傳。林百欣本身籍轄廣東省潮州市潮陽縣,亦是以製衣起家;而劇中的主角鄭琛,就是以林百欣的一生作為藍本。

劇中陳庭威常以「自己人,打死無相干」等潮州話來加強劇情感染力,是香港劇集少見的特色。但最高只得12點收視。

再見豔陽天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是亞視自製的創新玄幻劇集,由尹天照飾演不死的殭屍況天佑,萬綺雯飾演捉鬼的馬小玲,由於故事創新,獲得不少觀眾留意。劇集其後曾拍攝續集及第三輯。

還珠格格

《還珠格格》第一部和第二部先後於1998年1999年於亞視本港台首播,並一度风靡于香港,該劇於亞視錄得的收視更高於無線翡翠台同時段的節目。事實上,《還珠格格》第二部在中華地區的收視率已經打破历史最高紀錄,在所有播出此劇的電視台中,收視率幾乎佔50%。為了搶救收視,無線於1999年9月再次推出受爭議的節目《電波少女》,當時事件引發香港基督和天主兩教關注,而一名剛康復離院之基督徒亦因該事故向新界西宣道會同工求助。

縱橫四海

縱橫四海,是中國星(永盛音像企業(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亞洲電視聯合製作的電視劇集,該劇在1999年亞洲電視本港台首播,該劇推出以來,一直氣勢如虹,平均每晚接近一百萬人收看,結局篇收視更高達廿五點,超過五成觀眾收視。後有續集《縱橫天下


藝員

現時亞洲電視旗下有多名藝員。簽經理人合約的藝員叫做經理人合約藝員,簽部頭合約的藝員叫做部頭合約藝員。經理人合約藝員每月有固定的薪水,經理人公司亞洲電視。部頭合約藝員沒有固定的薪水,會以一集的集數來計算,小部分部頭合約藝員的經理人公司屬於亞洲電視旗下的亞洲娛樂製作有限公司。經理人合約藝員會被安排拍劇、主持節目和其他類型的工作,旗下經理人合約藝員被公司安排在外工作會被公司抽傭。

其他著名人物


七十年代著名藝員(*:己故)
劉志榮 潘志文 劉松仁 伍衛國 王偉
劉永 胡楓 李道洪 郭鋒 黎小田
劉緯民 萬梓良 梁小龍 張國榮* 岳華
董驃* 陳觀泰 林嘉華 羅樂林 徐少強
南紅 李影 黃淑儀 伍秀芳 潘冰嫦
歐陽佩珊 魏秋樺 余安安 米雪 鮑起靜
黃莎莉 馬敏兒 蔡瓊輝 張瑪莉 文雪兒
苗可秀 陳惠敏 周慧娟 馮寶寶 白標
八十年代著名藝員
何家勁 曾偉權 黎漢持 阮佩珍 黎燕珊
陳秀雯 林國雄 李青山 劉雪華 尹天照
李賽鳳 孫興 鍾保羅* 麥翠嫻 魯振順
江華 莫少聰 葉玉萍
曾擔任股東及管理層的人物(*:己故)
查懋聲 邱德根 鄭裕彤 劉長樂 陳永棋
查懋德 吳征 林百欣* 周梁淑怡 封小平
何定鈞 黃錫照 叶家宝 黃保欣 費道宜
余統浩 李吉瑞 黃佳景 鄺凱迎 關偉
黃達輝 張偉傑 葉睿宇
幕後人員(*:己故)
蕭笙* 王晶 梁立人 韋家輝 麥當雄
蕭若元 陳十三 陸三三 楊紹鴻 連熾勳
冼志偉* 溫偉基 馬熙 鄭偉文 朱澤新
鄧偉恩 呂達榮 郭耀東 賴華民 李慧珠
米惠邦 馮大勇 朱正鈞 李子聰 陳志恆
陳少明 馮少奇 陳惠英 謝國華 陳寶華


參見

參考資料及註釋

  1. ^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6頁
  2. ^ 2.0 2.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p8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3.0 3.1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4頁
  4. ^ 4.0 4.1 4.2 4.3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p1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5.0 5.1 5.2 5.3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4頁
  6. ^ 6.0 6.1 6.2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6頁
  7. ^ 公司註冊處資料
  8. ^ 8.0 8.1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8頁
  9. ^ 9.0 9.1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20頁
  10. ^ 10.0 10.1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22頁
  11. ^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24頁
  12. ^ 12.0 12.1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26頁
  13. ^ 13.0 13.1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32頁
  14. ^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17頁
  15. ^ 15.0 15.1 15.2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34頁
  16. ^ 16.0 16.1 16.2 16.3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36頁
  17. ^ 17.0 17.1 17.2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38頁
  18. ^ 18.0 18.1 18.2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40頁
  19. ^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41頁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42頁
  21. ^ 《亞洲電視46週年特刊》。亞洲電視,2003年:第47頁
  22. ^ http://hk.news.yahoo.com/070605/12/28vyn.htmlhttp://hk.news.yahoo.com/070605/60/28vkg.html(中文)
  23. ^ 公司註冊處資料
  24. ^ [1]
  25. ^ [2]
  26. ^ 新台徽寓意領先無限, 明報
  27. ^ Red Bee Media 網頁
  28. ^ 亞洲電視本港台28-12-2007(UTC+8)播放之宣傳片
  29. ^ http://www.csm.com.cn/download/top10.html
  30. ^ 廣東地區收視前20名频道 http://photo.southcn.com/bbs/F433892007.4.10.13.29.105.jpg
  31. ^ 亞視獲紐約電視節金獎香港影視娛樂網,2004年2月
  32. ^ 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電影服務統籌科 - 製作通訊錄
  33. ^ aTV亞視企業 公司簡介
  34. ^ 18年的足印 18年的燭光 -- 六君子捍衞新聞自由
  35. ^ 2007年4月14日的傳媒春秋節目內的"傳媒回顧III–紅透半邊天",節目內提及在2004年的七一遊行有近15萬人參加,但亞視新聞沒編排作為頭條新聞,備受爭議,時任亞視行政總裁陳永棋(政協常委,2000年金紫荊星章得主之一)接受節目訪問,他就以上事件表示:"他只要求新聞部報導事實不能有立場,但可是有關國家領導人的新聞,就不可以不報導"。
  36. ^ 2007年4月7日的傳媒春秋節目內的"傳媒回顧II-沉默的螺旋",節目內訪問一名前亞視新聞工作者黃華輝(2002年離職),他在節目內公開亞視新聞部回歸之後自我審查,情況如下:[a].2003年,時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在香港報業公會的午餐會上,就有人質疑基本法23條立法會否為市民帶來白色恐怖時,她回應說:「其實那張刀已在你的頭上,不過,從來無人去看清楚那張刀是怎樣的。」,之後她的政府新聞官致電亞視新聞部(黃華輝其前上司)希望剪掉有關言論,最終有關言論被剪掉。[b].2003年的七一遊行,記者因為擔心在新聞播出前,才被上司要求剪掉"敏感"的部份,這樣會來不及播出,所以他自行把遊行內"董建華下台"之叫聲聲音調低及剪掉部份可能會被上司認為"敏感"的畫面。
  37. ^ 蘋果日報 -- 借文革踩民主 煲呔壞腦
  38. ^ 亞洲電視網站. 2008 aTV節目巡禮:數碼廣播. [2007-11-17]. 
  39. ^ 廣播事務管理局. 廣播事務管理局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會議新聞稿. [3-5-2007] (中文).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點解亞視台慶日子成日改呢?. [3-5-2007 21:09(HKT)] (中文). 
  41. ^ http://www.thinkerstar.com/ufo/roswell/rw-07.html
  42. ^ 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55/11.html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