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科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Dirrival留言 | 贡献2012年4月10日 (二) 12:4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始之以掄才,終之以授位。



科舉主題首頁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试選拔官吏的制度,起源於古代中国,并成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國社会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响,並且催生出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如越南日本朝鮮也曾引入科舉制度以選拔人才。

科舉制度始於隋代,发展并成熟於唐代,一直延续到末方徹底廢除,持續一千三百多年。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亦由科舉制度間接演變而來。

特色條目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清代后期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以進士出身入翰苑,歷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次受命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的武裝挑釁,“虎門銷煙”堪稱壯舉。禁煙運動嚴重損害了英國鴉片貿易的巨大利益,客觀上促使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近代史上西方列強對中國長達百年的侵略史由此揭開。

林则徐多次抵抗西方的武力入侵,但其對于西方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性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懂得英語葡語兩種外語,並且著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明治維新都有啟發作用。

優良條目

上海文廟,即清代上海縣學文廟”,是上海城區唯一祭祀孔子的廟宇。位於上海老城廂,今黃浦區文廟路215號。

上海文廟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後幾經遷移,至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於今址。民國時期,改為上海市民眾教育館。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建筑被拆除,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成為上海著名的舊書市場的所在地。1997年,經過全面整修的文廟大致恢復了清代的格局,作為祭孔和展示中國文化的場所對外開放。目前的文庙建筑群包括文廟、學宮兩條南北軸線上的院落以及東部的園林,主要建筑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魁星閣等。2002年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你知道嗎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