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新条目推荐/候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凱撒留言 | 贡献2013年3月9日 (六) 01:39 →‎天安门自焚事件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新条目推荐

其他評選

條目 新条目推荐 · 優良條目 · 典范条目 其他 新闻动态 · 同行评审 · 特色列表 · 特色圖片

你知道吗?

规则
问题指南
栏目更新指引
提交新评选提名

更新時間

  • 現在是2024年6月2日 (日) 03:49 (UTC) (←這個時間可能不準確,建議先刷新
  • 上一次更新是在:2024年6月2日 (日) 00:01 (UTC)
    • 更新頻率:已確認條目少於6條為8小時,7-12條為4小時,13-16條為3小時,否則每隔2小時更新1次,機械人會自動調節頻率。

正在進行的新條目推薦及投票

3月8日

3月7日

求更好的問法。--Ching~受體/革蘭氏檢驗/真菌專題新成立 2013年3月7日 (四) 13:03 (UTC)[回复]
[2]重發....--Ching~受體/革蘭氏檢驗/真菌專題新成立 2013年3月7日 (四) 14:32 (UTC)[回复]
修正外部链接和{{Mycomorphbox}},此模板原本繁简转换异常,经修改后可直接引用条目标题,无需再填写名称(即录入name参数)。--Ira·留言 2013年3月8日 (五) 03:02 (UTC)[回复]

多謝投票、支持以及提醒,已經略為修善。CVS留言2013年3月7日 (四) 11:09 (UTC)[回复]

3月6日

  • 哪位東亞歷史人物在17世紀明朝海禁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並在台灣海峽擊敗西方海上勢力?
    鄭芝龍 [·]”由作者自荐,主編者为hanteng [·],属于history类,提名于2013年3月6日 (三) 17:58 (UTC)0bbca0d9b2d7e0fc2971269cad075d89510222de
    • (+)支持:及格條目。--黑雪姬留言2013年3月6日 (三) 18:51 (UTC)[回复]
    • (+)支持:--Walter Grassroot () 2013年3月7日 (四) 03:12 (UTC)[回复]
    • (!)意見:所謂「鄭芝龍借給荷蘭人」的究竟是什麼?簽約了嗎?是否真有其事?臺灣當時可不是無人島,依"no one can transfer a greater right than he himself has"之古老法諺,鄭芝龍有什麼權利借什麼給荷蘭人?鄭成功又真的對荷蘭人說了那些話嗎?請注意:你可能見過的所謂鄭成功寫給揆一的信其內容大半是連橫偽作的,超出熱蘭遮城日誌等原件版本,荷蘭或各國當時之史料亦均無相關記載。未經查證核實之內容應刪除,以免誤導,以訛傳訛。--WildCursive留言2013年3月7日 (四) 03:45 (UTC)[回复]
        • 荷蘭沒記載就說連橫偽作?反方向也可說連橫沒記載之事,熱蘭遮城日誌有偽作之嫌,不要太武斷啦。--Djhuty留言2013年3月7日 (四) 08:20 (UTC)[回复]
          • (:)回應:能與臺灣維基人討論臺灣史是件好事!我相信幾乎我們每位都曾在學校讀過「有問題的歷史」而不自知、或低估其比例...所以,我很樂意為我說的話提出證據。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學者吳密察(偏綠)所著《唐山過海的故事:台灣通史》讀者心得:「讀本書,給我最大的驚訝是以前中學時代所研讀背誦的《鄭成功致荷蘭守將書》竟然是連橫所杜撰的!我可以理解,任何人在進行文字撰述時,由於背景、遭遇、乃至教育過程,均會有個人的見解在其中。然而,杜撰史料實在不可原諒。很簡單,此處杜撰,誰知他處是否為杜撰?還是孩子比較通融,他說,把《台灣通史》改成《台灣演義》不就得了,氣什麼。」;
  • 參考臺大中文系教授陳昭瑛(偏藍)論文所寫的文章:「讀了連橫的著作,再讀陳昭瑛的論文,我們不難確定連橫是個不折不扣的「漢文化中心主義」者。《台灣通史》的歷史主體和史家觀點都是站在漢人立場,而且此「漢人」僅指「華夏民族」,排除所有蠻夷人等。...精研連橫的陳昭瑛也不能無視於連橫的種族歧見。於是,她為連橫找出的下台階是:緣於「日據時代的特殊情境」,因為此時漢族面臨生死存亡危機,連橫只能顧及我族之保存延續,無暇及於他族...現行國中課本裡情辭並茂的〈與荷蘭守將書〉(收在《台灣通史‧開闢紀》),雖然作者是鄭成功,但若與時代較早的江日昇《台灣外紀》所錄互相比對,可以知道這篇檄文,有多處來自連雅堂基於漢族意識所做的增補。」
  • 作家丘秀芷(偏藍)所寫鄭成功是創格完人:「台灣中年以上念過初中、國中的人都記得,全中華民國統一教科書的年代,國文中有一課是鄭成功寫的〈與荷蘭守將書〉。每個學生要背那十分拗口的勸降書。初中還好,九年義務教育國教開始,有些連說話都不成句的國中生都必須死背全課課文,恨死了「鄭成功」這個人。而歷史的真相是鄭成功在世短短39年,是寫一些書信,也作了一些詩詞,他15歲就取生員(考取秀才)文詞俱佳,但從沒寫過勸荷蘭守將投降書。那書信是他過世後260年之後,一位叫連橫的台灣人替他寫的。連橫一生為前人寫了不少偽作。而在作《台灣通史》時,也為應和日據時代,而在史實上作了很大的調整。」;
  • 《臺灣通史》介紹:「雖然此書多處誤謬,部分史料如<朱一貴起事檄>、<鄭成功致荷蘭守將書>,甚且出自杜撰。中國學者鄧孔昭(應該是偏紅)曾撰寫《臺灣通史辨誤》,針對《臺灣通史》全面辨誤,舉出錯誤凡600餘處。」
  • 真正的與荷蘭守將書,其外文來源可對照下附三本早期文獻(收錄於熱蘭遮城日誌中,1889年時甘為霖翻譯的英文版),連橫版不但少了許多內容,還無中生有了不少如臺-中關係等當代有爭議的話:
Djhuty兄可能把史籍與史料渾淆了。譬如,司馬遷寫的是史籍,是一家之言,愛怎麼寫都行,但不是第一手的史料。這其實不難理解,如果今天請你在沒有圖書館和網路的情況下寫一本臺灣戰後史,相信你能寫出70%以上正確的內容;可如果要請你在書中附上「蔣中正遺囑」與「蔣經國遺囑」呢?即使你曾讀過這兩篇遺囑(是的,其真偽也有人質疑),寫出來的東西恐怕也是欠準確的原創研究。更何況1920年出版的《臺灣通史》要寫1662年的鄭成功書信,難度更大。可是我們偉大的政府就這樣在教科書中教大家這是鄭成功寫的,而我們也很理所當然的就把他背下來了...我尚未編過的臺灣通史這條目也提到其缺失。今天的臺灣學生還在讀這錯誤的東西嗎?--WildCursive留言2013年3月7日 (四) 13:11 (UTC)[回复]
(:)回應:很可惜,您提的東西都不算合格證據,其中部份参有某人的心得,又本主題與該條目無關,故我移到尊駕的用戶頁回應,請見諒。--Djhuty留言2013年3月7日 (四) 17:05 (UTC)[回复]
(:)回應:該條目並沒有就明朝是否有宣示擁有台灣做出任何評論。--(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3月7日 (四) 15:38 (UTC)[回复]
      • (:)回應:做為一個維基人我無法做原創研究,我也無法對第一手史料做評論和分析,所以我只能將我看到的該書原文段抄給您看「他的兒子鄭成功後來又以要回被鄭芝龍借給荷蘭人的這個基地為法理依據...註24」(書130頁),註24:「...另據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完稿的蔣毓英主修的《台灣府志》卷一〈沿革〉中,記載鄭成功圍攻台灣城(即熱蘭遮城),使人告知荷蘭人,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所有珍寶金銀聽汝載回,但留空城還我,可以罷兵。』」(書132頁內容)。不過您的質疑我把條目原文再修了一下,這樣就比較保險說明這是鄭成功單方面的斷言。--(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3月7日 (四) 04:24 (UTC)[回复]
        • (!)意見:我查了一下那作者與出版社,他應該是從較宏觀的角度寫較通俗的著作,但未必瞭解學術考證之成果。
  • 我們行政院所推動、上百位學者與專業人員參與的歷史文化學習網:「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尋求與中國的貿易據點,所以佔領澎湖,不過當時明朝政府認為澎湖為其領土,因此,荷蘭人才轉進到不被明朝政府管轄的福爾摩沙(今台灣)大員(今台南市),佔據大員,設立貿易據點。」
  • 李筱峰@自由時報文章:「明帝國不許荷蘭人佔領澎湖,但對於荷蘭人佔領台灣則無異議,因為台灣不是其心目中的領土。1623年荷蘭人第二度佔領已隸屬明帝國的澎湖,引發明荷之戰,不分勝負,最後雙方議和。在和約中,明帝國表示荷蘭人退出澎湖後,去佔領大員(今台南安平),明政府沒有異議。荷蘭人因此於1624年退出澎湖,進入今天台南的安平,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可見此時的明帝國,並沒有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 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曹永和@中時電子報報導:「明朝雖實施海禁,但台灣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屬任何國家管轄,所以走私船早在當時就在基隆、安平與淡水會合明朝、日本與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的商船。...根據荷蘭史料,當時東印度公司指揮官萊爾森於1622年到福州談判,明朝官員為了勸誘他們撤出澎湖,建議他們到澎湖以東,一座不屬於明朝的島嶼,也就是台灣,間接同意明朝船隻到大員(今安平)與之通商。...當時明朝官員向萊爾森說:「你不知道大員怎麼去,我們派船帶你去」。這段史料,顯見明朝福建官員知道台灣,卻不把台灣當作屬地。而同樣年代,明代的史料記載的是,官員軟硬兼施,並請海商李旦居中協調,荷蘭的新任長官宋克,才在1624年拆除澎湖城堡的建材,搭乘熱蘭遮城號商船,來到大員上岸,宋克也成為荷蘭建立台灣政權的首任長官,他也在大員建立熱蘭遮城。」
  • 換言之,鄭芝龍等人早年曾到過臺灣或有過什麼樣的活動,不等於明朝在臺灣有什麼基地或經營,更不等於中國與那個年代的臺灣有任何特殊關係。荷蘭人於1604年初抵澎湖時、或1624年登陸臺灣前,臺灣都不屬於鄭芝龍,更與明朝像是兩條少有交集的平行線,歐洲或中國史料都不支持作過度推論。如果不明所以的所謂鄭芝龍借給荷蘭什麼都列入,那這些經考證的更應該列入。 -- WildCursive留言2013年3月7日 (四) 14:24 (UTC)[回复]
(:)回應:該條目並沒有就明朝是否有宣示擁有台灣做出任何評論。請注意,此條目說的是「鄭成功的先人」,漢化不代表納入中國,如南洋的新加坡或萬丹,也包括先前在呂宋活動的李旦。漢化不等同於中國化或明朝化。--(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3月7日 (四) 15:38 (UTC)[回复]

  • 哪个古代国家是中国大陆江姓的主要起源?
    江国 [·]”由作者自荐,主編者为BlackLotux [·],属于history类,提名于2013年3月6日 (三) 04:43 (UTC)a2bb3c146e2068360fcd9f9d2cf86d52f8fb181e
    • (~)補充:請注意經星光下的人編輯後[5],此條目的內容擴張程度不夠,亦有原創研究模版,請補充來源改寫改進,以免長度不足或可靠來源不夠。--(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3月6日 (三) 06:36 (UTC)[回复]
已修正。--黑雪姬留言2013年3月6日 (三) 07:10 (UTC)[回复]
請注意需要補正的地方﹑並請和其他維基人在Talk:江国解決來源的問題。--(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3月6日 (三) 15:21 (UTC)[回复]
已補充,部分為hanteng對來源的誤讀。--黑雪姬留言2013年3月6日 (三) 18:25 (UTC)[回复]
是否為本人誤讀可見討論頁,另此文內文字數實在太短,見Talk:瑪麗蓮·夢露之死DYK討論例子。--(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3月6日 (三) 18:41 (UTC)[回复]

3月5日

3月3日

在維基百科的每一個記錄,應該盡量避免於有關台灣西藏的現狀上有所偏向。縱然聯合國及世界上大部份獨立國家都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維基百科應該反映中立的現實,從而應認為“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尤其“中國”一詞不應被用作與現時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下的地區,或與未包含香港澳門的「中國大陸」同義,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或「北京」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通常帶貶義的「中共政府」、「中共當局」、「大陸政府」、「大陸當局」,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北京政府的格式進行内部鏈接。

--維基小霸王留言2013年3月6日 (三) 11:1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