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溫黛 (1962年):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Typhoon Destroyer留言 | 贡献
沒興趣看到台灣譯名,你們自作自受。
第1行: 第1行:
{{NoteUTC+8}}
{{NoteUTC+8}}
{{noteTA|G1=TyphoonOld|G2=Weather
{{noteTA|G1=TyphoonOld|G2=Weather
|T=zh:超強颱風溫黛 (1962年); zh-hans:超强台风温黛 (1962年); zh-mo:颱風溫黛 (1962年); zh-cn:强台风温黛 (1962年); zh-hk:超強颱風溫黛 (1962年); zh-tw:中度颱風溫黛 (1962年)
|T=zh:超強颱風溫黛 (1962年); zh-hans:超强台风温黛 (1962年); zh-mo:超強颱風溫黛 (1962年); zh-cn:强台风温黛 (1962年); zh-hk:超強颱風溫黛 (1962年); zh-tw:超強颱風溫黛 (1962年)}}
|1=zh-mo:颱風溫黛; zh-hans:颱風溫黛; zh-hant:颱風溫黛; zh-cn:强台风温黛; zh-hk:超強颱風溫黛; zh-tw:中度颱風溫黛
|2=zh:Typhoon Wanda; zh-cn:Severe Typhoon Wanda; zh-hk:Super Typhoon Wanda; zh-mo:Typhoon Wanda; zh-tw:Typhoon Wanda;}}
{{颱風基礎資訊
{{颱風基礎資訊
|颱風名稱 = 颱風溫黛
|颱風名稱 = 超強颱風溫黛
|外文名稱 = Typhoon Wanda
|外文名稱 = Super Typhoon Wanda
|外文語言 = 英語
|外文語言 = 英語
|十分鐘平均風速JMA =
|十分鐘平均風速HKO = 185|HKO=km/h
|十分鐘平均風速HKO = 185|HKO=km/h
|二分鐘平均風速 = 50|NMC=m/s
|二分鐘平均風速 = 50|NMC=m/s
|一分鐘平均風速 = 195|SSHS=km/h<!--JTWC-->
|一分鐘平均風速 = 195|SSHS=km/h<!--JTWC-->

|一分鐘平均風速CWB = 49|CWB=m/s
|一分鐘平均風速CWB = 49|CWB=m/s
|代表圖像 = WandaAug3019620023UTCTIROS.gif
|代表圖像 = WandaAug3019620023UTCTIROS.gif
|代表圖像名稱 = 颱風溫黛
|代表圖像名稱 = 超強颱風溫黛
|形成日期 = 1962年8月27日
|形成日期 = 1962年8月27日
|消散日期 = 1962年9月1日
|消散日期 = 1962年9月1日
第29行: 第25行:
}}
}}


'''-{zh-cn:台风6213号; zh-tw:颱風萬達; zh-hk:颱風溫黛; zh-mo:颱風溫黛; zh-sg:台风温黛}-'''(-{zh-cn:台风名称:'''Typhoon Wanda'''; zh-sg:英语:'''Typhoon Wanda'''; zh-hant:英語:'''Typhoon Wanda'''}-,國際編號:'''62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1962''',-{zh-cn:台湾译名:'''万达''';港澳译名:'''温黛'''; zh-tw:[[港澳地區]]譯名:'''溫黛'''; zh-hk:台灣譯名:'''萬達'''; zh-mo:台灣譯名:'''萬達'''}-,國際音標:{{IPAc-en|ˈ|w|ɑː|n|d|ə}})為[[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6個命名的風暴。該系統之前身擾動於8月23日在[[東風波]]當中形成,受[[副熱帶高壓脊]]西伸影響維持西北西方向路徑,獲得命名後持續增強,30日下午行經[[巴士海峽]]並達到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等級]]之下的二級颱風之強度巔峰,31日凌晨再進入[[南海]]直趨[[华南地区]],9月1日侵襲[[珠江三角洲]]一帶,由於挾帶極強風力,且其風暴潮疊加天文大潮引致當地多處遭受嚴重破壞,[[香港]]的災情尤其嚴峻,造成當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過後最致命的風災。之後溫黛因受冷空氣侵入結構及受內陸地形影響而急劇減弱,並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後來該系統往西南方向移至北部灣附近,影響海南島與越南東北部、北中部一帶的天氣。
'''超強颱風溫黛'''(英語:'''Typhoon Wanda''',[[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6W''')為[[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6個命名的風暴。該系統之前身擾動於8月23日在[[東風波]]當中形成,受[[副熱帶高壓脊]]西伸影響維持西北西方向路徑,獲得命名後持續增強,30日下午行經[[巴士海峽]]並達到[[超強颱風]]之強度巔峰,31日凌晨再進入[[南海]]直趨[[华南地区]],9月1日侵襲[[珠江三角洲]]一帶,由於挾帶極強風力,且其風暴潮疊加天文大潮引致當地多處遭受嚴重破壞,[[香港]]的災情尤其嚴峻,造成當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過後最致命的風災。之後溫黛因受冷空氣侵入結構及受內陸地形影響而急劇減弱,並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後來該系統往西南方向移至北部灣附近,影響海南島與越南東北部、北中部一帶的天氣。
==氣象歷史==
==氣象歷史==
8月23日早上,在高空跨赤道氣流支持下,[[東風波]]{{#tag:ref|東風帶{{#tag:ref|「赤道東風帶」位於3000米以上高空,空氣由副熱帶高壓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壓,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東風。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風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導引熱帶氣旋向西移動的作用,一般該熱帶氣旋採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行進。<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don.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帶|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低壓波動,在天氣圖或氣流圖中以倒V字低壓槽表示,乃「東風波」。其由東向西傳播,槽前有[[輻散]]{{#tag:ref|「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亦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亦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即可能降水,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ref>{{cite web|url=http://www.hko.gov.hk/education/edu01met/wxphe/ele-condiv-c.htm|title=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author=香港天文台|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fu.htm|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group="注"}}現象,槽後則有輻合;因此東風波左方受下沉氣流影響天氣晴朗,右方則因輻合上升而出現對流性的不穩定天氣。有大約一成的熱帶氣旋就是在東風波之擾動中生成。<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don.htm#4|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波|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在[[加羅林群島]]附近開始發展,在中太平洋[[低壓槽|槽線]]{{#tag:ref|「低壓槽」指狹長狀的低壓,或從低壓中心向高壓處伸展而等壓線呈V字形的地方。槽後方氣流下沉,槽前方氣流上升而有輻合運動,有利對流及雨帶的發展。槽線活動的觀測在熱帶氣旋預測上有廣範的應用,例如西風帶{{#tag:ref|「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大致在[[纬度|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從副熱帶高壓流向副極地低壓的氣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為盛行風。<ref>{{cite web|ur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asp?id=1907|title=自然科學類:西風帶|author=中華百科全書|accessdate=2015-08-18}}{{zh-tw}}</ref><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sai.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中的長波槽([[东亚]]大槽位於[[经度|東經]]120-150度)將推動熱帶氣旋轉往東北方向行進,而東風波、熱帶對流層上部槽({{lang-en|TUTT,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ic trough}}){{#tag:ref|「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是一條位於熱帶高空(約200[[帕斯卡|百帕]]面)的槽線,其可經由中緯度西風槽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熱帶而成,亦可為高層[[反氣旋]]南側之高空東風倒槽。其將帶來強烈垂直[[风切变]]{{#tag:ref|「垂直風切」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fung.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而影響熱帶氣旋或熱帶擾動的發展,但亦有情況是因帶來良好的高空輻散而助長熱帶氣旋的發展。在環境許可下,其會發展成擁有完整環流的高空冷心低壓,並有可能發展至地面而誘生出低層之擾動發展。<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hot.htm#8|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熱字:熱帶對流層上部槽|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所帶來的高空輻散會有利熱帶氣旋發展等等。<ref>{{cite web|url= 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tough.htm|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槽字:槽線|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和東風波的相互作用之下,環流在組織當中。[[氣象廳 (日本)|日本氣象廳]](JMA)在25日晚間將該系統升格為一[[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於二天後(27日)跟進升格,給予編號「16W」{{#tag:ref|[[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一個聯合[[美國海軍]]和[[美国空軍]]的專責小組,並會為[[太平洋颱風季|西北太平洋]]或其他洋域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並編號。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二種:前者係由二個英文字母及六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WP'''代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1962''');後者則由二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係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W'''同前述之W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換言之,「WP161962」及「16W」皆指溫黛是1962年第16個於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惟注意「16W」指稱納莉僅限於1962年。<ref>{{cite web|author=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title=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使命 |year=2011 |accessdate=2011-11-30 |url=https://metocph.nmci.navy.mil/jtwc/menu/JTWC_mission.html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26103400/https://metocph.nmci.navy.mil/jtwc/menu/JTWC_mission.html |archivedate=2007-07-26 |publisher=美國海、空軍 |deadurl=yes }}{{en}}</ref>|group="注"}},翌日(28日)早上8時升格為[[熱帶風暴]],定名為「溫黛」。受[[副熱帶高壓]]脊西伸影響,溫黛走勢維持西北西方向。
<p class="notice metadata" id="spoiler" style="font-size: small">[[File:Nuvola apps important yellow.svg|17px]]&nbsp;本段強度分級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分級敘述,故以下萬達「增強為颱風等級」的說法僅在該分級之標準有效。依[[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省氣象所]]的標準,萬達增強為[[輕度颱風]]後即始終維持颱風的等級。</p>
8月23日早上,在高空跨赤道氣流支持下,[[東風波]]{{#tag:ref|東風帶{{#tag:ref|「赤道東風帶」位於3000米以上高空,空氣由副熱帶高壓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壓,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東風。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風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導引熱帶氣旋向西移動的作用,一般該熱帶氣旋採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行進。<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don.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帶|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低壓波動,在天氣圖或氣流圖中以倒V字低壓槽表示,乃「東風波」。其由東向西傳播,槽前有[[輻散]]{{#tag:ref|「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亦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亦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即可能降水,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ref>{{cite web|url=http://www.hko.gov.hk/education/edu01met/wxphe/ele-condiv-c.htm|title=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author=香港天文台|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fu.htm|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5-03}}{{zh-hk}}</ref>|group="注"}}現象,槽後則有輻合;因此東風波左方受下沉氣流影響天氣晴朗,右方則因輻合上升而出現對流性的不穩定天氣。有大約一成的熱帶氣旋就是在東風波之擾動中生成。<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don.htm#4|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波|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在[[加羅林群島]]附近開始發展,在中太平洋[[低壓槽|槽線]]{{#tag:ref|「低壓槽」指狹長狀的低壓,或從低壓中心向高壓處伸展而等壓線呈V字形的地方。槽後方氣流下沉,槽前方氣流上升而有輻合運動,有利對流及雨帶的發展。槽線活動的觀測在熱帶氣旋預測上有廣範的應用,例如西風帶{{#tag:ref|「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大致在[[纬度|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從副熱帶高壓流向副極地低壓的氣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為盛行風。<ref>{{cite web|ur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asp?id=1907|title=自然科學類:西風帶|author=中華百科全書|accessdate=2015-08-18}}{{zh-tw}}</ref><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sai.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中的長波槽([[东亚]]大槽位於[[经度|東經]]120-150度)將推動熱帶氣旋轉往東北方向行進,而東風波、熱帶對流層上部槽({{lang-en|TUTT,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ic trough}}){{#tag:ref|「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是一條位於熱帶高空(約200[[帕斯卡|百帕]]面)的槽線,其可經由中緯度西風槽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熱帶而成,亦可為高層[[反氣旋]]南側之高空東風倒槽。其將帶來強烈垂直[[风切变]]{{#tag:ref|「垂直風切」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fung.htm#1|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而影響熱帶氣旋或熱帶擾動的發展,但亦有情況是因帶來良好的高空輻散而助長熱帶氣旋的發展。在環境許可下,其會發展成擁有完整環流的高空冷心低壓,並有可能發展至地面而誘生出低層之擾動發展。<ref>{{cite web|url=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hot.htm#8|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熱字:熱帶對流層上部槽|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所帶來的高空輻散會有利熱帶氣旋發展等等。<ref>{{cite web|url= http://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tough.htm|title=HKCOC熱帶氣旋字典——槽字:槽線|author=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accessdate=2015-08-18}}{{zh-hk}}</ref>|group="注"}}和東風波的相互作用之下,環流在組織當中。[[氣象廳 (日本)|日本氣象廳]](JMA)在25日晚間將該系統升格為一[[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亦於二天後(27日)跟進升格,給予編號「16W」{{#tag:ref|[[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一個聯合[[美國海軍]]和[[美国空軍]]的專責小組,並會為[[太平洋颱風季|西北太平洋]]或其他洋域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並編號。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二種:前者係由二個英文字母及六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WP'''代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1962''');後者則由二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係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W'''同前述之W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換言之,「WP161962」及「16W」皆指溫黛是1962年第16個於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惟注意「16W」指稱納莉僅限於1962年。<ref>{{cite web|author=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title=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使命 |year=2011 |accessdate=2011-11-30 |url=https://metocph.nmci.navy.mil/jtwc/menu/JTWC_mission.html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26103400/https://metocph.nmci.navy.mil/jtwc/menu/JTWC_mission.html |archivedate=2007-07-26 |publisher=美國海、空軍 |deadurl=yes }}{{en}}</ref>|group="注"}},翌日(28日)早上8時升格為[[熱帶風暴]],定名為「-{zh-cn:Wanda; zh-tw:萬達; zh-hk:溫黛; zh-mo:溫黛; zh-sg:温黛}-」。受[[副熱帶高壓]]脊西伸影響,溫黛走勢維持西北西方向。


8月29日,溫黛以穩定移速行進,遠離臺灣並開始往南海北部步步進逼。當日,[[颶風獵人]]派出一偵察機飛入溫黛中心,指出其達[[颱風]]等級,當時環流覆蓋面積約為直徑{{convert|1000|mi|km}};隔天(30日)另一偵察機測得中心持續最大風速達一分鐘{{convert|80|kn|m/s km/h}},顯示溫黛進入巴士海峽之後仍在增強。31日早上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級溫黛之持續最大風速達一分鐘95節,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下的二級颱風,為該機構所肯認之巔峰強度。
8月29日,溫黛以穩定移速行進,遠離臺灣並開始往南海北部步步進逼。當日,[[颶風獵人]]派出一偵察機飛入溫黛中心,指出其達[[颱風]]等級,當時環流覆蓋面積約為直徑{{convert|1000|mi|km}};隔天(30日)另一偵察機測得中心持續最大風速達一分鐘{{convert|80|kn|m/s km/h}},顯示溫黛進入巴士海峽之後仍在增強。31日早上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級溫黛之持續最大風速達一分鐘95節,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下的二級颱風,為該機構所肯認之巔峰強度。
第285行: 第280行:
*{{zh-hk}}http://www.smg.gov.mo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首頁
*{{zh-hk}}http://www.smg.gov.mo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首頁
{{香港風災}}
{{香港風災}}
{{台灣颱風}}


[[Category:香港風災]]
[[Category:香港風災]]
第291行: 第285行:
[[category: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
[[category: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
[[category:台风]]
[[category:台风]]
[[Category:侵臺颱風]]
[[Category:香港1962年]]
[[Category:香港1962年]]
[[Category:澳門風災]]
[[Category:澳門風災]]

2017年9月25日 (一) 04:30的版本

超強颱風溫黛
Super Typhoon Wanda(英文)
超強颱風溫黛
超強颱風溫黛
路徑圖
超強颱風溫黛的路徑圖
超強颱風溫黛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1962年8月27日
消散日期1962年9月1日
最低氣壓≤944 hPa
瞬間最大陣風230 km/h
影響
財產損失數百萬美元
死傷人數 中国大陆251死
臺灣1死
 英屬香港183死388傷108失蹤
影響地區 英屬香港
 葡屬澳門
中国大陆
臺灣
菲律賓
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超強颱風溫黛(英語:Typhoon Wanda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6W)為196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6個命名的風暴。該系統之前身擾動於8月23日在東風波當中形成,受副熱帶高壓脊西伸影響維持西北西方向路徑,獲得命名後持續增強,30日下午行經巴士海峽並達到超強颱風之強度巔峰,31日凌晨再進入南海直趨华南地区,9月1日侵襲珠江三角洲一帶,由於挾帶極強風力,且其風暴潮疊加天文大潮引致當地多處遭受嚴重破壞,香港的災情尤其嚴峻,造成當地在二戰過後最致命的風災。之後溫黛因受冷空氣侵入結構及受內陸地形影響而急劇減弱,並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後來該系統往西南方向移至北部灣附近,影響海南島與越南東北部、北中部一帶的天氣。

氣象歷史

8月23日早上,在高空跨赤道氣流支持下,東風波[注 3]加羅林群島附近開始發展,在中太平洋槽線[注 7]和東風波的相互作用之下,環流在組織當中。日本氣象廳(JMA)在25日晚間將該系統升格為一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於二天後(27日)跟進升格,給予編號「16W」[注 8],翌日(28日)早上8時升格為熱帶風暴,定名為「溫黛」。受副熱帶高壓脊西伸影響,溫黛走勢維持西北西方向。

8月29日,溫黛以穩定移速行進,遠離臺灣並開始往南海北部步步進逼。當日,颶風獵人派出一偵察機飛入溫黛中心,指出其達颱風等級,當時環流覆蓋面積約為直徑1,000英里(1,600公里);隔天(30日)另一偵察機測得中心持續最大風速達一分鐘80節(41米每秒;150公里每小時),顯示溫黛進入巴士海峽之後仍在增強。31日早上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級溫黛之持續最大風速達一分鐘95節,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下的二級颱風,為該機構所肯認之巔峰強度。

9月1日溫黛於早上最為逼近香港,中心在皇家香港天文台總部南南西方距20公里處掠過,並以20公里每小時往北北西方向行進。風眼通過長洲並趨向大嶼山附近。

該日下午,溫黛在中國广东省肇庆专区佛山专区交界一帶登陸,下午2時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風暴;溫黛又因受冷空氣侵入結構及受內陸地形影響而急劇減弱,9月2日凌晨2時,日本氣象廳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同時將溫黛降格為熱帶低氣壓,後來該系統往西南方向移至北部湾附近,影響海南島越南東北部北中部一帶的天氣.

影響

 英屬香港

位於菲律賓以東海面上的溫黛
  •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十號颶風信號
  • 最接近當地時間:1962年9月1日上午9時50分(夏令時間,即香港時間+1小時、UTC+9小時)
  • 最接近當地距離及方向: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20公里(風眼掠過香港境內)[11]
颱風溫黛 (1962年)在香港的位置
橫瀾島 148km/h
橫瀾島
148km/h
長洲 118km/h
長洲
118km/h
大老山 189km/h
大老山
189km/h
啟德機場 108km/h
啟德機場
108km/h
天文台 133km/h
天文台
133km/h
香港天文台於部分地區錄得之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圖例:
代表錄得暴風
代表錄得颶風
颱風溫黛 (1962年)在香港的位置
橫瀾島 216km/h
橫瀾島
216km/h
長洲 232km/h
長洲
232km/h
大老山 284km/h
大老山
284km/h
啟德機場 229km/h
啟德機場
229km/h
天文台 259km/h
天文台
259km/h
香港天文台於部分地區錄得最高陣風風速。圖內所有地區風速皆達到颶風程度

8月30日,溫黛中心風力增強至每小時約148公里,其中心在香港之東南偏東約740公里,皇家香港天文台於晚上7時45分(當地實施夏令時間,即原定香港時間+1小時,下同)懸掛一號風球。8月31日上午9時,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偏東約490公里之中國南海上,並繼續穩定以時速接近19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受其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香港漸轉密雲但天氣悶熱,日間最高氣溫更上升至攝氏35.5度。稍後開始轉吹北風和下雨。同日下午4時10分,香港天文台改掛三號風球

當天下午,香港仍然未吹強風,天文台已預計溫黛將於翌日非常接近本港,於是在晚上10時50分改掛七號風球(即現今之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9月1日凌晨2時,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約190公里。位於香港東南之橫瀾島氣象站此時開始錄得烈風,陣風時速每小時89公里。約2小時後,維多利亞港內的風力仍然只在強風程度,但橫瀾島風力已增強至持續每小時74公里,陣風約每小時105公里。天文台於是在凌晨4時15分改掛九號風球,並表示溫黛稍後會於香港以南約50公里內掠過,不排除懸掛十號風球

兩小時後,溫黛中心集結在香港天文台總部之東南約90公里,開始正面吹襲香港。境內風勢急劇增強,天文台於早上6時15分改掛十號風球。由於當日早上香港正值天文大潮,天文台並同時發出風暴潮預防警告。上午9時,溫黛在香港境內南部水域,香港全面吹東至東北颶風。橫瀾島錄得陣風為每小時216公里,大老山為每小時284公里;天文台則在上午9時半錄得10分鐘平均風速為每小時150公里,陣風每小時259公里;氣壓為953.2百帕斯卡,此兩項記錄至今仍未被打破。溫黛於上午9時50分最接近天文台總部,中心位於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20公里。其採取對香港最壞的路徑,沿橫瀾島移動到長洲,並經長洲離開,香港長期處於其東方,即風勢最猛之處,導致市區風力非常強勁。同時,一直吹起東北風,把海水推往吐露港,加上天文潮,造成強烈風暴潮,最後沙田完全被海水淹沒;吐露港水位比正常最高潮位再高多3,達5.2米。在大埔滘,風暴潮的浪頂為海平面以上7米。至上午11時,溫黛風眼移至長洲附近,風眼經過時部份地方短暫風勢平靜;之後各地轉吹南至東南颶風。

溫黛離開香港後,橫過珠江口,在9月1日下午於新會中山之間登陸[12]。隨著溫黛開始遠離,香港境內風力迅速而顯著地減弱,天文台於下午2時15分改掛六號風球(即現今之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再於晚上7時05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翌日(9月2日)凌晨12時45分除下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9月1日香港天文台整天錄得的平均氣壓只有982.5百帕斯卡。由8月31日至9月2日,香港共錄得259.8毫米雨量

特點

溫黛雖然是一個大型颱風,但近中心的風力範圍較小,結構緊密,導致風速變化劇烈;如以天文台總部為例,在9月1日午夜後才開始吹強風,但在日出時分已吹烈風,並在十號颶風信號懸掛不久後便由烈風風力急增至颶風風力,颶風消退時風速轉變亦極為迅速,由颶風迅速減弱至烈風風力,過程中暴風出現的過渡時間極短。而溫黛是少有眼壁及風眼邊緣均曾經過天文台總部上空的颱風,在錄得颶風期間曾短暫出現明顯的風勢減弱現象。然而珠江口廣東東部沿海一直至福建沿海於30日至1日期間先後錄得相等或超過每秒40米的極大風速。

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最高每小時與十分鐘平均、最高陣風的風速及開學日的溫度為有紀錄以來最低。溫黛同時在香港東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風暴潮,造成嚴重傷亡。是次風災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六多人死亡,亦是二戰後造成過百人死亡的兩次風災中的其中一次,共引致183死388傷[13],另108人失蹤。溫黛襲港期間,天文台總部錄得每小時平均風速高達133公里,除是二戰後眾十號風球之冠,亦是唯一於天文台總部錄得持續風力達颶風水平(≥118公里)的十號風球,氣壓更低至只有953.2百帕斯卡。澳門亦為溫黛懸掛九號風球。

影響及傷亡

溫黛重創整個香港新界沙田區,居民死傷枕藉,圖為該區民房受損情況

溫黛將海水推入吐露港,導致沙田馬料水大埔一帶幾乎被徹底摧毀。據有關當局事後統計,共有183人在溫黛襲港期間死亡,當中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淹沒時身亡。另受傷人數達388人,亦有108人失蹤,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500多艘沉沒。24艘遠洋船擱淺,12艘出現碰撞,避風塘內的住家艇亦有大量損毀。

沙田約有3000家寮屋區損毀,市區內700多間寮屋及天台木屋完全摧毀,1300間無法居住,許多房屋倒塌。筲箕灣許多寮屋船遭擊毀。此外,超過400間平房區的木屋亦遭徹底摧毀,另1,200間損毀。市區散落著掉下的鋅鐵皮、棚架、廣告招牌、架空電線和破碎的窗戶。大量汽車擋風玻璃被風吹至破碎損壞,少數車輛遭受更嚴重的破毀甚至被吹至四輪朝天。樹木以及植物種植園遭受嚴重破壞,許多樹木連根拔起或折斷。大量樹木的枝葉全被吹折,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

溫黛破壞了新界各處不少農作物,包括當年盛產的蔬菜水果和鮮,損失嚴重。在大埔、沙田及沙頭角地區約1,600公頃田遭受海水淹沒。夏末的蔬菜,尤其是瓜類品種遭到嚴重破壞,約700公頃的菜田被海水淹沒。季節水果如香蕉木瓜出現嚴重損害。所有的柑橘橄欖正值駁枝階段,部分遭損壞。荔枝龍眼因早已過駁枝階段受影響最小。果樹整體的損壞率約為百分之10,影響最輕微是荔枝和龍眼,佔百分之5;而受影響最嚴重則是香蕉,佔百分之75。在戶外的花朵或其遭淹沒的地方均受嚴重損害。在沙田和大埔區,由於劍蘭種植在地勢低窪地區而遭水浸壞。惟溫黛對水稻的損害相對輕微,持續的大雨使海水倒灌造成的損害降低,並沒有持久的影響。

大量的牲畜房屋遭颱風損壞,牲畜損失嚴重,在部分地方,禽蛋產量大大降低。許多農莊損毀,但只有一小部分無法修復。

襲港紀錄

溫黛是一個中心風力緊密的颱風,襲港期間創下以下的香港氣象紀錄,並保持至今(最高潮位紀錄由2017年強颱風天鴿打破):

  • 二次大戰後香港錄得的最低海平面氣壓:944百帕斯卡(中心最近距橫瀾島3英里時錄得,而有記錄以來則僅次於丁丑風災
  • 紀錄以來天文台總部最低海平面氣壓:953.2百帕斯卡
  • 紀錄以來天文台總部最高陣風:每小時259公里
  • 紀錄以來最高天文台一小時平均風速:每小時72海哩/每小時133公里(一說每小時68海哩,只是因為用整點時間計算風力,七十年代末則重新計算過非整點的最高一小時平均值,得出每小時72海哩,故實際比1896年的每小時69海哩為高)
  • 二次大戰後維多利亞港內最高風速:大老山,陣風每小時154海哩(約每小時284公里),一小時平均每小時102海哩(約每小時189公里),十分鐘平均每小時105海哩(約每小時194公里)

 葡屬澳門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信號: 九號風球

最接近距離:澳門東南偏東46公里

澳門錄得最低氣壓:962.4百帕斯卡

最高風速(一小時平均):每小時80公里

陣風風速:每小時129公里

進入廣東及消散

溫黛於9月1日早上登陸香港時強度稍為減弱至每小時170公里,在冷空氣和陸地影響下,溫黛的強度迅速減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溫黛登陸18小時後停止發放警告。溫黛登陸後轉向西南移至北部灣,在稍為增強後向東南方向移動,最後在海南島附近消散。

香港風速及氣壓數據

最接近距離:天文台總部西南偏南20公里,橫瀾島以南約10公里

天文台總部錄得最低氣壓:955.1百帕斯卡,瞬時953.2百帕斯卡

天文台發出8號或以上信號期間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力:每小時185公里(超強颱風)

最高風速(一小時平均):天文台[14]133km/h,橫瀾島[15] 每小時148公里,長洲[16]每小時118公里,啟德機場每小時108公里,大老山每小時189公里

最高風速(十分鐘平均):天文台每小時150公里,橫瀾島每小時156公里,長洲每小時130公里,大老山每小時194公里

陣風風速:天文台每小時259公里,橫瀾島每小時216公里,長洲每小時232公里,啟德機場每小時229公里,大老山每小時284公里

熱帶氣旋信號使用記錄

英屬香港

皇家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一號戒備信號
    1962-08-30 19:45-1962-08-31 16:10
下一熱帶氣旋
颱風姬蒂 颱風戴娜
颱風莎莉 三號強風信號
    1962-08-31 16:10 - 1962-08-31 22:50
    1962-09-01 19:05 - 1962-09-02 00:45
颱風戴娜
颱風奧嘉 六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1962-09-01 14:15 - 1962-09-01 19:05
颱風艾黛
颱風愛麗斯 七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1962-08-31 22:50 - 1962-09-01 04:15
颱風菲爾
颱風愛麗斯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1962-09-01 04:15 - 1962-09-01 06:15
颱風艾黛
颱風愛麗斯 十號颶風信號
    1962-09-01 06:15 - 1962-09-01 14:15
颱風露比

 葡屬澳門

澳葡政府澳門氣象台 熱帶氣旋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九號風球 下一熱帶氣旋
颱風瑪麗 (1960年) 颱風維奧娜 (1964年)

釋義

  1. ^ 「赤道東風帶」位於3000米以上高空,空氣由副熱帶高壓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壓,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東風。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風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導引熱帶氣旋向西移動的作用,一般該熱帶氣旋採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行進。[1]
  2. ^ 「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亦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亦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即可能降水,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2][3]
  3. ^ 東風帶[注 1]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低壓波動,在天氣圖或氣流圖中以倒V字低壓槽表示,乃「東風波」。其由東向西傳播,槽前有輻散[注 2]現象,槽後則有輻合;因此東風波左方受下沉氣流影響天氣晴朗,右方則因輻合上升而出現對流性的不穩定天氣。有大約一成的熱帶氣旋就是在東風波之擾動中生成。[4]
  4. ^ 「西風帶」是位於副熱帶高壓與副極地低壓之間(大致在南北緯30至60度之間)的行星風帶。從副熱帶高壓流向副極地低壓的氣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轉成西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因此西風為盛行風。[5][6]
  5. ^ 「垂直風切」是指比較一垂直高度中的風速及風向差。[7]
  6. ^ 「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是一條位於熱帶高空(約200百帕面)的槽線,其可經由中緯度西風槽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熱帶而成,亦可為高層反氣旋南側之高空東風倒槽。其將帶來強烈垂直风切变[注 5]而影響熱帶氣旋或熱帶擾動的發展,但亦有情況是因帶來良好的高空輻散而助長熱帶氣旋的發展。在環境許可下,其會發展成擁有完整環流的高空冷心低壓,並有可能發展至地面而誘生出低層之擾動發展。[8]
  7. ^ 「低壓槽」指狹長狀的低壓,或從低壓中心向高壓處伸展而等壓線呈V字形的地方。槽後方氣流下沉,槽前方氣流上升而有輻合運動,有利對流及雨帶的發展。槽線活動的觀測在熱帶氣旋預測上有廣範的應用,例如西風帶[注 4]中的長波槽(东亚大槽位於東經120-150度)將推動熱帶氣旋轉往東北方向行進,而東風波、熱帶對流層上部槽(英語:TUTT,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ic trough[注 6]所帶來的高空輻散會有利熱帶氣旋發展等等。[9]
  8.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一個聯合美國海軍美国空軍的專責小組,並會為西北太平洋或其他洋域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並編號。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二種:前者係由二個英文字母及六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WP代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1962);後者則由二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係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W同前述之W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換言之,「WP161962」及「16W」皆指溫黛是1962年第16個於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惟注意「16W」指稱納莉僅限於1962年。[10]

來源出處

  1.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帶. 2015-08-18 [2015-08-18]. (繁體中文)
  2. ^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2015-05-03]. (繁體中文)
  3.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 [2015-05-03]. (繁體中文)
  4.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波. [2015-08-18]. (繁體中文)
  5. ^ 中華百科全書. 自然科學類:西風帶. [2015-08-18]. (繁體中文)
  6.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 [2015-08-18]. (繁體中文)
  7.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 [2015-08-18]. (繁體中文)
  8.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熱字:熱帶對流層上部槽. 2015-08-18 [2015-08-18]. (繁體中文)
  9.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槽字:槽線. [2015-08-18]. (繁體中文)
  10.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使命. 美國海、空軍.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6). (英文)
  11. ^ 數據已按最新天文台資料而作出更新,而單位則已換算至現今普遍使用
  12. ^ 工商日報.1962年9月2日
  13. ^ 何佩然. 歷年天災的回顧 (PDF). 香港天文台. [May 25, 2008]. 
  14. ^ 當時風速計置於高過海平面61米處
  15. ^ 當時風速計置於高過海平面70米處
  16. ^ 當時風速計置於高過海平面48米處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