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戰車: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KOKUYO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KOKUYO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0行: 第10行:
{{Portal:戰車/简介}}
{{Portal:戰車/简介}}
{{/box-footer|}}
{{/box-footer|}}
</div>

</div>
</div>
<div style="float:left; width:60%;"> <!-- This width add to the the margin below to equal 100%-->
<div style="float:left; width:60%;"> <!-- This width add to the the margin below to equal 100%-->
{{Random portal component|max=1|header=精選條目|footer=更多精選條目…|subpage=精選條目}}

{{Random portal component|max=1|header=裝甲戰鬥|footer=更多裝甲戰鬥…|subpage=裝甲戰鬥}}
{{/box-header|精選條目|Portal:戰車/精選條目|}}
{{Portal:戰車/精選條目/1}}
{{/box-footer|}}

{{/box-header|裝甲戰鬥|Portal:戰車/裝甲戰鬥|}}
{{Portal:戰車/裝甲戰鬥/1}}
{{/box-footer|}}


{{/box-header|你知道吗|Portal:戰車/你知道吗|}}
{{/box-header|你知道吗|Portal:戰車/你知道吗|}}
第25行: 第21行:
{{/box-footer|}}
{{/box-footer|}}


{{/box-header|特色片|Portal:戰車/特色片|}}
{{Random portal component|max=1|header=特色片|footer=更多特色|subpage=特色圖片}}
{{Portal:戰車/特色圖片/1}}
{{/box-footer|}}


[{{fullurl:Portal:戰車|action=purge}} 刷新]
[{{fullurl:Portal:戰車|action=purge}} 刷新]

2011年6月25日 (六) 11:40的版本


戰車主题

德國虎式戰車
德國虎式戰車

戰車,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之美稱,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很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有生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中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炮塔。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更多資訊

刷新

精選條目

T-64主战坦克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发的主战坦克,是历史上第一款第三代主战坦克,仅在苏联及解体后的多个独联体国家中服役。这款坦克装备只在一些前线军区部队里。尽管T-64不像T-72主战坦克那样被多个国家装备和发展,但却是苏联(包括解体后分离出来的俄罗斯乌克兰)日后的现代化坦克(如T-80T-84)的基础。T-64坦克的最大技术革新就是装备了一门自动供弹的115毫米滑膛炮(后升级为125毫米),让坦克不需要专职供弹手(副炮手),从而使乘员从4名减少到3名,这样可以减少了坦克体积和重量。苏联视这款坦克为镇国之宝,因此关于这款坦克的消息一直被严密封锁。直到1970年3月,西方的情报人员才从当时在白俄罗斯展开的军事演习的照片中发现这款神秘的坦克。

裝甲戰鬥

庫斯克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德國蘇聯庫斯克爆發的一場決定性會戰。這場會戰中爆發了一系列規模數一數二的裝甲戰鬥,如普洛霍羅夫卡戰役,以及規模最大的單日空戰

阿道夫·希特勒計畫消滅庫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以平衡他們不久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損失的大量軍事實力。德軍以南北兩方向進行向心的箝形攻勢,並最終殲滅被圍的蘇軍部隊。然而蘇軍卻早已洞悉德軍的意圖,於庫斯克建立了一連串的防線,並組織了大批後備部隊以作戰略反攻行動,最終證明了當閃擊戰在面對一個準備充足、彈性和多重縱深的防禦體系下所將導致的失敗結果。德軍攻勢速度減緩和削弱其裝甲矛頭的一連串工事,被迫通過一個複雜的巨大雷場、大量火砲預先瞄準的地區、隱蔽的反戰車強化陣地,共有8道間隔的堅強防線,其縱深達190公里,約為馬奇諾防線的8倍,並駐有大批反戰車砲和戰鬥載具。

當德軍因為庫斯克的連續戰鬥而筋疲力竭後已無法抵擋蘇軍所發動的反攻,後者於8月5日和23日分別奪回了奧廖爾別爾哥羅德,並將德軍逐回攻勢發動前的邊界。這場戰役也是蘇軍第一個成功發起的夏季攻勢,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得以阻擋閃擊戰突破防線、施以戰略進攻的實例。

你知道吗


特色圖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輛英國馬克I型戰車正在展開攻勢。

刷新

指揮官

指揮官

1942年的隆美爾元帥
1942年的隆美爾元帥

埃爾溫·約翰內斯·尤根·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也是德國極少數以中產階級出身以及未進入過參謀學校而獲得此頭銜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與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士兵,曾於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並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又擊退了持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戰斧作戰,以及在加查拉戰役中以8萬人和500輛戰車的兵力將17萬人與800輛戰車的英國第8軍團擊潰、後者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以少勝多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但到了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況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離開了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進而保護家人,或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後服毒身亡,希特勒為其舉辦國葬



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是美国陆军的一位上将,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第3集团军英语United States Army Central而闻名。

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歷史悠久的军人家庭中,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参加了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五项的比赛,并為M1913型軍刀英语Model 1913 Cavalry Saber(通稱“巴顿軍刀”)的設計者。巴顿在潘乔维拉远征英语Pancho Villa Expedition期间首次参与战斗,这也是最早的机械化作战英语Armoured warfare实例之一。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英语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s新成立的坦克军团英语Tank Corps of the 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在战争期间首度统领位于法国的美国坦克学校,不过到战争快要结束时因负伤而离职。在战间期,巴顿一直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美国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

1942年,巴顿带领美军将士在北非战场通过入侵卡萨布兰卡进入地中海战场,之后他在这里快速恢复了美国第2军团英语II Corps (United States)受挫的士气,从而建立了自己是一位有效率指挥官的名声。西西里岛战役期间他指挥第7集团军,抢在英国将军伯纳德·蒙哥马利之前攻下墨西拿,但也在这里因打了手下两名士兵耳光而卷入争议。巴顿随1944年诺曼底战役而指挥第3集团军回到战场,他领导了一场非常成功的行动快速穿越法国。突出部之役期间,他带领第3集团军解救了被圍困在巴斯通的美军,并在战争结束前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國本土。战争结束后,巴顿曾短暂担任巴伐利亚的军政府首长,然后成为美国陆军第15集团军英语Fifteenth United States Army指挥官。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发生一场车祸后逝世,享年60岁。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语: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大將。古德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戰車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屢屢擊敗敵軍,古德林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在波蘭戰役期間指揮了第19裝甲軍進行快速的突穿攻勢,與蘇聯軍隊會師。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第19裝甲軍軍長,為西線主攻的裝甲兵力矛頭之一。攻勢發起後,古德林指揮部隊通過了被盟軍認為戰車難以橫越的阿登森林,直駛英吉利海峽,將困於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消滅,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令德國乃至全世界體會到裝甲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古德里安出任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指揮德軍裝甲師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直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在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下,古德林放棄其原先的目標,轉而率軍南下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以德軍的勝利結束,但因為延誤的時間而使德軍必須在極不利的冬季狀態下進攻莫斯科,古德林也因此被免職。1943年,德國於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林復出成為了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鬥—庫斯克會戰,但德軍同樣再度被擊敗。1944年7月,古德林出任陸軍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林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茲」的綽號。



Portal:戰車/指揮官/4



Portal:戰車/指揮官/5



裝備

裝備

T-55的傾斜裝甲
T-55的傾斜裝甲
裝甲用於抵抗破片、子彈飛彈砲彈的襲擊,保護載具內的人員不受敵火傷害。這類的載具包括坦克飛行器,和船艦。裝甲車輛有時都是在武裝衝突期間才開始訂製。在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坦克組員甚至把多餘的坦克履帶焊接在他們的M4雪曼M3李斯圖亞特等坦克外殼上。 在越戰期間,美軍的「武裝卡車」會以沙包和就地製造的鋼鐵甲片來武裝化。這幾年,伊拉克的美軍部隊會以一些廢料金屬來替悍馬車或一些其他軍用運輸車輛加以上裝:這類的裝甲通常伊軍稱作「haji」(朝聖者之意),而美軍通常稱作「土製裝甲」。



履帶(英語:Continuous tracks,意思是「连续軌道」)是一種使用於戰車、工程車等運輸工具的裝置,用來使這些機器移動。履帶的構造有兩大類別,一類時是以堅硬的材料製成,並由許多小片段組合而成;而另一類則一體成形,以類似橡膠的柔軟材質製作。前者可用於重型車輛,但重量及行駛時的噪音較大,後者重量噪音俱小,但只能用於輕型車輛。

履帶可以將車輛的重量平均分散在地面,防止車輛沉入地面,履帶表面可完整貼於地面,相較於四輪車輛裝上履帶帶動後,可增加百分之八十八的抓地力。



Portal:戰車/裝備/3



Portal:戰車/裝備/4



Portal:戰車/裝備/5



分类


维基主题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