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居留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崎市大浦居留地通 大正時代

長崎居留地有時又稱大浦居留地,是日本長崎歷史上的一個地區。

長崎港自從鎖國時代便是日本的貿易港。在19世紀中期日本國門開放後,有外國人在此定居。[1] 1854年,根據日英和親條約日語日英和親条約長崎港對外開放,但也僅限於為外國船隻補給物資的程度。1855年2月7日,日本與俄羅斯簽署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該條約再次確認長崎將對外開放,而且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將獲得治外法權[2]在日本簽訂安政條約後的1859年,長崎港正式開港>

1860年起,幕府開始在大浦日語大浦_(長崎市)的沿海地帶,即今日以哥拉巴園為中心的東山手南山手地區填海造地,在人工陸地上建造長崎居留地。1870年,居留地建成。作為日本長期以來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長崎在居留地建成初期迎來了大量外國人入駐居留地。但其蓬勃發展並沒有延續到明治時代,相反,長崎居留地成為了定居於以上海為主的其他租界的外國人用來度假療養之地。居留地中沿海一方建有商館、倉庫,其間有酒店銀行醫院及娛樂設施林立;在東山手與南山手地區,則建有洋樓領事館;居留地中還鋪設了以荷蘭坂為代表的石磚坡道。居留地附近的雲仙溫泉也成為了意在療養的外國人的青睞之地。1894年,日本和外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均被廢除,新條約於1899年生效。 [3] 此後外國人的定居點完全由日本控制。

及至今日,每年的九月中旬,長崎市都會舉辦居留地節

參考文獻[編輯]

參考書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