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社會運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由個體社會群體鬆散組織為了實現推動、執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會變革變化,而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一種政治現象行動與集體。社會運動被描述為“組織結構和戰略,這些結構和戰略可能使被壓迫人口能夠提出有效的挑戰,並抵抗更強大和更有優勢的精英”。某些觀點認為,非營利機構非政府組織,有其社會責任存在,單單有著善意,不代表這組織能負起社會責任,而近來對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責任的關注也在增加。

精選條目

東西文化論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關於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異同、長短和取捨的論戰。這場辯論始於1915年《青年雜誌》之創立,至1927年北伐前結束。期間,數百人以逾千篇文章參與論戰,圍繞著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出路展開辯論。

1915年,《青年雜誌》以《敬告青年》、《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等文章比較東西文化,抨擊中國文化。 《東方雜誌》則在其後亦比較東西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辯護。 1918年,陳獨秀接連發文質問《東方雜誌》記者,杜亞泉則在《東方雜誌》上接連回應質問,隨後辯論的內容和規模不斷擴展,至於當時的重要學者幾乎無不參加其中。 胡適、陳獨秀等西化派批判中國文化,對之全盤否定。 五四運動後,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產生了失望情緒。這時候,章士釗陳嘉異等人積極宣揚中西文化的調和,引起了支持西化者的批判。此時,爭論的焦點從先前的東西文化優劣的比較,及東西文明異同的比較,轉為東西文化能否調和的問題。這一論戰並未得出結論,以至1930年代重新出現“中國文化本位論”和“全盤西化論”的爭議。

精選傳記

米歇爾·阿弗拉克(阿拉伯语:ميشيل عفلق‎,1910年1月9日—1989年6月23日)是一位敘利亞哲學家社會學家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他的理論對復興社會主義的發展及其政治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被部分複興社會主義者視為複興社會主義學說的首要創始人。他生前主要有《為了復興》、《唯一的歸宿之戰》和《反對扭曲阿拉伯革命運動的鬥爭》等。

阿弗拉克關於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理論被統稱為複興社會主義,他主張阿拉伯世界各國團結起來,為實現阿拉伯祖國的統一和強盛而奮鬥。他對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都持批判態度,尤其批判卡爾·馬克思關於辯證唯物主義是唯一真理的觀點。復興社會主義學說的重點是自由與阿拉伯社會主義——一種有阿拉伯特色的社會主義,並不是西方界定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組成部分。阿弗拉克信仰政教分離,他是世俗化的堅定信徒,卻反對無神論。雖然他是一名基督徒,卻相信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天才”的證明。

歡迎參與

條目請求:
需要擴充或翻譯的條目:
需要專家關注

相關主題

維基媒體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項主題首頁。
人文
娛樂與體育
地理
漢字文化圈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区:河北 山西 江苏 浙江 山东 安徽 福建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云南 甘肃 新疆 江西 贵州;城市:北京 天津 上海 南京 苏州 福州 广州 武汉 西安 宁波 青岛 重庆 台州 惠州 肇庆 宁德;其他:香港 澳門 东北地区 天津滨海新区
中華民國(廣域:臺灣 福建;縣市:臺北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臺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臺南 高雄 澎湖 宜蘭
日本東京 琉球群島
朝鮮半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韩国
越南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泰國 菲律賓
西歐:德國 荷兰 比利时 法国 西班牙 英国倫敦) 瑞士 奥地利;北歐:芬兰 瑞典;南歐:義大利 梵蒂岡 希腊;東歐:亞美尼亞 白俄羅斯 立陶宛 波兰 俄羅斯 烏克蘭;跨洲國家:土耳其
  • 美洲
美國阿拉巴馬州 阿拉斯加州 亞利桑那州 阿肯色州 加利福尼亞州 愛荷華州 堪薩斯州) 加拿大 巴西 苏里南 阿根廷
  • 大洋洲
澳大利亚
埃及 安哥拉 南非

刷新服务器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