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Tenbeens/sandbox4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enbeens/sandbox4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2月3日(熱帶性低氣壓1號)
末個系統消散12月26日(颱風28號)
最強風暴
名稱颱風26號
 • 最低氣壓952 hPambar
氣旋季統計
熱帶低氣壓數28
風暴數24
颱風數22
死亡人數151人直接罹難、12人失聯
財產損失不明
相關條目
太平洋颱風季
1937 1938 1939 1940英语1940 Pacific typhoon season 1941英语1941–44 Pacific typhoon seasons

193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3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未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通常皆會在5月11月期間形成[1]

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所產生的風暴則稱之為颶風,並被列入1939年太平洋颶風季英语1930–39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s。該年風暴由美國氣象局進行監測,並在《每月天氣回顧英语Monthly Weather Review.遠東颱風和低壓》中發表報告。由於該報告僅記錄在東經150度以西形成的熱帶氣旋,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影響,氣象衛星和船舶的風暴報告極可能有闕漏,活躍期短暫或強度輕微的風暴或許未能在官方紀錄中出現。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據紀錄統計,此次風季出現凡29個熱帶氣旋,其中24個達熱帶風暴級別,有數場風暴具致命性。出現於11月的風暴23號是當年造成最多人喪生的太平洋颱風,在掠過美國菲律賓時有49人不幸罹難,之後風眼直接侵襲英屬香港後再造成2人罹難。此次風季總計導致至少151人罹難、12人下落不明。

熱帶氣旋[编辑]

有關方面未記錄該年1月、3月、6月之熱帶氣旋。

2月至5月[编辑]

颱風3號路徑圖

2月3日,一股穩定西行的低壓系統在距雅浦島約400公里處被觀測到,2月7日開始於棉兰老岛以東約320公里處滯留2天後,往西北穩定行進。2月12日進逼薩馬島,當地測得最低氣壓1006百帕,走向轉北後再往東北行進,最終在2月16日被觀測到該系統已往阿留申群島一帶加快行進。其侵襲美國菲律賓期間挾帶豪雨,其中蘇里高省北部出現暴洪。[2]

4月29日,美國氣象局在雅浦島南方約480公里處觀測到一股低壓,起初西移再轉北行,之後再往西北西行進,並於5月2日在菲律賓群島東面增強為一熱帶低氣壓。5月3日早些時候,增強為熱帶風暴並登陆薩馬島,隨後吹袭馬斯巴特省。5月5日行經吕宋北部之後,開始加速往東北行進並穿過吕宋海峡,5月7日達到颱風級別標準[注 1]。當該系統位於日本列島以南海面時,一艘距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南方約465公里的船隻測得最低氣壓986百帕。該系統在距日本列島約160公里處開始逐步減弱,最終在5月9日被觀測到該系統已往東北方向行進[4]。侵襲菲律賓群島期間挾帶強風,有90名漁民因而受困,其中1人不幸溺斃、11人在風暴後一個月仍然下落不明。日本南部則出現8至9級風[4]

5月26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在南海北部形成。初期該系統往偏西北方向行進,之後走向轉往東北,5月28日在海南岛以東迅速發展為颱風並幾近滯留,直至5月30日才轉西行,翌日由中國廣東省電白縣登陸[5]。當地有船隻報告出現強風、巨浪以及豪雨,其中某艘船隻測得最低氣壓994百帕。陸上方面,香港有一氣象站測得最低氣壓約1000百帕,風勢總體輕微。是次風暴無傷亡報告[6]

7月[编辑]

颱風5號路徑圖

7月3日,一熱帶風暴雅浦島西北方海面形成,起初往東北行進,7月6日在硫磺島西南方海面轉往西北行進[7]美國海軍在7月7日距日本沖繩縣那霸市以東約645公里處才開始觀測到。該風暴在翌日進逼奄美大島並達強度巔峰,鹿兒島縣名瀨町測得最大持續秒速21.8米(42.4;時速78公里),瞬間秒速44.7米,最低氣壓975百帕(86.9節;161公里每小時)[8],當地某氣象站亦測得持續最大風速每秒29米(57節;時速105公里),最低氣壓978百帕,奄美大島總計測得164公釐雨量,以此數據將該熱帶氣旋強度上修為颱風。颱風在進入黃海後往東北行進,7月10日由日治朝鮮京畿道登陸,最終在7月12日被觀測到該系統位於北太平洋。受該颱風及其他系統的影響,在菲律賓挾帶豪雨及洪水導致2人不幸罹難,經濟損失嚴重[9];日本方面有829戶全毀、712戶半毀,非住家則有1142處全毀、1042處半毀、道路損毀6處,當地凡2人罹難、7人受傷、17人下落不明,其中鹿兒島縣大島郡住用村日语住用村則幾乎全毀、農作物歉收,並傳出另有3人落海身亡[7]

7月7日,一熱帶性低氣壓在菲律賓東方約400公里海面形成,起初往西北行進。在增強為颱風後,繼續往北北東行進,7月10日則轉往西北行進。颱風穿越東海,並於7月12日在中國浙江省象山縣登陸。該風暴在登陸後仍持續西行且減弱,該系統最後被觀測到是在7月13日。[9]是次颱風為中國上海市挾帶風暴潮導致低窪地區及田廬遭淹沒,部份海塘因而塌陷、有數株樹木傾倒;在交通情況方面,電車停駛、黃浦江內輪船停航。徐家汇測得持續最大秒速19.2米(37.3節;時速69公里),日雨量76.8公釐,另有某站測得秒速36米(70節;時速130公里)、最低氣壓992百帕,全市至少有6人罹難[9][10]

7月10日,一颱風在呂宋北方約195公里海面迅速發展,起初往西北行進,翌日轉往東北。行經呂宋海峽後,颱風往西北行進,並自日治臺灣臺北州三貂角一帶登陸,並侵襲中國福建省連江縣[5],此後不斷西行,在7月17日移至距海岸線約800公里處時,在华中地区消散。途經英屬香港的船舶測得最低氣壓為997百帕,最大風速逾每秒18米(35節;時速65公里),而在呂宋西部的一處測站僅測得微弱風力以及較正常值稍低的氣壓值[9]。日治臺灣臺北州宜蘭市則測得每秒12米(23節;時速43公里),臺灣南部雨勢偏大,其中高雄州恆春郡總雨量達830.3公釐,但由於颱風強度偏弱,故整體災情極微[11]

8月[编辑]

9月[编辑]

10月[编辑]

11、12月[编辑]

風暴時間表[编辑]

以下時間線列出此風季有紀錄的熱帶氣旋活躍期,而各熱帶氣旋的詳情則見上述章節。

己卯風災

相關條目[编辑]

釋義[编辑]

  1. ^ 狹義上的颱風,係指持續最大風速在秒速32.7公尺(64;118公里每小時)以上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此標準與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的颶風標準相同[3]

來源出處[编辑]

  1. ^ Padgett, Gary; John Wallace; Kevin Boyle; Simon Clarke. GARY PADGETT'S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May 2003. Typhoon2000.ph. David Michael V. Padua. 2003-08-17 [200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0). 
  2. ^ Bernard F. Doucette. Typhoons and depressions over the Far East: February 1939 (PDF). United States Weather Bureau. 1939 [2007-01-06]. 
  3. ^ Glossary of NHC Terms (报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3-03-25 [2014-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1). 
  4. ^ 4.0 4.1 Bernard F. Doucette. Typhoons and depressions over the Far East: April 1939 (PDF). United States Weather Bureau. 1939 [2007-01-06]. 
  5. ^ 5.0 5.1 泉州颱風網 歷年颱風. 泉州颱風網. [2018-02-04]. (简体中文)
  6. ^ Bernard F. Doucette. Additional Report on Typhoons and Depressions over the Far East: May 1939 (PDF). United States Weather Bureau. 1939 [2007-01-06]. 
  7. ^ 7.0 7.1 前橋松造. 奄美の森に生きた人: 柳田国男が訪ねた峠の主人・畠中三太郎. 南方新社. 2001. 
  8. ^ 観測史上1~10位の値(7月としての値)╴名瀬(鹿児島県). 日本氣象廳. [2018-02-04]. (日語)
  9. ^ 9.0 9.1 9.2 9.3 Bernard F. Doucette. Additional Report on Typhoons and Depressions over the Far East: July 1939 (PDF). United States Weather Bureau. 1939 [2007-01-06]. 
  10. ^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編委會.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上海卷. 氣象出版社. 2006. 
  11. ^ 1931-1944 侵臺颱風資料庫 颱風總表(二).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8-02-04].